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說暗道
-
2 # 聽風絕弦
當時資訊閉塞不易集中管理,只能依靠部落分封制來保證屬下利益,也借分封制來擴大文化圈。類似現在的加盟商模式,快速擴大地盤。
-
3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武王伐紂之後分封了八百諸侯,其實這個數只是個虛數,真實情況並沒有這麼多。
雖然是否有八百諸侯還需要考古發現佐證,但是有相關文獻記載的,周朝建立前後大概有130多個諸侯國,其中包括商朝的屬國,到了周成王時代有71個。
《荀子·儒效》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八百諸侯國是虛指實際總數有200多個,因歷史原因一些小的不知名的被兼併的諸侯國已經湮沒不可考。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麼多諸侯國呢?
一、宗法制影響
宗法制對周朝的影響相當之大,並且以血緣關係為核心建立起一套複雜的制度,其中包括了治國和齊家。
宗法制規定不論賢良淑德,均已嫡長子繼承爵位,其餘諸子則降一級拱衛嫡長子。嫡長子對其餘諸子為大宗,其餘諸子對嫡長子為小宗。
而周王室在平定天下後,周王分封自己的兄弟為諸侯,爵位為公或侯,這是姬姓的諸侯。
這些諸侯分封到各地,佔據了最為富庶的土地,戰國七雄中的燕國就是其中之一。
二、對功臣的獎勵和對降臣的安撫
天下平定後,總要獎勵有功之臣的。對於幫助周王室打下天下的這些功臣來說,沒有比分給他們土地更好的賞賜了。
按照功勞大小對他們進行分封,比如渭水垂釣的姜太公封到齊地,撈了個侯爵,楚國則是子爵,僅僅比男爵略強。
對於降臣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畢竟周武王是趁商國精銳勁出,偷襲得手,贏得並不光彩。
商朝的遺老遺少依舊有能力對他們進行反撲,因此必要的安撫是少不了的,將他們置於個諸侯國的包圍之中,他們也翻不起風浪,一舉數得。
-
4 # 御史大夫001
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屬於分封制,秦始皇以後才有了郡縣制。為什麼那時候是分封制呢?這個和中國古代的生活方式是相關的。
在中國古代從黃帝到堯舜禹時期,也就是三皇五帝時期,那時候古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以部落為主的,相當於現在的村,也可以是本家族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大一點的族群就是大 t部落,小一點的族群就是小部落。
夏朝是第一個以國家形式存在的主體。是經過部落之間不斷的戰爭和吞併形成的。成立了最早的軍隊,最早的監獄,最早的官職,最早的法律。基本具備了國家的基本特徵。
夏朝為了方便統治把大大小小歸順統治的部落進行了獎勵,保留他們的生活習慣,慢慢的就形成了諸侯。
國家需要打仗各部落(或者叫做諸侯)都要出人,也可以理解為出兵。這樣集合起來的軍隊人數會比較多,就這樣不斷的擴張,不斷地兼併,諸侯也就越來越多。
據說商朝的諸侯就有800之多。周朝並沒有這麼多,但是也有200多個,至於為什麼封這麼多,這個和國家疆域的擴大有很大關係。
周朝的諸侯權利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高度的自治,是春秋和戰國形成的主要原因。以至於在秦以後的朝代裡諸侯也是朝廷的最大禍根。有諸侯的朝代幾乎都發生過諸侯的叛亂。
-
5 # 舍我談歷史
牧野之戰成為周滅商的關鍵之戰,預示著周興商亡的開始。但作為曾經商的附屬國,對商並沒有絕對實力的周。武王、周公旦和姜尚等人都沒有把握鎮的住商朝舊貴族的反撲,為了確保新生的周可以長期,周的高層開始醞釀大分封。
