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瓜島主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個問題裡頭,其實隱藏著些許不太好細說的秘密,我們且揀可說的來說,不可說的就只好微言了。首先,普通話指的就是一個政權指定的官方語言。當下的國語,其實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一種語言,承接的是清朝的底子。也就是滿語與北京明人語言的一種雜合體。歷史上一朝興一朝廢,普通話也隨之改變,譬如民國那會,國會就曾討論過是粵語還是北方話作為國語,據說當年粵語呼聲很高,但最終還是以一票之差(也有說是三票)輸給了北方話。雖然如此,因為民國都城在南京的緣故,那個時代的國語還是有點溫軟的感覺,及至後來就更加如此了,與當下的普通話大大的不同。
而往前看,明朝的國語是摻雜了若干蒙古語言成分的“中原雅音”,元朝則是蒙古語,宋以前,一直向前推到漢朝,用的都是所謂“中原雅音”,也就是普通話。
正是因為大家都講“中原雅音”,所以山東人諸葛亮可以和山西人關羽聊天,關西的馬超可以和中原的曹操對罵,幽燕的劉備可以和江東的孫尚香悄悄說情話,這一切都沒有障礙,因為大家都是漢人。
自然有人會問,方言呢?他們難道都沒有方言。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地區性的方言自然是有的,但不論是遼東的公孫康、交趾計程車燮,他們在進學堂之際,便已經接受了雅音教育。換句話說,但凡讀過書的漢朝人,都是會講“中原雅音”的,自然未必個個標準而已。
那麼中原雅音究竟是什麼呢?我們都是漢族,自然說的是漢朝的官話,而漢朝的根基,來自於楚。從劉邦到韓信、蕭邦、樊噲,哪一個不是楚人,楚人當然說的是楚語。當然這個時候的楚語,已經和屈原那個時代大不同了,來自湖北一帶的楚語,已經和當時河南、江蘇一帶的語言相融合,換句話說,劉邦說的楚語,不完全是南方的語言,也有大量來自中原周朝的詞彙讀音。所以,拿漢朝版官話讀詩經,大體上是合韻的。
而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這些人,也都出自漢朝的官僚家庭,他們當然打小就讀聖賢書、說中原雅音,所以即便地隔南北,卻沒有溝通的問題。即便是地處南蠻的孟獲,雖然距離中原太遠,但與雲南的官員多少有來往,所以即便不能完全掌握“中原雅音”的正確表達方式,但至少能聽懂一些、會講幾句常用的。
此外還要說的是,中原雅音也分書面表達(文言文)和口頭表達兩種款式,前者而今依然儲存下來,後者則留存於地方方言之中。我們之所以能理解古人的文字意思,很大程度上就因為我們尚且保留了文言文這一項技能,至於中原雅音的口頭表達,由於大清國的漫長統治以及文治武功,不得不說我們已經喪失了。
-
3 # 木小黑
一直很好奇,諸葛亮舌戰群儒那麼牛叉,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我指的不是學識和邏輯,而是語言。在相對閉塞的三國時代,如何實現語言的實時溝通,真是個大問題。
諸葛亮是琅琊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臨沂人。諸葛亮8歲的時候,隨叔叔到豫章郡任職,到了湖北一帶。諸葛亮在湖北長大成人,並娶妻生子。
總的來看,諸葛亮擅長的應該是山東話和湖北話。我們再看江東,東吳的官方方言實際上是吳語,與湖北話、山東話差別太大,至少從發音上簡直算是兩個體系。
諸葛亮舌戰群儒時到底用的什麼方言,這個讓人挺好奇的。聊諸葛亮使用的方言前,我們先把歷史上的一些官方語言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普通話實際上是周語,相當於河南話,也就是孔子說為雅言。學術文化、政治經濟等交流,基本上是雅言。
到了秦朝時期,秦統一中國,依然採納六國能夠通用的雅言。不過,這時的雅言與春秋戰國時期又有了很大的區別。
秦始皇向東南邊界地區派駐了大量的六國貴族,他們一直使用秦朝的雅言溝通。由於偏安一隅,所以受到外來影響較小,所以他們的語言儘管經歷了千百年的變化,但依然保留完好,那就是粵語。如果秦朝人復活了,那麼聽懂粵語的機率還是挺大的。
漢朝時楚華人劉邦建立的。漢朝的官話就變成了楚國話。楚國話為了方便與其他地區的方言進行交流,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東晉時期,隨著大量的移民來到南方,將中原官話帶到了南方一帶,形成了客家話。其實,客家話應該就是漢朝的普通話。
總的來看,諸葛亮舌戰群儒使用的應該是漢朝普通話,也就是客家話。江東的知識分子也是使用的是客家話。
這就相當於一個小時候講魯南方言長大了講湖北話的青年學者,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與上海人談論國際關係一樣,沒有任何違和感。
當然,這個情節畢竟是小說上寫的。根據當時的情況看,諸葛亮根本沒有見江東學者的必要。孫權大權在握,他有百分之百的決定權,他絕對不會讓諸葛亮與自己的謀士、學者溝通,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回覆列表
古代有當時的標準音,春秋時的普通話,叫做"雅言",你們讀一下<論語>就知道了.長期以來,漢語的標準音都是河南音.明朝以南京音為標準,後來,遷都時大量移民隨同官員到了北京,當時的北京話接近現在北京的土語,比如"客"念"且"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