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女人氣血調養
-
2 # 小九的故事
不是所有的胃病都會傳染, 如功能性消化不良、 膽汁反流性胃炎、 責門失弛症、 藥物酒精損傷性胃炎、 應激性胃炎等, 都是非傳染性的; 只有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部疾患, 才會傳染給他人。
幽門螺桿菌 (一種寄生在消化道的細菌) 存在於胃黏膜上, 是引發慢性胃炎和胃、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疾病的罪魁禍首。 其對胃的長期侵襲, 甚至還可能導致胃癌。
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侵襲力比較弱, 致病力不強, 大多數人通常並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往往是在腹痛、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發生之後, 有大量的細菌侵襲胃黏膜才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
為安全著想, 胃病患者應儘早進行電子胃鏡或鋇餐檢查, 並透過驗血或進行13C呼氣試驗確定自已是否感染上幽門螺桿菌 。
會的 如果你經常和家人共餐,只要有一個人有“ 胃病” , 那麼其他人有可能同患“ 胃病”,不管你們身體是否強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規律:胃病患者胃黏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平均高達59%~77%。這讓專家對這種身長3μm的生物產生了高度的注意。 幽門螺桿菌 2005年10月3日,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佈,把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醫學獎授予澳洲科學家B a r r 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桿菌。諾貝爾獎委員會在授獎詞中說,由於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的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經常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 回顧1982年4月,澳洲佩斯醫院的試驗室裡。由於復活節放假,本應培養48小時就檢視的細菌培養皿靜靜地多放置了三天。待休假歸來的Marshall醫師惴惴不安於自己的過失時,卻意外地發現,有一種新的、從未見過的細菌悄悄滋生出來——幽門螺桿菌(縮寫HP)。以前失敗了34次的試驗就此有了結果,1984年Warren和Marshall聯合發表了他們培養成功的這一細菌與慢性胃炎的關係。 以這個美滿的失誤為契機,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針對該菌的研究熱潮,或者可以說是風暴。消化科研究它與消化病的關係,非消化科研究它與各種非消化病的關係,動物界也發現各種螺桿菌。公共衛生問題備受關注,製藥公司投巨資開發有效藥物,有關螺桿菌的雜誌和書籍應運而生,螺桿菌研究學會紛紛建立,世界性螺桿菌大會定期召開,螺桿菌研究論文不計其數。學者們有時會自嘲地說:也搞不清到底是我們在培養幽門螺桿菌,還是幽門螺桿菌在培養我們。如果不信,你可以用幽門螺桿菌做關鍵詞,在Medline上檢索,相關條目絕對是數以萬計的。 反正, 找到了這樣一個細菌,它與我們人類大多數上消化道疾病有關。而在以往,醫學家們總是習以為常地認為,在胃內pH1~2的高酸度環境下,根本不可能有細菌存在。就這樣,事實上在1892年就曾發現過的螺旋形細菌,90年後方被驗明正身。 菌從哪裡來? 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是我們體內自己產生。與乙腦和脊髓灰質炎等其他疾病不同,自然界中的幽門螺桿菌只存在於人體內。那麼來源只能是:其他帶菌的人。研究人員按照傳染性疾病研究的思路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過程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是由於密切接觸傳播。家庭人口多,居住衛生條件差,共用餐具等都是危險因素。曾懷疑過水的汙染問題,但證據不夠充分。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中,有57%是父母均有感染,43%是父或母一方感染。非洲一些民族的母親喜歡將食物咀嚼後餵給嬰孩,結果其兒童的感染率明顯升高。所以口—口傳播途徑可能非常重要。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高於發達國家。中國成人的感染率為50%~60%,其中四分之三都是兒童期感染。而兒童期感染者將來黏膜受損害更為嚴重。 胃病的最佳對策 No.1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此乃杜絕胃病傳染的根本。講究個人衛生,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提倡家庭分餐制,要搞好廚房的衛生,餐具定期消毒;不喝不潔水,飲用水要消毒;搞好環境衛生,保持清潔;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家庭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及時治療。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疫苗,國內的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或許將來,我們只需要吃一粒藥就可以拒幽門螺桿菌於體外。 