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工商學院魏老師

    有幾點心得,可以借鑑。

    依我對小孩子的觀察,小孩子打人一般有幾種情況:

    a.合拍。家長不會教育孩子不會跟孩子玩不會跟孩子溝通,又特別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帶孩子,帶孩子不是看著不受傷就可以,家長不會跟孩子玩,不明白孩子的訴求、他跟家長溝通,家長始終搞不懂,孩子心裡鬼火冒,他只是不會說:你個傻逼。所以有的孩子眼睛一瞄就知道他心裡有一股火,這股火會因為刺激而爆發,表現為罵人、打人、推人、吐口水、摔東西。這個是家庭綜合素質有關,不是一兩天可以學會。

    b.影響。父母爭吵是帶孩子的大忌,一個家庭夫妻經常吵架,老年人經常跟年輕人吵架都是對孩子影響很大,會無形地影響孩子的交流方式。

    c.引導。一個小孩子不小心摔跤了,我看到一個保姆馬上說,是那裡讓我們寶寶摔的,保姆立馬把地板踩幾腳,他本來以為可以哄孩子不哭,可是容易把孩子教壞,她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孩子摔地上了,我看一眼,一看沒事,說過來爸爸看一下,最開始幾次他不會起來他等你扶他,孩子過來了,抱抱,問他哪裡痛,然後告訴他沒事你可以繼續玩了,如果摔得不厲害,被嚇多於痛。其他在遊樂園玩處理也是類似。

    怎麼辦呢?

    1.家庭要有和諧的環境。

    2.要會跟小孩子溝通,不要把小孩子當小孩子,你要把他捧起,讓他感覺自己真的大了,要回什麼,應該懂什麼,慢慢的他就能控制情緒了。

    3.給面子。小孩子也是很有面子思想的,小孩子還不是愛顯擺,買了個新玩具他都會去跟其他小朋友顯擺的。不能再不合適的場合說不恰當的話。

    4.以前的教育如果沒有跟上,失去了很多基礎,孩子打人,愛生氣,那就得直接了當用臉色告訴他你這行為我很生氣。

    這一句兩句說不明白,總之,跟做好一份工作一樣,要多觀察,用心就可以。

  • 2 # 杜拉拉育兒記

    孩子生氣的時候打人或者摔東西,是因為他還沒有學會其它處理生氣的方式。

    小嬰兒餓了哭,不舒服了也哭,這時候“哭”就是一種有效的身體表達方式。

    小嬰兒慢慢長大,當自我意識產生之後,身體表達的方式會更加多樣性,除了哭之外,還有咬、推、摔東西等有攻擊性的方式。

    身體表達是最原始的方式,也是孩子最習慣的方式。並不是孩子調皮或者“學壞了”,他們只是還沒學會其它的表達方式。

    我們可以每次在孩子出現攻擊性表達方式時,幫孩子識別他的情緒,並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

    首先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是真實的,他想玩一個玩具,結果被人拿走了,他就是會很傷心或者很生氣。

    這個情緒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可以先和孩子溝通他的情緒,是生氣了?還是傷心了?

    但同時這個時候我們也要明確表達,打人是不對的,並且透過握住孩子的手、或者抱住孩子的方式制止攻擊行為。

    孩子的情緒沒有錯,錯的只是他應對問題的方式。承認孩子的情緒同時,我們還需要示範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用語言來解決問題。

    比如:“我看到你很想玩那個玩具,可是被小哥哥拿走了,你很生氣。但是你不可以打人,你打人別人會很疼。”

    接下來我們告訴孩子如何用語言來解決類似問題:

    比如:“如果你想玩這個玩具,我們去試試跟小哥哥說‘可以借給我玩一會兒嗎’?”

    孩子需要非常細節化的步驟才知道怎麼做,含糊地說“好好說”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因為他不理解什麼才是“好好說”。

    如果孩子鼓起勇氣去溝通還是被拒絕了,我們可以繼續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問問小哥哥,怎樣才能讓你玩這個玩具?”

    進一步讓孩子透過溝通來解決問題,並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方式的多樣性。

    比如:“ 你願意拿你的玩具和小哥哥換著玩兒嗎?”

    透過“手把手”的示範和引導,讓孩子知道除了打人之外,還有另外的很好用的方式。得到越來越多的正反饋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建立起新的解決問題模式。

    不過,因為孩子的本能經常快過理性,也就是還沒過腦,手已經打出去了。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制止孩子、引導孩子,直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模式固化。

    所以,如果孩子的打人行為一會兒好了,一會兒又反覆,彆著急,成長是一種螺旋上升的方式,偶爾的反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要給孩子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富士康的普通員工怎麼做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