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詩三百首的順序為何如此?
30
回覆列表
  • 1 # 隨手談詩

    中國詩歌分樂府詩,古體詩,近體詩三類,樓主所說的絕句、律詩都屬於近體詩。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詩詞愛好者,就我所知的簡單說一下…

    先說特徵

    1.樂府詩

    樂府本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擴建,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並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後人統稱為漢樂府,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其中包含大量民間歌謠,展現出一種別樣的樸素美。

    如《江南》《長歌行》

    2.古體詩:

    也稱古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如《古詩十九首》《觀滄海》等都是古體詩。

    3.近體詩:

    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

    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

    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

    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1.句數、字數有規定;

    2.按規定的韻部押韻;

    3.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

    4.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如律詩的頸聯和頷聯。

    4.《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裡面詩歌順序是分類排的,五律、五絕、五古、七律、七絕、七古樂府。

    至於具體的類別順序我也說不清楚了,望指教。

  • 2 # 翰林院

    簡而言之,古詩是一個統稱,從格律來分,可為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部分,其中樂府屬於古體詩,而律詩絕句屬於近體詩。

    古代詩歌史上古體和近體的分界是南齊時期永明體的出現,到了初唐近體詩開始定型,古體和近體成為了兩種不同的題材。

    絕句:很多人認為絕句又做截句,屬於擷取律詩的一半而來,事實上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絕句的出現早於律詩,根據清朝趙翼的考證,“絕句”的概念出現於晉宋之際,根據後世學者的考究可以得出結論,絕句出於南朝晉宋之間聯句的作詩方式,數人作一首詩,每人四句叫做聯句,如果聯句無法繼續下去,首唱的四句就叫絕句,又叫斷句。而絕句更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樂府中的四句短歌,後人稱為“古絕句”,絕句在唐朝是可以歌唱的,“旗亭畫壁”的典故說的就是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旗亭以配樂之詩賭勝的故事。而在長短句沒有盛行的唐朝,絕句是唐代歌曲的主要體材。

    樂府: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漢朝時期因為戰亂等先秦時期的雅樂已經不復存在,導致了郊祀無樂,漢武帝設立樂府進行采詩整理,這些詩歌流傳後世,被稱為“樂府古辭”。兩晉南北朝到唐朝時期,人們運用樂府古題創作,在語言題材方面也與舊曲有各種各樣的聯絡,唐人稱這一時期的樂府為“古樂府”,而不用樂府舊題,自創新題,同時在形式上模仿歌曲體制的,稱為新樂府,而唐朝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流派,是文人樂府中最具有現實精神的一派。

    律詩:律詩又根據字數又可以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八句,而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律詩除首尾兩聯外中間的幾聯都需要對仗,同時押韻一般用平聲,平仄需要符合規定。

  • 3 # 無聊到巔峰

    翻了很多回答,基本上都不明就裡,說的不甚清楚。所以我就詩歌的嬗變過程來談談詩歌體裁之間的聯絡,大概說的會比較多。

    詩歌可以算是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首序,所謂“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漢書藝文志)便是如此。題目其實還漏了一個最原始的詩體裁-----那就是詩經中的四言體。不過《唐三百》並沒有收錄唐時的四言詩,但就詩歌流變之過程中,卻不得不談談。

    古時文字尚未完備,所以民間之詩歌詠唱基本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傳播,更多的是靠口耳相傳。逮至周朝(周朝尚文),才確定有“采詩之官”,所以在《詩三百》之前的古詩,便多不可信(大多都是後人偽作)。

    《國風·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詩經為中國文學之濫觴,卻獨獨沒涉及到是楚人詩歌(楚聲),此也是所謂的文學南北之分流。而楚人詩歌之代表,便是《楚辭》。雖然《三百篇》已多用“兮”字作為語助,但常用在結尾,獨楚人詩歌上下句中夾用“兮”字,使得調促而語長,字句之用度又顯奇絕窈渺。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而直接承接《詩三百》系統的,便是樂府詩。周亡之後,音樂衰微,詩歌的發展也停滯不前,直至房山夫人作《房中祠樂》,才開啟新一代音樂體系,而後漢武帝立《樂府》,收集各地民樂,讓李延年等人配合音律以供宴樂、祭祀時歌詠,所謂樂府詩之名,便來源於此。

    《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

    樂府詩之後,便是魏晉南北朝的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七言古詩與樂府詩最大的區別便是喪失了音樂性(雖然形式上相差無幾)。所以五、七言古詩雖然起源於漢代歌謠,但因為脫離了音樂性,便供文人們抒發情感了,此即是五七言古詩與樂府詩的聯絡與區別。

    在樂府、五七言古詩更迭演變的同時,另一種詩歌體制也在慢慢蘊養-----那便是絕句,漢武帝築柏梁臺時,與群臣聯句,即每人四句,句句用韻,(文心雕龍: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餘制)此種形式經過南北朝之後(柏梁體是句句用韻,而在南北朝時便獨立開來,變成了隔句壓韻),便慢慢形成“古絕句”這種詩體,進至唐朝,依託於律詩,又衍出了“律絕”一體。其按字數分,又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言絕句。

