-
1 # 龍城飛將LKJ
-
2 # 純想即飛2
漢朝劉邦斬蛇,以及呂雉望紫氣而尋劉邦,還有劉邦乃其母感龍而孕,這些瞎扯淡的說法被太史公堂而皇之的記入史記之中。另外宋朝欽宗徽宗時期的史書,當時修史的是秦檜的女婿,對秦檜極力美化,導致現在研究宋史的極度頭疼,你說你不看吧,人家是官修正史,你說你看吧,裡面全是胡說八道。
在史書中胡說才是真正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
3 # 求圖55
這個問題很經典又很精彩!畢竟故事就是故事歷史就是歷史,經典的故事離不開精彩的歷史,就和精彩的歷史都有經典的故事一樣!比如眾所周知的經典故事《封神演義》、《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及《紅樓夢》等,哪個不是經典的故事哪個又不是精彩的歷史呢?我們只能說,故事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是故事的脈源;故事中有歷史,歷史中也有故事!你看是故事就是故事,你看是歷史就是歷史,你信就是歷史,不信就是故事。正所謂: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
4 # 泛海一月
“三人成虎”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但現在我要說的是“一人成虎”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施耐庵。施耐庵為了使《水滸傳》這部小說更加精采生動,他杜撰了一個武松打猛虎的故事,他的"一人成虎"可謂影響深遠。拋開人物俠義情結,單從人赤手空拳與猛虎相鬥的科學性來看,人想取勝幾無可能(看看後面圖中人虎的對比)。可以說施耐庵寫這樣的橋段,就是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哈哈!實際情況是這樣的:歷史上真實的武松和小說中所寫的武松完全不同。《臨安縣誌》上記載了杭州知府提轄官武松勇於為民除惡的壯舉。當時杭州的知府叫高權,他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武松因功被提升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胡作非為,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也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中,找準機會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隨後官兵蜂擁上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最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施耐庵"一人成虎"的故事說明,書的教化作用太大了。小說的影響力使歷史本真被掩蓋,但這樣的描寫卻極大地提升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
5 # Blackwater1
有一句話叫做“古人誠不我欺”,然而你知道有哪些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故事麼?
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攻滅袁紹,曹丕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給曹操寫信,提到“當年周武王滅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融乃與操書,稱“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大為納悶,心說老孔讀的書夠多啊,這事情我怎麼不知道呢。於是就問孔融這典故的出處,孔融回答:“我看到當代的事情,推想古代一定也是一樣的。”(“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在作文中用了個典故,說皋陶是堯的大法官,有一個案子,皋陶判了罪犯死刑,堯寬赦了他。皋陶連著判了三次死刑,堯連續赦免了三次(“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主考官是歐陽修,他一看蘇軾的卷子,心說真是絕妙好文章啊。只是這個典故我怎麼沒聽到過?莫非是我讀是書還不夠多嗎?於是就給蘇軾取了第二名(當然實際是應該取第一名的,可是歐陽修誤以為能寫這麼好文章的人一定是我的學生曾鞏,所以還是避避嫌,弄個第二名算了)。
成績揭曉後,歐陽修就問蘇東坡:“你那個皋陶殺之三堯宥之三的典故是那本書上的啊?”。於是蘇同學就給歐陽老師講了第1條的故事。
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曰:“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曰:“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已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曰:“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複名白馬,是相與以不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未可。”
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
曰:“未可。”
曰:“以有馬為異有黃馬,是異黃馬於馬也。異黃馬於馬,是以黃馬為非馬。以黃馬為非馬,而以白馬為有馬;此飛者入池,而棺槨異處;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
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者,離白之謂也。是離者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故所以為有馬者,獨以馬為有馬耳,非有白馬為有馬。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大概翻譯一下:
據說,公孫龍牽著白馬過關。關吏指著城牆上的告示說:“最近上面有規定,人可以入關,但馬不能入關。”
公孫龍說:“白馬又不是馬,怎麼不能過?”
關吏:“呃。。。。啥?”
公孫龍:“‘白馬’二字要分開理解。馬者,是其形;白者,是其色。‘白馬’既定義了顏色又定義了形狀,而‘馬’只有形狀。這能一樣嗎?所以說呀,白馬非馬。”
關吏頭都大了:“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既然有這匹白馬,你能說自己沒有馬嗎?有白馬就是有馬!有馬就不讓過關!”
