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網上公佈了一箇中國消費者好感度調查結果,如圖顯示,中國人最喜歡的外國品牌是德國的,請問為什麼?僅僅是因為產品質量嗎?
3
回覆列表
  • 1 # xXx22

    調查的整體情況並不瞭解,只看圖中的資料,可以發現以上品牌基本集中在汽車和家電數碼產品領域,這個很能說明問題,可以透漏以下幾個資訊:

    1、中國消費者目前的消費結構,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住房,醫療,教育,吃飯),汽車,數碼產品是比較大頭的兩個消費流向!大家有閒錢,就會考慮買車,買pad,更新數碼家電,或者換車,換手機,換各種新潮數碼玩具玩!說明華人目前主流消費處於從無到有,或從簡到優的階段,物質消費佔絕對主導地位!

    2、工業品,尤其是整合化,整合程度高的複雜工業品(汽車,電腦,手機,pad)佔比大,說明目前中國正處於城市化人口紅利期,城市人口增多,新興城市(鎮)增多,消費者生活當時發生變化較大,帶動此類商品需求激增!

    3、對於複雜工業品,華人更加註重品牌效應,有較強的品牌認知意識!相對於人們日常使用更多的消費類輕工業品和食品(僅有兩個運動品牌上榜),複雜工業品的品牌對於人們的影響更大!說明大多數消費者對這類商品認知度較低,更願意依靠品牌口碑做出購買決定!

    4、更加註重休閒鍛鍊和健康,因為僅有兩個傳統輕工業品牌上榜,全部是運動鞋服及器材品牌。

    解讀出以上資訊,我們可以不全面的推斷出一些結論了:

    結論1,未必是華人更加偏好德國品牌,而是在華人關注的重點消費領域,德國品牌形象較好!

    結論2,上榜的德國品牌,都進去中國市場多年,並且早就在國內建立了生產基地!中國產化率高,價格親民是以上品牌的共同特點,即便賓士,寶馬這樣的豪華車品牌,也都實現了中國產,價格和純進口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以上品牌都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結論3,在汽車,數碼家電領域,德中國產品在全世界都具有領先水平!中國消費者喜歡先進的好產品,合情合理!

    結論4,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在近年來部分體現出疲軟的態勢,比如日本的數碼娛樂產品,近年來競爭力明顯下降,手機已經難覓蹤影,彩電,顯示器進去液晶時代後失去了技術和質量優勢,數碼相機雖然仍居於統治地位,無奈數碼相機整個行業風光不再,遊戲機地位牢固但受眾偏小!汽車其實很有競爭力,沒有上榜估計和名族感情有關,但關聯度不詳。

    總體來說問券調查存在的侷限性是汙染調查結果的重要原因:

    1,可以看出參與調查的樣本空間年齡群較為集中,汽車,數碼產品,運動服飾,基本上可以斷定調查物件年齡集中在20-40歲,其他年齡段的受調查者數量很少,代表性不強!

    2,答案的真實性難以判斷,比如日系車主為了掩飾自己的偏高選了賓士,這種事情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會影響調查結果的真實性!

    3,從眾心態難以避免,可以肯定很多受調查者沒有使用過他們選擇的品牌的任何產品,比如同時擁有大眾,寶馬,賓士的受調查者有多少?或者這三種車都曾經擁有過的受調查者有多少?這個很難統計,許多人僅僅是因為周圍的人說這些東西好就投了票,進一步影響了結論意義。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調查的參考價值很小,德國品牌地位很神!

