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可以說肅順的失敗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損失。

    雖說晚清落後捱打的丟人歷史,屬於積弊重重,並非一兩個人就能改命。但昔日咸豐皇帝的股肱重臣愛新覺羅·肅順(下面簡稱肅順),卻是最有可能拯救大清的人。

    當然,放在慈禧太后執掌晚清江山的四十八年裡,曾在咸豐帝駕崩伊始大權獨攬,卻一不留神被慈禧綁了殺頭的肅順,是個在晚清貴族裡相當“拉仇恨”的人物。肅順被綁赴刑場時,北京城裡的權貴子弟們,就家家興高采烈圍觀,還嘻嘻哈哈朝肅順扔石頭,簡直比過年還喜慶。肅順遇害幾十年後,大清老王爺奕譞還得意洋洋炫耀自己曾“拿肅順”。但大清救星曾國藩,卻四個字嘆息了肅順之死:自壞長城!

    而放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這話絕不誇張:肅順被殺後,清王朝接下來的五十年國祚,甚至大清權貴們驕奢淫逸的生活,卻正是這個招他們恨的肅順,強硬打下的家底。具體說來,就靠了肅順三個本事。

    一:通透的治國眼光

    作為鄭親王家的婢妾之子,肅順年輕時和北京城其他閒散宗室一樣,過了好多年花天酒地的浪蕩公子生活。可他硬是在市井胡混中練出了本事。照《近代名人小傳》裡形容,肅順“接人一面,終身能道其行貌,治一案牘,終年能舉其詞”。簡直天賦秉異。

    待到四十二歲那年,身負奇才的肅順得到了咸豐帝的重用,瞬間讓咸豐帝有“撿到寶”的幸福感覺:此人說話辦事都從不拖泥帶水,且專扛苦活累活。越得罪人的苦差事,他攤上越是戰意高昂。放在滿朝庸才的北京城裡,簡直就是異類。於是官位刷刷高升,成了咸豐年間“一人之下”的柱國重臣。不過比起這辦事能力來,肅順更關鍵的本事,就是治國眼光。

    與同時代那些或混日子或無知的“大清重臣”們不同。長期混跡底層(京城茶樓市井)的肅順,早看透了清王朝的病根:為什麼從嘉慶帝到咸豐帝,都知道大清朝每況愈下,每個皇帝也都勵精圖治,可這大清江山,為什麼卻越治越糟?肅順一句話就說明白了:“咱們旗人(晚清權貴)混蛋多,懂得什麼?”

    說白了,這個大清江山,已經被腐敗的權貴們,幾乎抽乾了血肉。不掃掉這些“混蛋”,大清朝再怎麼折騰都沒救。只此一句,肅順的覺悟,已經碾壓道光至咸豐年間,所有中樞重臣們。

    二:襟懷開闊的用人思路

    本著“旗人混蛋多”的堅定信念,大權在手的肅順,開始了對晚清政治的強硬改革,尤其叫權貴們叫苦不迭的一條,就是肅順開闊的用人風格:別管生得多好,把持高位的混蛋,統統給我滾蛋。大小官員選拔,更要不看出身資歷,是人才,就給我大膽用!

    肅順的的府邸,當時夜夜燈火通明,許多後來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都是他的座上賓。中國近代首任公使郭嵩燾,當時還是他的心腹幕僚。這些人或是得到肅順推薦,或是被肅順暗中助力,從此大展拳腳。比如曾國藩在前線組建湘軍,受到重重刁難時,也是肅順“遙控”局面,幫曾國藩清除一切阻礙,這才有了湘軍虎狼般橫空出世。

    不誇張的說,在19世紀那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來,許多叱吒風雲的英才,卻都是肅順早早替大清朝“儲備”下來。

    而咸豐年間一心物色人才的肅順,卻也無意之中,做了另一樁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大事:力救左宗棠。

    身為未來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咸豐年間的左宗棠,還只是湖南巡撫駱秉章門下的幕僚,卻只因幾句話得罪了總兵樊燮,被樊總兵一怒潑了髒水,忽悠的咸豐帝都下了“可即就地正法”的命令,眼看鐵板釘釘是死。與左宗棠從無來往的肅順,卻在得知了左宗棠一身才華後,不假思索站出來:死定了?我救!

