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木曰兮歷史系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彭城之戰,項羽擄獲劉邦的老父劉太公及妻子呂雉等家眷後,非但沒有直接斬殺,而是好飯好菜地供養起來,原因只有一個:讓劉邦有後顧之憂。
有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落在手上,就像握有一顆定時炸彈。果然,當楚漢爭霸最後時期,楚漢對恃廣武澗時,項羽被劉邦弄得焦頭爛額,在這個關鍵時刻,項羽決定引爆這顆定時炸彈。
他叫人把劉太公和呂雉綁在大木案上,旁邊架起一口大鍋,鍋下火光熊熊,鍋內熱氣騰騰,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慄。
“劉邦,你還不趕緊投降,不然明年的今日便是你老爹的忌日。”項羽聲如洪鐘,鏗鏘有力,震得兩岸山澗嗡嗡作響。
漢軍面面相覷,個個嚇得臉無血色,因為劉邦接下來的決定,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命運。
面對項羽的最後通牒,劉邦卻顯得鎮靜自若,還說出了被後人一致公認為最無賴的一句話來:“我倆曾同侍義帝,並且還是拜把子兄弟,因此,我爹也就是你爹。如果你真要煮殺你爹,那就分一杯肉湯給我喝吧。”
劉邦此話一出,項羽愣了足足有三分鐘都沒做任何反應。良久,項羽才幽幽地說了一句話:“劉邦,你太流氓了!”
如果說劉邦的無情是舉世無雙的,那麼項羽的殘忍更是獨一無二的。項羽決定烹煮劉太公。故事發展到這裡,就連劉太公本人也認為自己大限將至了,但意外再度上演,在鴻門宴上大放異彩的項伯又露面了。
此時項羽要殺劉邦的父親,項伯馬上苦口婆心地對項羽進行了勸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現在天下大事尚未塵埃落定,謀大事者為了天下,從來都是不顧家小的。像劉邦這樣的野心家,不可能會為了孝而放棄自己的事業,你現在就算殺了他全家,就算殺了他所有的親人,也沒有什麼用啊,相反只會增加他對你的仇恨。”總之,項伯的話概括起來就是六個字:殺無益,留有用。
項羽沒轍了,一來叔叔的面子總得給啊,二來叔叔的話也有幾分道理。他擺了擺手,無奈地嘆道:“暫且留下這個該死的老頭吧。”
後來,劉邦忽悠項羽進行鴻溝議和時,已是強弩之末的項羽不得已答應,為了表示“誠意”,還答應劉邦的請求,釋放了他的家眷。
總之,項羽釋放劉邦的家眷是諸多原因創成的。而他之所以要斬殺英布的全家,是因為惱怒英布背叛他投降劉邦。抓住他家眷後,對他們毫不留情,格殺勿論以洩心頭之痛。
-
3 # 遙望燕園
很多人都知道「分我一杯羹」的典故。
這個典故說的是,楚漢相爭的末期, 缺兵少糧的項羽實在支撐不住,不得不使出陰損之際,把彭城之戰中抓到的劉邦父親送到兩軍陣前,叫囂著要劉邦投降,如果劉邦不投降,他項羽會當場烹殺劉邦父親。
當時是漢王的劉邦,或許早就以為自己的老父親死於戰火了,所以對於父親的突然出現,多少應該是喜出望外的,但原本應當欣喜的日子,卻面臨這般棘手之事。
這便是「分我一杯羹」的由來。
算起來,「分我一杯羹」發生時,距彭城之戰已過去兩年之久,也就是說,劉太公在項羽的軍中足足待了兩年多,項羽不但沒把劉太公咋滴,肯定還是好吃好喝地待他,此事似乎在說,項羽很爺們,沒讓戰爭的殘酷蔓延到婦女童叟身上,看起來,項羽夠有情有義的了吧?
然而,同樣是家人被項羽抓到,英布可就沒這麼幸運了,英布決意投靠劉邦時,項羽派項聲、龍且、項伯滅了英布的淮南國,據為己有,同時把英布的妻兒統統殺害。
為什麼看起來蠻相似的兩件事,項羽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呢?
