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差別,使兩國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方面大致體現在以下幾點:
1.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包辦代替,不讓孩子沾家務活的邊。這種包辦橫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縱向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於是出現了小學生還要家長接送,中學生還要家長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還要家長護送。
2.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限制孩子與外界的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之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其他孩子的辦法。
3.經濟上的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連經濟拮据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褲帶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學生都擁有手機、數碼相機、MP3等高檔消費品,這無形中助長了他們奢華浪費的習慣。
4.學習上的過於嚴厲。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卻要求很高,甚至達到一種苛刻的程度。古往今來,應試教育一直深深桎梏著中國家長們的思想,導致家長們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能否考取高等學府視為孩子成材的惟一標準。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準來要求、教育孩子。
平時,孩子在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後又讓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練習題,以求鞏固。弄得孩子精疲力盡,一旦孩子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那隻能透過打罵這一招來解“恨鐵不成鋼”之怒。
而美國家長從鍛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就是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自我鍛鍊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鍛鍊。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遊玩、學習都讓孩子自主選擇。如讓他們從小就有存放個人衣服、玩具和學習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間,佈置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天地,父母決不替孩子包辦,頂多在一旁提醒參謀。
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寧苦而不嬌。家長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國許多家庭,對孩子的零花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基本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
此外,美國家長大都對孩子的學習不施加太多壓力。他們的觀點是:孩子對感興趣的知識自然會努力去學,為什麼要強制他們去做本不願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反而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與個性。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本來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道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長拿出時間跟孩子以平等的態度進行溝通、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在尊重和鼓勵中成長。
兩種不同理念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這體現在:
(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
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來讀書。有的人把錢賺夠了才進學校讀書,也有人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或讀讀停停,花十幾年時間拿個博士學位。孩子們認為,長這麼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會被人家瞧不起,讓人覺得無能。所以必須工作,才能做到經濟上獨立。
(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
美國不少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透過親身體驗使他們深知金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好習慣。
(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領。
由於從小的艱苦磨鍊,美國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Q1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青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係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綜上不難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員關係、育兒觀和教育方法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孰優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來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關鍵在於提高人才的質量和素質,這就必須從家庭教育做起。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的。中國的家庭教育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影響,無論從家長的價值觀、育兒觀看,還是從家庭教育內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然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結構的變化,家庭教育中某些傳統觀念、手段及方法已無法適應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明的輝煌結晶的同時,也吸取西方國家的民主、開放的家庭教育觀。自覺轉變家庭教育中的落後觀念,擴充套件家庭教育的領域,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徑和方法,熔鑄古今,匯通中西,我們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差別,使兩國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方面大致體現在以下幾點:
1.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包辦代替,不讓孩子沾家務活的邊。這種包辦橫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縱向延伸到孩子長大成人。於是出現了小學生還要家長接送,中學生還要家長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還要家長護送。
2.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於是限制孩子與外界的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之間發生爭執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其他孩子的辦法。
3.經濟上的放任。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連經濟拮据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褲帶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學生都擁有手機、數碼相機、MP3等高檔消費品,這無形中助長了他們奢華浪費的習慣。
4.學習上的過於嚴厲。與生活、經濟、社交上的縱容相比,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卻要求很高,甚至達到一種苛刻的程度。古往今來,應試教育一直深深桎梏著中國家長們的思想,導致家長們把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能否考取高等學府視為孩子成材的惟一標準。當孩子出生後就以天才的標準來要求、教育孩子。
平時,孩子在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後又讓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練習題,以求鞏固。弄得孩子精疲力盡,一旦孩子辜負了他們的期望,那隻能透過打罵這一招來解“恨鐵不成鋼”之怒。
而美國家長從鍛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就是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自我鍛鍊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鍛鍊。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遊玩、學習都讓孩子自主選擇。如讓他們從小就有存放個人衣服、玩具和學習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間,佈置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天地,父母決不替孩子包辦,頂多在一旁提醒參謀。
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
第一,寧苦而不嬌。家長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國許多家庭,對孩子的零花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基本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
此外,美國家長大都對孩子的學習不施加太多壓力。他們的觀點是:孩子對感興趣的知識自然會努力去學,為什麼要強制他們去做本不願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反而會傷害孩子的感情與個性。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本來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道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長拿出時間跟孩子以平等的態度進行溝通、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在尊重和鼓勵中成長。
兩種不同理念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育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美國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這體現在:
(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
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來讀書。有的人把錢賺夠了才進學校讀書,也有人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或讀讀停停,花十幾年時間拿個博士學位。孩子們認為,長這麼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會被人家瞧不起,讓人覺得無能。所以必須工作,才能做到經濟上獨立。
(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
美國不少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透過親身體驗使他們深知金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好習慣。
(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領。
由於從小的艱苦磨鍊,美國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Q1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青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對環境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關係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綜上不難看出,不同的家庭成員關係、育兒觀和教育方法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孰優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來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關鍵在於提高人才的質量和素質,這就必須從家庭教育做起。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的。中國的家庭教育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影響,無論從家長的價值觀、育兒觀看,還是從家庭教育內容、方式和方法看,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然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結構的變化,家庭教育中某些傳統觀念、手段及方法已無法適應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明的輝煌結晶的同時,也吸取西方國家的民主、開放的家庭教育觀。自覺轉變家庭教育中的落後觀念,擴充套件家庭教育的領域,豐富家庭教育的內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徑和方法,熔鑄古今,匯通中西,我們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