    隨後,肅順巧妙佈局,不顧“滿族大臣不得私自結交漢臣”的官場忌諱,與潘祖蔭等大臣們一唱一和,又“忽悠”得咸豐帝消了氣,反而發現了左宗棠人才難得,立刻赦免了左宗棠,並從此大力提拔——十六年後抬棺出征,為中華收復一百六十萬新疆國土的大英雄左宗棠,就這樣奇蹟般的,被肅順從鬼門關上拽回來!

    三:鐵腕的反貪手腕

    如果說肅順用人,是讓權貴們叫苦,那麼肅順的反貪,那更是在整個朝堂拉仇恨。

    肅順為官,常掛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唯知要錢耳”。而他最咬牙切齒的,就是“唯知要錢”——不治腐敗,大清沒救。

    於是,在肅順平步青雲的咸豐年間,他的反貪風暴,也是多年如一日狠刮,甚至走到哪裡就刮到哪裡。在戶部尚書任上,就嚴查“戶部銀案”,一口氣抄沒官員數百家,抄出贓款數千萬兩白銀。在左都御史任上,又嚴查科考舞弊,把卷入科場舞弊案的內閣大學士柏葰,咬牙送上法場殺頭。是為中國科舉史上最血腥的大案:順天考案。

    可以說,肅順任上掀起的,是清王朝自雍正帝駕崩後,又一次力度空前的反貪風暴。效果也是“數十年諸弊淨絕”。清王朝能夠以高效的行動力,啟動火熱的洋務運動,首先就得益於肅順整頓後,那煥然一新的政風。當然,這好政風,也沒維持多少年。

    不過,待到肅順死後五十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大清的滿朝權貴,卻只剩了哭和跑:當年那個力挽狂瀾的肅順,已在他們的喝彩聲裡被殺了。不會有下一個肅順站出來,頂風遮雨給大清續命了。

  • 2 # 歷史就是照妖鏡

    1. 因為他根本沒把慈禧放在眼裡當做強大的對手。肅順,乃咸豐後期炙手可熱的權臣,咸豐遺命中“顧命八大臣”的靈魂人物。肅順原是愛新覺羅宗室,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的嫡系,到他這一代時,鄭親王的爵位被嫡長兄端華所繼承,肅順在家中排行老六,依制被封為三等輔國將軍。

    2. 肅順早在咸豐皇帝沒死的時候就排擠恭親王。自咸豐五年以後,恭六退而肅六進,而且恭親王犯下“禮儀疏略”之過時,肅順正好任禮部侍郎。肅順心裡明白,自己是踩著恭親王的肩膀上位的。萬一咸豐顧念舊情,重新重用恭親王,那麼疏不間親,肅順勢必要屈居恭王之下,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肅順只有不遺餘力地排擠恭親王,才能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位。在咸豐末年,皇帝對肅順幾乎言聽計從,因此,咸豐對恭親王的態度,基本代表了肅順的態度——不是“敬而遠之”,而是“用而遠之”。

    3. 肅順想狹天子以令諸侯,怎麼會聯合天子的親叔叔呢?幼主新立,兩宮無能,帝胤失勢。從此以後,朝廷便是我們的天下了——肅順為咸豐“承寫硃諭”完成後,內心裡或許這樣想著。

    如果肅順勝利了,清朝可能會多苟延殘喘幾年,因為他提出過撤銷旗人供養政策,肅清過貪腐,為清朝後期的吏治,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 3 # 硬核歷史ABC

    肅順是咸豐皇帝的親信,咸豐皇帝很提防親弟弟恭親王奕訢,肅順和恭親王也是政敵,不可能聯手。恭親王比慈禧太后大3歲,叔嫂關係,他們之間更親近,更有共同語言。1861年,辛酉之變,慈禧太后26歲,恭親王29歲,肅順45歲。肅順對這兩個年輕人打心裡很輕視,沒有放在心上。

