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橋夜泊81992941
-
2 # 途中ky
1-花生糖
製作花生糖在中國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戰國時期,為了行軍打仗方便,將花生碾碎,用麥芽糖和植物油一起炒熟,然後切成長方的條形用來充飢。
花生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類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適宜製造各種營養食品。
這樣子用手碾壓的花生糖,已經很少見了。現在,大多數都是用機器攪碎的,沒有了以前的傳統過程。
2-畫糖人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手裡的工具一蕃輾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這樣出現了。糖人剛出鍋,精緻還帶著餘溫,這樣一種工藝品,美麗又具有誘惑力,如果不吃,就會化掉,你捨得嗎?
畫糖人,現在也很少見。
-
3 # Dora11117107586
補碗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這句話倒是有所耳聞,而這話最初就是從補碗行當傳出的。提起補碗匠,杭州老城區一些年紀稍大的人還有一點印象。
彈棉花
聲聲弦響、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但是轉眼之間,“彈棉花”卻已經成為人們的記憶。
推頭
以前每幾個村子會有一個人擔著挑子,在固定的日子,在一個村子裡集中剃頭,現在沒有了。
-
4 # 彥姊情感觀
盤點幾個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工藝:
1.手工粉條
甘肅地區盛產馬鈴薯,用馬鈴薯生產粉條歷史悠久,採用手工傳統工藝製作的粉條深受群眾喜愛,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看家菜。手工粉條需要經過水煮、受過冷凍、通風晾曬、幾經敲打等很多道工序,但是隨著現代化機器生產,這種手工藝逐漸被取代。
2.粽葉編織
將顏色鮮亮葉面完整的棕櫚葉經過一道道工序的處理,再透過穿刺、撒拉、摺疊、穿插等複雜的手法編織成蚱蜢、蜻蜓、飛蛾……編織過程十分複雜。
3.絞臉(扯臉)
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使用一根細麻線,中間用一隻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間用嘴咬著,兩手套住兩頭,形成交叉的三角,除去婦女臉上的汗毛。
-
5 # 全球拍賣
2000年前中國工藝卻在日本老人手中驚豔世界,請別讓它在中國絕跡!
隨心墨滴,聚散成畫,紋理軌跡皆為繪者心之所向,墨流藝術凝鍊獨特之美。
今年新春之際,SK-II以“自在墨滴,隨心而熠”的禪意推出了墨流限量版,在驚豔了一眾粉絲之外,也讓鮮為人知的墨流藝術走進了大眾視線。
將顏料小心地滴在靜止的水面上,然後吹過水麵形成柔和的漩渦,之後覆蓋一張白色宣紙在水面上,漂亮柔美的圖案就被拓印到宣紙上,形成了最終的畫作。
一滴油彩,變換出不同的效果。一個動作,影響最終的形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無法複製。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連我們的老幹部霍建華,都被圈粉了呢!
“墨流”工藝又被稱為“水影畫”,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中國。後來傳到土耳其和日本,並不斷得到發展壯大。
尤其在日本,墨流藝術成熟於神教祭司之手。仿若水中生花般,具有無與倫比的美感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精緻。
抽象的山脈,地貌,雲霧,花朵和動物,世間萬物都呈現在藝術家的筆下。流動不定的水,就是最好的繪畫工具。
藝術家們有時還會藉助特殊的工具,比如細細的木棍來勾勒出充滿美感的效果。
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傳承已久的中國華麗,如今卻在一位日本老人的手中綻放愈加燦爛的光芒,驚豔世界!
日本福井縣已年過八旬的Tadao Fukuda老先生,一位“墨流”的保持者。
墨流作畫看似簡單隨意,但是要製作出規則、精緻、美而不亂的圖案,其實並沒那麼容易。Fukuda先生好似童話故事裡神奇的魔法師一般,能將墨流的美髮揮到極致。
他的工作室裡有兩種筆刷,一種蘸有混合了墨水和松脂的混合顏料,一種只蘸有松脂。兩支筆交替使用,就能使畫作變得極具層次。
作畫時的準確度與手的力道掌控,讓一切看起來乾淨利落。
待圖案成型後,老先生會拿出一把扇子對著水面輕輕扇風,或者吹一吹氣。認真的模樣,像是在對待一件心愛之物。
在這一吹一扇中,形成最終想要的圖案。接著,Fukuda先生把一張紙覆在水面之上吸取紋樣。
最後一步就是把這張紙放在鐵板上等待自然烘乾,然後就大功告成啦!
在日復一日的創作中,Fukuda先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使他的技術更加成熟,作畫功底更加深厚。
日本昭和55年,天皇和皇后將Fukuda先生的墨流藝術認定為無形文化遺產,並授予勳章。
這門古老又獨特的技藝,在Fukuda先生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更多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化平淡為無限的驚喜。
但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為何明明是源於中國的工藝,卻因為一位日本老人而名揚世界?
更讓人心痛的是,流失在外的中國傳統工藝決不僅僅只有“墨流”。比如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昱珀工藝,是點翠工藝的前身,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
由於製作工藝繁複,社會需求量的減少,這種工藝慢慢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據資料考證,這種工藝在唐朝時從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一直流傳到現在。而在中國呢?早在唐末就已經失傳......
