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淚殘痕
-
2 # 笑搞
(1)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 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後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這種情況的造成,除了應當歸罪於東漢王朝的反動統治外,鎮壓農民起義和破壞社會生產的軍閥,自然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首。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 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譭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型別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
3 # 王侯將相那些事兒
魯迅都說曹操是英雄了!能那麼壞嗎?再說了人家那麼牛,有點毛病還不行嗎?曹操是曹魏政權的實際開創者,後追認為魏武帝,在歷史上名聲不太好,說的好聽一點是奸雄,不客氣的說就是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以來對曹操的評價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為什麼世人不喜歡曹操,無非有三條
為人奸詐。但是也可以說是足智多謀,畢竟生在亂世,這叫兵不厭詐。篡漢。王朝的皇帝為什麼非要姓劉呢!為什麼就不能姓曹呢!不能因為姓曹的取代了姓劉的就說他是奸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個是最遭至老百姓的痛恨的。這句使曹操的名聲臭的不能行。但是是不是真這樣說了,還是後人藝術加工的!不太好說曹操絕不是向三國裡寫的那麼壞。縱觀中國歷史,我比較佩服的幾個歷史人物中就有曹操,其實曹操很厲害,只是被文學給黑了,導致曹操的名聲越來越臭。至少在亂世他對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還記得觀滄海那首詩吧!就這都不能小看了曹操!
-
4 # 紫練山人
壞不至於。本是雄才大略之人,只因其性奸詐,挾天子而令諸侯,故後人對其不加讚賞。記住,看歷史上的任何往事,要用歷史的眼光,要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如果用今天人的思維,用西方人的眼光去看中國的歷史,那將又是一番說法了。
-
5 # 科普集結號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面的曹操,與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實話實說,羅貫中並沒有刻意抹黑曹操。之所以大家都對曹操有很不好的感覺,最大原因在於曹操是個敢說真話,敢做事的人。真話有時候很逆耳,並不讓人受用。
而劉備是個很會裝的人,迷惑了一大批人。如果拿劉備與曹操比,我們就會發現劉備水平真是差的好遠,尤其在軍事能力上,劉備簡直是個愣頭青和白痴。要不是此人整天拿著“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這個破招牌到處博同情,他真的成不了什麼氣候。
說劉備水平差是有原因的,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候,魏國不管人口還是軍事力量都最強,東吳次之,蜀國最差。根據史料統計,蜀國在三國時代全華人口沒有超過100萬人,最少的時候只有90萬,生產力也不行,老百姓走在大街上,面有菜色,都是餓的。90萬人口,還年年打仗,六出祁山,窮兵黷武,人才凋零,青黃不接,造成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悲慘局面。
要知道,在歷史上,四川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只要稍微有點治國本領,百姓都會衣食無憂的,而劉備、劉禪和諸葛亮竟然把蜀國治理到百姓面有菜色,人口不足一百萬,大家說,這些人是不是廢物點心?蜀國第一個亡國,不冤枉。
站在當時的立場上,曹操的所作所為談不上壞;站在今人的立場上分析,更談不上壞,即使他先後殺掉了100萬人,具體後面詳談。那麼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亂世梟雄,外加屠夫。