  • 2 # 三叔侃侃

    這個問題會跟很多方面的原因有關係。但從最本質的角度來說,德華人在國內輿論的宣傳之下,一向都是認為德華人特別嚴謹,一絲不苟的。

    以至於出現了以下流傳甚廣的謠言:

    一、德國為青島修的下水道。

    具體大概就是說德華人在20世紀給青島修的下水道如今還很好用巴拉巴拉,不過已經證明是謠言,但之所以流傳這麼廣,也跟我們一直認為德國製造靠譜有關。

    二、德國抗洪大壩神了。這個也是“有圖有真相”的謠言,看起來效果特別贊。

    這兩個謠言都流傳甚廣,大家可以自行搜尋一下有關闢謠的內容。但無論如何,德中國產品都已經證明了其在大家心目當中的靠譜地位。

    同時,我們想想生活當中最常見的德中國產品是什麼吧。沒錯,就是汽車!說到豪華車,基本上就是BBA了。而賓士、寶馬跟奧迪,全部來自於德國。所以說,德中國產品自然也就擁有了豪華的面紗,甚至於連並非豪華品牌的大眾,都有這樣的評價:

    再加上保時捷這樣的品牌也是德國的,所以說提到德中國產品,大家自然會有更好的印象。尤其是伴隨著近年來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市面上的德系汽車佔有率也是非常大的。只要你是居住在三線城市以上,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BBA到處跑。相比起來,美系豪華的凱迪拉克、林肯,日系豪華的雷克薩斯、英菲尼迪等,都只能算是國內的二線豪華了。

    再加上在過去,德國西門子品牌也是響噹噹的,旗下的家電在國內的口碑也是非常不錯。我家當年就是西門子的冰箱。

    所以說,因為德國製造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高檔品牌方面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因此華人自然會下意識地認為德國品牌就是好(當然了,其實整體質量確實好)。再加上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德國跟中國在官方角度保持了長久的良好關係。

    德國總理默克爾此前就曾經訪問中國,並且跟很多中國學生互動。這也無形中增加了人們對德國的好感(至於民間的不做評價)

    再加上,德華人的思想也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啟發,別忘記馬克思可就是地地道道的德華人了。

    綜上,近百年來,中國從德國那兒學到了很多思想,並且官方有著非常多交流,再加上德中國產品在國內的流通,自然給我們一種德國製造就是棒的印象。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多做分析哈!

  • 3 # 魚眼貓眼鷹眼

    對德國品質的信賴是全球性的,那些說只是中國的特殊現象的,可以省省了。

    我們不說德華人對工藝精益求精的本能,每個人使用的德中國產品都是有限的,雖然有一定的共識,但有人打死不承認,你也沒辦法。但我們可以從貿易資料來看產品的相對競爭力。

    首先,德國貨貴,這個是有共識的吧!德國貨為啥貴,因為德國工人的薪酬是全球最高的,而且,德國又是公休假最多的國家,雖然透過自動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但生產成本還是非常高。

    在德國貨超級貴的情況下,德國雄居全球貿易榜首多年,在中國奪得榜首之前,是德國居第一位置。貿易額居前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貿易順差也居前,去年德國位居貿易順差額全球榜首位置,要知道德國才不到一億人口。貿易順差可以視作產品的絕對競爭力。

    那麼,德國貨這麼貴,怎麼還這麼受歡迎?這其中有提供人無我有的產品因素,對消費品而言,也就是說它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對工業品來說,除了高精尖的不可替代性,還有就是其耐用性,也就是說,在全壽命期中,雖然產品最貴,但攤到每一天的費用反而低。這就是德國貨的競爭力。

  • 4 # 花染涼意小懶君

    東西質量好,也只有德國沒有在肉體上蹂躪過我們,精神汙衊過我們了!!德國承認自己在二戰後的罪行還是很有勇氣的,他媽日本做了的事不承認,給日本差評!!

