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傳統工藝文化,但是隨著技術的逐漸進步就被拋棄或者遺忘了。這些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傳統工藝都有哪些呢?
6
回覆列表
  • 1 # 楓橋夜泊81992941

    ▼納鞋底——媽媽的千層底最難忘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

    比較傳統的鞋底製作工藝。

    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

    納鞋底中一個典型的代表。

    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

    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

    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

    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手工納鞋底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

    現在我們穿的鞋款大多是機器製作。

    人們渴望時尚,

    卻在心底懷念手工製作鞋款的舒適。

    ▼老木匠——巧妙匠心的注入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手藝,

    然而在今天,願意學習這門技藝的人,

    已經越來越少。面對大工業時代,

    無懼冰冷機械,靜默地將巧妙匠心注入

    每一件獨一無二的手工作品之中。

    因為手工的溫度出自於心,

    它承載著手藝人的滿滿誠意。

    這份幾乎快被遺忘的傳統

    工藝其實不如說是一種執著的匠心。

    ▼畫糖人——帶著餘溫的“藝術品”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

    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

    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

    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

    這樣精緻且帶著餘溫的“藝術品”,

    拿在手裡,你捨得將它融化嗎?

    ▼彈棉花——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

    “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

    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

    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

    生意應接不暇。

    ▼造老秤——憑心而論,公正嚴謹

    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

    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

    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

    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

    帶著花鏡做的入迷,

    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磨剪子磨刀——砂輪的一圈圈轉動

    寂靜的午後,手藝人“磨剪子磨刀…

    ”的長吆喝似乎總出現在午睡的夢裡。

    老人的砂輪一圈圈轉動,越來越鋒利的菜刀,

    不知會在誰家案頭,

    切磋出一頓頓美味佳餚。

    ▼草編——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有詞“竹杖芒鞋輕勝馬”,

    堅持這古老草編的手藝人,

    是不是早已有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與坦然?

    ▼編斗笠——草的交響樂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編斗笠,

    在南方的鄉下人家,似乎算不得技術活。

    這樣的手藝,許多人都會。

    秋收冬種的間隙,農人在自家後山砍幾根竹子,

    摘幾把棕葉,操刀剖篾,邊聊邊編,

    幾袋紙菸的工夫,一頂斗笠就成。

      那時,蓑衣斗笠是居家過日子、

    出工下田地和遠行走親戚的必備行頭。

    一戶農家可能難有一件體面的衣裳,

    但不能沒有幾頂舒適的斗笠。

    ▼鐘錶匠——從小很佩服這眼皮的功夫

      

    修鐘錶的手藝,就像繡花那樣,

    得靜心,得細心,才能讓時間不快不慢。

    修鐘錶的手藝人懂得時間的意義,

    準時出攤,準時收工,

    他的靜心細心,不緊不慢。

      他手中碰觸與撫摸的物件,是呼吸的,

    是有生命的。就像那些鐘錶,

    之所以能夠不快不慢地行走,

    肯定得有一顆健康的心臟,是

    它揭示了時間的奧秘與價值。

    前段時間很火的《我在故宮修文物》

    一紀錄片中就講到了師傅修理鐘錶。

    ▼剃頭匠——溫柔的一刀

      

    在年輕人都在追求時髦髮型時,

    還有一些人,他們理髮“咋利索咋來”

    一把剃刀在頭頂上下幾個來回,

    一個鋥亮的“和尚頭”便新鮮出爐了。

      梳、編、剃、刮、捏、拿、捶、按、

    掏、剪、剔、染、接、活、舒、補。

    老師傅的手藝不是蓋的。那個年代,

    父輩們從理髮店出來,

    總有一種整個人都煥然一新的感覺。

    ▼老裁縫——難忘的縫紉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縫紉機曾經是中國尋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

