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譯文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跨大步前行,是走不遠的;只看見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為是的人辨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顯不出功勞;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長久。以上這些行為從“道”的觀點來看,只能稱得上殘羹贅瘤,惹人厭惡,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做這些事的。解析在第二十三章中,老子講述了合乎“道德”和不合“道德”的不同,這一章老子接著講述不合“道德”的結果,這是老子思想中極富精義的部分。老子用極其精練的語言向我們闡釋了人的主觀意志和客觀規律之間存在的矛盾,進一步點明瞭自己的觀點:人只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為和結果太過偏離、太過對立,矛盾太過尖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腳尖是難以站立的,這是人的身體結構決定的。身體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兩隻腳上,所以腳長得厚實、寬闊,足以支撐起沉重的身軀,而一旦改變這種平衡,將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腳尖上,腳尖是無法承擔這一重任的,因為腳尖太瘦弱了,它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如果我們硬要將這一重任強加給它,這一強迫性的行為本身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就是所謂的不合“道德”。踮起腳跟用腳尖站立,其目的是為了站得高看得遠,但腳尖不堪重負,所以只能是事與願違,“企”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人的思想和行為違背了大道,其結果必然失敗。同理,跨的意思是三步並作兩步地走,這種走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一條腿抬起來還沒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這怎麼可能呢?跨者是為了快才跨,但這麼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緒焦躁的表現,由此可見,急於求成、焦急煩躁反而辦不成事。跨這一動作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我們的動作和行為是否能達到目的,如果不能達到目的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就是違背大道和大德的行為,自然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和期望的結果。“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幾句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出現過,如此重複出現就是為了強調指出不合道德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其中始終貫通著大思想家老子以退為進、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既然是“曲則全”,那麼不故意去表現、張揚自己是比較明智的行為;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彰顯自己的能力和優勢的;自我炫耀是沒有什麼功勞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長久的。總之,以上的行為和結果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這根本不是我們期望得到的結果。老子形容這些行為是殘羹贅瘤,是令人作嘔的東西。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出:做人不能太虛榮、太張揚、太妄自尊大。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虛榮心日增,我們如何身處鬧市而拋卻浮華,做一個大道大德之人?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可是針對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給我們一個切實可行的答案。老子作為一個幾千年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體系,對現代人而言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他對大道的透析及其處世哲學是我們人類思想的瑰寶。

  • 2 # 布衣閒人10

    “自見者不明”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裡說的。要理解“自見者不明”,首先應當從整體上弄清這一章的內容。

    在這一章裡,老子一共說了四句話。

    第一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說,踮起腳尖想站得更高,結果就會跌倒。行走時步子跨得太大,想走得更快,結果只能是走得更慢。

    第二句:“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說,自以為把事物看得最分明,結果是什麼都沒看清。自以為判斷事物很正確,結果只能是更加糊塗。

    第三句:“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說,自以為功勞很大,結果反而無功。自以為了不起,其實沒有當首領的德才。

    第四句:“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意思是說,用“道”的原則來衡量,上面說的幾種行為尤如“餘食贅行”,是不可取的,所以,真正懂得“道”的人,是不會讓自己處於以上種種愚蠢的境地的。

    這第四句是本章的核心內容。企立者、跨行者、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都是違反“道”的原則的,所以其結果是,不立、不行、不明、不彰、無功、不長。只有遵從“道”的原則的人,才不會採取這些愚蠢的作法。

    “自見者不明”的事例是很多的。不瞭解事物的規律,不尊重客觀事實,主觀臆斷,自以為是(自認為明白),必然會犯錯誤,甚會導致全面失敗。趙括熟讀了幾本兵書,就自以為知兵、知戰,結果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全軍覆沒。二戰其間,日本軍國主義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低估華人民和世界人民維護和平和反侵略的決心和力量,先是侵略中國,後又發動太平洋戰爭,結果落得個慘敗的結局。希特勒也如此。在北韓戰埸上,美軍憑藉先進的軍事裝備,自認為打敗中朝軍隊不在話下,結果被中朝軍隊趕過了三八線,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等等。

    凡是“自見者”,即自以為看清了事物的人,絕不會成為成功的人士。

    僅供參考。

  • 3 # 質躍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的句子寫的簡練自然,排比句式運用的爐火純青呀,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一口氣四個“自”,這四個“自”,是有道者不處。“有道者”何?道法自然。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不是自然,自然是個大象,大象無形呀。侷限於自己眼睛的,眼睛只長在前面,看到前面就看不到後面。觀前不顧後。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人有兩眼睛,不能說看到有兩眼睛的就說是人,人有雙手你不能說你看到一物有雙手就說是人,如果有鬍子就是知識淵博的話,那麼山羊也可當教授講課了。整體意思就是說不能侷限於表面,要抓住事物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思。執著於自己的所見所聞,往往很侷限很片面很自以為是,孤芳自賞。淺顯的典型的,譬如,ps技術的出現,你敢確信你看到的照片圖片一定是真實的嗎?汪洋大盜轉身往身上貼一個“佛”字難道就是佛了嗎?王婆自己說自己的瓜最甜了啦,她只是侷限於自以為的自己所眼見,只是她沒有見過比她的更甜的瓜而已。華人常說,眼睛看會看走眼,用心看;還有什麼,可意會不可言傳,拈花微笑,都有這個意思,

    本質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這樣才能看清看明白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的唯一的本質性所在。

  • 4 # 大國記憶

    “自見者不明”出於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個人理解為:一個人支起腳想要站得更高,卻摔倒在地,想像跨欄一樣的快速行走,卻難以走的更遠,此為“好高騖遠”。以為自己看到的都是正確的,也聽不進別人的看法,其實是自己根本沒看明白,以為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最終失敗,自然得不到外界的表彰,此為“剛愎自用”。自吹自擂卻不幹實事者自然無功績,自誇自大者終究不會長遠。以上這些從道的角度完全不符合道的標準,就像是剩飯毒瘤一般,讓人生厭。深諳道者絕對不會這樣做,也不會與之為伍。

    現實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例如:清康熙的鰲拜,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頊,西楚霸王項羽,三國時期蜀國將領馬謖,戰國時期趙國趙括等……

    所以,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清靜不爭,水性人生,終得大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做出選擇之後很後悔,卻又改變不了現狀,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