No.2 檢查幽門螺桿菌 建議家中胃病成員做此項檢查。可以選胃鏡檢查,觀察有沒有胃內的病變且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No.3 聯合用藥 治療方案能否DIY,建議打消此念! 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種類並不多,鉍劑,質子泵抑制劑,羥氨苄青黴素,克拉黴素,甲硝唑類,四環素,痢特靈等,需要三種或更多的藥物聯合應用,劑量和用法與治療普通感染有一定區別。還要顧及過敏,耐藥,副作用,人的耐受性等問題。不規範的治療很容易導致細菌耐藥,使今後的治療困難重重。在中國,60%~70%的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耐藥。這種耐藥菌的治療非常困難。 會的 如果你經常和家人共餐,只要有一個人有“ 胃病” , 那麼其他人有可能同患“ 胃病”,不管你們身體是否強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規律:胃病患者胃黏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平均高達59%~77%。這讓專家對這種身長3μm的生物產生了高度的注意。 幽門螺桿菌 2005年10月3日,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佈,把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醫學獎授予澳洲科學家B a r r 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桿菌。諾貝爾獎委員會在授獎詞中說,由於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的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經常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 回顧1982年4月,澳洲佩斯醫院的試驗室裡。由於復活節放假,本應培養48小時就檢視的細菌培養皿靜靜地多放置了三天。待休假歸來的Marshall醫師惴惴不安於自己的過失時,卻意外地發現,有一種新的、從未見過的細菌悄悄滋生出來——幽門螺桿菌(縮寫HP)。以前失敗了34次的試驗就此有了結果,1984年Warren和Marshall聯合發表了他們培養成功的這一細菌與慢性胃炎的關係。 以這個美滿的失誤為契機,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針對該菌的研究熱潮,或者可以說是風暴。消化科研究它與消化病的關係,非消化科研究它與各種非消化病的關係,動物界也發現各種螺桿菌。公共衛生問題備受關注,製藥公司投巨資開發有效藥物,有關螺桿菌的雜誌和書籍應運而生,螺桿菌研究學會紛紛建立,世界性螺桿菌大會定期召開,螺桿菌研究論文不計其數。學者們有時會自嘲地說:也搞不清到底是我們在培養幽門螺桿菌,還是幽門螺桿菌在培養我們。如果不信,你可以用幽門螺桿菌做關鍵詞,在Medline上檢索,相關條目絕對是數以萬計的。 反正, 找到了這樣一個細菌,它與我們人類大多數上消化道疾病有關。而在以往,醫學家們總是習以為常地認為,在胃內pH1~2的高酸度環境下,根本不可能有細菌存在。就這樣,事實上在1892年就曾發現過的螺旋形細菌,90年後方被驗明正身。 菌從哪裡來? 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是我們體內自己產生。與乙腦和脊髓灰質炎等其他疾病不同,自然界中的幽門螺桿菌只存在於人體內。那麼來源只能是:其他帶菌的人。研究人員按照傳染性疾病研究的思路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過程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是由於密切接觸傳播。家庭人口多,居住衛生條件差,共用餐具等都是危險因素。曾懷疑過水的汙染問題,但證據不夠充分。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中,有57%是父母均有感染,43%是父或母一方感染。非洲一些民族的母親喜歡將食物咀嚼後餵給嬰孩,結果其兒童的感染率明顯升高。所以口—口傳播途徑可能非常重要。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高於發達國家。中國成人的感染率為50%~60%,其中四分之三都是兒童期感染。而兒童期感染者將來黏膜受損害更為嚴重。 胃病的最佳對策 No.1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此乃杜絕胃病傳染的根本。講究個人衛生,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提倡家庭分餐制,要搞好廚房的衛生,餐具定期消毒;不喝不潔水,飲用水要消毒;搞好環境衛生,保持清潔;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家庭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及時治療。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疫苗,國內的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或許將來,我們只需要吃一粒藥就可以拒幽門螺桿菌於體外。 No.2 檢查幽門螺桿菌 建議家中胃病成員做此項檢查。可以選胃鏡檢查,觀察有沒有胃內的病變且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No.3 聯合用藥 治療方案能否DIY,建議打消此念! 