曹操是屠夫,殺掉了100萬人,這個歷史事實很多人並不清楚,我今天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看看曹操作為殺人不眨眼的屠夫,是怎麼送掉了100萬人的性命的吧。宣告,曹操殺人,並不是因為壞,而是為了復仇。下面請看《資治通鑑》的記載,轉錄的時候資料也許有錯訛,請專業人士指正。
【曹操屠殺100萬人的記錄】(京觀,古代戰役之後,都有將敵兵腦袋砍下來堆成山的習慣,稱之為“京觀”,這種大規模的人頭墳,在史書上比比皆是。本圖的人頭也不過上千人,當年冉閔頒佈殺胡令,鳳陽門外,就堆積了數萬顆人頭,想想看那是什麼樣的壯觀景象。)
1、公元193年,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牧陶謙的部下陰平所殺,並劫掠其財物,曹操大怒,為父報仇,發兵殺往徐州,曹操於泗水邊,坑殺逃難的男女老幼幾十萬人,泗水為之不流。
2、公元193年,曹操繼續攻打徐州,但打不下來,轉兵殺往慮縣、睢陵和夏丘,盡殺其軍民,連雞犬貓狗一個不留,城邑之間不見行人。三個縣的人口怎麼也得有幾十萬吧?全部成了刀下鬼。
3、公元194年,曹操繼續發兵攻打陶謙,一路燒殺過來,到了琅邪、東海等地,所過之處,郡縣為之殘破,死了多少人?估計也得十幾萬老百姓吧。
4、公元198年,曹操和劉備共同舉兵攻擊呂布,大軍攻打彭城。到了10月份曹操攻破彭城,殺盡全城居民。一個城市人口最少也得數萬,全部被屠戮殆盡。
5、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袁紹逃走,曹操追之不及,盡獲其人馬輜重、圖書、珍寶,曹操將投降的人全部活埋,前後殺死7萬人。
上面的五次大屠殺,殺死100萬人沒有誇張吧?大家可以想想,三國早期,為何北方的名士被屠殺的一乾二淨?這裡面有曹操的功勞,功勞大大的!筒子們,東漢末年全國總人口才區區5000萬,曹操一個人就殺掉了1/50,2%的人口。曹操在《蒿里行》裡還裝逼: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瑪德,曹阿瞞,這不是你乾的好事嗎?
-
6 # 鐵馬冰河wu
曹操,表字孟德,被後世史家敬稱為魏武帝,據說曹操本姓夏侯氏,他的生父曹(夏侯)嵩自幼過繼給東漢末大宦官曹騰為養子,遂改姓曹 。 後來曹嵩花了一萬萬(1億)錢買了個太尉官職。史載,曹操自幼稟賦出眾,很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機智與才幹,眾人深以為異。在東漢末期極具社會影響力的權威評鑑人物會“月旦評”上,手段詭譎、性格複雜的曹操得分頗高,被認為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史書記載,後來曹操出仕,被漢廷委任為主抓京城治安的廷尉官職,他在衙內設立五色棒,執法如山,且不避權貴,就連他的叔叔、彼時炙手可熱的當紅大宦官也因觸犯法律被他活活杖死 ,從此,人人對他肅然起敬、畏之如虎。由此整個京城的治安環境明顯好轉,鐵面無私的曹操更是名噪天下。
曹操精研兵法,著有《孟德新書》、《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並胸懷大志,戰功赫赫。公元184年,漢祚衰微,黃巾作亂,群雄紛起,曹操乘勢率自己的宗族子弟與部屬起兵征討黃巾軍 。後來西涼軍閥董卓率羌兵入京,他架空漢帝,獨持權柄,禍亂朝綱,曹操毅然加入了反對董卓的聯盟,並逐步在陳留等地搶佔地盤、擴充自己的勢力。隨著群雄間殺伐不斷、擁兵割據時代的到來,曹操的軍事才華與深謀遠慮逐漸展現出來,在十餘年的東征西討中,他先後擊敗了西涼軍閥集團、佔據徐州的軍閥陶謙、一代梟雄呂布、稱霸淮南的袁術,還一舉迫降了盤踞宛城的軍頭張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爆發,曹操以寡擊眾,徹底擊潰了實力雄厚之一代霸主袁紹,統一了中國北方。歷史文獻載,是役曹軍共殲敵萬餘,俘虜7萬餘,袁紹僅率800餘騎兵僥倖逃脫,不久後病死。此後,雙方態勢逆轉,曹操將袁紹二子一一剿滅,毫不客氣地將廣袤的北方大地收入囊中。官渡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之一,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早已名標青史。
曹操雄才大略,登高望遠,他逐鹿中原、統一華北的過程雖跌宕起伏但也堪稱氣勢如虹,也是其不斷進取、最終走向輝煌勝利的有力保證,“魏武軍機” 的赫赫威名讓所有對手都聞風喪膽。