其實,只要我們把英布妻兒被殺的情景和劉邦父母妻兒被抓的情景對比一下,就知道原因在哪了。
劉邦妻兒被抓時,劉邦在彭城之戰中一敗塗地,但是,劉邦的根據地沒失,劉邦尚完全佔據巴蜀、漢中、關中以及河南、殷、韓等地,項羽當年在咸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雍王、塞王、翟王、殷王、河南王、韓王已經頭被劉邦滅了,劉邦已經佔了一半的天下了。
也就是說,此時的劉邦雖然敗了,但卻擁有完全可以項羽相抗衡的軍事實力,項羽已然忌憚劉邦了,他擒住劉邦的家人,自然如獲至寶,嚴加看管,以便在關鍵時刻,讓漢王劉邦投鼠忌器。
而淮南王英布妻兒被項羽擒住時,英布的處境則跟當年的劉邦不可同日而語,英布根據地近失,只剩下老哥一個,此時的英布,說句實在話,對於項羽來說,不但不用忌憚了,而且連利用價值都沒有了,所以英布的家人,也就成了項羽洩憤的出口。
但是,項羽還是低估了劉邦,雖然此時的英布已經老哥一個,但劉邦最終還是以王的禮儀招待了英布,並派人隨英布秘密潛回淮南招募忠心的老部下,英布就憑藉招募到的幾千兵馬,在劉邦帳下成功封王,並於垓下之戰後得到了更多的封地。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黥布列傳》
-
4 # 歷史簡單說
有人會覺得劉邦是漢中王,而英布是九江王,兩個都是諸侯王,而劉邦和英布兩個人都和項羽做對,在他們的家眷都被項羽所抓到的時候,為什麼項羽只殺英布的家眷,而不殺劉邦的家眷呢?
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英布與劉邦不一樣,英布跟鍾離昧、龍且一樣,都是項羽的部下,而英布此時反對項羽,是對項羽的背叛,項羽自然不能容忍,而劉邦不一樣,劉邦與項羽本來就存在競爭關係,劉邦反對項羽很正常。
第二,劉邦只是家眷被抓,但是劉邦的大軍還在,他的實力還在,項羽需要拿劉邦的家眷為質,讓劉邦投降,而英布是被楚軍打敗之後,隻身逃往劉邦那邊的,也就是說英布沒有什麼籌碼,項羽自然就直接將英布的家眷給殺了。
那我們再來說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的家眷呢?彭城之戰後,項羽抓到了劉邦的家眷,其中就包括了劉太公和呂后,公元前203年的時候,漢軍與楚軍對峙於廣武,項羽把劉太公給吊了起來,下面是一個大水鍋。
項羽就要求劉邦投降,如果不投降的話,就把劉太公直接扔進這個大水鍋裡,然後烹了。其實,劉太公與呂后被項羽已經抓了兩年,要是放在之前,項羽畢竟是一代戰神,是不屑於用這樣的方法來要挾劉邦的。
可是形勢對項羽越來越不利,韓信拿下了趙地與齊地,彭越又一直在項羽的背後斷他的糧道,而劉邦這邊雖然打敗了幾次,但是一直消滅不了。所以項羽就想出了這個法子,這個自然是項羽不義在先了。
以劉邦的性子來說,劉盈和魯元公主都可以踢下馬車,他更不會在乎劉太公和呂后了,或者說他心裡在乎,但也沒有辦法,難道他投降了項羽,就能救下劉太公了嗎?顯然項羽沒有這個好心。
劉邦就說:項羽兄弟呀,以前咱們在楚懷王跟前的時候,就約為兄弟了,那麼我的父親,自然也是你的父親呀,等你烹了之後,記得也分我一杯呀。項羽自然也是氣得不行的。
他想就如劉邦所願,將劉太公給烹了,這個時候,一個人出現了,那就是項伯,項伯就像鴻門宴救下了劉邦一樣,他這次救下了劉太公,他對項羽說:天下大事會怎麼樣是無法預料的,再說,奪天下的人都顧不上家眷的,你殺了劉太公也是沒有什麼用的。
其實,項伯內心是有小算盤的,因為他早跟劉邦約為兒女親家了,那麼劉太公也算是他的長輩了,而項羽和劉邦誰能勝出,就目前來說,都不好說,但是自己救下劉太公,那麼不管哪邊勝出,自己都是有功的。