對於具體分封的諸侯數,《荀子·儒效篇》中記述周初分封71個,姬姓國53個。《史記》中也在武王伐紂的時候,會盟了諸侯800個。《呂氏春秋》說周封國400多國,服國800多個。還有的學者說130多個。筆者更傾向於800多個。實際上,生產力越低下,可以直接管轄的區域越小。周朝把諸侯分封了五個等級:公、侯、伯、子、男爵位。在當時的生產力情況下,一兩個城就可以成為一個國家。而周在東北方向可以分封到今天的山東、河北(燕、齊、魯),西北方向可以封到甘陝交接(秦),向南可以延伸到長江流域(楚國),還有當時的姬姓大國晉國。這麼大的區域完全可以存在800多個諸侯國。只不過周王室沒有精力和實力管理這麼大的區域。確定這些諸侯國的領導者,也就是方伯之類的大諸侯國。這樣的大國說可能是71個,有影響力的存活時間長的可能有130個。
從西周開始,歷朝歷代的分封都是一個目的:拱衛王室(皇室)。西周的分封主要的策劃和執行者是周公旦,武王在滅商之後沒幾年就去世了。在成王年幼的情況下,周公旦成為周的實際領導者。周分封諸侯主要作用概括起來就是:
1.監視殷商舊族可能的反撲。滅商之戰本質上是一個偷襲,只是拿下了帝辛(商紂王),按照滅國不絕祀的原則,周對一些殷商舊族進行了安撫,周把帝辛的兒子武庚分封到了宋國,宋國的都城是商丘。為了防止宋人叛亂,武王的三個弟弟分封在宋國周邊,監視武庚的一舉一動,形成三監。
2.守護周王室邊疆安全。雖然周的邊界還屬於不穩定邊界,但周的中心領土已經穩定。周王室最大的威脅來自於西部和北方的戎狄,周都鎬京位置其實真的實在太好了,只有一個方向有威脅就是後來滅亡西周的隴山地區。為了拱衛王室安全,加強防禦的同時,分封了一個後來很主要的諸侯,放在今天的甘陝交接區域,這就是秦國。最後周幽王被殺,秦國有很大的責任。
3.論功行賞的需要。滅商之戰,單憑周的實力是很大完成。周在滅商之前選擇了瓦解商的附屬國,透過會盟,形成了一個反商聯盟。在取得對商戰爭勝利之後,為了鞏固已經形成的聯盟,必須要論功行賞。作為盟主的身份把這些原來就已經是諸侯的盟友,在進行一次分封。這實際上就是以正式的形式,確立盟友的地位。而在滅商的過程中,還有分封宗親和功臣,比如周公旦被分封在魯國,武王的重要臣子姜尚被分封在齊國。
4.開疆擴土的需要。早期的分封並沒有開疆擴土的需要,後來這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一些從來被加入過周的古國開始被納入周的範圍。周的功臣和宗族開始在各地開疆擴土。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只要承認是周的屬國,不影響周的秩序,你就可以向周邊擴充地盤。分封制激發諸侯擴充土地的積極性,周的疆土比商有了很大的擴充,分封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分封制強化了周這個共主聯盟國家的行政權力分配,依靠分封制和周禮,周在早期比較好的強化了對這個近似於現代聯邦制國家的管理。但西周這樣依靠血緣和忠誠維繫的聯盟,隨著周王室的腐化、血緣變遠、異姓諸侯忠誠度降低而逐步瓦解。一次一次的分封使得作為核心的周王室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在減少,尤其經歷戎狄入侵,王室東遷後,周王室的正統性和統治力在逐步下降,並最終淪為傀儡。成於分封制,亡於分封制,這就是周的分封制。武王和周公旦能想到開頭,無法想到結尾。
回覆列表
傳說商朝封了八百,周朝七十多個,傳說夏朝萬國,原因就是生產力低,聚落小而散,交通運輸極不發達,行政管理的範圍極小。所謂的國夏朝估計就是一個村,商朝一個鎮,一直髮展到戰國才發展到現在一省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