公孫龍:“你還是不懂。譬如說你要找匹馬,那麼只要求了形狀,無論找匹黃馬黑馬都可以。但是如果你要找匹白馬,那就是既要求‘白’的顏色,又要求‘馬’的形狀。這樣就不能隨便找匹馬都行了,對不對?這就說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嘛!”
關吏聽得暈頭轉向,一陣茫然,只覺得腦海中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
公孫龍淡然一笑,牽著白馬過關去了。
-
6 # 陳芝麻吧
當居第一的,只能是周文王『重卦』,就是說,原來只有八個三畫的『八卦』,不詳細,周文王偉大,被關在牢房裡面還在憂國憂民,搞發明創造。他把『八卦』兩兩重疊,從此中國就有了六爻的卦,於是偉大的『諸經之首』,開中國術數之先河的《周易》粉墨登場了。——這他媽是最經典的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因為古籍已經說得不能再明白:從古至今有三種《易》,分別叫《連山》、《歸藏》和《周易》,它們的相同點是,主體的構成都是八個三畫的『八卦』,它們的細分,也同樣都是六十四個『別卦』。
換句話說,造這個假的人,其實在說,周文王來自夏朝,優懂得奴?
-
7 # 朝文社
這類奇葩景象,得先請有“無韻之離騷”美譽的重磅典籍——司馬遷的《史記》來開場。
作為一部年代跨度極大且筆墨鮮活生動的經典史書,一輩子嘔心瀝血的司馬遷,卻也不留神寫出個大硬傷:戰國“連橫”“合縱”戰略兩大扛旗人物——蘇秦張儀的兄弟情深。
在《史記》的這一段裡,這二位戰國卓越外交家,都是大學問家鬼谷子的門下弟子,且蘇秦是兄張儀是弟,哥倆一前一後下山闖天下,思想主張針尖對麥芒。張儀為了兄弟情分,向大哥蘇秦允諾此生不出函谷關的場面,更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可倘若真穿越到戰國年間,給張儀送一套《史記》過去。正絞盡腦汁忙著拆六國臺的張儀,恐怕得分分鐘踢桌子:我管蘇秦叫大哥?有沒有搞錯!
因為,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第一手資料《戰國縱橫家書》的白紙黑字,《史記》裡張儀的“大師兄”蘇秦,歷史上卻比張儀晚出場幾十年。真正首創“合縱”戰略,與張儀鬥得火花四射的,卻是戰國戰略大師公孫衍。卻不料司馬遷妙筆生花,不單把公孫衍的功業地位平添到晚輩蘇秦身上,還憑空給了他一個張儀大師兄的身份。對這位蘇秦先生,實在是真偏愛。
不過,鑑於司馬遷先生一向嚴謹的態度,外帶戰國與西漢間相隔幾百年的客觀困難。可以相信這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他絕不是故意的。但同樣是胡說八道,唐朝的一位仁兄,卻是百分百故意的——唐朝奸臣李林甫。
這位唐玄宗的心腹宰相,盛唐天寶年間的頭號奸人,一輩子不單整人,更擅長一本正經胡說。而且別看是胡說,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分分鐘就給人挖坑。比如他的政敵李適之,剛熱情鼓動唐玄宗開發華山金礦,以求富國強兵,李林甫的歪理就來了:“但華山陛下本命,王氣所在,鑿之非宜。”皇上您的命與華山在一根繩上,金子再多也絕不能開。一句胡話叫李適之栽了個慘,狼狽貶官而去。
這還只是坑一個,接下來他主持大唐科舉考試,更是張嘴坑一群。就怕選出人才來和他搶位置,竟乾脆一個都不錄取。那唐玄宗面前怎麼交代?人家更有胡說歪理——“上表賀野無遺賢。”皇上,這說明咱們大唐的人才選拔工作做的好啊,全大唐的人才都被選拔乾淨了!
