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藝骨幹
-
2 # 斷鷹攀崖
諸葛亮做《出師表》(227年)時用的是什麼時候的行政區劃???
這個問題問的好啊,實際上還是諸葛亮躬耕地的問題,可是樓主一不知道“躬耕隴畝”的原因,二是不知道“躬耕隴畝”的時間,
一、 樓主選擇性失明
1、劉備、張飛、趙雲是河北人,關羽是山西人,劉表是山東人。
2、蜀漢黃忠、李嚴、郭攸之、陳震……都是河南南陽人,連後主劉禪也是生於南陽新野。
3、徐庶、司馬徽是潁川人
所以,樓主睜著眼睛說瞎話。
二、樓主不知道“躬耕隴畝”的時間、原因
樓主刻意強調諸葛亮的老婆、老師、朋友都在襄陽(不考慮對錯),即所謂的“襄陽人脈”,卻不考慮諸葛亮“躬耕隴畝”的時間、原因。
諸葛亮襄陽住過,這不假,194年——197年,諸葛亮和叔父諸葛玄投奔劉表,住在襄陽。197年,“玄卒,亮躬耕隴畝”,諸葛亮在《出師表》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那麼“南陽”在哪裡?
《後漢書—郡國四》載“南陽,洛陽城南七百里(約今500裡)”,可見“南陽”在宛(河南南陽),所以躬耕地在河南南陽無疑。另外,《後出師表》“曹操……困於南陽”中的“南陽”即宛。實際上,宛是南陽郡治,東漢、三國,“南陽”指代宛很正常。如《三國志》“張繡在南陽”、“(孫堅)比之南陽”中“南陽”都是指代宛(河南南陽)。
三、樓主的“神邏輯”
上面我已經論證出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陽),可是樓主不同意了,為什麼呢?樓主說了【諸葛亮說的“南陽”是南陽郡,非今南陽(宛),所以躬耕地不在今南陽(宛)】。1800年的“南陽”當然不是今南陽,社會制度、環境、人……都不一樣了,樓主這一點沒說錯。可是今南陽(宛)屬於南陽郡嗎?宛當然屬於南陽郡,所以宛有可能是躬耕地。樓主有什麼好解釋的?難道樓主認為“南陽,今湖北襄陽一帶”(2003年人教版教材)?
四、樓主的核心
其實,樓主想表達的意思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隆中】,即今襄陽隆中。
那麼我們問了,誰說諸葛亮躬耕於鄧縣、躬耕於隆中??是諸葛亮嗎,劉備嗎?曹操嗎?司馬懿嗎?姜維嗎?否!否!否!他們都沒說,樓主你憑什麼說?
樓主說了——東晉習鑿齒說了,他在《漢晉春秋》裡說【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那麼問題來了?
1、諸葛亮說【躬耕地】,習鑿齒說【家】,請問:“家”是不是躬耕地?不是的,諸葛亮有許多家,襄陽、新野、成都……他們是不是都是躬耕地?
2、諸葛亮說【南陽】,習鑿齒說【南陽鄧縣(隆中)】,顯然“南陽≠南陽鄧縣”,如“湖北≠湖北襄陽”,顯然習鑿齒偷樑換柱,造假可恥!
3、習鑿齒又言“襄陽有孔明故宅”,可見“宅院”不是諸葛亮說的“草廬”,所以隆中不是躬耕地。襄樊人說諸葛亮自謙,即“草廬”實為宅院,那麼今隆中草廬怎麼解釋——樓主呢?
4、習鑿齒還說隆中屬南陽郡鄧縣管轄,真的嗎?鄧縣在樊城北,怎麼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
總之,拿習鑿齒的“話”證明躬耕隆中——真是緣木求魚。
五、“躬耕隆中”和“襄陽人脈”的矛盾
假設諸葛亮躬耕於隆中,那麼問題來了:
1、既然襄陽對諸葛亮這麼重要,他“躬耕於襄陽”多好啊?幹嘛跑到隆中?從隆中到襄陽需要走翻過萬山,諸葛亮是不是傻啊?
