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萊克懷特
-
2 # 四都火雞
用唯物主義的思想解釋,高素質的人民和優秀的政府就能造就強大的國家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論調❕
真正的東西可能我們還遠沒有提示出來,而且可能某些人反對揭示它❕實際上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日本和德國 即使戰敗了,仍然處於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鏈條中,而且都由於其特殊的重要地位而沒有受到進一步的削弱,甚至還有很多來自美國的援助❕所以,他們很快重新建立工業體系,並且在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經濟鏈條中佔據有利位置,也就是說仍然處於剪刀差關係的有利一邊❕
大家可以想想,優秀的政府是依靠人民建立的,高素質的人民是依靠教育培養出來的,沒有最初的物質投入到教育中,什麼優秀政府,高素質人民都不會出現❕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除了國際局勢的影響這個具有太大差異性的因素,影響國家之間發展程度不同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強者文化和弱者文化的區別。強者文化塑造強者,弱者文化塑造弱者。歐美海洋文明崛起的基礎是海盜文明,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強者文化開放,冒險。弱者文化封閉,保守。大航海時代由歐洲人開創,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2,秩序的建立者更容易看透遊戲規則。一戰和二戰的幾個主要參戰國,在思想文化上的武裝比起其他國家來要完備的多。近代以來的很多觀念,如帝國主義,軍國主義,民族國家,共和制,君主立憲等等,他們在社會管理,制度建設方面的研究要比其他國家多的多,也完備的多。
其他國家都成了追隨者,學習者,被納入了他們所建立的國際秩序中。在這個國際秩序中,他們有著神一樣的獨到而犀利的見解和眼光,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快人一步。這種文化上的屬性,不因戰爭的摧毀而變弱。
二戰後成為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是這種秩序或者文化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比較強的國家和地區,也學會了用神界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走向。這種學習能力,直接與智力相關,也與原生文化的包容性相關。
東亞國家的人,智力排名靠前,儒家文化包容性,學習能力強,因此就能夠產生後發優勢。
其他地區,如阿拉伯地區,一神教的排他性造成了民粹主義,拒絕學習,拒絕適應。如果不是石油財富,他們也很難在現有的國際社會立足。除非,阿拉伯人自己開創一套可以媲美歐美的文化圈層,並依靠這個建立自己的秩序,讓其他國家成為追隨者。
3,人口底蘊上的墨菲定律。發達國家更容易為本華人口提供完備的教育,只要不是出現人種的替換,或者20年以上的強制愚民政策改造,教育機制形成的人力資源優勢不會輕易改變。
所以即使是戰敗國,只要人還沒死絕,也沒有被換種,再次發展起來只是需要一個機會。就像把一個富翁的全部財產剝奪,和一個貧民一樣,把他放到人堆裡,過個幾年,富翁還是在人堆裡的富翁,窮人還是窮人。
國家發達與否,與個人富裕或者貧窮一個道理。富裕的國家掌握了發財之道,並且能夠主動利用或者創造機會實現財富增加。貧窮的國家本來就不知道如何發家致富,若不善於學習和有強烈的進取心,即使把機會擺在面前也不會看到。
從這個角度來看扶貧工作,單純的補貼,給錢,是不可行的,給一個企業,產業也不可行,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越扶越貧,最後還可能會形成悲劇。窮人見識到了富人的好處,卻沒有能力依靠自己成為富人,就會產生仇富心理,甚至鋌而走險。
開展扶貧工作,先要做思想啟蒙,改變弱者文化的屬性,但是改變文化屬性是極難的,鮮有成功,最有成效的就是形成學習的習慣,讓後發地區跟著先進地區學習,然後在教育方面下力氣,從娃娃抓起,如此堅持20年,先進地區的先進模式就能夠在後發地區紮下根,並且後繼有人。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以為:主要是這些國家底子打得好
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交戰國像美、俄、英、法、德、日等國在戰前就已具備極強的經濟軍事實力,至於在二戰中透過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才開始漸漸被世人關注的中國目前還稱不上發達國家,但也早已結束了任人宰割的歷史,正在向著全面復興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國家的共性:疆域、人口都足夠大——美、中、俄三個巨無霸都是疆域近千萬平方公里(俄羅斯是上千萬)、人口上千萬(中國是上億),英、法、德、日等國也都有千萬以上的人口規模,領土面積放眼全球也都不算小。這本身為其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規模效應——即使大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位於同一層次,這些國家也能質量不夠數量湊,透過巨大的規模優勢強勢碾壓其它國家。
不過這並不是致使這些國家成為大國的唯一原因,畢竟印度、巴西的體量規模也足夠大,但其發展為何滯後於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交戰國呢?這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交戰國除了中國幾乎都在戰前就建構起了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金融體系和健全的教育制度(中國是在戰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啟的追趕之路),即使是像德國、日本這樣的戰敗國:有形的工廠、銀行、醫院、學校......被炸燬了,但無形的制度體系依然被一直傳承著。至於在軍事領域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這些國家的軍事科技、軍隊管理體系以及士兵的實戰經驗都得到巨大的昇華,相比其它國家這些國家積累了寶貴的戰略戰術經驗,這些也被一直傳承著。
