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的冬天有多寒冷,現代人當然沒法身臨其境地去體驗的。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古人留下的文字中略知一二。

    李白在《北風行》中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風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白居易也曾記載了夜半大雪壓斷竹枝的景象:“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那麼,在沒有羽絨服、暖氣、空調,甚至連棉花也沒有的古代,人們是怎樣禦寒的呢?

    (至今還存在的火炕)

    一、燒火取暖。

    古代人雖然保暖材料缺乏,但他們擁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人們常用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設施來取暖。

    在考古發掘中,我們經常可以在遺址現場發現古人取暖用的灶坑。這種灶坑一般設定在距離門口較近的位置,既可以充分吸收門外的氧氣,還能把取暖和做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灶坑經過繁衍,變成了現在人們還在使用的火塘。

    早在秦朝,貴族就開始使用“壁爐”和“火牆”來取暖。在咸陽宮遺址上,專家們發現了三座壁爐,其中有兩個壁爐是供洗浴使用,另一個則緊挨著一間較大的房間,估計是專供皇帝取暖的。壁爐裡燃燒的材料是木炭,它不但能長時間燃燒,產生的煙氣較少,還巧妙地設定了外通煙道,避免中毒。

    同時,專家們還在秦興樂宮遺址中發現了火牆,但製作較為粗糙,只是在前臂內側中用兩片筒瓦環扣,做成筒狀,連線壁爐或火塘,讓暖氣能順利進入室內,起到保暖的作用。

    火牆發展到清代,演變成了空心的夾牆,外牆下設定火道和燒火的炭口。在牆外點燃木炭後,熱氣就會沿著煙道進入火牆之中,使整個房間暖和起來。煙道還可以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妃子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捧手爐的皇妃)

    二、精巧實用的手爐足爐。

    唐代的富貴人家還是用手爐取暖,手爐是銅質的,呈橢圓形,裡面置放木炭或炭灰,外面加上面罩,捧在手裡能長時間讓手暖和,還可以放在袖籠裡取暖。

    足爐比手爐稍大,在裡面灌上熱水,睡覺時放在被窩裡暖腳,俗稱為“湯婆子”或“腳婆”。蘇東坡曾把一個製作精美的腳爐送給好友,“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三、皇宮取暖豪華設施——溫室椒房。

    在《漢書》中有關於溫室的記載:“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說的是昌邑王劉賀,在向太后問安回家後,就直接進到了溫室裡面。當然了,溫室絕對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的,只能是王侯公卿或者帝王在冬天的避寒之所。

    這種溫室將花椒剁成泥狀塗抹在牆壁上,這種材料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還很芳香,因此也叫椒房。椒房內佈置奢華,牆上掛著製作精美的錦繡壁毯,室內設雲母屏風,有“鴻羽帳”,也就是用大雁的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還鋪著西域進貢的鮮豔毛毯。

    這樣的椒房溫馨豪華,《漢宮儀》中如此評價溫室:“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

    (燒炭取暖)

    四、專門的供暖機構。

    在清代時期,皇宮裡有三個專門負責宮廷裡供暖的機構。其一為爇火處,專職負責安裝火爐和運送柴炭,由兩名太監首領帶領近20名小太監承擔。其二為柴炭處,專職負責柴炭的購買儲存和分發,有大約10名太監。其三為燒炕處,專職負責在各個宮殿外點燃炭坑,並保證整個冬天不熄滅。

    當然了,上述這些取暖措施只能是達官貴人或皇室成員的待遇,如果是普通老百姓,在棉花還沒有用於取暖之前,普通人家就只能靠著粗布麻衣勉強抵禦寒冬。麻這種材料,不但可以用於紡織衣物,還可以用來填充袍子。

    在紙張出現以後,出現了專門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叫做“紙裘”。紙衣的原料一般由較厚的楮皮紙縫製而成,這種紙衣相當牢實,不但可以遮風避雨,還能起到保溫作用。

    當然了,隨著棉花種植技術的普及,紙衣這種特殊的服飾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漢書》《清史稿》等)