曹魏實際控制了中國北方,使兵連禍結的中原地區的人民得以粗安。曹操對東漢政策加以改進,其中最重要的是“屯田制”和“唯才是舉”人才選拔機制。“屯田制”的實施保證了曹軍源源不絕的糧草供給與數量龐大的兵源,也為迅速恢復飽經戰亂的北方之社會秩序與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唯才是舉”則一舉打破了兩漢的門閥制,那種只看出身,不問才幹的人才選拔機制被曹操徹底廢除。曹操用人不拘一格, 量才使用,重才能不看出身,比如勇冠三軍的驍將典韋曾是被漢廷通緝的逃犯;威震天下的打虎將許褚曾是稱霸一方的土豪;謀略不遜諸葛的郭嘉出身寒微;大戰略家劉曄是劉漢宗室子弟。曹操慧眼識才,拔人於微賤之時,致使曹魏陣營“謀臣如雲,將星如雨”,徹底改變了兩漢僵化落伍的察舉制,尤其受到廣大中下層寒素士人的衷心擁戴。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萬水陸大軍(對外號稱80萬)浩蕩南下,先逼降荊州劉琮,然後駐紮赤壁,虎視江東。實力不濟的劉備退守湖北武昌,此時他麾下只有20000人馬。在軍師諸葛亮的建議下,他決定聯合孫權,共同抵禦咄咄逼人的曹操。雄踞江東的孫權也意識到自己無法單獨對抗兵多將廣、財雄勢大的曹操,於是派大將周瑜率30000水陸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曹軍收編了荊州水軍,屯紮在今天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赤壁一帶,隔江與孫劉聯軍對峙。不諳水戰的竟曹操祭出昏招, 他下令將無數戰艦用鏈條鎖在一起形成船陣禦敵。周瑜派部將黃蓋詐降曹操,他暗帶十艘艦船假裝歸降,艦上裝著浸了油的柴草,然後趁東風驟起時向曹操水軍發起火攻。曹軍的戰艦鏈在一起無法解開,火借風勢吞噬一切,數千艦船被燒為灰燼。而曹魏陸軍水土不服,正鬧瘟疫,戰鬥力變得羸弱不堪,曹操不得已下令退兵。赤壁之戰以曹魏慘敗告終 。曹操元氣大傷,尤其是其水軍基本覆滅,他只得暫時按捺住勃勃野心回北方休養士卒,很長時間無力南犯。
赤壁之戰後,整個中國版圖與戰略態勢發生了顯著變化,歷史進入了魏、吳、蜀三國鼎立的狀態。雄霸北方的曹操儼然已是無冕之王,但他一直未取代漢室正式登基稱帝。 直到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廢黜傀儡漢獻帝,篡漢自立,國號“魏”,定都洛陽。曹丕是謂魏文帝。劉備則乘虛佔領了荊州大部,後向西發展襲奪益州(四川),自立為王,國號漢,史稱“蜀漢”,京成都。孫權則佔據了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並於公元222年稱王,國號“吳”,史稱“孫吳”,王都建業(南京)。
曹、孫、劉“三分天下各有其一” ,但曹魏所佔據的中國北方地區幅員遼闊、經濟相對發達、人口眾多,是所謂“三分天下,魏得其八 ” 。曹操雄踞中原,窺視天下,為後來的“三國歸晉,天下一統”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曹操是一位極具爭議的複雜歷史人物。其實,起因並不難捋清,主要是他的兒子曹丕篡了漢,而他之所以能篡漢自立, 確實是他老子曹操替他掃清了所有障礙,因此,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曹操被定性為白臉貳臣。以氣度恢廓、智慮深遠著稱的魏武帝曹操卻被很多人視作謀逆的奸臣,依據是什麼?竊以為主要是拜小說《三國演義》所賜。元末小說家羅貫中一貫尊劉抑曹,他認為天下本姓劉,外姓若想竊奪就是悖逆之舉。曹丕篡漢屬大逆不道之舉,曹操身為曹丕的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能力出眾、有統一天下奇志的曹操被他定性為奸雄,也就不足為怪了。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巨大,曹操的歷史定位也就板上釘釘、確鑿無疑了。
個人認為,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兼具,但頭腦複雜,權謀詭譎,而且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確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鶴立雞群的他曲高和寡並不奇怪,古今能真正欣賞併發乎內心崇敬他的真英雄為數不多,這其實是華人特有的從眾心理在作祟。
曹操晚年在《龜雖壽》中歌以詠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人其志,毋須多言,已經躍然紙上。
曹操的忠奸好壞,已經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蓋棺定論的。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與拔山吞海之志,卻遭世人的曲解與誤讀,好比燕雀與鴻鵠的認知差距 ,其實, 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對庸碌之輩一一解釋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也·······