-
5 # 浪漫主義理論派
問題中兩個概念沒有關聯性,你問的意思是那些經過兩次大戰摧殘的國家為什麼現在依然發達吧?一個國家能否發達就看它的國民是否有底蘊積累,包括文化,科學,技術等等,戰爭不會摧毀掉這些東西的。只要重建社會架構,重建個人和國家榮譽感,經濟建設並不難。說白了就是改朝換代而己
-
6 # 謀士說
能挑起戰爭的國家,說明工業化程度已經很高了,很多高科技的東西不需要進口。這些國家可以靠出口工業裝置和高科技產品,就能讓自己富裕起來。比如一戰時期的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工業化程度非常高,國家擁有大量的工業裝置和科學技術。尤其是德國的造車技術,任何一個時代絕對是最牛逼的。明治維新時的日本從德國等歐洲國家偷學了不少的科學技術,然後經過本國的改進有的比歐洲的還先進。所以,日本的那些造車造船造飛機的技術都是從歐洲山寨來的,只是山寨了上百年。很多東西都成了自己的發明專利了,你現在說本田是歐洲的“山寨貨”估計沒人相信。
所以,工業革命後的歐洲國家就是靠出口工業裝置和科學技術發家。像造船、造汽車、造飛機等等,日本都是從歐洲引進來的。只是當時的滿清高傲自大,把歐洲的這些技術認為是“奇技淫巧”的東西,根本看不上。所以,中國一直落後於日本。雖然中國有洋務運動,發展科學技術,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發展非常落後。後來在甲午戰爭當中,清政府被打敗以後,用來投入工業發展的錢,還不夠賠款。當日本在二戰自己都可以建造飛機大炮的時候,被滿清拖了後腿民國政府,很多武器只能靠進口。
就拿中國而言,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工業生產力非常薄弱。比如中國想生產汽車,卻沒有生產汽車發動機的技術怎麼辦?只有靠從國外引進,其實很多核心技術,別人不會現在不會賣給你。就像現在有些人很會賺錢,但是別人根本不會告訴你的賺錢方法。你要賺錢,必須加盟,原材料必須從他那裡進口。所以,你要造汽車,必須用錢去他們國家買零部件。比如德國的賓士汽車的發動機,其他國家都沒有,你要引進這種不可替代的發動機,你必須從他們國家進口。德國就可以靠出口汽車發動機或者汽車零部件增加外匯儲備,國家積累的財富越多,國家就會越來越富裕,國民的生活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德國依靠這種不可替代的工業發展程度,即便再來一次戰爭,他們照樣擁有這些技術。
所以,德國之所以在二戰能快速崛起,主要是以前的根基在哪裡,當社會經濟一復甦,國家機器一開動,生產力又上去了。他們依靠高科技的出口,把其他國家的錢,輕而易舉的掏進自己的腰包讓自己快速富裕起來。
還有,很多發達國家的核心技術,都是不外傳的,你只能進口。所以,他們可以不斷的從你這裡賺錢,除非你自己能研發出來,要不然永遠都要使用他們的東西。而戰後,很多國家發展很快,都是因為有歐美髮達國家的技術資助。靠自力更生,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能強大起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看來是對的,目前中國掌握了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雖說不太完美,但是需要時間。歐洲從工業革命開始,已經發展了幾百年,我們才發展30年,所以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按照這種速度,終有一天也會成為富裕的國家。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換一種問法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總是那幾個?為什麼落後國家很少能變成發達國家?
一個國家從相對貧窮落後變成相對富裕發達,這個過程叫作“後發趕超”的現代化。這意味著,這個國家需要比同期的發達國家發展更快,這種快是人均水平的快,而不是總量增長的快(總量增長可能得益於人口數量的增長,不意味著經濟質量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1960年至今,人均GDP增速最快的經濟體分別是南韓、新加坡、波扎那、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愛爾蘭、日本。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只有極少數經濟體從落後的發展中經濟體躋身發達國家俱樂部,這些國家大部分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有趣的是,這五個經濟體全部屬於儒家文化圈,且其中的三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屬於華人經濟體。
除此之外,還有若干經濟體在收入水平上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如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等中東產油國。俄羅斯和哈薩克的人均GDP一度超過1萬美元,但是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2016年,俄羅斯人均GDP跌回8700美元,哈薩克則跌至7500美元。智利是西方觀察家眼中經濟多元化成功的典型,成為南美洲唯一被接納進OECD俱樂部的國家,但是其人均GDP只有南韓的一半。
表:不同地區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
2016年OECD國家(即通常所說的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為1.06%。但是即使這種溫和的增長,也顯著超過拉美加勒比、中亞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人均GDP增長率。而後面這些恰恰是傳統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可見的將來,大部分亞非拉窮國仍然難以趕上發達國家。未來最有潛力成為發達國家的是東亞的中國和南亞的印度,而根據部分學者的評估,中國的發展水平領先印度2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