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小站開始練兵的時候曾國藩、左宗棠已經去世了,袁世凱的新軍(即後來的北洋軍)全部由自己篩選,培植自己的勢力,公元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替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榮祿又去世了,這時候的淮軍和湘軍在經過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已基本不存在了,清廷在甲午戰後開始招募和訓練新式陸軍逐步替代老式軍隊,八旗和綠營早就成廢物了,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北洋軍已經發展到了六鎮7萬人左右成為了清廷中央的主要軍事力量,北洋軍又掌握了京師附近的主要衛戍權,由於北洋軍一開始就由袁世凱培植勢力,所以在袁世凱被清廷罷免後依舊實際掌握北洋軍的控制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任命內閣總理大臣蔭昌統帥北洋軍鎮壓起義,由於袁世凱暗中指使,北洋軍行動遲緩不聽指揮,這時南方各省相繼宣佈獨立脫離清廷,無奈之下清廷只好解散責任內閣,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全權負責鎮壓南方革命起義,1911年12月北洋軍在袁世凱的指揮下攻下武漢三鎮中的漢口和漢陽,但是這時袁世凱以軍費不足為由停止進攻武昌,向清廷索要軍餉,隆裕太后將清廷的所有黃金儲備交給袁世凱,讓他全力鎮壓革命軍,就這樣袁世凱騙取了清廷的軍、政、財等大權,之後袁世凱突然調轉槍口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命北洋軍在紫禁城門口架起大炮宣稱自己的部下不聽指揮一意擁護共和,請皇帝退位,否則北洋軍將炮擊皇宮,無奈之下,隆裕太后於1912年2月12日代宣統皇帝頒佈了退位詔書,自此清朝滅亡,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也走進墳墓。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清國的軍政命脈已幾乎已在北洋系的掌握。大清之亡,固然亡於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的首義第一槍,然而早在數年前,在袁世凱日拱一卒的精心佈局下,從根基上抽去了大清立國的基礎。
袁世凱五十大壽,收到壽聯五百餘副,壽屏一百多堂。家裡高朋滿座,氣勢輝煌
反袁專家江春霖為了蒐集證據,深入敵後,也來祝壽。他發現奕劻送的賀儀,落款不稱王而直書其名,載振更是自稱“如弟”,有違王章,便以此入手,羅列了袁世凱的十二大罪狀,連他遠房親戚抽鴉片都算在內,上折彈劾。慈禧尋思著自己快不行了,死前還得再敲打一下,便把袁世凱喚來,出示彈章,怒批了他一通。躺著也中槍,真是毫無天理。出門下臺階時,驚懼不安的大頭一不留神便把腳給扭了。罷旨中的“步履維艱,難勝職任”即來源於此。
袁世凱接旨後,面色通紅,強笑道:“天恩誠厚。”當時,慈禧的喪事還沒辦完,大頭是恭辦喪禮大臣之一,輪日值宿,念及此事的他忽道:“我今天當值,怎麼辦?”一旁的世續嘆了口氣,說:“我代你去。”出宮後,袁世凱開始做回鄉的準備,亡清之局,他早已布好。留給載灃的,只剩死棋。
且不說北洋系把持了多少中央和地方的要職,單看新軍鎮、協、標三級軍官的名單,便知天下到底操諸誰手:段祺瑞、王士珍、吳佩孚、段芝貴、曹錕、張懷芝、唐天喜、雷震春、陸建章、張敬堯、孫傳芳、田中玉、靳雲鵬、王佔元、孟恩遠……幾乎盡出於小站,這幫一時之選分佈在“北洋六鎮”,遍控天下關隘。
第一鎮駐北京;第二鎮分駐山海關和直隸省永平府;第三鎮分駐保定和奉天省錦州府;第四鎮駐天津小站;第五鎮駐濟南;第六鎮駐北京南苑。雖然其中四鎮已劃歸陸軍部,但軍隊向來認人,段祺瑞等根本不把鐵良放在眼裡。
而另一方面,治理中國所依賴的社會基礎士紳階層,隨著科舉的廢除,其身份已發生了轉型。年輕一點的,被革命黨忽悠去,走上顛覆現政權的道路;年長一些的,透過選舉擠進諮議局,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跟清廷對抗到底。才不敷用的載灃,面對這樣的殘局,即使怨謗集於一身,也無能為力。
