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ELLA生了勁寶之後有媽媽手了,怎麼預防好呢?
7
回覆列表
  • 1 # 酸甜樂府

    媽媽手都是抱孩子抱多了才有

    我覺得我奶奶說的對,小孩子躺著長的快,不要老是抱她,一來,損害脊椎,長得太快了,長時間抱脊椎會長歪。 二來,一直抱著,你累,寶寶也累

    剛出生的寶寶是需要一個習慣的養成,一直抱著,寶寶就想一直抱著,一直是躺著餵奶,寶寶就是躺著的時候多。

    剛出生的寶寶,就幾點要求,吃飽,拉臭臭,拉尿,睡覺。滿足了這幾點要求,寶寶一般不纏人。

    如果寶寶哭了,三步走,先看是不是拉臭臭拉尿了,再用手碰碰寶寶嘴角是不是向你手邊湊,這是餓了。最後一步,什麼招都沒有了,就餵母乳,基本,萬試萬靈。

    不要熱著寶寶,她的正常體溫比大人高一兩度,熱著容易哭鬧。寶寶可以涼著點,不能熱著。

    我的經驗之談,供你參考。

  • 2 # 百里孕寶寶

    4月份生下勁寶後,地表最強辣媽Ella常常在微博分享自己當媽後的心路歷程,之前更是自爆月子裡的洗冷水澡的荒唐事,今天凌晨Ella在微博發了貼著膠布的“媽媽手”,感慨媽媽真偉大。

    什麼是“媽媽手”?“媽媽手”即為手腕腱鞘炎,又稱為狹窄性腱鞘炎,是一種常見的腱鞘疾病。因為錯誤使用手部肌肉,造成大拇指基部連線手腕的部位產生劇烈疼痛,無法輕易彎動,進而造成生活的諸多不便。

    那我們該如何預防呢?

    正確抱孩子的姿勢get!

    長時間保持某一個姿勢餵奶或者承託寶寶是導致“媽媽手”的主要原因。新媽媽一定要掌握好抱孩子的正確姿勢:要把孩子的主要重心放在前臂,手腕只是起到輕輕扶擋的作用,最好是兩側手臂交替抱小孩。也不要將虎口張得太開,避免造成大拇指短伸肌及長外展肌肌肉的過度拉扯。另外,任何一個姿勢不要保持時間過長,要經常變換姿勢

    嬰兒床的高度要適中

    對於個子嬌小的媽媽而言,嬰兒床的高度是需注意的重點。因為嬰兒床護欄通常較高,媽媽要側彎俯身從床裡抱起寶寶時,肩膀需要聳起,手需要壓低,手腕就容易呈現不當的角度,且大拇指要特別用力,就容易產生“媽媽手”的問題。 嬰兒床護欄的高度要根據媽媽的身高進行調整。

    適當的手關節運動

    當媽媽們的手腕部出現酸脹感時,甩甩手,左、右轉圈,不僅能消除不適感,還能鍛鍊腕部靈活性。

    當然了,要是有什麼育兒的或者寶媽的知識想學習或者分享的,可以去看看達膚人哦~我以前也是什麼都不是很懂,看到知道了達膚人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評臺。開啟威新打名字就可以了哦。

  • 3 # 芝士媽媽

    哺乳期的媽媽經常會手腕疼痛,俗稱“媽媽肘”,醫學上叫做“腕管綜合徵”,是因正中神經受壓產生的一系列症狀。

    孕期體內水鈉瀦留,組織明顯水腫使腕管空間更狹窄,產後如果頻繁用力,如不可避免的抱嬰兒,餵奶都會加重手腕痠痛不適。

    建議多休息少抱娃,疼痛時可以適當熱敷看能否緩解,如果一直不能好轉,建議去醫院看看。

  • 4 # 孩子王育兒顧問

    媽媽手其實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從來沒有聽過:爸爸手、爺爺手,為什麼只有媽媽手呢?這個名詞的背後是媽媽們長期用手給寶寶搓洗衣服、擰毛巾、雙手接觸冷水、長時間抱孩子的辛苦歷程,可以說這是最讓人心酸的疾病了。