  • 2 # 先驅者十號

    有錢人可供選擇的多一點,窮人可就沒那福氣了,像動物的皮毛,做起來的衣服叫做“裘”這也是古代冬天最常見的皮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大外套,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像這些都是古代的“名牌”啊,就相當於現在的庫奇啊、LV啊什麼的,一般都是些達官貴人才穿得起。像我們現代進入小康社會的人,如果換到了古代,估計能有這種實力的可能就少了,像鹿裘、羊裘這些一般的皮衣,就很普遍的流行,因為比較容易得到,但是窮人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他們頂多就是穿麻衣啊,像一些簡單的棉衣就很不錯了。

  • 3 # 一本駕照闖天涯

    沒有毛衣秋褲古人過冬可以用火牆和手爐 像故宮裡面有為皇帝專門供暖的地龍透過燒煤烤熱上面的石板散發的熱量取暖,

  • 4 # LL劉哥

    棉衣棉褲,在家燒個煤炭爐子,一般以前都是在正房屋弄個鍋臺,在裡邊做飯,也有煤炭爐子,然後煙囪弄的長一點,這樣也能起到取暖的效果,很實用,有見過這樣的嗎️

  • 5 # 玉簫

    沒有秋褲毛衣古人是怎樣過冬的?

    大聖.您怎麼這樣健忘呢.您不是赤身裸體出世羞於出門.您聞知棉軟不如皮.比秋褲毛衣暖和.打死老虎剝皮後.草草縫製一件叫虎皮裙的嗎.您一穿上到現在也沒見您換洗一次.所以您已成為金鋼不壞之身了!

    至於其他凡人嘛.沒有秋褲毛衣早就凍死完了.所以現在地球上沒有一個古人?

  • 6 # 暢談文化

    這幾天,我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之中,不知道白雪在情人節和春天還有個約會,悄悄的來到人間,親吻久違的大地,氣溫驟降,看來一時半會,還離不開棉服。

    我們現在禦寒有棉服,毛衣,毛褲,那麼古代人是穿什麼過冬的呢?

    如果留心影視劇裡的穿著,就能注意到寒冬臘月時節,不論皇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身著毛皮衣。從殷墟甲骨卜辭中的“裘”字也可以瞭解,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來禦寒的。

    古代的毛皮衣是有比較粗劣的,窮人富人的毛皮衣有天壤之別。貴族的一般是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貴美觀的動物皮毛所製成,保暖效果極好。貂皮大衣由於十分珍貴,一般人是不允許著貂裘的,到明清時,官方輿服禮制仍有嚴格規定。

    而老百姓們的毛皮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羊皮、狗皮製作的,如果連這些也消費不起,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禦寒就只能靠麻衣,古人在袍子裡填充亂麻或舊絲綿用以取暖,其實效果非常差。直到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

    第二就是利用動植物絮狀物。因為動物的皮雖然有很好的禦寒擋風的功效,但是對於許多人來講還是十分昂貴的。所以古代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選擇使用動物的毛或者一些植物的毛。其中柳絮就是一件很好的禦寒物品,柳絮和現在的棉花差不多,但是柳絮的質量非常小,經常被風一吹就飛了。

    但是柳絮有很好的保暖的特點,古人常用柳絮來製作衣服,穿起來也十分暖和,甚至不亞於如今的棉服。但是柳絮只有在春天的時候才有,所以用柳絮禦寒也不是那麼的理想。

    除此之外,動物的毛也被用來當做冬天衣物的填充物,因為動物的毛皮在製作皮革的時候,毛是沒有用處的,所以價格也十分低廉。除了山中的野獸之外,人們家養的動物的毛也就成為了很容易就能得到的材料了,人們養的鴨子、鵝等家禽就能產出一種絨毛,被稱為鴨絨鵝絨,十分輕盈,防寒效果也很好!

    我們祖先的智慧不可小覷,現在穿的羽絨服不就是用鴨絨填充嗎?舒不舒服,誰都知道!