在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小站開始練兵的時候曾國藩、左宗棠已經去世了,袁世凱的新軍(即後來的北洋軍)全部由自己篩選,培植自己的勢力,公元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替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榮祿又去世了,這時候的淮軍和湘軍在經過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已基本不存在了,清廷在甲午戰後開始招募和訓練新式陸軍逐步替代老式軍隊,八旗和綠營早就成廢物了,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夕北洋軍已經發展到了六鎮7萬人左右成為了清廷中央的主要軍事力量,北洋軍又掌握了京師附近的主要衛戍權,由於北洋軍一開始就由袁世凱培植勢力,所以在袁世凱被清廷罷免後依舊實際掌握北洋軍的控制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任命內閣總理大臣蔭昌統帥北洋軍鎮壓起義,由於袁世凱暗中指使,北洋軍行動遲緩不聽指揮,這時南方各省相繼宣佈獨立脫離清廷,無奈之下清廷只好解散責任內閣,由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全權負責鎮壓南方革命起義,1911年12月北洋軍在袁世凱的指揮下攻下武漢三鎮中的漢口和漢陽,但是這時袁世凱以軍費不足為由停止進攻武昌,向清廷索要軍餉,隆裕太后將清廷的所有黃金儲備交給袁世凱,讓他全力鎮壓革命軍,就這樣袁世凱騙取了清廷的軍、政、財等大權,之後袁世凱突然調轉槍口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命北洋軍在紫禁城門口架起大炮宣稱自己的部下不聽指揮一意擁護共和,請皇帝退位,否則北洋軍將炮擊皇宮,無奈之下,隆裕太后於1912年2月12日代宣統皇帝頒佈了退位詔書,自此清朝滅亡,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也走進墳墓。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清國的軍政命脈已幾乎已在北洋系的掌握。大清之亡,固然亡於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的首義第一槍,然而早在數年前,在袁世凱日拱一卒的精心佈局下,從根基上抽去了大清立國的基礎。
袁世凱五十大壽,收到壽聯五百餘副,壽屏一百多堂。家裡高朋滿座,氣勢輝煌
反袁專家江春霖為了蒐集證據,深入敵後,也來祝壽。他發現奕劻送的賀儀,落款不稱王而直書其名,載振更是自稱“如弟”,有違王章,便以此入手,羅列了袁世凱的十二大罪狀,連他遠房親戚抽鴉片都算在內,上折彈劾。慈禧尋思著自己快不行了,死前還得再敲打一下,便把袁世凱喚來,出示彈章,怒批了他一通。躺著也中槍,真是毫無天理。出門下臺階時,驚懼不安的大頭一不留神便把腳給扭了。罷旨中的“步履維艱,難勝職任”即來源於此。
袁世凱接旨後,面色通紅,強笑道:“天恩誠厚。”當時,慈禧的喪事還沒辦完,大頭是恭辦喪禮大臣之一,輪日值宿,念及此事的他忽道:“我今天當值,怎麼辦?”一旁的世續嘆了口氣,說:“我代你去。”出宮後,袁世凱開始做回鄉的準備,亡清之局,他早已布好。留給載灃的,只剩死棋。
且不說北洋系把持了多少中央和地方的要職,單看新軍鎮、協、標三級軍官的名單,便知天下到底操諸誰手:段祺瑞、王士珍、吳佩孚、段芝貴、曹錕、張懷芝、唐天喜、雷震春、陸建章、張敬堯、孫傳芳、田中玉、靳雲鵬、王佔元、孟恩遠……幾乎盡出於小站,這幫一時之選分佈在“北洋六鎮”,遍控天下關隘。
第一鎮駐北京;第二鎮分駐山海關和直隸省永平府;第三鎮分駐保定和奉天省錦州府;第四鎮駐天津小站;第五鎮駐濟南;第六鎮駐北京南苑。雖然其中四鎮已劃歸陸軍部,但軍隊向來認人,段祺瑞等根本不把鐵良放在眼裡。
而另一方面,治理中國所依賴的社會基礎士紳階層,隨著科舉的廢除,其身份已發生了轉型。年輕一點的,被革命黨忽悠去,走上顛覆現政權的道路;年長一些的,透過選舉擠進諮議局,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跟清廷對抗到底。才不敷用的載灃,面對這樣的殘局,即使怨謗集於一身,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