    抹掉眼角泛起的淚花,我來詳細說說這個疾病該怎麼預防吧~

    長時間保持某一個姿勢餵奶或者承託寶寶是導致“媽媽手”的主要原因。新媽媽一定要掌握好抱孩子的正確姿勢:要把孩子的主要重心放在前臂,手腕只是起到輕輕扶擋的作用,最好是兩側手臂交替抱小孩。也不要將虎口張得太開,避免造成大拇指短伸肌及長外展肌肌肉的過度拉扯。另外,任何一個姿勢不要保持時間過長,要經常變換姿勢。

    對於個子嬌小的媽媽而言,嬰兒床的高度也是需注意的重點。因為嬰兒床護欄通常較高,媽媽要側彎俯身從床裡抱起寶寶時,肩膀需要聳起,手需要壓低,手腕就容易呈現不當的角度,且大拇指要特別用力,就容易產生“媽媽手”的問題。 嬰兒床護欄的高度要根據媽媽的身高進行調整。

    當媽媽們的手腕部出現酸脹感時,甩甩手,左、右轉圈,不僅能消除不適感,還能鍛鍊腕部靈活性。最後也要提醒不是媽媽的圍觀群眾們:“媽媽手”可不是媽媽們的專利,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人們玩手機的時間增長,如今患上該病的白領越來越多了,最好少玩手機哦!

    Hi,我是童姐。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5 # 吃吃試驗室

    可以使用哺乳枕糾正抱娃和餵奶姿勢。體操名將桑蘭在產後恢復中心的醫師就是讓她用哺乳枕學習抱娃姿勢的。正確的餵養姿勢不僅可以減輕媽媽雙手的負擔,還可以防止寶寶嗆奶。

    joyourbaby佳韻寶哺乳枕

  • 6 # 丁香媽媽

    很多大人發現,抱著寶寶不容易哭鬧,更好安撫,更好哄睡,於是就選擇用抱哄的方式來哄睡寶寶。

    在抱哄的過程中,寶寶在大人懷裡睡著,一轉移到床上,環境、溫度一變,寶寶就容易醒,大人擔心寶寶醒,就不敢放。

    而且在持續抱著,一旦寶寶有點醒了,大人可以馬上接著拍拍、走動一下,就能幫寶寶接覺,如果放到床上,很快就會醒,醒來又很難哄,擔心寶寶睡眠不夠,就一直抱著。

    抱著抱著,就容易抱出「媽媽手」,也就是腱鞘炎的問題,更有甚者抱到腰痛,腰椎間盤突出,落一身「月子病」。

    那能不能不抱、少抱呢?

    小心翼翼抱著寶寶哄睡,經過漫長的哄睡時光…… 寶寶終於睡著啦! 躡手躡腳到床邊,慢,慢,一點,一點往床上放,屁股放上去啦! 再接再厲,再放,放,放…… 哇!一聲大哭,娃醒了。

    不抱不睡,一放就醒。

    想要預防媽媽手,首先得戒抱睡。

    1. 睡沉再放

    寶寶剛睡著時睡得比較淺,很容易受到干擾醒來,等寶寶睡沉一點再放,會比較不容易醒來。

    如果剛放下沒醒,但過不了多長時間就醒來,大人也不要急於抱起來哄睡,可以先嚐試拍拍噓噓幫寶寶接覺,實在不行,再抱起重新哄睡,但仍然應該嘗試迷糊就放。

    2. 放慢一點

    寶寶一放就醒,還有可能是突然失重和溫度改變造成的。

    在抱著哄睡時,可以在手臂墊個毛巾,放下時連著毛巾一起,寶寶不容易對溫度變化產生警覺,睡穩了再把毛巾撤走。

    在放下的過程中,一定要慢,避免頭低腳高,要先放屁股,穩定了,再慢慢放下頭部,同時結合摟胳膊、輕拍、按手這些手段穩幾分鐘,一邊拍一邊跟寶寶唸叨,「寶寶乖乖睡覺,媽媽手拿掉了哦」,讓寶寶有心理準備再把手撤離。