2、樓主認為諸葛亮是隱居,既然是隱居,他幹嘛每天跑到襄陽見朋友?
3、既然諸葛亮可以見朋友?他朋友就不能見諸葛亮?難道他朋友一輩子待在襄陽?
4、既然他朋友對他這麼重要,他幹嘛追隨劉備?他走了之後,他老婆怎麼辦??
六、“躬耕隆中”和《出師表》、《三國志》等正史的矛盾
諸葛亮能躬耕於今襄陽隆中嗎?我們假設諸葛亮躬耕於今襄陽隆中,那麼我們看:
1、《出師表》雲“今天下三分”,可見諸葛亮用的是“今”(227年)的行政區劃,而非“躬耕南陽”(197年——207年)的行政區劃。
2、漢獻帝建安初年,隆中屬南郡襄陽縣,非南陽郡,《資治通鑑》曰“(建安)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注意,建安初年(196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住過,是“寓居”,非“躬耕”。
3、197年——207年,諸葛亮躬耕於南陽,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臥龍出山。
4、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瞎鄧縣、樊城、隆中,劉備任關羽為襄陽郡太守。
5、220年曹丕篡漢,221年——226年曹丕設立義陽郡、瞎鄧縣、章陵(今棗陽)、新野……。
6、226年曹丕去世,227年上書後主劉禪,出師北伐,《出師表》雲“今天下三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此時“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義陽郡、襄陽郡、漢江,“南陽”如何管轄隆中?
7、有人說諸葛亮不會用227年的行政區劃,這是選擇性失明:
(1)“今天下三分”表明諸葛亮用的是227年的行政區劃,而非東漢行政區劃。
(2)劉備委任關羽為襄陽郡太守,可見劉備和諸葛亮也是承認曹魏行政區劃的。
(3)諸葛亮是政治家、軍事家,必須用當時(227年)的行政區劃。
七、隆中為何不是躬耕地?
1、隆中不是也不能指代“南陽”,“南陽”也不能指代隆中(“南陽”可以指代宛,宛也叫“南陽”)
2、諸葛亮躬耕南陽時,隆中屬於南郡襄陽縣,“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漢江。
3、諸葛亮做《出師表》時,隆中屬於襄陽郡,“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義陽郡、襄陽郡、漢江。
4、諸葛亮做《後出師表》,明確“南陽”指代宛(河南南陽)。
5、隆中一帶歷史記載是“宅”,即所謂的磚瓦房,和諸葛亮說的“草廬”根本不是一回事。
八、這才是歷史
194年——197年,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投奔劉表,住“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習鑿齒命名),故習鑿齒在《襄陽記》說“襄陽有孔明故宅”。這三年期間,諸葛亮在襄陽廣交人脈、成家立業、學習知識。
197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北上“南都帝鄉”南陽“躬耕隴畝”,觀察天下大事,等待明主,具體位置在南陽臥龍崗。
207年,劉備經徐庶推薦,三顧茅廬,臥龍出山。
227年,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書後主,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3 # 滄海一滴