這堪稱國家倫才大典的大事,竟就在他這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裡,輕鬆糊弄了過去。唐朝比肩李白的大詩人杜甫,參加的就是這次科考,因此也被坑到慘。但更被坑慘的是大唐王朝。諸如嚴莊等謀略英才,也被李林甫這次刷下來,然後一跺腳就投奔了北邊的安祿山,手把手策劃了後來那場要了唐朝半條命的安史之亂。
但話說回來,如此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宰相,唐玄宗竟都當寶貝寵信了好些年。這樣不分好賴的盛唐,不遭安史之亂的大難,才叫不應該。
而要論攤上大臣“一本正經胡說八道”這遭遇,皇帝中唐玄宗也並非唯一,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遇到的場面更雷。
話說大明萬曆十年(1582),親政的萬曆皇帝精神爆表,對大改革家張居正徹底清算。昔日大臣紛紛揭發張居正“罪行”,最搶眼的就是御史楊四知,這位張居正晚年無比寵愛的心腹,這時更揭出了張居正私生活的勁爆“黑料”:張居正這廝生活有多腐化?他家銀火盆有三百多架,兒子還有怪癖,必須要聽著玉碗砸碎的聲音才能吃下飯,一頓飯就要砸幾十只玉碗……
這般胡編亂造的“罪狀”,後世好些學者都嘲笑聲不停。當時的萬曆皇帝,更是看到嘔吐,直接給個評語“及罪人斥逐,卻紛紛攻擊不已”。惹皇帝犯惡心的楊四知呢?更被扣了個“張居正同黨”的帽子,官職一擼到底。做白眼狼,他都做成了最腦殘的一隻。
瞧瞧早年張居正縱橫捭闔推廣變法的英姿,再看看臨終前連楊四知這類弱智白眼狼都收的蠢表現,就知道權力叫人變傻,真心是個實在話。
但也有時候,能叫人變傻的,可不止是權力,不信就瞧瞧另一位“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晚清英雄——林則徐!
這位清朝道光年間的中國第一能臣,幾下強硬手段,就叫英國鴉片販子乖乖把兩萬箱鴉片吐出來,然後在虎門一頓大場面銷燬乾淨。幹練做事風格,連被他治的七葷八素的英華人都無比佩服:“可曾有過異教徒的光明正大給基督教徒的墮落退化以這樣更鋒利的訓斥嗎”
但是,就在這場風光的虎門銷煙後,嗅到火藥味的林則徐,無比冷靜的給道光皇帝上書:英國就算髮動戰爭,我大清也絕不害怕,為什麼?聽聽林則徐這句專業斷言:“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
這話的意思是,英華人船堅炮利我認了,可他們也就這點本事,英國士兵更有嚴重的生理殘疾,連腿腳都不能隨意屈伸,真要上了戰場,豈不被我生龍活虎的大清健兒肆意吊打?
但事實證明,那場給中國喪權辱國恥辱的鴉片戰爭裡,英軍強大的肉搏戰拼刺刀能力,非但毫無生理殘疾的模樣,更叫清軍吃夠了血虧。林則徐這句戰前無比提氣的斷言,事實證明,錯的離譜。
然而,無法再要求林則徐做更多了,在那個大清朝嚴重閉關鎖國,連道光皇帝都以為從喀什走陸路可以到英國的年代裡,放眼看世界,認真研讀西方資料的林則徐,已經做的足夠多。自大封閉如何會扼殺一個民族的智慧,看看“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林則徐,乍一看很荒唐,細思卻極痛。
-
8 # 海岱山夫
《四大名著》是大事大記大故事,哪個是千真萬確的?《紅樓夢》記載了一個時代,一代階層的興旺,衰敗和沒落,刻劃了那麼多人物,敘述了哪麼多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紅學會的權威們沒找到哪個故事是真實的。
《水滸》的故事似乎離背景近了點,但也是編撰的版本太多了些。
《三國演義》的故事,教育人,啟發人,卻都是在演義。
最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講故事的數《西逰記》了,從頭到尾就是在哄孩子。
豬八戒雖是一頭懶憨豬,編出的故事卻還會談情說愛,讓讀者有些嘻哈。沙僧和小白龍的故事也編的媺妙微肖,讓人們看多了還以為真的有那麼一回事呢!
謝謝,我覺得歷史上正兒八經的故事也好,胡說八道的故事也好,主要是看它教育人的善意精神,莫去追糾它的真有其事的所在,是吧?邀答題,就怕寫多了,惹網友心煩,成了廢話,但引起本答題的這兩句詞語還是有必要說明白的,不然答題對網友就欠禮貌了。《一本正經》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範的經典,後用以形容鄭重其事,也含諷刺意。《胡說八道》是在古代,稱中國西部的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為胡人,他們信仰八正道聖經,是佛教三十七道品種的一類,後把他們講解聖經稱之為《胡說八道》,又成戲言之。
-
9 # 邏輯文史游
歷史書和歷史故事都是任後人打扮的兩個小姑娘,因此我們的編劇、編輯、編書者可以為了誇讚某人或達到教育小朋友的目的去寫一些看上去很厲害的故事。化妝不僅僅侷限於臉部修飾,而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的美化都可以理解為化妝,在讀這些故事當中我隱約看到了大神為手中飛揚的眉筆、旋轉的修容盤、五顏六色的粉底等裝備。下面車邏輯為大家分享幾個看上去很厲害實則卻在“扯淡”的故事。
1、吳奇隆和吳孟達哪個更帥?