    害怕跟寶寶唸叨會吵醒他?其實越是偷偷摸摸,寶寶越容易醒,一邊唸叨一邊放下倒是能安撫寶寶。

    也可以讓寶寶趴在你身上,大人慢慢坐到床上,逐漸切換到半躺,然後到比較低的角度,順勢側身,用滾動的辦法,最終讓寶寶躺到床上去。

    3. 嘗試床上入睡

    寶寶在懷裡睡著,睡到一半卻迷迷糊糊發現自己在床上,也會讓寶寶生氣大哭,直接醒來。

    為了維持睡眠環境一致,可以嘗試迷糊的時候,就把寶寶放到床上,直接在床上完成入睡的過程。

    如果不適應可以採用輕拍、白噪音、摟住等原地安撫方式,關鍵是「敢放」,與其放床就醒,不如醒著(迷糊)就放。

    其實,如果從出生開始,大人就能有意識地多嘗試迷糊就放,減少持續抱睡,也能減少將來嚴重依賴抱睡的情況。

    雖然對於小月齡的寶寶,放下易醒或睡不長的情況更普遍,但長遠來看,這個時候舍易求難,嘗試迷糊就放仍然是值得的。

    4. 藉助一些輔助

    在寶寶還沒有完全戒除抱睡的時候,可以藉助一些輔助措施,讓自己抱得輕鬆點。

    0~3 個月的寶寶可以用襁褓,這樣放下去不容易驚醒;

    準備一個搖椅,配上腰墊,新生兒還可以用背巾、推車,減少大人的體力消耗;

    寶寶入睡困難的時候,可以抱著他在瑜伽球上輕輕顛;

    可以放一些白噪音幫助寶寶入睡。

    5. 解決生理原因

    有些寶寶放不下可能是因為存在生理原因,比如胃食管反流。

    在寶寶吃飽後,不要立即讓他睡,吃完先拍嗝,豎抱一會兒,可以減輕胃食管返流的問題。

    到 6 個月以後,抱睡的身體原因減少很多,主要是習慣,關鍵就在於建立新習慣,還是前面說的——要「敢放」。

    抱睡問題不是一日養成的,同樣也不可能一兩天就解決,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積累的,家長更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可以下次再試,不要急於畢其功於一役,也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放棄。

  • 7 # 落地他

    媽媽手就是指的腕關節的狹窄性腱鞘炎,就是腱鞘炎的一種。

    其實不光媽媽們會得媽媽手,經常抱寶寶的人都容易患上媽媽手,這個時候就需要注意一下抱寶寶的姿勢了,我們在抱寶寶的時候要注意用胳膊用了,手只是起到一個保護作用,這樣就不容易得媽媽手了

    我之前也得過腱鞘炎,後來貼了將近兩個月的地米安治好的,我太理解媽媽們那種被手疼折磨的痛苦了,而我比媽媽們幸運的是,我不用每天抱娃

    媽媽們也可以嘗試貼貼地米安,我用著挺好的,我當時貼地米安的時候還在上班,貼了一個星期左右疼痛就有了一定的緩解

    後來堅持貼了將近兩個月就成功的趕走了腱鞘炎,現在腱鞘炎倒也沒有復發過,可能跟我平時比較注意保暖和休息也是離不開的

    要想預防媽媽手,平時也是需要保暖和休息的,主要就是不要讓手受涼和累著了,就能很好的預防媽媽手

  • 8 # 運動康復王帥

    想知道如何預防,我們就應該先了解媽媽手發生的原因,從原因出發才能解決根本問題。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媽媽手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做好預防至關重要。

    媽媽手發生的原因

    媽媽手又叫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主要原因是控制拇指的肌腱處受到長期反覆的牽拉導致發生炎症甚至粘連。媽媽手並不是媽媽們的專利,媽媽手代表了長時間手工勞動的一類人。這類人的特點就是過度的使用手。導致媽媽手的原因除了主要的過度使用外,還有就是手部勞動時姿勢的錯誤。

