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刷爆朋友圈的《摔跤吧!爸爸》,為什麼會被噴?
10
回覆列表
  • 1 # 妖怪博士潘神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值得肯定的好電影。作為一部體育勵志片,導演將激烈的體育競技呈現得既真實又激動人心,情節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影片表達了社會關懷,他講述了一位父親克服了家庭的貧困以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將兩個女兒培養成摔跤冠軍的故事。然而,爭議也出現在這裡。

    故事的男主人公馬哈維亞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卻因為貧困而放棄了摔跤。後來他把這個未竟的夢想寄託在女兒們的身上。但在一部分人看來,這個父親是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了孩子。他強迫兩個小女孩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進行艱苦的訓練,禁止她們吃喜歡的食物,禁止她們娛樂,還剪掉了她們的頭髮,讓她們忍受全村人的嘲笑。這樣看起來,似乎太殘酷了,可以說是徹底剝奪了兩個女孩的童年。

    【電影海報】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許多年前,有一個事件震驚了整個印度。一個不到5歲的小男孩布迪亞·辛格用了7小時2分鐘內不間斷的跑完了65公里的路程,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一時間,他成為整個印度的大明星。不過人權組織和兒童保護機構開始提出批評,他們認為讓一個如此幼小的男孩從事如此艱苦的活動將會嚴重損害他的健康。經過醫院檢查也確實證明如此。進一步的調查還表明了其教練採用近乎虐待的方式訓練他。

    回過頭來看《摔跤吧!爸爸》中的馬哈維亞對女兒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也給女兒造成了傷害呢?答案不容否認。但並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馬哈維亞的行為,要評判他的行為,必須放到印度社會的背景底下。

    【劇照】

    現代的印度仍然是一個非常講究社會等級制度,以及重男輕女的社會。女人在印度是非常沒有地位的。父母在女兒十幾歲時就急著把女兒嫁出去,而且也不鼓勵女人到社會上參與勞動,一個女人一輩子只能被囚禁在家庭裡。在早年,印度農村還流行讓妻子為死去的丈夫殉葬的習俗。在影片中,就出現了一個小女孩嫁給一個老頭子的情節,這正是很多印度女孩命運的真實寫照。

    之所以會有一部分華人看《摔跤吧!爸爸》時,覺得馬哈維亞大男子主義,馬哈維亞剝奪了女兒們的童年,是因為中國現在的社會觀念比印度先進很多,許多中國父母已經學會尊重孩子們——包括女孩們——的自由選擇權,允許他們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但是這些批判的人忘了,馬哈維亞和他的女兒生活在印度,那是一個根本不尊重女人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底下,一個女孩想要改變自身的命運,自然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要證明她比很多男人都有價值。對於一個女孩來說,要麼選擇一個暫時快樂一點的童年,長大以後接受卑賤的命運,要麼選擇一個刻苦努力的童年,長大以後才可能擺脫卑賤的命運,沒有其它選項。

    所以說,《摔跤吧!爸爸》中馬哈維亞對女兒們做的事情是殘酷的,卻是在他身處的社會條件底下做出的最好的選擇。

  • 2 # 小魚說妙招

    “豆瓣9.3分佳作《摔跤吧,爸爸》再次讓“印度良心”阿米爾·汗走進大眾視線。德藝雙馨大概是對他最中肯的評價:

    他是演員,一直用敬畏之心屢創佳作;他是行動者,始終用作品、行動關注底層,直面教育不公、貧富差距、兒童虐待等社會敏感問題。”

    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童婚、一夫多妻,都見怪不怪。時不時都曝出印度又有女子被強姦的新聞,這些受害人中還包括在印度旅遊的白人女子。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2014年的資料統計,在印度,平均每天有93名女性被強姦。

    雖然這個國家一直在標榜自己的民主與自由,但卻不能說明它有多開化。

    BBC在2015年圍繞著德里公交車輪姦案,拍出了一部震驚世界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

    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名醫大女學生晚上看完電影和男性好友回家時,在公車上被四名男性強姦致死的事件。她尖叫、求救,然而沒有人能救她。他們用鐵棍捅她,甚至拉出她的內臟…...