近年來許多影視作品都以清宮為背景來編劇,康乾盛世的故事尤為多。最帥不過吳奇隆,在《步步驚心》中四爺的演技也算及格(他演的蕭十一郎算最帥的)。說道雍正大家對其有兩個糾結,他是怎麼來的?他是怎麼沒的?雍正暴斃有很多種說法,最誇張的一種應該是死於呂四娘之手了。
呂留良案是個什麼事件我就不闡述了,雍正刺死說就從這起呂案說起了。傳說當年呂家遇難後,呂留良有個孫女叫呂四娘倖免於難。當呂四娘13歲時得知祖上遭受如此大禍,瞬間覺得體內的洪荒之力覺醒了,復仇之血在翻騰,於是咬破手指,在牆上寫下“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故事講到這裡大家可能就發現問題了,直接在牆上寫血書手指不會細菌感染嗎?在牆上亂寫亂畫不會被罰款嗎?先收回你的問題繼續聽故事。
呂小妹決心北上刺雍,途經一座深山時,經一高人點化決定暫時放棄復仇,先修煉幾年。五年後下山去往京城,沒有直接進宮,先結了個婚感受了一下為人婦的暢快,也作為藏身的據點,她對她相公有沒有愛這不是我們該考慮的。一夜,呂小妹又覺得體內洪荒之力無法控制,覺得報仇的時機到了,就花了個美美的妝,找了身宮女的衣服溜進了宮。更巧的是我們四爺正好深夜召幸宮女,更更巧的是選中了四娘,四爺深情的凝望著四娘,接下來的片段按照正常劇本應該都是不可描述的片段了。
喂喂餵你們在想什麼,這是個懸疑片不是情色片!就這樣呂小妹趁雍正不注意將其刺殺,提著雍正的人頭出了宮。回到丈夫身邊,二人遠走高飛。皇宮裡便傳出了皇帝駕崩的訊息,但是皇帝是一具無名屍體,按照當時的講究帝王家屍身不完整不能下葬,於是朝廷派人做了個金頭安在雍正的屍體上。
如果這是史實我只能說一切都太巧了。
2、老夫絕後但不絕筆!
相信大家上學期間都聽過語文老師歷史老師政治老師生物老師甚至體育老師為大家講過司馬遷的故事,說司馬遷這個人啊,為了替李陵辯護,漢武帝一怒之下把他的那個東西切掉了。但司馬遷並沒有因此消沉,不僅完成了《史記》這一鉅作,還說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名言。以至於我們發現小學的樓道貼上了司馬遷的畫像,下面就是他這句名言,很多課外讀物也都寫著這句話,甚至我們的領袖還拿“重於泰山”來祭奠張思德。想必司馬遷泉下有知也覺得臉上有光吧。
但結合當時的情況,這句話的翻譯真的是人總是會死的,只不過有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人的死比雞毛還輕嗎?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中:
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一說到這段文字司馬遷就不開心了,當時司馬遷的那個部位剛剛悲切,沒自尋短見已是奇蹟。恰好任安犯了死罪,劉徹要腰斬他,他就想到了好友司馬遷,於是他寫信給司馬遷,希望其能為他向漢武帝求情。司馬遷本來心情就不爽,磨磨唧唧等任安馬上要人頭落地了才回了這份《報任少卿書》,而文章也寫的很明白,漢武帝要為太子報仇,你是活不成了我還求個毛線情。文中的“輕於鴻毛,重於泰山”其實應理解為有的人受皇帝寵幸,他們的死重於泰山(衛青、霍去病),有的人不受待見,死了就像雞毛落地那麼簡單。所以,嚴格意義來講這句話不能用來比喻那些為國捐軀的人。
3、老夫不絕筆但要絕你命
這個故事還是圍繞司馬遷來展開的,《史記》中的一些記載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當然司馬遷也說了,我寫《史記》是成一家之言,並不代表自己寫的完全對,也沒說其他和《史記》記載的文獻就是假的,反正潛臺詞就是:愛看看,不看滾!