插圖源自網路
回覆列表
曹操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幸的人物了,原本英雄蓋世,後世卻罵名不斷,這是中國政治因素和《三國演義》的誤導所致。
曹操這麼一位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評議不斷。《三國志》作者陳壽在《武帝紀》末評道“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魯迅評價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毛主席也曾評價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更是詳細地評價道“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奸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從這幾個評價來看,至少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確實是一位英雄,但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
曹操,本姓夏侯,父親曹嵩是夏侯睿的二兒子,因夏侯睿為官清廉,養不起一家人,就把曹嵩過繼給好友大宦官曹騰。而曹仁、曹純的父親曹熾是曹騰的侄子,曹熾的父親曹褒與曹騰是兄弟,所以曹仁、曹純和曹操是異姓堂兄弟;夏侯惇、夏侯淵的父輩和曹嵩是兄弟,所以曹操和這兩位是真正的堂兄弟。
文治武功,文成武德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本籍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少年時放蕩不羈,喜好飛鷹走狗,讀書打獵。因此曹操的名聲很不好,又因為是宦官養子的兒子,更加被人瞧不起。但惟獨太尉橋玄和南陽名士何顒非常看重曹操,曹操年方二十時曾去拜訪橋玄,橋玄對他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操二十歲被舉為孝廉,踏入仕途後,不畏權貴,整飭官場、民間不良風氣。董卓作亂,曹操首倡義兵,開始聲名遠播。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到許縣。其後以天子名義出師征伐各路諸侯,先後打敗、消滅了,張繡、呂布、袁術、袁紹、烏丸、劉表、馬超、韓遂、張魯各路軍閥及地方勢力,200年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從而奠定北方霸業。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
歷史上武功赫赫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雖然武功卓著,但文采稍遜;蕭綱、蕭繹、李煜、趙佶雖然在文學藝術領域造詣頗深,但治國用兵一塌糊塗。縱觀曹操一生,文韜武略,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項殊榮於一身,且三方面都堪稱中國歷史上的佼佼者,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東漢末年的腐敗朝局之下,曹操在洛陽北部尉任上,棒殺當紅太監蹇碩之叔蹇徒,京師震驚;議郎任上,上書為清流竇武、陳蕃鳴冤;在濟南相任內,上任之初一次在十幾個縣裡罷免八個縣令、縣長,“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董卓作亂,曹操第一個起兵討伐董卓;在董卓劫掠天子、焚燬宮室,西逃長安時,當諸路聯軍都各懷鬼胎、不肯進軍之際,曹操以五千人馬就敢獨自向西追擊董卓;當天子流離失所、衣食無靠時,各路諸侯坐視不管,惟獨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皇帝百官才免於饑荒。這樣的做法,恐怕不是奸雄、奸臣所為,而是如許劭所言“治世之能臣”。
從184年黃巾起義到公元208年,北方持續戰亂動盪二十多年,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公元196年,曹操任用棗祗、任峻、韓浩等人開始屯田,給大批無地農民分地及耕牛農具,按比例收租,後來又在整個北方大力屯田,興修水利,北方農業生產極大恢復。曹操徵張繡時嚴令軍馬兵士不得踐踏農田,否則斬首論處,最後自己觸犯命令割發代首。其他諸如免除長期戰亂之地百姓租稅,由政府出錢贍養孤寡老人、孤兒殘疾,簡直可以看做最早的國家社會保障政策,有些1800年後的今天我們都還沒做到。曹操的這些舉措,大大恢復了北方經濟,百姓開始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唯才是舉,任人唯賢