  • 5 # 淡忘那傷50978926

    你還別說,老德的大奔子確實不錯,稍稍一對比你才會發現,和大奔子一比,其它的車都不算車(價格高的除外),讓人感覺錢沒有白花

  • 6 # 使用者5508021316

    先入為主,要是第一個在中國建廠合資生產的是豐田,我估計就沒有德國什麼事兒了。再一個,前幾年東西確實不錯,這幾年就算了吧。

  • 7 # 啥也不叫不叫不叫

    1.“德華人來青島旅遊突發腎衰竭,醫院找不到腎臟不知所措,這時侯有人說這不是德佔時期的醫院麼,可以問問德華人,結果一個電話打過去,德華人是說我們既然造了醫院肯定有準備,結果在德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腎,歷時八十多年沒壞,德國旅客換上以後轉危為安,大家紛紛歎服德華人的嚴謹。”

    2.“我家的德國牧羊犬病了,我打電話給德華人,他們說,既然叫德國牧羊犬,我們肯定有準備。在指引下我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獸醫。狗狗轉危為安,德華人做事真的很嚴謹值得我們學習。”3.“德華人來青島旅遊不會開新款Passat,租車公司不知所措,這時侯有人說這不是德佔時期的地盤麼,可以問問德華人,結果一個電話打過去,在德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德國司機,歷時八十多年沒死,德國旅客破涕為笑,大家紛紛歎服德華人的嚴謹。”4.“我朋友買了二手老款A6開去西藏,半路上發動機壞了, 打電話過去德華人說既然我們造了車肯定 是有準備的, 我朋友按照德華人的指引在路邊挖出了一 輛用油紙包好的12款A6 歷時八十多年沒壞,大家紛紛歎服德華人的嚴謹。”5.“德華人來青島旅遊突然想吃家鄉菜了,餐 館找不到香腸不知所措, 這時侯有人說這不是德佔時期的餐館麼,可以問問德華人, 結果一個電話打過去,德華人是說我們既 然造了餐館肯定有準備, 結果在德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香腸,歷時八十多年沒壞,德國旅客吃了後非常 高興,大家紛紛歎服德華人的嚴謹。”6."青島原德國租借區的一座教堂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梁榫需要更換,但苦於找不到相同樹種的木材。修復公司的員工四處尋覓無果,後來德國大使館給他們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標準,當年已經在教堂周邊500米範圍內種好了小樹當作備用梁榫。工作人員走出教堂,果然發現了一片森林。"