其實無論在哪一個時代都是差不多的。都十分講究人脈關係,都存在著濃郁的圈子文化,都需要選邊站隊,那樣人們才有了歸宿感,才有了背景和靠山,不會感到孤獨無助。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非常有限的,是微不足道的!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圈子的庇護、保佑,單槍匹馬勢單力薄單打獨鬥是很難有所作為,脫穎而出的。這也算是中國傳統的圈子文化的一大特色吧!對於圈子的認識,人們的看法參差不齊,稱謂也是五花八門的,有叫拉幫結派的,有叫拉山頭的,有叫同流合汙的,有叫沆瀣一氣的,有叫狼狽為奸的,有叫志同道合的,有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稱之為政治利益集團也未嘗不可。所謂圈子,大都是以鄉土或者地域來劃分的。來自同一個地方,習俗相同,文化背景相同,在個人情感上更容易套近乎,在同一個陣營內,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更容易湊到一塊來,形成一個個無形的圈子。為了避免落單,大家就不得不作出各種選擇,紛紛融入各種圈子中間,抱團取暖,共同進退,共同對敵。既彰顯圈子的存在,也彰顯圈子的能量。以致誰也不敢等閒視之。如果一旦投錯了圈子,那麼後果也是不敢設想的。諸葛亮雖然生在山東老家,卻是成長在荊襄大地。對於益州本土人士而言,他就是地地道道的外來戶。毫無疑問,他的社會關係,社交朋友圈都是在荊襄一帶了。三國鼎立,荊州是劉備打天下佔據的第一塊根據地。劉備諸葛亮入川時帶去的都是荊襄人士。自然而然,以諸葛亮為首,眾多的文官武將聚集在他的身邊,他們就形成了一個圈子,成為了親信愛將。他們都是諸葛亮最信得過的人。便於排程和指揮。用為誰都明白用熟不用生的道理。荊襄舊部當然就會被諸葛亮委以重任受到重用了!如此這般,在蜀國內部就形成了三大圈子,劉備從北方帶來的元老幫。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幫。益州本土的益州幫。資格最老的當然是元老幫了,但他們的人數不多。實力最強的就是荊州幫。益州幫人數不少,但資歷最淺,作為留用人員,其忠誠度還有待觀察、驗證,最不受待見,最不受重用,處處受到排斥和打壓,如履薄冰,是一個最尷尬的圈子。在三大圈子之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是不可避免的。好在劉備諸葛亮都是見多識廣的,是能夠調和、平衡各派利益的高手,才保持了領導集團內的和睦共處,沒有鬧出亂子來,使最弱小的蜀國得以在亂世之中偏安一隅,頑強地掙扎、生存下來。
-
4 # 三維觀時空
先看看諸葛亮隱居南陽前的履歷,
巜三國志》:"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後"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從這短短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諸葛亮出身旺族,生於亂世。二、年幼喪父,隨叔父先投袁術後投劉表,三、叔父諸葛玄與劉表舊有交情。
叔父去世時諸葛亮僅為16歲的少年,到出山整整隱居十年,這十年孔明並不只是幹些躬耕隴畝的事,廣結社會名流自不別說,而早以出山的龐統和後來入蜀的馬謖這時自然己成圈內人物。而真正使"朋友圈"有質的提升的還是襄陽名士和地方大佬。而這又是透過三樁姻緣來完成。
一是自娶黃承彥的醜女為妻!黃承彥何許人也,黃彥直的老婆是蔡瑁的姐姐,劉表的老婆蔡夫人也是蔡瑁的姐姐。也就是說——黃彥直和劉表是連襟。諸葛亮要喊蔡夫人阿姨,喊劉表姨夫。劉表是名義上荊州的領導人,實際上荊州的權力在當地大族手裡。蔡氏家族當時最有權勢,你看蔡瑁,蔡中,蔡和的職位就知道了,蔡氏家族掌握了軍權。
二是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小姐姐嫁給了龐山民(荊州土豪著名隱士、也是諸葛亮的師父的龐德公之子),大姐姐嫁給了蒯琪(房陵太守,相當於縣長)。
所以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完全是一種自謙之詞。他這段時間除了吟唱巜梁父吟》!完全不用為生計而躬耕,主要是混及在這樣的上層社交圈,也沒時間呀!