    肅順是皇族裡面少有的明白人,格局很大。他如果當政,清朝會有很大的起色。不過,他性格粗疏,飛揚跋扈,不會籠絡人,做事不密,考慮不周,決定了他的失敗。

    肅順被殺,至清朝滅亡都沒有被平反。

  • 4 # 軒羲十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表明兩個觀點,一是肅順與恭親王如“一山兩虎”不可能聯合,二是“辛酉政變”是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而絕非慈禧和肅順二人。

    肅順

    肅順與恭親王奕訢如“一山兩虎”,不可能共存,聯合更無從談起

    咸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咸豐帝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得干預政務的祖制,召恭親王奕訢作為軍機處行走進入軍機處,進入軍機處的奕訢一直是首席軍機大臣,參與權利中心的決策部署,一時間權傾朝野。

    然而政治遊戲,瞬息萬變,兩年之後發生的事情對於肅順和恭親王奕訢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這年七月,恭親王奕訢在自己生母病重的時候,向咸豐皇帝請求冊封生母為皇太后,咸豐含糊答應,卻沒有下旨,於是恭親王奕訢就借首席軍機大臣之權,傳旨冊封了,這可是大不敬,於是這件事引起了咸豐皇帝強烈的不滿,和對奕訢的反感。後來,當奕訢的生母下葬後的第二天,咸豐皇帝就以“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解除了恭親王奕訢的全部職務。

    這對恭親王奕訢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連奕訢自己都沒有想到,兩年後,自己便成了一位空有“親王”封號的擺設皇子。恭親王奕訢的“下位”,卻對應的是肅順的“上位”。

    恭親王奕訢

    無巧不成書,原本廝混的肅順便在這一年開啟了政治生涯,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肅順由一個御前侍衛升為戶部尚書,又被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引入軍機,共參要政”。超擢之速不僅令“廷臣鹹側目”,也使奕心生不快,因為肅順的發跡和自己的失意這種時間上前後相連的巧合,實在使恭親王奕訢難以生出對肅順的親近感,“一山兩虎”初現端倪

    咸豐八年,發生的耆英議約違旨案,讓肅順和奕訢的矛盾升級。這個案件的焦點,便是給耆英量刑定罪,朝中權臣爭論不休,主要分成了兩排,以奕訢為首的為其開脫罪責,以肅順為首的主張將其立即處斬。此時奕訢雖未復職,但其仍在皇族宗室中有較強的威信和政治勢力。耆英被咸豐帝處死的結果,將肅順和奕訢的矛盾又往前推了一步

    一年之後,“五宇號官錢案”發生。肅順為整頓財政,實行強硬手段,打擊範圍比較廣,此案前後延續二、三年,波及數百人之多。“恭親王府首領太監孟來席因與此案有涉,其家人也被查抄”。恭親王側福晉的父兄也受此案牽連,該案件將肅順、奕訢兩人變成了“一山兩虎”

    後來兩人在朝中,只要有分歧出現,必定是針鋒相對。《北京條約》簽訂後,奕訢上奏“借師助剿”,以肅順為首的強硬派,以“遺禍將來”為藉口,予以否定。此時,以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和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正式對立

    影視劇中的肅順

    如果說此時兩人矛盾尚可調和,然而咸豐皇帝北狩熱河之後,兩人的矛盾便升級為不可調和的權力之爭,已無冰釋前嫌、重新合作的可能。

    咸豐帝在英法聯軍進北京後,做出了逃離北京,避禍熱河的決定。而奕訢便留守在北京,第一次咸豐在奕訢等人的奏摺上,硃批到:“著俟撫局已成,不致別生枝節,即加緊弛奏,以便迴鑾,慎之!密之!”這時,咸豐是有迴鑾打算的。

    然而,咸豐帝在廷寄中又明確表示如果英法聯軍離開了,他就回。但是過幾日,咸豐皇帝的態度一百八十度轉彎,明確表示不回了,而後來咸豐皇帝也確實沒有再回到北京,病死在了熱河。

    可最讓奕訢難以接受的是,自己請求到熱河去見咸豐皇帝最後一面的夙願,都沒有得到允許。

    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認為,在並不長的時間內,咸豐帝的決定轉變如此之大,甚至連咸豐皇帝不願見奕訢的賬也一併算在了肅順等人的頭上,這樣的結局,直接導致了兩個集團徹底死磕,“一山不容二虎”上演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辛酉政變”是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而絕非慈禧和肅順二人