  • 8 # 關旗凱Y

    就是斷成兩節了。。。。。。1月9日下午2時10分左右,杭州石橋鎮新郎周先生迎親的婚車車隊中,一輛本田Accord轎車突然發生車禍,司機為躲避高速公路上的黃狗導致汽車失控,事後Accord車從中斷裂為兩截。車禍造成三死兩傷。。。。。。。,一輛車牌號為“滬D25627”的本田Accord在行至上塘高架入口時,突然一條黃狗躥出,車頭先是撞上狗,隨後又撞上綠化隔離帶、水泥隔離牆。廣本Accord當場解體斷成兩截,釀成一起三死兩傷的特大交通事故。 “我女兒是被活活摔死的。”林國平一想起這件事情來就淚如泉湧,他總算趕到醫院送了女兒最後一程,“搶救的時候,兩根輸血管的輸血速度都不夠,內臟全摔壞了,要是Accord的車身不斷成兩截,我女兒不會死,她可是坐在後排上。” 林國平自己有一輛大貨車,他很清楚,相比之下,保險係數最小的應該算是副駕駛的位置,但副駕駛座位上的人只是負了傷,倒是坐在後排上的三個青年無一倖免:一人當場死亡,兩人當天半夜死在救治過程中。“我去看了,那輛車斷裂地方的鋼板只有這麼厚,”林國平指著桌上玻璃杯的杯口說,“真不敢想像,人們就坐在這麼厚的鋼板上在馬路上飛跑,‘Accord’用這麼薄的鋼板能保證人們的生命安全?他們是用什麼技術把這麼薄的鋼板焊接到一起的?”“這不是開玩笑嗎?汽車是件商品,又不是拿來冒險的,車身斷成兩截的事件仍然是聞所未聞,11月買的新車,行使不到5000公里就在車禍中斷成兩截。。。。。說說那個車耐用“開不壞的XX,修不完的XX——,這個經常是德系日系互噴的名句,更相信是水軍作品”,不談民族感情和敵視中國,理性思考一下什麼“汽車耐用”的標準? 召回指標?故障投訴率?論壇大家口碑?街坊聊天? ——冷靜看看覺得都不是,朋友之間傳聞等等的個人主觀因素太多;廠家資料掩蓋的水分太大,沒有大資料支援 —— 只有“計程車殘酷考驗”才是 汽車質量故障的試金石____ 每年10萬~20萬公里 ,2年至少跑30萬公里,什麼汽車都會在這個殘酷考驗下 原形畢露或者說真金火煉_________ 整個西北都是大眾天下, 北京是現代和大眾2足鼎立;上海浙江江蘇、廣州深圳佛山珠三角是大眾Jetta的天下;安徽則是奇瑞計程車特別多;還有一個就是比亞迪F3哪個城市都特多尤其西安 ————計程車2年至少30萬公里,要是今天變速箱壞了明天缸墊漏油後天點火線壞了,天天修理就算保修時間也耗不起何況計程車保修門檻很苛刻,計程車司機們就會鬧事了。。。韓系車只有一個伊蘭特 ;日系只有一個花冠才算質量好故障低一些; ———— 起亞、日產、本田、馬自達、鈴木、斯巴魯、雪佛萊、福特、別克這些車廠 ,無論怎麼吹噓怎麼黑別人,始終不敢“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說明 質量比較差;油耗比較高、配件比較貴的三大硬傷是 難以逃避的事實。。。 就算日產Sylphy是2016年家轎頭3名的銷量,軸距很長很省油價格便宜,還有吹噓宇宙第一得地球村發動機的本田FIT和CIVIC,但是始終沒有一個城市選擇做出租車(計程車公司選型的人絕對是汽車業內行家),主要原因還是容易出故障配件貴,計程車殘酷考驗下會死翹翹的。 這裡說的是大資料下的事實,拿真假難辨的個案來說不具備代表性,例如“鄰居的本田開了50萬公里沒有維修過”;“朋友的計程車Jetta開了半年修理了10次”...等等類似的個案來反駁大資料下的計程車市場的客觀事實,這是不科學的也就是水軍混淆視聽 ————因此應該說“開不壞的吉利,修不好的日產”““開不壞的奇瑞,修不好的本田”“開不壞的比亞迪,修不好的斯巴魯”才是客觀事實。。。 以上給10萬級別購買家轎的朋友們參考。 另外,現在看 吉利遠景EMGRAND EC7;吉瑞E5;比亞迪F3的中國產質量確實過關了

  • 9 # 鳶尾凌礫

    騰訊財經特約自媒體 首席品牌官(ID:pinpaimima)

    德國企業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為“隱形冠軍”。

    德意志,一度落後的工業帝國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德華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透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

    “Made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儘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華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展。

    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絡,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珍視“身後名”,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華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德國教授,他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質量好,照樣在用。

    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華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華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華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為什麼?

    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華人非常心疼,因為德華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怎麼辦?

    德華人死活也要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燬,德華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

    二戰後德華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專案,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築師重視的非“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這位西門子公司的Quattroporte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華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西門子Quattroporte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華人有自己的經濟學。德華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

    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

    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

    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乾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

    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中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迴圈。

    德國企業是要追求利潤,但是隻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華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華人寧願“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華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找你了。

    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划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

    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華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營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乾的是這個事。

    探求本質,考慮長遠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以後打仗也宣佈“不設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

    絕大多數的德華人都生活在5萬人、10萬人、15萬人、20萬人的城市裡,連50萬人口的城市,德華人都覺得太大了。

    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城市天際線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築物都不能超過它。