    能夠擁有一臺縫紉機,

    絕對是一種體面和榮耀,絕對是富有的象徵。

      穿針引線、縫衣織布原本是中國婦女的本職,

    一手好的針線活曾經是家庭婦女

    傳統美德的重要標誌。

    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女孩們出嫁,

    如果能夠向男方要到一臺縫紉機做彩禮,

    那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身價了。

    ▼編籮筐——竹子在手中“翻出了花兒”

      編一隻既好看又結實的籮筐並不容易,

    編一隻籮筐大約得90分鐘。

    從選條到編出成品大致要經過幾個步驟。

    第一步:選條子。割條子講究節氣,

    不能什麼時候想編就去割。

    第二步:煙熏火燎,選條燻條,燻了的條子不容易折斷,

    第三步:打底扭花,編籮筐。

    第四步:燻策籮筐細子最關鍵要快怕條子涼了,

    全部完成編籮筐結實美觀耐用。

    ▼修鞋——修修補補的記憶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

    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

    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

    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

    只是,在這個人人追求新潮的時代,

    修鞋,是不是正在變成一個日漸陌生的動詞?

      修拉鎖、修鞋子、補雨傘,

    老匠人所做的工作,跟她們掛在嘴邊的話一樣,

    “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

    現在的年輕人又能體會多少?

    ▼吹糖人——最有意思的傳說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

    北京話為“吹糖人兒”。

    吹糖這門手藝祖師爺據傳是劉伯溫,

    當時定的朱元璋為了能將皇位一代一代傳下去,

    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

    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

    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擔換破爛。

    在賣糖的過程中,

    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

    製作出來的東西煞是可愛,孩子們爭相購買,

    人們也像劉伯溫請教,

    這樣吹糖手藝漸漸被一傳百,

    百傳十,傳到現在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修傘匠——為人遮風雨

     

     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不管是紙傘,

    還是布傘,都是用竹子作傘把和骨架,

    日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

    所以常常需要修補。沒必要修的傘,

    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顧客買新的了。

    後來出現的鐵骨架布頂的避雨遮陽兩用傘,

    比較耐用,修傘行業因此也日益蕭條……

    後記

      

    面對大自然的贈予,得先成就它,

    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們。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

    緩慢、少量、勞作。

    但是,這些背後所隱含的是專注、

    技藝、對完美的追求。

      為什麼要呼籲傳承?

    因為一輩子總是還得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

    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專注做點東西,至少能對得起光陰,

    對得起歲月!

  • 2 # 途中ky

    1-花生糖

    製作花生糖在中國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戰國時期,為了行軍打仗方便,將花生碾碎,用麥芽糖和植物油一起炒熟,然後切成長方的條形用來充飢。

    花生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類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適宜製造各種營養食品。

    這樣子用手碾壓的花生糖,已經很少見了。現在,大多數都是用機器攪碎的,沒有了以前的傳統過程。

    2-畫糖人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手裡的工具一蕃輾轉,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這樣出現了。糖人剛出鍋,精緻還帶著餘溫,這樣一種工藝品,美麗又具有誘惑力,如果不吃,就會化掉,你捨得嗎?

    畫糖人,現在也很少見。

    ​​​

  • 3 # Dora11117107586

    補碗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這句話倒是有所耳聞,而這話最初就是從補碗行當傳出的。提起補碗匠,杭州老城區一些年紀稍大的人還有一點印象。

    彈棉花

    聲聲弦響、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但是轉眼之間,“彈棉花”卻已經成為人們的記憶。

    推頭

    以前每幾個村子會有一個人擔著挑子,在固定的日子,在一個村子裡集中剃頭,現在沒有了。

  • 4 # 彥姊情感觀

    盤點幾個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工藝:

    1.手工粉條

    甘肅地區盛產馬鈴薯,用馬鈴薯生產粉條歷史悠久,採用手工傳統工藝製作的粉條深受群眾喜愛,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看家菜。手工粉條需要經過水煮、受過冷凍、通風晾曬、幾經敲打等很多道工序,但是隨著現代化機器生產,這種手工藝逐漸被取代。

    2.粽葉編織

    將顏色鮮亮葉面完整的棕櫚葉經過一道道工序的處理,再透過穿刺、撒拉、摺疊、穿插等複雜的手法編織成蚱蜢、蜻蜓、飛蛾……編織過程十分複雜。

    3.絞臉(扯臉)

    一種古老的美容方式,使用一根細麻線,中間用一隻手拉著,兩端分別系在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上。或者中間用嘴咬著,兩手套住兩頭,形成交叉的三角,除去婦女臉上的汗毛。

  • 5 # 全球拍賣

    2000年前中國工藝卻在日本老人手中驚豔世界,請別讓它在中國絕跡!

