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有人說兩個人彼此相持是為了各自擁兵自重,誰也不想消耗力量,其實這是陰謀論,是不對的。

    孔明和司馬懿相持死耗這是決定了他們決戰是在邊境地帶,沒有城池。比如司馬懿在五丈原死耗諸葛亮,那時就是看誰先耗不下去,說來說去司馬懿就是消耗孔明的糧食罷了,司馬懿知道打仗就是打的後勤保障,水沒有了軍糧誰就敗下陣了,這就有了孔明偷割邊境上魏國小麥之事了。

    那麼司馬懿又是怎樣和孔明死耗相持呢?說到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聲東擊西偷襲大營雙方時有發生,但在諸葛亮後期北伐的時候,司馬懿是魏國軍師,司馬懿是唯一能抗衡孔明的人選,能阻擋住孔明的大軍的北伐的腳步,司馬懿就取得了勝利。所以後來兩人,都是以對峙為主要戰略戰策。

    話說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兵出斜谷攻魏。

    八月,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與諸葛亮相持百餘日。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均堅壁不出,以待其變。

    諸葛亮便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女人的衣服和飾品”,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

    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裝怒,上表請戰。

    孔明一眼看出了司馬懿的陰謀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何況區區小事,還不遠千里請示皇帝曹叡,豈不是笑話。

    魏明帝曹叡領會了其意思了,派肱骨之臣辛毗杖節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制他的行動。

    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

    蜀將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諸葛亮則說:

    “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綜上所述,當時的軍事環境決定了戰略戰策,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的能人,他們知道,攻城拔寨在戰術上是下下之策,何況五丈原沒有城可攻呢!

  • 2 # 靈臺主人

    這就正是所謂的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二人都是靠謀略取勝智者,所立的營寨也必定是經過千謀萬算的,有著無數條的巧計防守,覺對不會給對方以可乘之機。因而凡是對方能想到的攻取策略,己方都有相應的應對之方法,兵法雲:“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所以司馬懿與孔明在沒有勝算的前提下都是沒辦法進攻的,只能彼此相持等待可乘之機。

    而善用兵者,能攻能守,能進能退,令敵人難以測度,防不勝防,進攻時敵人沒有辦法防守,防守時令敵人無法進攻,進兵時敵人無法阻擋,退兵時敵人無法追趕。然而當能者與能者相遇時,由雙方都沒有可乘之機,當然也只能做到自己的不失敗而已,並不能做到使對方失敗。比如同是退兵,曹操退兵,張秀與劉表選擇從後追擊,卻被曹操埋伏的斷後精兵殺的大敗。而姜維退兵時,鄧艾本要帶兵去追,但見蜀兵退走時整整有法,便不敢再追擊了。這便是將才與非將才的區別,如劉表等一味的追殺便是屬於“先戰而後求勝”,而如鄧艾等先觀看敵情,再選擇追或者不追是屬於“先勝而後求戰”。而攻打敵方營寨與否,也是同一道理,有可勝之機則去攻,無可勝之機便不去,實在沒有一定的道理,當然交戰時也更加沒有必須去攻敵方營寨的道理。

  • 3 # 中年人牧

    如果實力對調,諸葛會選則正面強攻。但蜀國實力弱小耗不起。諸葛的策略是步步為營避實擊虛之法。但對手曹真、司馬也是能力出眾之輩,巧取不易。對魏國來說堂堂正正打殲滅戰未常沒好處。既使硬碰硬,拼掉北伐大軍。就算付出十萬人的傷亡。對魏國也就五六時間可以恢復。但對蜀國就有滅國之禍。畢竟國家只有曲曲百萬人口。說實在的堂堂正正的決戰,司馬未必有信心能勝諸葛。1來蜀地的多為少數民族,歷來尚武。2諸葛治軍嚴謹深得軍心。3諸葛精通兵陣。冷兵器時代大軍團作戰,合理的兵陣很重要。而諸葛的兵陣連名將李靖都很推崇。

  • 4 # 暉367079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持卻不攻寨,是因為三國鼎立,人力損失誰都耗不起,魏蜀打消耗戰,東吳得利,諸葛亮七次北伐是不得己而北代,先前吳蜀之戰,失荊州都使蜀國國力大損,也就沒有本錢打消耗戰,魏與東吳戰線最長,魏得隨時提防東吳偷襲,諸葛亮北伐只是宣誓自已的存在,為蜀國國力恢復羸得時間,戰爭是靠實力作後盾,有什麼樣的能力打什麼樣的仗,讓弱小的蜀國有一支能打仗的常備軍,不是送死軍,消耗戰是個傻孑都能打,對持戰考驗的恰恰是雙方統帥的大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過水的鮮蠔包水餃能冷藏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