漢朝的察舉制度,在發展中演變成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特權通道,政治上、道德上弄虛作假、舞弊成風,世家大族勢力膨脹以至於出現袁紹家族那樣“四世三公”,人才任用腐敗荒唐造成“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現象。曹操生活於這個時代,深知它的弊端危害,名實不符的現象極其嚴重。而曹操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不會不明白人才對完成自己霸業的重要性,所以從建安八年到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本著“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方針,先後下達《論吏士行能令》、《求賢令》、《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和《舉賢勿拘品行令》四道詔令招攬人才。
整個東漢末世,曹操帳下各方面人才都是最多的。如此多的人才前來投奔,曹操並沒有良莠不分,混淆一氣。而是真正瞭解每個人才的長處和缺點,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如陳壽《三國志》所云“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的用人連不喜歡他的人都不敢矢口否認,洪邁的《容齋隨筆》是一部對曹操很不友好的書,但洪邁對曹操的用人也大力褒揚,洪邁評價曹操用人說道“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所以曹操帳下人才濟濟,謀臣如雲,猛將如雨,謀臣方面名重一時、智謀超群的就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司馬懿、劉曄、陳群、蔣濟、滿寵、鍾繇、董昭、毛玠、崔琰等,武將方面勇冠三軍、衝鋒陷陣的有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龐德、李典、牛金等,統軍在外、獨擋一面的將軍有曹仁、曹洪、曹彰、曹純、夏侯尚、曹真、曹休、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文聘等。而這些人才的到來,除了曹操的個人魅力和光明的事業前途的吸引,很大原因是這些打破虛浮、迂腐的人才政策,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除了曹家本家人馬,一些人是慕名而來,一些人是舍高求低、改換門庭,一些人是敵營降將,不論如何,曹操都一律量才授用。程昱、劉曄、滿寵、毛玠、李典、樂進、于禁都是仰慕曹操威名前來投奔的,曹操禮賢下士;荀彧、郭嘉、賈詡、龐德都是從敵營來的,荀彧、郭嘉更是在袁紹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來投奔實力微弱的曹操,曹操禮遇有加,委以重任;朱靈是袁紹帳下被派來執行任務的客將,後來就留下來幫助曹操了,當時的形勢是袁強曹弱;張遼、徐晃、張郃都是敵營降將,曹操用人不疑、坦誠相待;甚至於對於叛變之後又來投降的,曹操也能不計前嫌、信任如故。夏侯惇、許褚、典韋、李典等勇猛無敵,曹操就任命為先鋒,衝鋒陷陣;曹仁、張遼、徐晃、張郃等智勇雙全,曹操就讓他們獨自領軍作戰,鎮守一方;荀彧有見識,為人正派,曹操就讓他主持朝廷行政工作;郭嘉、荀攸、賈詡智謀過人,作隨軍參謀,參與軍事決斷;毛玠、崔琰清廉正直,去主管人事工作;任峻、棗祗、韓浩,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去負責屯田。曹家本家的人,更是對曹操的支援無以復加。公元190年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去追擊西逃的董卓,被董卓大將徐榮伏擊而大敗,曹操坐騎受傷是曹洪讓馬給他,曹操才得以生還,當時最危急的時刻,曹洪對曹操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這是多麼的賞識與敬佩,能豁出性命相保,足見曹洪對曹操的認同與支援,這也足以看出曹操不是小說家言的奸雄。試想,曹操如果是個圖謀不軌、一心謀私的政治野心家,曹洪可是個大富豪,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何等逍遙快活,經濟地位、政治地位都有,他沒事兒會跟著一位品行不好、奸詐殘忍的野心家去吃盡苦頭乃至於捨命相保?