好吧,先給司馬遷刷一撥666,讓我們穿越到西周,看看千古大帥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相比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我這裡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下:周幽王有個愛妾叫褒姒不愛笑於是機智的虢石父去了驪山烽火臺建議周幽王命守兵點燃烽火看火警,狼煙四起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就率大軍前來救駕卻發現毛也沒有但是此時樂的褒姒哈哈大笑,反覆忽悠了幾次眾諸侯對周幽王失去了信任有一天犬戎真的打來了周幽王繼續玩火去沒人護駕因此周幽王卒(說三句就三句)。
好了下面進入探討環節,歷史上周王朝並沒有修築長城的記載,也沒必要用這種城防系統來預警。其次,從時間方面考慮,就算點燃烽火臺諸侯得到了訊號,那麼穿搭號令,組織軍隊,排程兵馬,安排行程都需要時間,等到護駕來時也得幾個時辰吧,一時辰=兩小時,我很難想象一臉死相的褒姒有耐心苦等好幾個小時。那麼就只有一個可能,司馬遷寫的這段歷史有“杜撰”成份。
4、幸好沒有刻錯別字,幸好幸好
接下來給大家帶來的是岳母刺字的故事,話說岳飛在從軍臨行之時,知識分子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談論救國大計,岳飛自信滿滿要為國效力,精忠報國。岳母也覺得沒毛病,令岳飛脫衣,一邊撫摸著兒子健壯的身體,一邊在其背後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也有說盡忠報國的)。之後的故事我不講了,岳家軍打仗厲害的不得了。
這個故事很美,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有多少像李師師那樣的內涵與顏值具備的才女呢,岳母識字已是奇蹟,會寫字更是了不得,這點也就成為了大家疑惑的部分。再看史書記載,最早記載岳飛刺字的文獻是元人所編的《何鑄傳》中,何鑄在審問岳飛時看到的這四字真言: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看來有字是真,但沒任何資料顯示是岳母寫的,當然無論真假,其核心知識點在於體現民族英雄岳飛報效國家的決心。
5、打雷天不要在樹下避雨也不要放風箏
這個故事說的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想捕捉閃電,據說他將一把銅鑰匙,系在風箏線的末端,等風箏上天時便與雷雨嬉戲,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風箏線上有一小段直立起來,富蘭克林覺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覺,就把手指靠近銅鑰匙,突然,啪啪啪銅鑰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蘭克林大叫一聲,趕緊把手遠離了鑰匙,興奮的喊到:“臥槽威廉!我被電擊了!好爽好爽!”之後回到家富蘭克林又用收集到的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雷電與摩擦產生的電是一回事。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敢於實驗終究會得到真理。
這個故事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僅進了我們的教材,他還進了美華人的教材。之後有位戰鬥民族的科學家決定模仿這個實驗,但因為操作不慎被雷劈死。後來終於有研究者發現富蘭克林本人壓根就不承認自己做過這個實驗。好了大家看完這個故事也不要去在雷雨天放風箏。
不過反過來再看這些故事,雖說有杜撰的成份,但和謠言還是有差別的,謠言的危害可想而知,希望大家能不傳謠不信謠,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回覆列表
1、曹操攻滅袁紹,曹丕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給曹操寫信,提到“當年周武王滅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融乃與操書,稱“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大為納悶,心說老孔讀的書夠多啊,這事情我怎麼不知道呢。於是就問孔融這典故的出處,孔融回答:“我看到當代的事情,推想古代一定也是一樣的。”(“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2、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在作文中用了個典故,說皋陶是堯的大法官,有一個案子,皋陶判了罪犯死刑,堯寬赦了他。皋陶連著判了三次死刑,堯連續赦免了三次(“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主考官是歐陽修,他一看蘇軾的卷子,心說真是絕妙好文章啊。只是這個典故我怎麼沒聽到過?莫非是我讀是書還不夠多嗎?於是就給蘇軾取了第二名(當然實際是應該取第一名的,可是歐陽修誤以為能寫這麼好文章的人一定是我的學生曾鞏,所以還是避避嫌,弄個第二名算了)。
成績揭曉後,歐陽修就問蘇東坡:“你那個皋陶殺之三堯宥之三的典故是那本書上的啊?”。於是蘇同學就給歐陽老師講了第1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