    方才已經說到咸豐皇帝避禍熱河發生的一起,已經讓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和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的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辛酉政變”實際上是兩大政治集團的鬥爭,而並非慈禧與肅順二人的鬥爭。

    咸豐皇帝病逝後,立慈禧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端華、景壽、 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輔政大臣,控制了政局。

    慈禧太后

    輔政八大臣中並沒有出現恭親王奕訢的名字,這也是奕訢最終出手和慈禧聯手發動政變的直接原因。後來當以肅順為首的輔政大臣與慈禧發生了矛盾,慈禧便聯合慈安下旨讓奕訢到了熱河。

    奕訢到了熱河後,對待肅順等輔政大臣,都以非常平和的姿態,所以麻痺了肅順等人。然後私下卻與慈禧、慈安密謀政變。後來奕訢先回北京,將駐紮在京、津一帶掌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籠絡住後,做好了政變準備。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護送先帝梓宮為由,先於肅順回到北京,結果等到肅順護送咸豐皇帝遺體,回到北京便被抓起來,並被斬首了。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與肅順之間的矛盾是導致政變直接原因,而政變的根本原因便在於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北京集團和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不可調和的矛盾。

    慈禧太后

    如果肅順勝利了歷史會怎麼走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已成歷史,木已成舟。不過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如果政變結局是以肅順為首的熱河集團勝利了,那麼他會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處置慈禧、慈安、恭親王奕訢;二是如何處理自己的集團和北京集團的關係。

    第一種假設:如果肅順勝利後,殺了慈禧、慈安、恭親王奕訢,那麼當作為輔政大臣的肅順如何面對同治皇帝,你殺了他的生母,他還不等到強大了後,找你秋後算賬,即使同治不殺你,背後的北京集團、王宮貴胄也會推動同治清理肅順,結局也會和現在的歷史差不多。

    第二種假設:如果肅順審理後,不殺慈禧、慈安、恭親王奕訢(當然這個假設有點不可能),那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敵對勢力,一定會想方設法搞垮肅順,宮鬥、政變將不休,這樣的話,一定會加速內憂外患的清王朝走向滅亡。

    第三種假設:如果肅順勝利後,殺了慈禧、慈安、恭親王奕訢,廢了同治,另立新君,或許能夠換來一絲拖延清王朝走向滅亡的時間。畢竟就肅順掌權後的政績來看,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得罪了許多利益人群。即使肅順的掌權能夠得以延續,卻只能讓清王朝“迴光返照”。然而清朝的問題,已經壞到骨子裡了,內部腐敗,外部列強入侵,根本給不多少時間給肅順折騰。

    肅順

    綜上所述,肅順不可能與恭親王奕訢聯合,“辛酉政變”是兩個政治集團的鬥爭,絕非慈禧和肅順兩人的鬥爭。

    退一萬步講,即使肅順勝利了,歷史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正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就是這個道理。

  • 5 # 徐超UPever

    第一,肅順有無可能聯合奕昕?答案是不可能!肅順和兩宮鬥爭的本質是權臣對皇權的染指。對肅順來說首要問題是八大臣的權力分配,不可能在這樣的權力格局下,再加入一個人分蛋糕。對奕昕來說,無論出於國家還是皇族利益都無法與肅順達成合作。也正因為這樣,奕昕無法自立為帝,只能選擇與法統上的皇權者兩宮皇太后合作。

    第二,如果肅順贏了會怎樣?答案是更加糟糕。根據古代歷史遊戲規則,肅順贏了,大機率是八大臣的互相清洗,最終首要權臣攜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政府對湘軍淮軍楚軍沒有政治上權威,天下大亂。對,這個情形和東漢末年是一致的,隨後就是無休止的軍閥混戰。不要天真的認為肅順會支援改革,作為滿清貴族和他的教育背景,保守的政策才是他的合理選擇。長期以來歷史對慈禧的評價是非常負面的,但我個人認為慈禧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遠大於失誤。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崛起的漢族政治軍事集團臣服於她高超的政治手腕,在保守勢力強大的政治氛圍中扶植了洋務派,承擔了甲午戰敗的政治後果。最終,維護了清帝國的完整,這一點對於中國後來的領土完整至關重要!可以說慈禧在那樣的年代交出這份答卷不容易。