項羽也是一時之氣,也可能他覺得這樣做,也不太好,就沒殺劉太公了。劉邦先後派了陸賈和侯公,去跟項羽談和,以鴻溝為界,也就是楚河漢界了,項羽就把劉邦的家眷給送回去了。
-
5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205年十一月底,項羽派大將龍且攻打叛變的英布,歷時數月,終破之。敗軍之將英布乃與隨何抄小路隻身逃到滎陽,劉邦重禮款待英布,並增益其兵萬餘,駐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防守滎陽側翼。
英布在成皋安頓下來後,便派人去六縣接回妻子兒女。晚了,項羽已派項伯收編九江之兵,並盡誅英布全家。英布悲不自勝,從此與項羽不共戴天,再也沒有了轉圜的餘地。
圖:身處鬧市的六安縣英布墓,去年剛整修一新
項羽既然不殺劉邦家小,為何又殺英布全家?此實不可解。我猜測項伯之舉乃自作主張,甚或為劉邦暗中指使也不一定。不必懷疑,項伯這個反骨仔,早在鴻門宴前就已被策反了,他幹出這等缺德事兒來我一點兒也不奇怪。
而從長遠來看,劉邦項伯此舉,不但使項羽徹底損失了英布這名得力干將,並使西楚在九江民心盡失,從此失去了一個安定的後方。之後,英布在九江國的殘餘勢力不斷地搞事情,搞的項羽焦頭爛額,經常不得不面對腹背受敵、乃至多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事實上,項羽最終垓下戰敗後,欲一路撤回老家江東,卻因不得不經過英布的九江國地盤,故而沿途得不到有力的補充,這才會被漢軍一路追到烏江,絕望而死。
-
6 # 伏羊羅漢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彭城之戰帶隊的主將是項羽,攻打九江的主將是龍且!主將不同,做派也就不同,再說,戰鬥中主將也不能掌控每一個細節,士兵的臨時行為主帥也無能為力!殺紅了眼,誰知道誰是誰,英布的家人額頭上又沒有刻字是不是?
英布為什麼會失敗?手下大都是曾跟隨項羽打天下的,現在你忘恩負義,倒向劉邦,誰會跟你死戰?所以英布逃跑後,楚軍盡收九江之兵!
現在想想,英布的老丈人吳芮倒是錚錚鐵骨,一直保持中立!後來英布又反叛劉邦,失敗後逃到舅子的地盤,卻被舅子殺了!估計是一直怨恨英布害死了他姐姐!
相關內容
-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假想敵究竟是誰?
- 傳說項羽手下有五虎將,為何只有英布封王了?
- 劉邦的軍事能力如何?為何與項羽交鋒總是狼狽而逃?又為何能打敗英布?
- 英布反了項羽殺了他家裡150多條人命,俘虜了劉季父親和老婆孩子,為什麼沒有殺害?
- 同為主公賬下大將,為何韓信猶豫再三後選擇支援劉邦,而英布卻果斷把老主子項羽賣了?
- 亞父范增要殺劉邦,為什麼自己不殺,為什麼一定要項羽殺呢?其中還有什麼故事?
-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為什麼後來又懷疑劉邦把他分配到了巴蜀之地?
- 許多作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談談你的觀點。(100~200字)?
- 項羽得勢之時為何不殺劉邦,僅僅是因為項羽高傲自大嗎?
- 西楚霸王項羽失去天下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嗎?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
項羽視之為兄弟,無奈反叛,給了項羽最後的致命一擊!