    古絕:不桎於律句形式的絕句都可以稱做古絕句(以仄聲為韻的都是古絕)、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律絕:每一句都符合律句格式的就是律絕,律絕一定是平韻。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南北朝時期,由於齊梁體的出現、竟陵八友倡導的聲病之說,即開啟了律詩的雛形(所謂律詩,便是對賬嚴格、講平仄、有一定的正規化)。經涵養數百年,逮至唐初時,大成於沈佺期、宋之問。律詩按字數分便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按句式分,超過8句的又稱之為排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杜甫

    以上,經詩歌流變之過程來看,古詩、樂府、絕句、律詩之區別聯絡,便一目瞭然。而《唐詩三百首》的排序也是由此而來。《唐三百》的編選者孫洙以《唐詩別裁》為藍本,收錄唐詩共計三百一十首,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而分類。其中樂府詩因為與五、七言形式上差別不大,便分付於五、七言古詩之中。

  • 4 # 老街味道

    問題:古詩、絕句、樂府、律詩有何區別聯絡?唐詩三百首的順序為何如此?

    ..............

    一、古詩

    從廣義來說古人寫的詩都是古詩。

    現代人一般把詩分為新詩和舊體詩,我們說的古詩是指舊體詩,舊體詩中又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也可以簡稱為古詩或者古風。

    例如南朝鐘嶸在《詩品·捲上》中評價把漢朝的五言詩稱為古詩:

    ◇古詩其體源出於《國風》。陸機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雖多哀怨,頗為總雜。舊疑是建安中曹氾王所制。“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亦為驚絕矣!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悲夫!

    客從遠方來 作者:佚名 (漢)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按照古人詩體分類,詩經楚辭等以及漢魏以後的五七言歌謠、樂府古辭、新樂府、歌行體詩、擬題樂府等五七言古詩都可稱為古體詩,又叫做古詩或者古風。

    從時間來說,對於唐朝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都屬於古詩。

    胡震亨還有一個“往體”的概念,也是說的古體詩:聲律未葉者名往體。唐朝以前都是古體詩,是自由發展。唐以後有近體和古體之分,古體詩是人為發展 。

    古體詩是古代的自由詩,字數沒有限制、句數也沒有限制,押韻很靈活, 對仗平仄無要求。

    二、絕句

    絕句分辨起來最簡單,四句的押韻的詩就是絕句,絕句裡有古絕句和律絕句。用《唐詩三百首》裡的詩來舉例:

    1、靜夜思是押平聲韻的古體絕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尋隱者不孕是押仄聲韻的古體絕句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律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三、律詩

    律詩就是近體詩,必須符合格律要求,律詩有四句的叫做絕句、八句的叫五律或者七律、八句以上叫做排律。

    平仄、押韻、對仗、黏連,是律詩的四個要求(其中只有絕句不要求對仗),上面的登鸛雀樓就是律體的絕句。

    初期的律詩會有不對仗(李白五律 牛渚西江月)、失黏(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現象,甚至有半古半律的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

    四、樂府

    1、漢樂府

    漢代有了專門負責蒐集各種詩歌、民歌的機構"樂府",它所蒐集民間詩歌,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的《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的《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徵》等,即是"正宗"的"漢樂府"。

    2、古題樂府

    它借用"漢樂府"的題目,寫新的內容,

    漢樂府民歌影響了當時及後世的文人詩歌創作,例如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文人以模擬為創作的"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的題目,寫新的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七上)、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難》。

    3、新樂府

    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有題目

    借鑑了"漢樂府"敘事為主、反映現實的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的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它並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的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

    唐朝的杜甫如《三吏》《三別》,中唐時,白居易《秦中吟》,元稹的《田家詞》等。

    五、唐詩三百首的順序為何如此?

    唐詩三百首是按照詩體來分類的,其中五絕29首,七絕49首,五律79首,七律53首,五古33首,七古29首,樂府(五言樂府15首,七言樂府23首)。

    1、需要注意的是,樂府中有標準的律詩,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是律體絕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沈佺期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 獨不見》是七言律詩: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2、律詩中有不對仗、不黏連,半古半律的詩

    半古半律,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失黏,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不對仗,夜泊牛渚懷古 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3、絕句中有古體有律體

    五言絕句中古體和律體各有半壁江山,七言絕句中幾乎都是律體,有一首平仄有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人,出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還有失黏的七絕《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2、3句失黏)

  • 5 # 哦聲音31

    提高大眾的詩詞鑑賞、創作水平任重而道遠。學詩還是把最基本的弄明白。押一字韻、標題標明五言絕句,卻是六句我一向不敢標明絕句律詩之屬,怕貽笑大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燉太克人參是和雞肉好,還是和排骨燉才會發揮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