浪漫詩人,風流不羈
正是有了如此多的人才幫忙處理政務、出謀劃策、領兵打仗,曹操才有空去在文學領域大展雄才。曹操童年少年時代博覽群書,為日後的文學才能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加上那種放蕩不羈的個性,大大促使他成長為一代詩人。建安文學,首推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但實際上的文壇領袖就是曹操。曹丕、曹植是兒子,自幼受到父親文人性情的薰陶和文學上的教導,可謂師承曹操。其他陳琳、阮瑀、王粲、孔融、劉禎、徐幹、應瑒這班鄴下文人集團,都是曹操幕僚,深受曹操影響。曹操的文壇領袖地位不僅僅得益於上下尊卑關係,他那獨擅一時的四言詩水平才是獨秀於林的資本。曹操身上有著文人氣質,自己又通音律,在三國這段歷史中,遍觀主要的風雲人物,曹操算是最有生活情趣的人了,劉備業餘愛好是編草鞋、織蓆子,孫權喜歡射虎、打獵和喝酒,諸葛亮出山前還能吟嘯吐納于山林之中,出山後正值壯年就累死了,估計沒時間玩。曹操則不然,少年的時候就喜歡和夏侯惇、夏侯淵打獵,“秋夏讀書,冬春射獵”(《讓縣自明本志令》),即便身居丞相高位,依然看到曹操建銅雀臺,召集文人吟詩作賦,這等閒情雅緻最能體現領導人的胸襟和情懷。《觀滄海》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更是一種吞吐天下、包藏宇宙的宏大胸襟和氣勢;《短歌行》作於赤壁之戰緊張時刻,也最能顯現出曹操作為軍事家政治家身上特有的浪漫詩人情調,“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流露出一代賢君對人才的渴望;《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把晚年曹操壯志猶在、寶刀未老的英雄氣概淋漓盡致的烘托出來了,長坂坡時54歲的曹操還親自率領5000騎兵馬不停蹄地追趕劉備。曹操的這些優秀的四言詩,上承《詩經》傳統,下啟陶淵明,為板滯僵化的四言體注入了新活力。曹操的樂府詩也很優秀,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既有對現實的真實反映,又有深刻的感慨,語言古樸率真,所以鍾嶸在《詩品》中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曹操的那首《蒿里行》中“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種對下層人民苦難的真實反映,又出自一位官宦子弟的手中,足以見其胸懷天下、兼濟蒼生的悲憫之心,這大概也是他大力屯田、安撫民生的原因之一。由於有曹操的倡導,鄴下文人集團名噪一時,成為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集團之一,“三曹”和“建安七子”也自然而然彪炳青史。
曹操除了文學領域獨樹一幟,在音樂、書法等方面也有造詣。西晉張華在《博物志》中將漢末著名音樂家桓譚、蔡邕和曹操並舉,可見曹操在音樂方面確實很有水平;同樣在這本書中,張華認為曹操是僅次於張芝、張昶、崔瑗、崔蹇的書法家,而上述四人都是漢末書法大家,史學界對曹操書法評語是“魏主筆墨雄瞻”、“尤工章草,雄逸絕倫”。曹操個人武藝高強,善於舞戟;曹操也善於工程營建,釀酒,研究飲食文化,並著有《四時食制》。
知行合一,一代名將