    附帶說一下,古代歷史有兩個敘事硬傷,1、對女性的汙名和貶損,把國家問題歸結為女人的比如楊玉環妲己甚至陳圓圓,無視女性功績誇大問題的比如呂后武則天,包括慈禧。2、臉譜化。好人壞人涇渭分明,壞人就是頭頂冒膿腳底張瘡的怪,反之好人也是德行高潔濟世救民的好人。可真實世界並非如此,每一個人首先是作為人的存在,他在歷史中的選擇和行為必然有其邏輯,也必然有其侷限。

  • 6 # 有時聊人文歷史

    一題:和清朝二鴉時的權力結構有關。當時恭親王和肅順分屬京師集團、熱河集團兩個陣營。此外,恭親王的地位是道光皇帝授權的,而肅順的權力來自於咸豐皇帝。肅順屬於滿蒙開明派,得罪了不少守舊派。而且肅順八大臣勢力率先出手限制恭親王為首的京師集團勢力。所以,恭親王與肅順是競爭關係。

    那麼,為什麼這種權力結構會被慈禧與恭親王推翻?

    二題:兩宮奪權後延續了肅順重用漢臣的政策。說明肅順的主張有一定合理性,肅順是權臣不假,但他絕不是庸臣。如果肅順主政,清朝走向如何?

    辛酉政變的外部因素:虎視眈眈的列強與江河日下的大清

    (天津英軍及英屬印度士兵)

    大清在南京條約簽訂後沒有進行任何像樣的改革。卻試圖維護天朝的威嚴。具體表現是不承認列強的優勢地位,不願意履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不願意開放中國市場。清朝牴觸任何外華人進入中國內地、靠近京師,尤其反對列強在北京建立大使館。列強急於佔有中國的各項權益,卻不能居高臨下地在清朝建立強勢外交,列強透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把大清打趴下了,卻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國際方面,第二次鴉片戰爭牽扯到英國與沙俄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戰略對抗。也牽扯到英法俄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對抗。

    英俄對抗被歷史學家稱為大博弈。當時,英國在佔有印度的情況下,想沿著東亞海域北上,去奪取更多的貿易權利與商業利益。而佔領中亞的俄羅斯則處處防範英國,竭力想要南下佔領清朝的東北領土。沙俄在東亞的南下,也與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英法、奧斯曼聯軍擊敗有關,有轉向破局的戰略意圖,絕不僅僅是與中國局勢有關的問題。

    同時,華南爆發了反抗清朝封建滿蒙貴族統治的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當時的大清搖搖欲墜。根本沒有能力在英俄大博弈的世界戰略背景下抵抗英法聯軍的北上與反對俄國的侵吞東北的無理要求。

    也可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試圖瓜分中國的第一次嘗試。

    (英法聯軍中的英國官員 請注意他坐的椅子 中國的圈椅)

    通州八里橋之敗——最後的蒙古騎士與京師防禦瓦解

    此前,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在大沽口以擊敵於半渡的反登陸戰模式重創了英法聯軍。這場戰役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反登陸戰,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的唯一勝利。這一仗的勝利讓清政府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蒙古騎兵可以像六百年前那樣擊敗歐洲人。於是,大清調集麾下全部滿蒙騎兵,在通州八里橋與進犯京師的英法聯軍展開了一次決戰。在這次主力決戰中,因為清軍將領勝保及部分清軍作戰不力,清軍騎兵包抄英法聯軍後路、試圖將英法聯軍陣地分割包圍的戰略沒有達成。為了守衛京師,僧格林沁只能孤注一擲,率領蒙古騎兵對英法聯軍陣地展開正面強攻,遭到了英法聯軍集中火力射擊,蒙古騎兵全軍覆沒。京師的抵抗力量完全瓦解。

    (八里橋之敗)