    這個事件被曝光後,大批女性和富有正義感的人走上街頭,要求嚴懲惡徒。

    2012年12月17日,強姦案發生後,政府最後迫於壓力,給這些示威遊行的人一個交代,才將4名犯罪分子統統抓捕歸案。犯罪人面對鏡頭,把所有的錯誤都推給了那個被他們謀害的女孩:

    “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強姦來說,女人比男人的責任更大。她在被強姦的過程中不能反抗,應該安安靜靜的接受,這樣我們之後就會放她走。”

    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暗示著印度社會的性別觀:對不起,在我們的文化裡沒有位置留給女人,一個女人在男人眼裡就是性。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看《摔跤吧,爸爸》裡的父親馬哈維亞·辛格,頓時會覺得他的身上閃著金光。

    從《地球上的星星》到《三傻大鬧寶萊塢》,再到《我的個神啊》,阿米爾·汗從沒讓我們失望。

    在《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展現了印度社會的一個投影——社會貧富不均,女性地位低下。有人評價這部影片說:

    “父親價值觀簡直令人作嘔,以夢想、金錢、冠軍強制女兒人生,所謂父女情不如說是滿足私慾後的獎勵。

    電影講述打破性別偏見,其實自己已經偏見得無可救藥。縱然父權被擊倒在地,也要用整個後半部分將其再次扶到最高位。”

    可是,“你認為我們的女兒不如男孩?”,馬哈維亞如此堅定的眼神,足以讓每個女孩都會感動得想哭。這樣的思想,在印度這樣一個男權社會里是多麼珍貴。

    電影裡,即使是女孩們的媽媽,都依舊困於守舊的思想。理所應當地認為洋娃娃是女孩玩的,小汽車是男孩玩的。自然,摔跤是為男孩準備。

    而當我們看到電影的最後,女孩真的透過摔跤改變自己命運的時,我們當然會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個故事,這個真實的故事,原來那麼光明、暖心。

    可能依然會有人說,這個父親是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才逼迫女兒們刻苦訓練。

    電影裡那個14歲就被父母嫁出家門的姑娘說:

    我一滿14歲,就被匆匆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彷彿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接下來我就要過一輩子與掃帚、爐灶相依為命的生活。”

    雖然女兒們起初是被父親“強迫”學習摔跤,而最後卻是在這項活動中找到了真實的自由的有尊嚴的自己,並且讓其他女孩子們看到了榜樣,電影中安排小販的女兒強烈要來看“姐姐”的比賽又是一個隱喻。

    印度的家族文化就像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裡描寫的那樣:父母撫養女兒是為了讓她們結婚,他們並不想鼓勵她的個人發展。

    直到現在,很多中國父母也依然保有這樣的觀點:女孩子,別那麼累。你最終還是要相夫教子、迴歸家庭。如果你是博士或者業界精英,反而會成天擔心你找不到物件。

    與這些父母相對比,馬哈維亞,在決賽前夕卻對女兒這樣說:贏得金牌,就能告訴那些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女孩們:“我(們)”也可以!

    更可怕的是,印度的貧富分化和種姓制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它的童婚比例高達47%,每年有上千萬女孩被父母用來換取聘金。

    雖然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齡提高到21和18歲,《禁止童婚法》在1929年就已經透過實行,但沒有任何效果。

    此外,印度的體育水平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

    印度教認為劇烈運動是對身體的一種褻瀆,食肉也被認為是一種不潔的行為,牛肉更是印度教信徒的忌物。這也是《摔跤吧!爸爸》中,母親不允許在她的廚房裡做雞肉的原因。

    關於男女平等 ,讓人不得不想起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的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沃特斯寫過的一本通識小書《女權主義簡史》,其中有一段論述女權卻遠超女權本身的箴言:

    “女權是指女性自由而不失規範,如果所謂的規範是來自社會的某種特指要求,那就有構成歧視的可疑。”

    在這樣一個依舊存在男尊女卑現象的國家,一個可怕的事實是:如果用起跑線來比喻,男孩的起跑線已經超越了女孩一大截。

    在印度,一個把女性視為低一等生物的國家,一個父親能夠透過摔跤來幫助女兒改變命運,這就是他最偉大父愛的表現!

    有人說剪去女兒的頭髮象徵著“精神閹割”:

    “影片看似讓人們關注印度女性的現狀與地位,事實上電影宣傳的價值觀卻是不擇不扣的“厭女”傾向:父親為了逼迫女兒練摔跤讓她們感到屈辱就剪去她們的頭髮。

    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閹割”,電影里拉米爾汗的女兒們是影片中唯一的短髮女性,當大女兒青春萌動開始嘗試逛街、化妝、留長髮之後,她的運動事業就遭遇到了嚴重挫折,甚至喪失了妹妹的尊重。”

    爸爸剪掉她們頭髮是因為她們說在自己泥地裡摔跤,頭髮長滿了蝨子。所以爸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把她們的頭髮剪去了。這和“精神閹割”無關。父親難道是為了“讓她們感到屈辱”才將其頭髮剪掉的?

    至於“影片認為男性可以支配女性和改造女性”這也是無稽之談。父親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摔跤手這與她們的性別無關,如果他的孩子是男孩兒,只要是有天分、有熱情,他一樣會去好好培養他們。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性別上,電影中的父親他沒有把女孩和男孩區別對待。在所有人都認為女人不能摔跤、女人不該穿短褲的社會環境中,父親堅持認為女孩並不比男孩差。

    而且父親意識到女兒的勝利並不僅只屬於她一個人,同樣屬於千千萬萬被誤解被歧視的女孩。這難道不是男女平等思想的一種體現嗎?