    隨心墨滴,聚散成畫,紋理軌跡皆為繪者心之所向,墨流藝術凝鍊獨特之美。

    今年新春之際,SK-II以“自在墨滴,隨心而熠”的禪意推出了墨流限量版,在驚豔了一眾粉絲之外,也讓鮮為人知的墨流藝術走進了大眾視線。

    將顏料小心地滴在靜止的水面上,然後吹過水麵形成柔和的漩渦,之後覆蓋一張白色宣紙在水面上,漂亮柔美的圖案就被拓印到宣紙上,形成了最終的畫作。

    一滴油彩,變換出不同的效果。一個動作,影響最終的形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無法複製。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連我們的老幹部霍建華,都被圈粉了呢!

    “墨流”工藝又被稱為“水影畫”,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中國。後來傳到土耳其和日本,並不斷得到發展壯大。

    尤其在日本,墨流藝術成熟於神教祭司之手。仿若水中生花般,具有無與倫比的美感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精緻。

    抽象的山脈,地貌,雲霧,花朵和動物,世間萬物都呈現在藝術家的筆下。流動不定的水,就是最好的繪畫工具。

    藝術家們有時還會藉助特殊的工具,比如細細的木棍來勾勒出充滿美感的效果。

    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傳承已久的中國華麗,如今卻在一位日本老人的手中綻放愈加燦爛的光芒,驚豔世界!

    日本福井縣已年過八旬的Tadao Fukuda老先生,一位“墨流”的保持者。

    墨流作畫看似簡單隨意,但是要製作出規則、精緻、美而不亂的圖案,其實並沒那麼容易。Fukuda先生好似童話故事裡神奇的魔法師一般,能將墨流的美髮揮到極致。

    他的工作室裡有兩種筆刷,一種蘸有混合了墨水和松脂的混合顏料,一種只蘸有松脂。兩支筆交替使用,就能使畫作變得極具層次。

    作畫時的準確度與手的力道掌控,讓一切看起來乾淨利落。

    待圖案成型後,老先生會拿出一把扇子對著水面輕輕扇風,或者吹一吹氣。認真的模樣,像是在對待一件心愛之物。

    在這一吹一扇中,形成最終想要的圖案。接著,Fukuda先生把一張紙覆在水面之上吸取紋樣。

    最後一步就是把這張紙放在鐵板上等待自然烘乾,然後就大功告成啦!

    在日復一日的創作中,Fukuda先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使他的技術更加成熟,作畫功底更加深厚。

    日本昭和55年,天皇和皇后將Fukuda先生的墨流藝術認定為無形文化遺產,並授予勳章。

    這門古老又獨特的技藝,在Fukuda先生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更多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化平淡為無限的驚喜。

    但與此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為何明明是源於中國的工藝,卻因為一位日本老人而名揚世界?

    更讓人心痛的是,流失在外的中國傳統工藝決不僅僅只有“墨流”。比如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昱珀工藝,是點翠工藝的前身,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

    由於製作工藝繁複,社會需求量的減少,這種工藝慢慢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據資料考證,這種工藝在唐朝時從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一直流傳到現在。而在中國呢?早在唐末就已經失傳......

    為什麼這些藝術起源於中國,卻被外華人發揚光大?真的是時候重視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問題了,請不要讓老祖宗流傳下來幾千年的藝術在中國絕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a73想配個定焦鏡頭,現在有24-70 f4配蔡司35 2.8還是55 1.8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