    知道了原因我們就能科學合理的來預防媽媽手的發生。預防主要從兩方面進行:

    一,功能訓練

    勞損的發生時因為外界的刺激和強度大於了拇指肌腱的強度,因此發生了勞損,引發症狀。所以預防中要加強拇指,前壁肌肉和肌腱的強度,以及柔韌性。提高自身軟組織的質量,抵抗外力反覆的牽拉,達到預防勞損的目的。牽拉放鬆前壁肌肉練習,採用靜力性拉伸,30秒一組,拉伸3~4組。前臂力量練習15~20次一組,練習3~4組。

    二,健康教育

    再強大的肌肉也趕不上過度的破壞,所以健康教育很重要,幫助媽媽們改正錯誤的姿勢可以很好的預防媽媽手的發生。如下圖,抱孩子的時候儘量把手指伸直,力量集中在整個手掌,而不是彎曲著手腕,利用手指發力,這樣很容易引發腱鞘炎。

  • 9 # 健康時報客戶端

    近日,剛生產完不久的演員熊黛林就被拍到外出就醫,雙手還纏著繃帶,當被問到雙手是否有大礙時,她回答是“媽媽手”,可見照顧好雙胞胎並不輕鬆。

    對此,一大波網友紛紛感嘆,自己也曾經或正在經歷這些產後又喜悅又難熬的階段。

    其實,患上過“媽媽手”的明星可不只熊黛林自己,SHE歌唱組合成員之一陳嘉樺(Ella)也曾在產後2個月時曬出了自己貼著膏藥的手,並配文“傳說中的媽媽手”。

    到底什麼是“媽媽手”?

    人們常說的“媽媽手”,醫學上稱之為“腱鞘炎”。

    由於經常抱孩子,很多新媽媽很快就患上了“媽媽手”,手腕、大拇指經常疼痛,不能用力,有時睡覺醒來,手指頭麻麻的,手都不能動彈。

    腱鞘炎是因長時間重複性或持續用力,令肌腱與腱鞘產生磨擦,勞損,壓力增加,導致無菌性炎症;手腕用力或向小手指那邊偏斜時出現疼痛,有時會很突然和劇烈。手腕大拇指根部有時會出現腫脹,可摸到一個鼓包,壓著可能會出現疼痛感。

    一招檢測“媽媽手”

    將拇指放入四指中,輕輕握拳,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壓,如果靠近大拇指的手腕會痛,就可能是“媽媽手”找上門!

    緩解“媽媽手”,記住醫生說的4句話

    預防“媽媽手”,緩解“媽媽手”帶來的疼痛,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時代與揚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主治醫師王佳月給出4條建議,新手媽媽都該瞭解。

    ◎兩側手臂交替抱寶寶

    要把孩子的主要重心放在前臂,手腕只是起到輕輕扶擋的作用,最好是兩側手臂交替抱小孩。另外,任何一個姿勢不要保持時間過長,要經常變換姿勢。

    ◎肘腕部酸脹立即休息

    月子期間新媽媽身體虛弱,身體勞累容易致使手指和腕部的肌腱和神經損傷。

    無論幹什麼活,當感到肘部、腕部出現酸脹時,一定要立即停下來休息,不要讓手腕關節過度勞累。比如新手媽媽用吸奶器、換尿布。

    ◎鍛鍊腕部不妨甩甩手

    適當的手關節運動。無論抱寶寶、使用鍵盤還是炒菜,當手腕部出現酸脹感時,當事人可以先停一停,甩甩手,左右轉圈,不僅能消除不適感,還能鍛鍊腕部靈活性。

    ◎月子注意手關節保暖

    平時要注意手部保暖。特別是新手媽媽,在月子裡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一些體弱的奶奶和外婆也要注意手關節部保暖。

    本文參考資料:

