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病
-
2 # WOT黑槍汪
嗯,我冒昧的先問一句:‘國之行也’是什麼意思?
我剛開始以為是自己才疏學淺了,結果搜尋後竟發現根本沒有這個詞... ...
所以麻煩不要給漢服亂扣帽子,特別是‘漢服是國之行也’這種莫名其妙的話語,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的。
接下里進入正題,漢服!先來個百度百科普及一下:看加粗字就行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透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很不巧的是貌似又是在清朝斷代了... ...近年來隨著無數小資人士看見了國外的如韓服、和服等漢文化圈(╭(╯^╰)╮)服飾,認為我們也應當遵循傳統,彰顯漢(非漢朝乃漢族)文化而理應身著漢服... ...
本汪:小姐姐穿漢服,大姐姐穿旗袍,簡直完美的不能再完美了!呼籲他人當然要身體力行,很榮幸的是他們做到了。
注:以下圖片皆來自百度貼吧——漢服吧
其實本汪認為一種服飾的興起,並不需要去呼籲大家。
因為每種服飾的興起都是因為大家喜歡,大家能買得起,而這其實就是大眾的時尚!
國際的時尚本汪實在接不上軌... ...A:好好看誒,我也好想買一件。
身穿韓服的A:真的很不錯,我讓XX看一下。
XX的評價:好漂亮的衣服,多少錢在哪買的?我也要買!
... ...
所以說懷揣著漢服重興的夢想,卻不知如何努力只能四處求助,倒不如閒暇時穿著漢服四處走走,這才是真正的免費、實際、且很有的活廣告!
那我願意嗎?
我當然願意了,畢竟本汪的理想開篇就說過了:小姐姐漢服,大姐姐旗袍!
那我願意穿嗎?
不願意,並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因為窮... ...或者說是最近忙的沒有功夫穿他~上班穿漢服這種行為還是不要隨便嘗試為好,畢竟事情一碼歸一碼~
你在一群西裝領帶的工作環境裡穿漢服,實在有些不成體統,會讓人覺得你太隨意了!
喜歡並沒有給別人新增麻煩。
本汪還是比較喜歡風衣的!
估計是小時候港片看多了,現在已經連續四年每年至少入手一件風衣了... ...
最後文末總結!你無法也不能強迫別人喜歡漢服,但你可以潛移默化的讓不喜歡的人接受漢服,讓中立的人喜歡漢服,讓喜歡人愛上漢服。
我為此能做的只有為這個小眾問題碼字,而你能做的是在休閒時間穿著漢服去處走走,去最有效宣傳一下漢服!
祝未來:小姐姐都穿漢服,大姐姐都穿旗袍!
-
3 # 雲泛青冥
先搞清楚體系……按用途和禮儀為導向是最好的……而現在的不知誰搞的現代漢服體系,就是把各朝衣冠堆砌在一起,想推廣難得很,可以看看日本和服的體系,對比所謂的現代漢服體系,就知道所謂的現代漢服體系有多扯淡自己本身定位就有問題,都把各朝計程車族服飾堆砌在一起,說,這就是“民族服裝”,我覺得這個論點是有爭議的,“民族服飾”不該是全民普及,都能穿著的嗎?拿古代一小部分的人的著裝作為民族服裝,這個恐怕行不通吧?如果真要有按照全民普及的定義,估計只能拿裋褐做民族服裝豈不更恰當?
更有人想把明代飛魚服作為男士正裝,我也就呵呵了。
總之漢服頂多只能成為社會亞文化,全民普及是不可能的~復興,不如說是創造,漢服運動的本質上,就是草根階層對傳統衣冠文化的解構和再創造,加上很多原教旨主義者,認為沒有考古發掘和古代壁畫展示的衣冠,就不能算是漢服。比方對於曲裾深衣,多數原教旨主義者認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才是正確的“形制”,可是問題在於,你怎麼知道是不是陪葬品才這樣做?(至少我看馬王堆出土的那件曲裾深衣,感覺就是裹屍布)而且就算不是陪葬品,你又怎麼證明當時所有人都是這樣做的衣服?裾只是衣服上的一個部件,曲裾直裾僅僅是深衣的裾的繞法不一樣,只要滿足《禮記•深衣》裡的記述的規格,哪怕繞法不一致,怎麼不算漢服?
總之,對於什麼漢服復興推廣,我看還不如從各朝服飾中選出適應時代審美的款式,然後依據用途重新搭配構建新的體系,就算是現代人依據現代審美創造的,只要製法和規格都符合漢服的定義,一樣可以入選。古時各朝衣冠都有不同,現代人就不可以依據自己的審美,根據傳統的原則去豐富和拓展漢服的體系嗎?哪怕眾多漢服愛好者拿來對比鼓吹的和服,都是在明治時代成型的,而日本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等等時期的和服,早就進博物館放著了(順便說一句,日本也沒多少人穿和服,穿的要麼是土豪,要麼是家庭主婦,要麼是關西的鄉下人~更諷刺的是~大多數和服都是在中國代工生產的)。而國內的漢服愛好者~多是各個朝代士族衣冠混搭~本身服飾體系就沒有發展成熟~說句不客氣的,都是沐猴而冠。
回覆列表
以前我與很多人一樣,認為已經穿著現代服飾了,再讓穿上傳統服飾,哪怕是民國大褂也接受不了。但後來這個認識逐漸發生了轉變,因為我突然意識到文化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元素叫審美風格,審美風格無論是本土滋生還是受外來文化影響,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基於自己的特色再去看外部世界,才能看得清楚,否則我們飄在空中飄飄蕩蕩,這裡模仿一點,哪裡模仿一點,做出來的東西全都是四不像,看今天中國的建築就是這麼一個狀態。因為你沒有一個側重點,你想學西方,但又學不到家,學的太徹底你又會覺得,這還是我嗎?所以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審美能力上,由於沒有腳踏實地,沒有出發點落腳點,只能做出一種四不像的東西。
審美風格並不是那麼容易創造的,那需要眾多天才的在某一個側重點上不斷提升,還有一種就是根文化,因為那是積累了幾千年的東西,必然能有自己的風格。而且他從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匹配的,並不會太突兀於別的文化。所以根文化審美風格非常重要,而我們由於歷史原因,丟失了我們的服飾,如果我們指把滿清民國時代服飾拿回來,那作為主體民族心理上又接受不了。高不成低不就,不復興漢服飾根文化審美就難以實現,所以復興漢服十分重要。只有復興了漢服,再去接受漢族改良的旗袍,民國服飾,那從心理上就不會太有負擔。這樣形成的系統審美風格,就能找回審美上的出發點,再去看世界,你就能很好有機地吸收外來元素融入自己的風格里。否則就會變成用自己的元素打造西式審美風格,但由於文化背景,往往都四不像。等有了自己的審美風格,自信心也會大幅提升,就像農民工的編織袋,西方拿去做成時尚,也獲得認可。可是如果是我們自己那樣做,一定會被自己人嘲笑,因為我們沒有審美的自信心,需要看西人的臉色。外華人做了就不一樣了。
我這段話就是為漢服復興而寫的,希望大家重新整理一下觀念,固有認識不一定對,重新做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