漢末天下大亂,要平定亂世,自然要靠軍事力量去蕩平四海,這是曹操所深刻清醒認識到的。曹操喜愛讀書,經常是行軍打仗也手不釋卷,尤其喜歡兵書,這種精神和興趣,首先從理論上把他培養成了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曹操註釋過古代兵書,據史料記載,曹操註解了《太公陰符三卷》、《司馬法注》、《孫子略解三卷》、《集解注孫子一卷》、《兵書按要十卷》,甚至把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寫成書,這就是《續孫子兵法二卷》、《兵書十三卷》(即《孟德新書》)兩部,現今只存《注孫子》一書。《孫子兵法》是中國兵學經典,從問世到東漢末年,曹操是第一位給它做註解的,詮釋非常具有權威性,而且成了歷代給它做註解的範本。在戰場上,曹操也名副其實的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大的戰役如兗州剿滅黃巾軍之戰、兗州徐州抵禦袁術之戰、徐州攻打陶謙之戰、兗州回援擊退呂布之戰、下邳剿滅呂布之戰、徐州攻打劉備之戰、官渡之戰、倉亭之戰、白狼山之戰、潼關之戰,小的戰役如白馬延津之戰,都打得相當出色,虛實變化,攻防自如,運用之妙,深得兵法精要。作為一名最高統帥,曹操非常重視軍事參謀的作用,帳下的軍事參謀也很優秀,荀彧見識高遠,程昱、賈詡、荀攸多智謀,郭嘉善決斷、出奇策,曹操知人善任,把他們分派到相應崗位發揮長處。進攻張繡時,有荀攸的料敵於先;進攻下邳時,有荀彧、郭嘉獻奇策;官渡之戰,有荀彧寫信給曹操分析形勢穩定軍心,郭嘉分析敵我態勢以供決策,劉曄獻拋石機圖紙;攻打荊州,荀彧做好了戰略規劃,賈詡提前預見孫劉聯盟;潼關之戰,賈詡獻離間計;樊城之戰,董昭、劉曄、司馬懿獻計瓦解孫劉聯盟,瓦解關羽軍心等等這些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曹操非常重視對領兵作戰、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的培養與選拔,“八虎騎”(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純、夏侯尚)和“五子良將”(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郃)就是明證。于禁宛城之敗軍紀嚴明、行伍不亂,延津以少量兵力對戰絕對優勢袁軍;赤壁戰後,曹仁在南郡、襄陽率新敗之軍,抵禦周瑜、劉備;張遼、樂進合肥之戰以七千人擊敗孫權十萬大軍;徐晃潼關之戰夜渡蒲坂津切斷西涼軍後路,救援樊城大敗關羽主力;張郃漢中之戰力挽狂瀾,魏軍避免一敗塗地,街亭之戰切斷蜀軍咽喉,迫使諸葛亮退兵;等等,這都是三國史上的名將功業。
歷史上的曹操就是如此人物,但生活中的曹操也許更為陌生。曹操是個圓臉胖子,身材不高,相貌也不英俊。《世說新語·容止》就記載,匈奴使者謁見,曹操自慚形穢,認為自己矮小的形貌“不足雄遠國”,就讓相貌俊偉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見匈奴使者,自己扮成侍者佩刀站在胡床邊,接見完了,曹操派人問使者覺得魏王怎麼樣,結果匈奴使者說魏王固然“雅望非常”,但是床頭佩刀的那是真英雄。曹操是一個多情深情的人,所到之處、處處留情,好聽一點兒叫風流,不好聽一點兒叫好色,損一點兒叫濫情,當然這也沒什麼標準,全看怎麼用詞;再一點就是曹操是個詩人,情感豐富一點兒,愛美之心過分一點兒,對於詩人而言也無可厚非,李白、白居易、王實甫、紀曉嵐等大批文人都是風流才子,更何況曹操是身居王位、比皇帝更皇帝的強腕人物呢,哪個皇帝不是三宮六院;至於深情,從曹操遺囑中足以看出,曹操原配丁夫人因曹昂之死與曹操不睦,回孃家去了,曹操將死之際,回憶平生,最惦記的竟然是那個讓他生氣的原配夫人,這種一往情深恐怕大大出人意料。曹操對老百姓的愛護,除了重視農業,還有一起典型的例子。眾所周知,劉備逃跑時喜歡帶著百姓,不知道曹操也帶百姓。白馬之戰後,曹操沿黃河西撤,為了避免袁紹在白馬屠城,曹操帶著百姓往西南撤,此時文丑、劉備率兵追來,兵力十倍於曹操,曹操帶著自己的衛隊六七百人殿後,讓百姓先走;反觀劉備,從樊城往江陵撤退的時候也帶著十幾萬百姓,五千曹軍追來,劉備軍一兩萬潰敗,劉備帶著張飛、趙雲、諸葛亮等狼狽逃竄,根本無暇顧及百姓,某種程度上講,劉備是藉機收攬人心,曹操才是真的愛護百姓。生活中的曹操除了讀書、吟詩作賦、處理政務、打獵之外,也喜歡猜字謎、喝酒等,生活情趣十足。