    ①《揚州晚報》2018-05-07《“媽媽手”不是新手媽媽“專利” 帶孩子做家務 56歲外婆也中招》

    ②《健康時報》2011-02-24《新媽媽手腕易受傷》

    ④佛山市婦幼保健院2017-04-10《產後手腕痛,趕緊來測測,是不是“媽媽手”找上門了》

  • 10 # 蜜桃姐姐

    用不同的方式抱嬰兒

    檢查母乳餵養情況

    不同的護理姿勢可能會給母親的手腕帶來壓力,尤其是當炎症已經存在時。許多婦女認為母乳餵養很煩人,所以如果你在哺乳,要小心使用枕頭來支撐,這樣嬰兒的頭部就不會完全靠在手上。

    休息一下手腕

    經常冰敷手腕和服用非處方抗炎藥可能有幫助。如果是母乳餵養,請與醫生確認服用藥物是否可以。如果可能的話,讓家人做搬運寶寶的行為,給自己充裕的時間治癒手腕。此外,儘可能限制智慧手機的使用。滑動、滾動和敲擊著手機螢幕也不好。任何過度使用那些已經發炎的肌腱會增加疼痛和減緩恢復。

    試試夾板

    建議去醫院,醫生會使用夾板或者繃帶幫助固定受損的肌腱部位。尤其是早期使用,效果更明顯。

    去看醫生

    如果已經嘗試了各種偏方治療依舊很痛苦,與專家預約,進行專業藥物(類固醇)或物理治療。在罕見、非常極端的病例,手術是必要的,但通常是永久性的治療。

  • 11 # 益方泉正能量頻道

    首先,先給大夥看完5個圖:

    1.Ella

    2.熊黛林

    3.徐若瑄

    4.歐弟媳婦兒

    5.以及有共鳴的網友們

    在經歷了產床上的磨難,跨越披荊斬棘的惡露和乳腺炎之後;

    您覺得是否就無恙了?

    那麼你就錯了,前方,還有可怕“的媽媽手”等著您;

    對女人而言,從懷孕到產後的過程是很艱難的;

    近幾年幾位明星面對這個問題,也是吐槽不斷,而談論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所提到的“媽媽手”。

    SO,“媽媽手”到底是什麼鬼???

    不說太專業的描述,大概意思描述就是發生在拇指的長、短伸肌的一種慢性炎症;

    專業的名稱則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會產生這種炎症的最大原因:

    就是我們小寶寶的頭部不容易控制;

    姿勢不對,加上長期用手來支撐;

    腱鞘處和肌腱反覆磨損;

    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既普遍又可怕的“媽媽”手。

    你可不要小了這個問題,一再重複使用手腕,很容易造成兩條的摩擦,嚴重的話就會產生手腕肌腱發炎的情況,如果不重視,疼痛感會越來越劇烈,還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行動不便。

    千萬不能小覷這個問題,因為,如果任由炎症的發展;

    重複的腱鞘和肌腱摩擦,是很有可能造成行動不便,並且是永久性的。

    SO,要怎麼預測是否得了“媽媽手”?

    根據動態圖演示,拇指由上往下壓,合拳,再往下“點頭”,然後感知手腕的疼痛;

    如果感到疼痛,疼痛的程度就決定了你要重視的程度了。

    正確的抱娃姿勢才是預防的王道!

    答案如圖所示:

    現在很多年輕媽媽都會經常重複上圖的動作,其實是不對的;

    寶寶靠在媽媽手臂,而媽媽的腕屈曲一旦固定重複動作,就容易有炎症。

    上圖中,讓嬰兒頭枕抱的人的肘部,相對穩定,抱娃的人手部用力少,力量由軀幹,,部共同提供。

    如上圖所示,媽媽手部力量用得少,手腕、軀幹、肩部,肘部共同負擔,這就是最準確的方式;

    還有,不用再提醒寶寶是橫著抱了吧!?