  • 7 # 野史日記

    在宋朝之前,其實已經有棉花傳入中國了,只不過沒有大量普及,當時的棉花是屬於舶來品,從外面進口而來。 在沒有棉花之前,中國古代的人取暖非常困難,因為沒有棉花,他們在面臨冬天的時候,非常難熬,但是古人智慧不容小視,他們有自己方法禦寒。

    在古代沒棉花普及的時候,人們取暖一般都是靠房子,房子當時沒暖氣,沒地熱,但是房子能遮風擋雨,相比沒有來說,還是作用很大。 當時的房子建造和現在的房子不同,當時的房子都採取了半地下的形式,這樣做是為了能夠保暖,減少被冷風吹的面積,同時能夠借住土地保暖。 在屋子裡還冷,怎麼辦呢?點火盆啊,可以取暖,如果沒有碳可以燒,那就只好和家人抱在一起,多蓋幾層棉布衣服在身上,這樣取暖效果不好,但不致命。

    睡覺的時候他們雖然沒有棉被,但是他們有羽絨被。因為當時農業社會,家裡都養了動物,雞鴨鵝啥的,可以從他們身上取絨毛,積累足夠之後,做一床羽絨被,或者做一件羽絨服都可以,唯一不方便的是,這種羽絨被它跑毛,畢竟當時能穿絲綢的不多,主要還是照顧生活辛苦的人。 窮人家做不起羽絨服咋辦?很簡單啊,直接存一些感幹稻草鋪床,在把一些碎稻草放入被子裡面,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的保暖了。

    出門的時候,古代人就會做一個類似熱水袋的東西做成一個小爐子的樣式,然後用手拿著,可以借住外來熱量取暖。 如果古代人想要出去逛街,儘管去吧,因為除了羽絨服之外,他們還有皮大衣。

    在古代雖然沒有先進的科技,但是動物皮毛卻存在,一些獵戶每天都打獵,售賣打回來的皮毛,有很多人家,直接就購買嗎做成皮大衣,既舒服又保暖,但是和今天沒法比,畢竟科技差距太大。 透過半地穴房子、草墊子、皮大衣,羽絨被等等物品來取暖,古代人無法保證溫暖,所以當時影響了人口的發展。

  • 8 # 品史知興

    當冬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都會穿上各種各樣的保暖衣服,比如秋衣,秋褲,羽絨服,為了使露在衣服外面的面板也能感覺到溫暖,所以聰明的現代人就發明了雪地靴,帽子,手套等保暖物品。

    對於古代人來說,他們並沒有我們現在這麼齊全的保暖物件,那麼他們是如何抵禦冬天寒冷的呢?

    毛皮禦寒

    最早的時候人們都是用毛皮來保暖,但是富人和窮人的毛皮衣有非常大的差別,貴族一般都選用胡球貂皮或者羊羔等比較美觀舒適的皮毛製成,而這一類皮毛的保暖效果也非常好,而百姓們更多都是用羊皮狗皮縫製成一起,對於消費不起皮毛的百姓來說,他們禦寒就只能靠麻衣或者是柳絮所制冬衣。

    棉袍保暖

    古時候,人們的外套通常不止一層,當天氣太過嚴寒,他們就會在衣服裡面墊上棉絮,也被稱為棉袍,這是他們過冬禦寒最主要的服裝之一,穿著時間也是最久的。一般這種袍是上下連成一體的長衣,有兩層內層,一般會放入柔軟的禦寒填充物。不同的階級穿著的袍也有所不同,一般貴族或者有錢人裡夾的都是蠶絲絮,而窮人就只能填充一些絮頭、碎麻,一般來說貧苦人的棉袍保暖效果非常不佳,所以需要在裡面穿很多件衣服才能過冬。

    小物件保暖

    對於露在外面的手和頭部,古人們也創造了非常多的保暖花樣。在明代以前,女性一般都會在頭上戴帕頭,而男子就裁成長條紮在額間,雖然不能抵禦太多寒風,但多少也能起到保暖效果。到了後來,這種帕頭就逐漸演化成了抹額,男子也戴上了皮暖帽。

    結語

    雖然古代的資源工藝遠遠不如現代,但是古人們的智慧和現代人相比毫不遜色,他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用自己的巧手變廢為寶,生產出能夠禦寒的衣物,並且一代代加以改良美化,讓人歎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應該怎麼戴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