黥布者,六人也,秦時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人有聞者,共俳笑之。時會稽郡輸身徒。麗山之徒數十萬人,布皆與其徒長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為群盜。《史記·黥布列傳》
英布,又是一個出生卑微的普通人,卻少有大志,曾有人為英布看面相,說英布在經歷刑獄之災後會成為君王。無疑,至少在那時的人看來,這不過就是開玩笑罷了,你,一個普通人,布衣出聲,就想成為君王,殊不知大秦一統天下後,除了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外,人間便再無君王稱號了。
是,所有人都不會相信,但是偏偏英布就信,而且英布還常常以此為榮,逢人便說自己“當刑而王”,至於旁人嘛,那也最多就是聽聽就行了,也沒誰會真當真的。然而世事難料,成長為壯年的英布果真因為觸犯刑法而有了牢獄之災。並且,當時給予英布的懲罰是黥刑。
而說起這黥刑嘛,那可真是貫穿中國的歷史,根據史書上的記載,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也是上古五刑之一,並且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肉刑,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令》時才被徹底廢除。當然,說了這麼多也沒說明白黥刑到底是個什麼玩意?說白了,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刻字,並且還是那種洗都洗不掉的字,很顯然,這就是要讓罪犯一生都蒙受巨大的精神侮辱,從而使得罪犯永遠都無法抵消和掩蓋曾經犯下的罪行。
而英布,這位曾經被人說過會“當刑而王”的人,就經歷了這種墨刑的懲罰,說實話,如果是旁人,一旦遭受了這種墨刑,大多都會掩面而不敢示人,但偏偏就是英布這個怪胎,不但不怕別人看,還逢人就吹噓道:“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是啊,曾經有人說我英布在經歷刑獄之後會成王,那麼如今我這個樣子,不正是要成王了嗎?既然這是上天的恩賜,那我英布何不取名為黥布呢?
到此,漢初三大名將之列的淮南王黥布的名字便正式成型,由此太史公在記錄《史記》之時也用的是《黥布列傳》,旁人會以黥刑為恥,但偏偏就是英布,讓黥刑成為了一種榮耀,一種上天欽賜為王的憑證。不得不說,論此魄力,華夏數千年曆史,無疑,英布肯定是其中最有魄力的人之一。
是啊,即使是現在這個社會,殘疾人也不在少數,而一般而言,人們一旦身體上有什麼缺陷,有什麼問題,就經常會害怕別人知道,尤其是害怕別人的嘲弄,甚至還一度會自卑到封閉自己。那麼,英布,他的故事,他的人生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路是人走出來的,你是好是壞,和你的身體有什麼殘缺沒有任何關係,真正決定你的,是你要做的事,和你要建立的功業,唯有此,才是大丈夫!
陳勝之起也,布乃見番君,與其眾叛秦,聚兵數千人。番君以其女妻之。章邯之滅陳勝,破呂臣軍,布乃引兵北擊秦左右校,破之清波,引兵而東。聞項梁定江東會稽,陳嬰以項氏世為楚將,乃以兵屬項梁,渡淮南,英布、蒲將軍亦以兵屬項梁。《史記·黥布列傳》
公元前209年秋,來自陽城的陳勝在大澤鄉首先拉起了反秦的大旗,短短數月之內,天下群情激憤,各路反秦義軍也相繼在“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引領下組建了起來,而此時的英布,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千載難逢之際,英布遂帶著一幫從驪山中逃走的犯人去見了番陽令吳芮,或許是因為英布的豪情和壯志而打動了吳芮,於是,在娶了吳芮之女之後的英布,便一躍成為了一方的統兵大將,整合了數千人的英布遂開始了其轟轟烈烈的對秦戰爭。而當之後陳勝所屬敗亡之後,自知勢單力薄的英布軍又是選準時機歸降了項梁。