    京師集團的形成

    八里橋戰敗後咸豐皇帝被迫出關,回撤到東北地區。但是入主中原二百年的基業又不能輕言放棄。於是,清政府任命恭親王留守京師與洋人周旋。這就形成了留守京師的京師集團與後撤到避暑山莊的熱河集團。至此,大清中樞一分為二。兩大集團開始權力爭奪。

    關於奕訢的地位,有一個關鍵點——奕訢的恭親王爵位是在先皇道光皇帝的主張下冊封的。也許道光皇帝知道咸豐能力身體均不足,為了在自己去世後穩定清朝皇族的權利中樞,在臨終前特意冊封能力較強、身體較好的奕訢為恭親王。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恭親王是道光皇帝封的,所以無論是咸豐、慈禧、還是肅順,都不能夠輕易對恭親王動手。這也是恭親王在晚清政壇雖經起落、但始終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正因為此,恭親王成為留守京師、主持談判的不二人選。

    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之後,立即致信恭親王,讓他交出安定門的防禦。但是當時恭親王駐紮城外,京城內部的局面混亂至極,守城官兵毫無鬥志,守城大臣主動開城,京師淪陷。

    英法聯軍的如意算盤是佔領京師,逼迫清朝完全投降,進而簽署不平等條約。可是進入北京之後,聯軍發現清朝的皇帝已經撤退到了熱河。而英法聯軍當時對是否應該完全滅亡清朝存在分歧。聯軍中的主流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既定計劃逼迫清朝換約,懲戒清朝虐殺公使的行為,而不是要滅亡清朝的統治。因為如果清朝直接滅亡,英法並無力量控制整個中國,沙俄則會趁機全線南下,所以滅亡大清後獲利最大的很可能不是英法,而是沙俄。

    也正因為此,恭親王成為主導與聯軍談判的重臣。

    (恭親王本尊)

    辛酉政變的內部因素:咸豐病重

    熱河與京師遠隔重山,又處於戰爭狀態中,訊息難免不通。咸豐皇帝對恭親王是不太放心的,尤其是與洋人談判這麼重大的事情。在當時,熱河方面盛傳恭親王在京城與洋人暗通款曲、喪權辱國。這都引起了咸豐皇帝深深的憂慮。咸豐皇帝的身體很差,他患有肺結核,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只能透過調養維持生命。而後撤熱河途中的顛沛流離加重了咸豐皇帝的病情,他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

    咸豐皇帝效仿其父道光,開始了苦心佈局。

    咸豐佈下的制衡關係

    首先,咸豐只有同治這一個男性繼承人。而西太后是同治的生母。由此,慈禧母成為咸豐佈局中的中心一環。慈禧能夠上位被封為西太后,完全憑藉母憑子貴,而不是因為她的能力。因為封建王朝是男權社會,所以慈禧作為封建王朝中的一個女人,她的權力是臨時的。當同治皇帝成年以後清朝中樞必然要剝奪慈禧的權利,這個必然規律就是慈禧一生的敵人。

    咸豐皇帝的必然考慮到慈禧會母憑子貴,清朝有外戚奪權的危險。為此,咸豐設立了贊襄政務王大臣,俗稱八大臣。八大臣成為一個超級的軍機處。而八大臣以肅順為首。可以說八大臣的設立就是為了對付後宮干政,八大臣是慈禧天然的敵人。肅順曾經向咸豐提出讓慈禧殉葬的計策,從這一點看,肅順與慈禧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也就是慈禧和肅順為什麼必然要鬥爭的原因。咸豐對慈禧還是有感情的,而且慈禧是同治的生母,同治皇帝已經沒有了父親,不能再沒有母親,這對同治必然不利。所以,咸豐沒有殺慈禧。

    東宮慈安在咸豐佈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慈安沒有子嗣,這很重要,意味著慈安不可能成為外戚勢力。所以,咸豐留下密詔,賦予慈安東宮地位,也賦予慈安對慈禧的生殺大權。這是兩宮之間的制衡,相傳這個制衡多年後被慈安廢除。很可能當時慈安已經明白,單靠密詔已經無法制約慈禧,她主動廢除密詔,也是為了給自己留個安穩。

    咸豐賜給兩宮太后御賞與同道堂印章,規定任何重大政策文書沒有加印兩宮的印章都是無效的。咸豐設計了兩宮對八大臣的制約。

    於是,在熱河集團中,咸豐佈下了慈安制約慈禧、兩宮與八大臣互相制約的權力分割。所有的佈局都是為了同治將來順利主政。

    如果清朝當時只有熱河集團,那麼,這個佈局無疑是成功的。至少在權術方面,咸豐絕非庸手。

    可是,當時的清朝有沒有咸豐控制不到的地方?