    我曾與一位德國教授談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德華人能做到守時?他講道:“城市小,就容易守時。為了守時,也必須得把城市設計得小一點。

    你要想在‘汽車大眾化時代’做到城市不堵車,需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任何樓房不要超過五層,在德國,你要想建造六層以上的高樓,必須經過議會投票透過才行。

    第二個條件是任何城市必須有一半的空間是馬路。只要你同時做到了這兩條,城市就不會堵車。”

    今天德華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

    所以越高的樓房,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華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連德華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華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華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

    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制造出來的產品。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華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新增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華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華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餚。”

    德華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華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對德華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德華人生產的煨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他說:“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迴圈,不易燒乾,這是一種技術。”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儘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華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 10 # 中德商橋德國百科

    關於德國製造被華人神化的話題一直被炒的很熱,有觀點認為,其實深受華人崇拜的德國製造並沒有那麼完美。德國製造之所以被華人深化,是華人對本中國產品不滿的投射,是“中國同行襯托得好”,並主要舉了以下三個點來論證其觀點:

    都市傳說中描繪的德國製造並沒有那麼那麼神奇;

    德國製造,曾經意味著粗製濫造;

    德國製造的標籤被濫用;

    那麼,德國製造真的像文章說的那樣被過譽了嗎?德國製造究竟有沒有那麼牛逼呢?

    答案是:

    不得不承認,在20世紀以前,德國製造的確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1871年,日耳曼人建立德意志帝國,德國實現統一。但是當時的世界市場還被英國、法國、美國等強國主導,剛剛建國的德國還太過弱小,因此想從中分一杯羹只能“不擇手段”。於是德國不得不走上了偷竊設計、複製產品、偽造製造廠商的道路,以廉價衝擊市場。德中國產品因此被扣上一頂不光彩的帽子。

    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註明“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由此成為一個法律新詞,用來區分“英國製造”,以此判別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中國產品。

    但是,德華人顯然記住了這個日子,以至於130年後的今天,報紙、雜誌、電臺都在談論德國製造。在談論當年那些恥辱的同時,現在更多的,談論的是德國製造的榮耀

    據德國之聲報道,從130年前的那個日子起,德華人爭氣地使自己銷售到世界各地的產品的口碑比本土品牌的口碑還要好。任何一件“德國製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南德意志報》則稱,“德國製造”130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

    與王老五發現礦山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同,德國製造所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勵志故事。

    用鐵律保證質量:

    打響改革第一槍的,是德國一個普通的設計師。德意志民族的特點不僅僅是一絲不苟與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而且還有著極強的民族自尊心。英華人的抵制與德國製造標籤的恥辱,讓德華人民開始徹底反省。1873年,一位德國年輕的設計師在世博會上看到了德國製造的質量之後內心受到很大打擊,隨後便寫了一封公開信痛斥德國製造弊端。該信在德國國內引起強烈反響,之後德國便開始著手製定質量標準,決心用鐵律來保證質量

    1918年三月,德國工業標準化委員會,制定釋出了第一個德國工業標準“錐形銷”。至今為止,德華人釋出了2.5萬個標準,稱為“DIN標準”。每年大約制定1500個標準,這些標準成了德中國產品的品質保證。DIN制定的標準幾乎涉及到建築工程,採礦、衛生、消防、運輸等各個領域。其中80%以上已為歐洲各國所採用。

    1964年,德國質檢基金會在時任聯邦經濟部長庫爾特·施米克(Kurt Schmuecker)主持下成立了。質檢基金會平均每年對100類商品、2000個商品和一些服務進行檢測。為保證測試的公正和準確性,所有的測試樣品不由製造商提供,而是由檢測人員匿名隨機購買商品或諮詢服務,以求還原消費者一次性消費模式,避免接觸廠商等行為對其公信力產生的影響。機構所有的檢測結果都透過雜誌廣而告之。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廣告贊助。營運資金完全來源於雜誌收益和政府部門的補貼,這保證了其獨立作業和檢測的公正性。