項梁涉淮而西,擊景駒、秦嘉等,布常冠軍。項梁至薛,聞陳王定死,乃立楚懷王。項梁號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正義南郡當陽縣也。項梁敗死定陶,懷王徙都彭城,諸將英布亦皆保聚彭城。當是時,秦急圍趙,趙數使人請救。懷王使宋義為上將,範曾為末將,項籍為次將,英在、蒲將軍皆為將軍,悉屬宋義,北救趙。及項籍殺宋義於河上,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籍。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史記·黥布列傳》
漢初三大名將,各有其特色,其中韓信尤以統兵練兵及指揮大仗為其最出色之處;而彭越則是以帶兵和奇兵為其出色之處。那麼,對於英布來說,無論是統兵還是領兵,相較於前二人來說,他都是不如,但是,若論打硬戰或死戰來說,無疑就當屬英布。而英布作戰,筆者給其的定義就是一個字,勇。
準確的說,英布的勇是那種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勇。從進入項梁軍開始,無論是擊景駒之戰,還是擊秦嘉之戰,英布都以勇而冠絕諸軍。而要說英布從軍最為突出之戰,那就當屬那場以少勝多的鉅鹿之戰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貌似打贏這場戰役的主要功勞應該是項羽的,自然,項羽是當時的領軍最高統帥,能贏自然是項羽為首功,然而,正如史書中記載的,項羽破釜沉舟意圖死戰之時,最先派出作戰的便是英布所屬,如史書記載:“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故而可以說,鉅鹿之戰真正開啟局面的還是英布,什麼是先鋒,什麼是報必死之心,以孤軍直衝秦軍主力大營,而這就是英布要做的事。
而在事實上,如果不是英布有如此巨大的功勞,那就不能解釋為何在之後論功行賞之時,項羽麾下直系將領中就唯有英布得以封王。
公元前206年,挾著鉅鹿之戰大破秦軍主力的銳利兵鋒的項羽,以聯軍最高統帥的身份,集合諸侯聯軍四十萬攻破函谷關,並迫使早先攻入咸陽的劉邦俯首稱臣,而後,便於咸陽城內大封諸侯。此次項羽結合反秦以來諸人的功績,包括其自己在內總共分封了十九個諸侯國。
其中英布以戰功受封九江王,定都六縣,並控制九江與廬江二郡。至此之後的英布,便徹底脫離項羽軍,成為了一方實力頗強的諸侯王。
而就在分封后沒多久,以齊國內亂開始,楚漢之爭逐漸徹底拉開。而本來作為項羽一方的英布,卻因為深知當前項羽一強獨霸的局面,故而為自保便聯合眾多弱小諸侯王一起對抗項羽。
漢四年七月,被項羽盡殺妻兒後的英布遂正式投靠劉邦,並接受劉邦淮南王的封賜,由此,楚漢之爭的天平隨著英布的加入便徹底開始傾向了劉邦一方。
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史記·黥布列傳》
結果就是如此明顯,眾叛親離的項羽最終於垓下而徹底敗亡,而英布由於又一次站對了陣營,併為最後戰勝項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故而之後劉邦為賞賜英布,不僅依然讓其所領淮南王之爵,更皆統領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之地。
應該說,此時的英布算是真正的功成名就了,遙想曾經年幼之時的窮苦,中年之時的牢獄之災,無疑,此時的英布能夠封王的確是其當時無法想象的。但是,還是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的,英布就這樣從一名普通人,甚至是帶有身體殘缺的罪犯,最終成為了大漢境內實力數一數二的諸侯王。
而再說英布的最後,可惜了,自以為韓信彭越已死,而劉邦已經年老,便以為可以更進一步,卻無法料知,兵強馬壯的英布與年老的劉邦才打了不到數月,便被劉邦徹底擊敗,最終更是落了個慘死他鄉的局面。
不得不說,英布其能成事,真可謂是時勢造英雄,然而,英布最終結局,也的確是其活該。最後的最後,還是用太史公給其的評語來為英布的一生註釋吧:
英布者,其先豈春秋所見楚滅英、六,皋陶之後哉?身被刑法,何其拔興之暴也!項氏之所阬殺人以千萬數,而布常為首虐。功冠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於身為世大僇。禍之興自愛姬殖,妒媢生患,竟以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