    有,那就是關內留守京師的恭親王集團。

    從歷史上看咸豐是想要控制恭親王的,但恭親王當時在京師主導和英法求和,任務十分重要。況且咸豐身在熱河,又行將就木。所以咸豐的有效做法只能是將恭親王排除出未來的權力格局。歷史記載,咸豐生前,恭親王多次表示自己要去熱河,破除關於自己的投降謠言。咸豐回覆:相見徒增傷感。咸豐至死也不見恭親王,為的是不讓恭親王影響自己的佈局。

    同時,肅順對外封鎖咸豐病重訊息,實際上是要隔絕恭親王為首的京師集團對熱河集團的干預,穩定過渡,獨攬大權。從這個角度看,八大臣也不是沒有野心。

    (避暑山莊 咸豐在這裡對列強簽字妥協 也在這裡佈局他走後大清的權力架構)

    被排擠的恭親王

    到此,八大臣基本已經與恭親王為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咸豐沒有安排恭親王的未來位置,八大臣是按照咸豐的佈局去做的。同時,也有向恭親王奪權之意。雖然恭親王是道光冊封的,但是下一任皇帝咸豐臨終時並沒有對恭親王作出安排。這就意味著,恭親王的權力將被熱河集團剝奪。

    那麼,八大臣能不能徹底廢掉恭親王?

    不能。

    因為在咸豐佈局下,八大臣的決議必須經過兩宮加蓋印章才能施行。慈禧絕對不會同意廢掉恭親王。而恭親王也沒給肅順這個機會。

    肅順

    辛酉政變前後,肅順既不能除掉恭親王,也不願意與恭親王分權。

    肅順的名言是——旗人混蛋多。他率先發現八旗武力已經沒落。主張重用漢人。左宗棠犯了事兒,是肅順想辦法保全了左宗棠,沒有肅順,大清的新疆可能就沒了。但是,也正因為他主張重用漢人,遭到了京城八旗守舊派的痛恨,八旗守舊派希望除掉肅順,維持滿蒙勳貴的權力不旁落。

    恭親王

    因為閉關鎖國,大清在二鴉的時候很可能沒有什麼國際戰略眼光,不知道英法與沙俄的戰略博弈,不知道英法的意圖不是滅亡中國,而是扶持大清為自己服務。所以,一些人把清朝不亡的功績算在了恭親王頭上。認為正因為恭親王的努力,大清才能不倒。為此,恭親王得到了相當多的支援。

    上述是恭親王操縱政變的基礎。

    政變

    如果當時八大臣在京師上臺,那麼恭親王和慈禧沒有任何操作空間。可是,當時八大臣在熱河,無法遙控京師。這就給恭親王留下了操作空間。

    在當時,八大臣正與兩宮進行激烈的決策權爭奪。八大臣要求任何決策必須先經過八大臣定奪,兩宮只能簽字同意,不能發表意見。為了與恭親王聯合,慈禧與太監安德海定下苦肉計,慈禧找了個理由將安德海毒打一頓,讓他回京領罪。實際上是命安德海回京給恭親王報信。

    恭親王得到安德海的密報之後立刻決定去熱河。這表明恭親王已經決定與慈禧聯合了。肅順等八大臣則立即反對恭親王來熱河。這個時候,慈安的態度就變得重要起來。

    慈安

    在咸豐的佈局中,慈安本來是應該與八大臣一起制約慈禧的角色。慈安是正室,慈禧只是側室。可是,慈安為什麼站到了慈禧一邊?

