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菲菲旭旭
-
2 # 十月呵護
嬰兒奶癬可以簡單理解為“嬰兒溼疹”。一般是在寶寶出生後的2-3個月開始出現,於1-2歲以後,大多數可逐漸自然減輕消退。皮損好發於顏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覆發作。嚴重者可延及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出疹過程:瘙癢的紅色斑丘疹-小水泡-黃色滲液和鱗屑-結痂脫屑。一般不留疤痕。很多家長問,為什麼孩子會長奶癬(溼疹)?對於奶癬(溼疹)該怎麼治療?
首先,第一個問題,無法三言兩語來回答,溼疹雖表現在面板上,但並不是面板本身除了問題,它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溼疹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遺傳、環境、飲食等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
1.可能是食物過敏了。
嬰幼兒奶癬以牛奶蛋白過敏引起最為常見。如果孩子是奶粉餵養,孩子不僅有明顯溼疹,還伴隨有經常明顯吐奶,腹脹,腹瀉,生長髮育緩慢等現象的話,那麼就需要考慮牛奶蛋白過敏有關。可以考慮更換氨基酸奶粉或者是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如果是母乳餵養,排除環境原因外,就要考慮是否與母乳飲食有關。不如媽媽可以嘗試先暫停使用牛奶及牛奶製品、雞蛋、海鮮等常見的易過敏食物。若暫停這些易過敏食物後,寶寶的過敏症狀並沒有緩解,那麼就要考慮進行食物迴避+激發試驗。哺乳媽媽嘗試只吃米飯和青菜,寶寶的過敏症狀緩解之後,開始一種一種恢復食物,每增加一種食物要觀察3天,若孩子出現過敏反應,則大致確定過敏源,媽媽停止使用這種食物至少3個月。
2.可能環境原因。
生活環境中有無明顯易過敏物品,例如花粉、塵蟎、蠶絲、羽絨、動物毛髮等等。
3.可能與遺傳有關。
從遺傳方面來講,如果是母親過敏,寶寶過敏的風險為60%左右,如果父親過敏,寶寶過敏的風險為50%左右,如果父母雙方都過敏,那寶寶過敏的風險有70%左右,如果父母是嚴重的過敏,那寶寶過敏的風險為80%左右,就算父母不過敏,寶寶也有20%的機會會出現過敏。
其次,關於第二個問題。
1.確定過敏源。家長可參考引發原因,針對尋找,給於處理。
2.謹慎用藥。實事求是得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根治溼疹。而且,確實很大部分溼疹會隨著孩子成長而自行好轉。面對奶癬,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透過日常護理及藥物治療來控制溼疹的症狀。如果孩子溼疹症狀輕微,注意保溼護理即可,可以選擇適合敏感肌膚使用的無敏/低敏保溼乳,給孩子做好保溼護理;如果奶癬有明顯脫皮,發紅,瘙癢等表現,可以考慮在保溼的基礎上選擇無激素的溼疹膏,如吡美莫司乳膏或0.03%他克莫司軟膏等。如果有明顯滲出,孩子瘙癢抓撓嚴重,可以考慮搭配激素軟膏,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
3.清潔護理。奶癬部位注意每天早晚用清水清潔,清潔之後擦上無敏/低敏保溼乳/霜。切記不要用肥皂或者熱水清洗,亦或者是用母乳洗臉。
4.避免抓撓。孩子瘙癢明顯必要時可以用手套等方法控制減少孩子抓撓,以免感染。家長注意給孩子勤剪指甲。
5.衣物選擇。建議給孩子選擇穿棉淺色衣服,避免選擇掉色、掉毛、比較硬的材質的衣服。
6.環境適宜。家裡注意溫度適宜(26-28度,溼度50-60%左右),經常通風換氣,判斷冷熱摸摸孩子頸背部,只要是熱的不出汗,手腳偏涼則穿蓋合適。
回覆列表
1、如果寶寶奶癬不是很嚴重,可以用軟毛巾沾一些純正的植物油擦拭奶癬部位,可以減輕騷癢的症狀,多擦幾次奶癬就可以慢慢減退。
2、寶寶患上奶癬後會癢,但是也不要讓寶寶抓撓,看好寶寶,否則可能會發生感染,特別是寶寶睡覺之前,一定要將寶寶的手束縛住,防止抓傷。
如果寶寶長了奶癬,首先要看好寶寶,避免讓其抓撓,特別是寶寶睡覺前,可以適當的把他雙手束縛住,以免抓撓,否則弄破皮疹很容易發生感染。
3、不要用肥皂給寶寶洗臉,以避免刺激。
4、不要給寶寶吃魚蝦等海產品及刺激性強的東西,同時,哺乳期的媽媽也必須要注意不要吃海產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給寶寶選擇衣服時,一定要注意選擇棉質的,儘量穿寬大一點的衣服,勤換洗,尿布也要經常換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