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種類並不多,鉍劑,質子泵抑制劑,羥氨苄青黴素,克拉黴素,甲硝唑類,四環素,痢特靈等,需要三種或更多的藥物聯合應用,劑量和用法與治療普通感染有一定區別。還要顧及過敏,耐藥,副作用,人的耐受性等問題。不規範的治療很容易導致細菌耐藥,使今後的治療困難重重。在中國,60%~70%的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耐藥。這種耐藥菌的治療非常困難。 會的 如果你經常和家人共餐,只要有一個人有“ 胃病” , 那麼其他人有可能同患“ 胃病”,不管你們身體是否強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規律:胃病患者胃黏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平均高達59%~77%。這讓專家對這種身長3μm的生物產生了高度的注意。 幽門螺桿菌 2005年10月3日,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佈,把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醫學獎授予澳洲科學家B a r r 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桿菌。諾貝爾獎委員會在授獎詞中說,由於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的發現,使得原本慢性的、經常無藥可救的胃潰瘍變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藥物短期就可治癒的疾病。 回顧1982年4月,澳洲佩斯醫院的試驗室裡。由於復活節放假,本應培養48小時就檢視的細菌培養皿靜靜地多放置了三天。待休假歸來的Marshall醫師惴惴不安於自己的過失時,卻意外地發現,有一種新的、從未見過的細菌悄悄滋生出來——幽門螺桿菌(縮寫HP)。以前失敗了34次的試驗就此有了結果,1984年Warren和Marshall聯合發表了他們培養成功的這一細菌與慢性胃炎的關係。 以這個美滿的失誤為契機,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針對該菌的研究熱潮,或者可以說是風暴。消化科研究它與消化病的關係,非消化科研究它與各種非消化病的關係,動物界也發現各種螺桿菌。公共衛生問題備受關注,製藥公司投巨資開發有效藥物,有關螺桿菌的雜誌和書籍應運而生,螺桿菌研究學會紛紛建立,世界性螺桿菌大會定期召開,螺桿菌研究論文不計其數。學者們有時會自嘲地說:也搞不清到底是我們在培養幽門螺桿菌,還是幽門螺桿菌在培養我們。如果不信,你可以用幽門螺桿菌做關鍵詞,在Medline上檢索,相關條目絕對是數以萬計的。 反正, 找到了這樣一個細菌,它與我們人類大多數上消化道疾病有關。而在以往,醫學家們總是習以為常地認為,在胃內pH1~2的高酸度環境下,根本不可能有細菌存在。就這樣,事實上在1892年就曾發現過的螺旋形細菌,90年後方被驗明正身。 菌從哪裡來? 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是我們體內自己產生。與乙腦和脊髓灰質炎等其他疾病不同,自然界中的幽門螺桿菌只存在於人體內。那麼來源只能是:其他帶菌的人。研究人員按照傳染性疾病研究的思路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過程進行流行病學研究。 結論是由於密切接觸傳播。家庭人口多,居住衛生條件差,共用餐具等都是危險因素。曾懷疑過水的汙染問題,但證據不夠充分。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中,有57%是父母均有感染,43%是父或母一方感染。非洲一些民族的母親喜歡將食物咀嚼後餵給嬰孩,結果其兒童的感染率明顯升高。所以口—口傳播途徑可能非常重要。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高於發達國家。中國成人的感染率為50%~60%,其中四分之三都是兒童期感染。而兒童期感染者將來黏膜受損害更為嚴重。 胃病的最佳對策 No.1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此乃杜絕胃病傳染的根本。講究個人衛生,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提倡家庭分餐制,要搞好廚房的衛生,餐具定期消毒;不喝不潔水,飲用水要消毒;搞好環境衛生,保持清潔;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家庭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及時治療。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疫苗,國內的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或許將來,我們只需要吃一粒藥就可以拒幽門螺桿菌於體外。 No.2 檢查幽門螺桿菌 建議家中胃病成員做此項檢查。可以選胃鏡檢查,觀察有沒有胃內的病變且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No.3 聯合用藥 治療方案能否DIY,建議打消此念! 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種類並不多,鉍劑,質子泵抑制劑,羥氨苄青黴素,克拉黴素,甲硝唑類,四環素,痢特靈等,需要三種或更多的藥物聯合應用,劑量和用法與治療普通感染有一定區別。還要顧及過敏,耐藥,副作用,人的耐受性等問題。不規範的治療很容易導致細菌耐藥,使今後的治療困難重重。在中國,60%~70%的幽門螺桿菌對甲硝唑耐藥。這種耐藥菌的治療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