    因為她們都是女人。慈安仁厚,她對孤兒寡母的慈禧有憐憫的因素。而且慈安沒有子嗣,她對權力爭奪的慾望遠不如慈禧強烈。而且,當時慈安的年齡是幾個關鍵人物裡最小的,只有二十五歲,比慈禧還小兩歲,許多事情看不清楚卻掌握著決定權。她沒有那麼毒辣,咸豐之所以把最大的權力給慈安,正是出於對慈安的瞭解與信任。只是咸豐沒有料到政變會這麼快發生,慈安會在關鍵時刻倒向慈禧。

    另一方面,八大臣沒有拉攏慈安,而是將兩宮視為一體,激烈打壓兩宮。這是導致慈安倒向慈禧的重要因素。

    最重要的一點,慈安作為正牌太后,她要維護的是皇權,皇權不能讓步於八大臣代表的相權。但是,慈安有地位而無子嗣,又是慈安最大的弱點。所以慈安不得不拉攏慈禧,因為慈禧才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日後皇帝長大,慈安還要靠著慈禧與同治才能繼續存在。

    最終,慈安與慈禧一同使用殺手鐧——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下旨要求恭親王來熱河弔唁。這個權力是咸豐賦予的,一旦兩宮太后形成合力,八大臣就不得不讓步。

    肅順看似權傾朝野,實際上卻只是咸豐佈局中若干環節中的一環而已。更何況咸豐死在熱河,熱河集團根本無力控制京師局勢。

    肅順沒有拉攏慈安,是他最大失策。沒有東宮太后慈安的支援,聖旨無法下發,八大臣將無法定罪,辛酉政變不可能成功。

    於是,恭親王在京城的支持者快速部署,聯合八旗中不滿肅順與支援恭親王自己的力量,利用八大臣從熱河回京的時間差,佈下陷阱,將八大臣一網打盡。

    那麼,列強支援誰呢?

    列強當然會支援與他們進行交涉的恭親王。只有這樣列強的主張才會得到新一任清政府的承認。而且,肅順一直是主戰派。

    列強對辛酉政變的預設甚至支援,使恭親王看清,列強沒有直接滅亡或是驅逐清朝的企圖,清朝可以透過有限度的讓步來換取繼續統治的權力。同時,也為恭親王支援洋務運動打下了基礎。

    辛酉政變勝利的地緣基礎

    辛酉政變之所以勝利,除去恭親王與慈安、慈禧的聯合外,可能還有一個地緣基礎,那就是京師對熱河的優勢。

    在當時,清朝的主力在京師而不在熱河。熱河狩獵已經很久沒有進行,咸豐皇帝只是臨時逃到熱河的。相對京師,熱河集團在可以調動的人力、物力上處於絕對劣勢。咸豐駕崩後,八大臣空有地位,實際無兵可用,也沒有獨立調動軍隊的權力。而京師雖然被英法佔領,但周邊仍然有大量兵員可以調集。清軍幹不過英法聯軍,幹掉八大臣可沒問題。

    (英法攝影師拍攝的清軍北京城防陣地 注意有大炮)

    如果肅順執政會怎樣

    首先,肅順屬於開明抵抗派,主張用漢人以禦敵寇。而咸豐授以肅順重權,證明咸豐也認可這種策略。所以,如果肅順主政,漢臣仍然會在晚清政壇崛起。

    肅順對英法屬於主戰派,可是,清朝已經戰敗,肅順必須妥協,所以,肅順主政也仍舊會接受列強的不平等條約。

    同治皇帝19歲(1875)暴亡,以肅順的年齡看,那時他仍然會健在。肅順主政與慈禧垂簾最大的不同將會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從鞏固自身權利的角度出發,八大臣很可能仍舊會選擇一個幼年皇帝即位,以便繼續掌權。只不過這個人可能不是光緒皇帝。因為八大臣基本全是滿蒙勳貴,清朝的封建屬性不會改變,也不會有變法維新。

    肅順等八大臣的文化程度比慈禧高的多。作為男人,他們也可以出京考察,出洋考察。而慈禧作為後宮只能待在宮裡,無法全面瞭解局勢。如果八大臣主政,他們在後期決策上可能會更客觀一點。

    只可惜,八大臣連第一關都沒闖過,更別提通關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需要的冬裝基本款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