不懼權貴,飛來罵名
至於史上的罵名,也無非三點原因,第一曹操篡漢,第二曹操狡詐,第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就在此澄清一下。第一點關於篡漢,天下是漢朝還是魏朝,是劉家的天下還是曹家的天下,其實無所謂,從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中國都是家天下的君主專制制度,政治制度本質沒有區別,所以誰當皇帝沒有關係;曹操、曹丕畢竟比漢末那些無能皇帝要強很多倍,更能給天下百姓帶來和平幸福,這樣的君主當政對百姓有好處;王朝更迭自古皆然,為何曹魏取代劉漢就是不合法,那照這個理,所有新王朝的建立合法性都值得懷疑;最後曹操一生都在維護漢室,沒有稱帝。所以篡漢純屬某些利益集團的汙衊,沒必要做道德上的批判。第二點狡詐,兵不厭詐,曹操身處亂世,要搞政治軍事鬥爭,怎麼著都得運用一些謀略,但是謀略和陰謀詭計的區別僅僅在於口頭表述而已;漢語一向講究褒貶,敵人運用智謀就是狡詐、陰險,自己搞點兒小聰明就是運籌帷幄、神機妙算,這種從私心出發的有區別的表述似乎很難讓人信服;《三國演義》是對曹操的奸詐做了放大處理的,不可信。所以狡詐這一條值得討論。第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操的政敵攻擊他時說的,不可信;曹操自己一方說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從曹操的舉動來看,奉的程度更大;標榜復興漢室的劉備最後都僭越稱帝了,說別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嗎?所以這一條不需討論,自可明白。當然這些攻訐曹操的理由都是上得了檯面的,真正讓曹操受到攻訐的其實是他的人才政策和改革措施,對眾多利益集團的侵害。同時,這也是中國政治的一大特色,攻擊對手總得先把自己打扮成道義的維護者,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對敵人的過失、不光彩的地方肆意渲染擴大,即便自己內心比敵人更骯髒齷齪,但是攻擊的理由絕對是人間正義的吶喊,讓世人覺得他們高尚的一塵不染,純潔的全無半點私心,偉大的比珠峰還高一寸。
大略總結一下,除了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之外,曹操還應該是個好領導、好父親,有一大批頂尖人才願意跟著他去一展抱負,培養出優秀政治家皇帝曹丕、優秀詩人曹植和名將曹彰三個兒子。在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通史》中,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沈伯俊先生對曹操有個評價“雄才大略,超世之傑”,“雄才大略”是班固對漢武帝的評價,“超世之傑”是陳壽對曹操的評價,吳先生兼取二者的評價,足見評價之高。
一個英雄存在的意義,首先是他平生的作為對社會的極大貢獻,其二就是他的光輝形象會成為後人疏闊胸襟、謀定志向、見賢思齊的精神動力和人生導師。我堅信,曹操就是這樣的人。大人物,當不斷提升思想力,擁有更高的智慧謀略、更廣的胸襟氣度、更大的濟世情懷;小人物,至少學會那種灑脫豁達,生活的更樂觀,學會那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活的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