-
5 # gaosheqin
三國時期地圖
襄陽城及襄陽城南邊的宜城和南漳屬於南郡,而襄陽城西的隆中以及湖北谷城老河口、棗陽隨州屬於南陽郡。
歷史學家老習號稱:諸葛亮居住南陽郡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隆中。
從上面圖中,鄧縣縣政府就在漢江以北(現在襄陽樊城團山鎮)高崗之地,這是春秋戰國時期鄧國國都所在地。漢代實行郡縣制,鄧國國都改為鄧縣縣城。漢代鄧縣管轄著今河南鄧州一帶及漢江西南的隆中三角地帶,附近有黃家灣。隆中距離南漳水鏡莊只有一山之隔,是諸葛亮從師司馬水鏡先生的地方。襄陽城南宜城馬良兄弟倆只有三四十里地,距離襄陽人楊議也只有二十七八里地,距離龐統只有二十來裡地。諸葛亮夫人黃家灣在距離隆中也只有一山之隔,之所以山不高則清秀。這裡才是避難戰火,治學躬耕之清淨山地是也。
-
6 # 千萬千千萬
諸葛亮的朋圈多為荊襄人,主要是其寄養叔父家的原因。其叔父死後,諸葛亮只能淨身出戶。曾經的朋友圈因資金問題,無法維護下去,也就是說朋友請他吃喝,他無法回請。唯一的辦法是避而遠之。也有人會說,他岳父家很有錢,但你去花你岳父的錢試試看。‘因此其被迫無奈的選擇南陽,而不是留在襄陽。
-
7 # 衝氣和
最早記載諸葛亮生平事蹟的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傳曰:“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玄素與荊州牧(治所在襄陽)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諸葛亮隨叔父投靠襄陽劉表,“玄卒,亮躬耕隴畝”。可見諸葛亮隨叔你“往依”襄陽劉表對應,諸葛亮在叔父死後“躬耕隴畝”自然是在襄陽周邊。
漢末劉表任荊州刺史時,便將荊州首府移至襄陽,使襄陽及周邊地區經濟發達、社會安定、人才聚集、教育發達,一度成為漢末學術文化中心。《後漢書·劉表傳》載文人學士南依劉表的"蓋有千數",這些人幫助劉表"起立學校"、"撰五經章句"。天下名士紛紛寓居襄陽,如"建安七子"之一山陽高平人王粲、潁川陽翟人司馬徽、潁川長社人徐庶、博陵安平人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等。所謂人以類聚,天下名士齊聚襄陽,而諸葛亮當然不能例外,所以才有“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之說。
從諸葛亮躬耕期間的人際關係來看:史載,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中廬(今湖北襄陽南漳縣)大族蒯家蒯祺,二姐嫁給了襄陽大族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迎娶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黃承彥的女兒。諸葛亮老師龐德公住在襄陽城南峴山南,司馬徽住在襄陽城東。諸葛亮的好友龐統住在襄陽白沙洲,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也住在襄陽城西的檀溪。這一切都說明,如果諸葛亮不是在襄陽生活了十幾年,是不可能與住在襄陽城周圍的親朋好友建立如此密切而又錯綜複雜的關係的。
-
8 # 浮沉隨浪666
諸葛亮年輕時與石廣元(名韜)、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崔州平(名鈞)四人為密友,稱“諸葛四友”,石廣元、徐庶是潁川人,孟公威是汝南人,崔州平是博陵人。哪個是襄陽人?至於說楊儀、將琬、馬良、龐統等人他們跟諸葛亮是同事關係,一個單位的搞好關係相互有個照應,朋友和同事最好要分清。有人說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老丈人是黃承彥是襄陽人,還有什麼水鏡先生(司馬徽,據說也是潁川人),龐德公這些都是傳說,不見於正史,不足為據。
回覆列表
請勿地域攻擊。
請勿借題發揮。
探討的是純字面問題。
諸葛的根和成名地在荊州。
諸葛的目標也在荊州。
諸葛自然圍繞荊州不肯離去。
諸葛的妻子黃月英的姨父是荊州牧劉表。這樣,諸葛在荊州地片上算是立足腳跟了。
諸葛的姐姐嫁給了襄陽大族蒯祺,且為房陵太守。蒯祺的兄長蒯越是劉表智囊,也是曹操看中的智者。更是西漢大名士蒯通之後。
諸葛還有一個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侄子龐山民。龐德公是荊州乃至江南的大名人和大隱士,更是他一手包裝和宣傳了諸葛。也許包裝諸葛是為了平衡。因為龐德公將諸葛與龐統一起包裝了。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
諸葛所在地為四通八達之地,沿江而上可通漢中張魯乃至西涼馬騰。沿江而西可入川。沿江而下可入江東。北上可達中原曹營。可謂諸葛穩坐中。
當然了,諸葛因為總參加司馬徽和龐德公的讀書沙龍,因此也很穎川和廣陵等地的知識分子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