為什麼這些藝術起源於中國,卻被外華人發揚光大?真的是時候重視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問題了,請不要讓老祖宗流傳下來幾千年的藝術在中國絕跡!
回覆列表
▼納鞋底——媽媽的千層底最難忘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
比較傳統的鞋底製作工藝。
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
納鞋底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
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
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
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手工納鞋底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
現在我們穿的鞋款大多是機器製作。
人們渴望時尚,
卻在心底懷念手工製作鞋款的舒適。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
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
已經越來越少。面對大工業時代,
無懼冰冷機械,靜默地將巧妙匠心注入
每一件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之中。
因為手工的溫度出自於心,
它承載著手藝人的滿滿誠意。
這份幾乎快被遺忘的傳統
工藝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執著的匠心。
▼畫糖人——帶著餘溫的“藝術品”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
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
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
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
這樣精緻且帶著餘溫的“藝術品”,
拿在手裡,你捨得將它融化嗎?
▼彈棉花——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
“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
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
生意應接不暇。
▼造老秤——憑心而論,公正嚴謹
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
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
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
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
帶著花鏡做的入迷,
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磨剪子磨刀——砂輪的一圈圈轉動
寂靜的午後,手藝人“磨剪子磨刀…
”的長吆喝似乎總出現在午睡的夢裡。
老人的砂輪一圈圈轉動,越來越鋒利的菜刀,
不知會在誰家案頭,
切磋出一頓頓美味佳餚。
▼草編——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有詞“竹杖芒鞋輕勝馬”,
堅持這古老草編的手藝人,
是不是早已有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與坦然?
▼編斗笠——草的交響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編斗笠,
在南方的鄉下人家,似乎算不得技術活。
這樣的手藝,許多人都會。
秋收冬種的間隙,農人在自家後山砍幾根竹子,
摘幾把棕葉,操刀剖篾,邊聊邊編,
幾袋紙菸的工夫,一頂斗笠就成。
那時,蓑衣斗笠是居家過日子、
出工下田地和遠行走親戚的必備行頭。
一戶農家可能難有一件體面的衣裳,
但不能沒有幾頂舒適的斗笠。
▼鐘錶匠——從小很佩服這眼皮的功夫
修鐘錶的手藝,就像繡花那樣,
得靜心,得細心,才能讓時間不快不慢。
修鐘錶的手藝人懂得時間的意義,
準時出攤,準時收工,
他的靜心細心,不緊不慢。
他手中碰觸與撫摸的物件,是呼吸的,
是有生命的。就像那些鐘錶,
之所以能夠不快不慢地行走,
肯定得有一顆健康的心臟,是
它揭示了時間的奧秘與價值。
前段時間很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
一紀錄片中就講到了師傅修理鐘錶。
▼剃頭匠——溫柔的一刀
在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髮型時,
還有一些人,他們理髮“咋利索咋來”
一把剃刀在頭頂上下幾個來回,
一個鋥亮的“和尚頭”便新鮮出爐了。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
掏、剪、剔、染、接、活、舒、補。
老師傅的手藝不是蓋的。那個年代,
父輩們從理髮店出來,
總有一種整個人都煥然一新的感覺。
▼老裁縫——難忘的縫紉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縫紉機曾經是中國尋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
能夠擁有一臺縫紉機,
絕對是一種體面和榮耀,絕對是富有的象徵。
穿針引線、縫衣織布原本是中國婦女的本職,
一手好的針線活曾經是家庭婦女
傳統美德的重要標誌。
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女孩們出嫁,
如果能夠向男方要到一臺縫紉機做彩禮,
那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身價了。
▼編籮筐——竹子在手中“翻出了花兒”
編一隻既好看又結實的籮筐並不容易,
編一隻籮筐大約得90分鐘。
從選條到編出成品大致要經過幾個步驟。
第一步:選條子。割條子講究節氣,
不能什麼時候想編就去割。
第二步:煙熏火燎,選條燻條,燻了的條子不容易折斷,
第三步:打底扭花,編籮筐。
第四步:燻策籮筐細子最關鍵要快怕條子涼了,
全部完成編籮筐結實美觀耐用。
▼修鞋——修修補補的記憶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
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
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
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
只是,在這個人人追求新潮的時代,
修鞋,是不是正在變成一個日漸陌生的動詞?
修拉鎖、修鞋子、補雨傘,
老匠人所做的工作,跟她們掛在嘴邊的話一樣,
“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
現在的年輕人又能體會多少?
▼吹糖人——最有意思的傳說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
北京話為“吹糖人兒”。
吹糖這門手藝祖師爺據傳是劉伯溫,
當時定的朱元璋為了能將皇位一代一代傳下去,
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
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
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
在賣糖的過程中,
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
製作出來的東西煞是可愛,孩子們爭相購買,
人們也像劉伯溫請教,
這樣吹糖手藝漸漸被一傳百,
百傳十,傳到現在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修傘匠——為人遮風雨
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不管是紙傘,
還是布傘,都是用竹子作傘把和骨架,
日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
所以常常需要修補。沒必要修的傘,
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顧客買新的了。
後來出現的鐵骨架布頂的避雨遮陽兩用傘,
比較耐用,修傘行業因此也日益蕭條……
後記
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得先成就它,
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們。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
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
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為什麼要呼籲傳承?
因為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
對得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