    印度裔的Reshma Saujani女士曾在TED上做過一次名為《教女孩勇敢,而非完美》的演講。其中她提到:當我說我要參加國會議員選舉,所有人都認為我瘋了。

    而33歲,當她真正實現願望,成為首位踏入美國國會的印度裔女議員後,她也踐行了電影裡父親對女兒說的話:站出來,用自身的經歷鼓勵更多的女孩。

    可以說,這部影片的另一個名字是《勇敢吧!女孩們》,足以啟發無數個被社會歧視的女性,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勇敢地去嘗試,去拼搏!

  • 3 # 小明159732235

    印度片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至今能想起以前一部《印度先生》的情節。阿米爾汗的片子是很好的,全篇的音樂背景以及刻畫都很有功夫。但是故事橋段麼就沒什麼新意了。豆瓣9.2分這個我覺得主因不在於電影有多麼經典,經典和好看是兩種概念,我認為是中國產不斷拉下限確實從整體將華人的觀影水平降低了,突然來這麼一波當然舉國沸騰。就純本片來說八分,而且我覺得也還好看。9分覺得還差那麼一點

  • 4 # 亂而且亂彈

    這個故事之所以為眾多中國家長追捧,就在於電影所展示的摔跤父女成功的門檻很低——沒錢沒權也可以成功;為成功奮鬥的過程很單純——只要方法得當吃得了苦頂得住壓力即可;最後一點,成功以後萬事大吉。這模式與很多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思想驚人地一致:當父母的已經改變不了自己無錢無權的狀態了,一切希望在孩子身上!只要家長和孩子同心同德,吃苦奮鬥,就一定能成功——當上鋼琴家、畫家、體育冠軍,當上馬雲那樣的老闆或者范冰冰那樣的明星——到那個時候,就理所當然地一切都好了!

    不否認虎爸狼媽能夠培養出某方面出色的孩子。靠這種模式成功的例子肯定不只一個,但機率並不高,而且經驗很難複製。就說電影裡摔跤這個行當吧,如果這位爸爸自己不是摔跤冠軍,又怎麼能培養得好自己的女兒呢?而冠軍永遠只是少數。至於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擾、挑戰和意想不到的否定性指標就更不勝數,我們之所以看到一個這樣成功的案例就會歡欣鼓舞,就是因為這樣的成功很難、很稀有,不可複製。

    我認識很多為人正直、心氣高的父母,像電影裡的爸爸一樣,得過冠軍也不過過著清苦的生活,不會做官,也掙不了大錢,改變不了身邊的現實(比如體育官僚的以公謀私、不務正業),但是沒有放棄希望,他們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培養孩子身上。我自己的父母也是這樣,他們憑著努力離開了貧窮的家庭,是六十年代全國少有的大學生。父母從小教育我們:“爸爸媽媽沒權沒勢,你們要靠自己的本事!”記得剛上小學的弟弟有天半夜突然哭起來,問他怎麼了,說是有作業忘寫了。於是爸爸幫他起床開燈,陪他寫完作業才睡覺。作為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我的最大體會是:爸媽的苦心和教育為我們奠定了一生的方向和起點,但“成功”以後——考上了大學,找到了工作——一切只不過剛剛開始!

    就說電影裡的女兒吧,拿了冠軍之後,她會遇到新的問題:怎麼生活?倘若有幸就職政府體育部門,她會不會遭遇職場的性騷擾?升職的時候會不會輸給能力還不如自己的男同事?升職後,會不會同時傳出緋聞?當然,不是所有的冠軍都可以在國家體育部門就職。如果她回家辦摔跤學校,民間辦學的前程可不是那麼樂觀。那麼嫁人吧,在男權當道的社會,能不能找到尊重女性、不嫌棄她摔跤經歷的丈夫?如果經濟上主要靠丈夫養家,那麼飛出去一大圈的摔跤冠軍會不會重新走大多數女人相夫教子的老路……而這些問題,是隻會教她摔跤的爸爸所不能完全解答的了!

    說這些不是對這樣的爸爸和媽媽求全責備,而是想說:“成功”理念下培養的孩子往往是不成功的,負責任的社會、負責任的爸媽們應該給孩子儘可能完整的教育:有理想、有情趣、有技能、有修養,不以犧牲正常的男孩女孩的情懷和生活為手段,不以犧牲應有的天倫之樂為手段。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別的什麼,只是讓孩子成為孩子自己。

    虎爸狼媽與其說是兒女的幸運,不如說是一個功利化社會的不幸。只追求“成功”培養出來的孩子,就像只追求GDP指標的社會一樣,一定是有隱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獨自睡覺,需不需要先把被窩用吹風機吹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