    大家應該也都清楚明白嬰兒頸部還未完善的發育好,豎抱則容易贊成對脊椎的傷損。

    預防鍛鍊是關鍵,不是隻有媽媽才會有“媽媽手”

    相信大家也看過下面這個新聞,所以,過度使用手指發力等動作,都會造成炎症的。

    那我們大家就有了一定共識:新手的媽媽一定得學會正確的抱娃動作姿勢,儘量也不抱或者少抱小孩;

    下面,我就發幾組有效的動作:

    早日預防還是非常重要的,說白了,當老公的要多體諒一下老婆,記得給老婆的手多點休息的時間!愛護寶寶,也要愛護寶媽。

  • 12 # 公益醫學育兒百科

    很多新媽媽會有這樣的經歷:手腕關節大拇指側出現疼痛、無法用力,嚴重的還有抱不住寶貝,差點把寶貝摔在地上的情況,讓媽媽們心有餘悸。

    其實這種現象很常見,醫學上稱為狹窄性腱鞘炎,俗稱“抱仔手”“媽媽手”。

    人體在手腕的拇指倒上有兩條肌腱,包括外展母長肌與伸拇短肌,這兩條肌腱繞過拇指後突起處,透過一條狹窄的革建鞘隧道內。

    一再重複使用手腕,就會造成兩條肌腱與腱鞘摩擦,嚴重時就會 產生手腕肌腱發炎的情況。

    對於新手媽媽,常因為寶寶的頭不好控制,用手來支撐嬰兒的頭,長期使用的結果,造成手腕肌腱發炎,手腕附近疼痛腫脹,而形成“媽媽手”。

    媽媽手的治療

    醫師會根據病情給予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約服用1~2周,如果時間允許的病人,可合併物理治療或以物理治療代替藥物治療,治療的頻率就因人可安排的時間而異。

    物理治療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在肌腱炎部位用超音波治療,目的是治療肌腱發炎;二是使用經皮電刺激,目的是放鬆肌肉。然後1~2周定期回診看病情是否有改善。

    上述方式未見效,醫師會考慮使用類固醇區域性注射。這種方式效果非常好,注射1~2次病症即可完全改善,因為它是很強的消炎藥,90%以上的病人都可治癒。

    媽媽手的預防和家庭護理

    休息並佩戴護腕:減少患手的使用,避免大拇指長期負重並重復同一動作,儘量讓大拇指得到休息,給機體創造好的癒合條件。

    手法按摩:先在患處塗抹少量按摩油,用拇指揉按周圍肌肉,並在疼痛的肌腱處進行彈撥,然後再握住疼痛處在牽引的情況下做屈腕、伸腕動作,每日1-2次,以不痛為度。

    抱嬰姿勢要正確:儘量讓五指併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以平攤嬰兒的重量,餵母乳時尤其注意不要多度使用拇指,或持續太久。

  • 13 # 兒童骨科姚京輝醫生

    媽媽手就是指的腕關節的狹窄性腱鞘炎。最容易出現在雙手腕的橈側,即大拇指的指根和手腕的交界處。如果翹起大拇指會引起疼痛,檢查的時候,抓住手腕向小指方向用力扳會引起疼痛,這就是狹窄性腱炎的典型表現,區域性壓痛很明顯,可以摸到區域性略微隆起。

    它的出現機制和生完孩子抱寶寶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情況不單是產婦會有,而且經常抱孩子的婆婆或者外婆也很容易出現,男性出現的機率比較少,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抱的少了。

    與醫生交朋友,讓大家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如何來預防媽媽手的出現,最關鍵的是抱孩子的姿勢和時間。下圖是正確抱孩子的方式,如果採用錯誤的抱孩子的方式,手挽就會需要用很大的力量,長時間的用力就會導致狹窄性腱鞘炎的出現,大家注意看一下模特的左手位置。

    出現狹窄性腱鞘炎,如果是早期以休息制動,區域性急性期疼痛劇烈的時候可以做冷敷,3到5天后可以開始做熱敷,輕輕的順行按摩,不要太暴力,一般休息一段時間會緩解。如果時間比較長了,需要做封閉和服用非甾體類的抗炎藥,如果保守治療無效的,需要做小針刀或者手術來進行韌帶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汽車美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