    不同商品種類檢測的流程,採用的技術,和評分標準,都會在雜誌上公開透明的進行說明每類商品會根據綜合分數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分別是:

    0.5-1.5分:優(Sehr gut)

    1.6-2.5分:良 (Gut)

    2.6-3.5分:尚可 (Befriedigend)

    3.6-4.5分:及格 (Ausreichend)

    4.6-5.5分:劣 (Mangelhaft)

    如果某個商家想要使用質檢基金會已釋出的測評結果用於自己的產品包裝或宣傳廣告,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這個費用在7000歐元到25000歐元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從1964年成立至今,儘管質檢基金會偶爾會因為有爭議的評測結果與生產商對簿公堂,但卻從來沒有過哪怕一次違規操作或受賄醜聞。

    90%的科研經費都在企業

    長期以來,德國企業高度重視創新活動,併為此提供了優越條件,營造了良好氛圍。目前,德國研究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3.1%,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科研經費目前已經超過德國,但只佔GDP1.42%)。德國弗朗霍夫學會一項研究顯示,德國總科研經費的90%都集中在企業,令德國企業有著令人驚訝的研製新產品的速率。其中,汽車工業研發開支居首,直接研發投入為217億歐元。

    德華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

    與技術研發投入相對應,德國的技術轉移體系是讓德國製造聲名遠播的一個重要環節。

    德國的技術轉移體系是建立在其科研體系基礎之上的,與科研體系的緊密聯絡是其最大的特徵和優勢。這是因為許多科研機構不僅從事技術創新活動,而且深入到技術轉移和推廣的工作中第二大優勢是技術轉移體系與廣大中小企業的合作是廣泛而深入的。

    德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多、科技水平高,技術創新是企業戰略的重中之重,除內部研發外,尋求外部技術轉移服務是其開展技術創新的第二大途徑,德國大多數企業都接受過技術轉移服務,並且與技術轉移機構保持長期的服務關係。另外,這個體系是以各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專家團隊為人力支撐的,這是其高水準服務的首要前提。

    “秘密武器”

    1991年,在荷蘭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技能大賽上,德國選手以24個工種第一名的好成績獲得團體冠軍。而這要歸功於德國製造業的“秘密武器”:職業教育;

    德國是一個原料缺乏的工業國家,僅擁有不到1億的人口,卻能夠長期踞守世界出口大國的地位,主要原因就在於,德國透過大規模、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創造了質量型的人口紅利優勢。依靠獨特的職業教育體系,德國培養了龐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這些技術人才在德華人口中佔有相當高的比例。藉此“武器”,德國可以在投入更少勞動力、使用同等數量的進口原料的條件下,加工生產出質量更好的產品,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德國全社會都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形成了尊重產業工人的社會氛圍。戰後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理阿登納曾說,“職業教育是全民族的事業。”

    德國社會普遍認為,人才的定義範圍並非侷限於前沿行業或學科的領軍人物,更包括在普通行業中發揮專長的個人。這種廣義的人才觀和平等尊重的社會共識,使得德國有大量年輕人願意接受職業教育,成長為優秀的產業工人。在德國,大學畢業生僅佔同齡人的20%,將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並由此走上工作崗位。

    德國製造享譽世界:

    從1887年英國頒佈《商標法》後,德華人就明白了佔領全球市場靠的不是廉價產品,而是質量。之後英國的羅斯伯裡伯爵表示:“德國讓我感到恐懼,德華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絕對的完美。我們超過德國了嗎?剛好相反,我們落後了。”

    而德國實現從保量到保質的時間是多久?130年!而130年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歷史來說,只是很小的一段時間而已。一旦意識到了,下決心去改變,令人痛苦的頑疾其實並非那麼可怕。

    這樣一個歷經磨礪後鍛造而成的德國製造,實至名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作麵包加鹽會對酵母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