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軍師聯盟》在第十四集中為觀眾演繹了一段“柏靈筠入蜀會李嚴,司馬懿巧施離間計”的好戲碼。司馬懿認定諸葛亮的致命弱點在後方,於是派遣同為益州人的柏靈筠代替自己去蜀國與李嚴交涉,達成協定讓李嚴攪亂蜀國後方。之後,李嚴故意延誤北伐糧草,並且詔令諸葛亮班師回朝,使得此次北伐功敗垂成。

    圖1:《軍師聯盟》中聰慧過人的柏靈筠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柏靈筠其人、入蜀其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戲中所展現的蜀國內部的政治矛盾卻是史實。諸葛亮與李嚴的對立反映了蜀國內部“新人”與“舊人”之間的矛盾,內部不和正是司馬懿能乘隙離間蜀國的原因。

    對於蜀漢的“新舊矛盾”,我們還得從劉焉、劉璋父子說起。東漢末年,為了“避世難”和益州的“天子氣”,劉焉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入蜀做益州牧。在益州,劉焉的主要支援力量是來自南陽、三輔地區的“東州人”以及其他外來人士。外來是客,與本地人總會存在利益不一致之處,這種“主客矛盾”,或者說外來“東州人”與本地“益州人”之間的矛盾,貫穿整個劉焉劉璋父子統治益州期間。

    但是劉焉這些外來戶與益州(蜀地)本地的豪強大族還是有著共同利益,雙方聯手、互相利用以圖割據於益州,外來人士與益州本地的官僚豪強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力量支撐著劉焉、劉璋父子的統治。

    之後,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得蜀地、入主益州,那些劉璋的舊屬基本都進入劉備陣營,因此在劉備陣營中便形成了新人與舊人兩股力量。蜀漢的所謂“新人”,正是劉備入蜀時帶來的一批人,包括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超、糜竺等人;而“舊人”則是原來益州牧劉璋的一批舊屬,就包括李嚴等人。

    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些“舊人”勢力,他們雖然不是劉備集團的統治主體,但他們數量眾多,都曾跟隨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經營多年,一些本地的豪強大族甚至在益州有著累世基業。這些人對於益州的局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他們與劉焉劉璋合作則焉璋父子才能立足益州,他們支援劉備則劉備方能穩固統治益州。

    因此,“鞏固新人地位,協調新舊關係”是劉備和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核心政策之一。跟隨劉備入蜀的新人在蜀國官僚中數量雖少,卻成為統治主體。同時,對於那些舊人劉備也積極吸收任用,精心安排。因此,在劉備生前,大家都共事一主,新舊兩派雖有不和,但仍能彼此合作、相安無事。

    圖2:《軍師聯盟》中的諸葛亮

    但在劉備死後,情形逐漸發生了變化。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曾受劉備託孤之命,但其實李嚴也是與諸葛亮同受遺命的託孤大臣,這既有劉備對於李嚴能力的肯定,也是由於李嚴是當時蜀國“舊人”勢力的代表人物。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只有平衡新舊兩派才能有力地穩定蜀國。因此,諸葛亮主政蜀國時也力圖透過重任李嚴來表達對舊人的尊重,以此緩和新舊矛盾。

    圖3:《軍師聯盟》中的李嚴

    但雙方終究存在利益衝突之處,其矛盾難以消除。同是託孤大臣,諸葛亮位居丞相,大權獨攬,號為“相父”,主導著對於魏國的數次北伐。而李嚴的勢力則主要集中在蜀國東部地區,甚至一度形成與成都方面分陝而治的獨立王國。新舊矛盾日趨明朗,直到諸葛亮與李嚴的公開衝突。

    新人舊人矛盾基本結束於諸葛亮整肅李嚴,《軍師聯盟》在戲中也為我們展現了這一場蜀國朝堂上的交鋒。但值得注意的是,整肅李嚴事關重大,諸葛亮當時聯名了包括新人舊人在內的二十多名蜀國高階官員共同上表,並不是戲中所演繹的命令幾名甲士直接拿下李嚴那麼簡單。

    李嚴倒臺之後,舊人勢力基本難以再攪動蜀國政局,但是諸葛亮的生命和他恢復中原的志向也進入尾聲。諸葛亮死後,蜀國的政治矛盾就不再是新人與舊人之間的了,而演變成新人陣營內部的矛盾激化,魏延之死正是如此。

    參考書目:

    1、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17年;

    2、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

  • 2 # 三辨先森

    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來看,三國的最主要矛盾來自勢力強大計程車族和出身平民的寒族。曹操是寒族,透過聯合黃巾起義投降的青衣軍大敗袁紹和袁術這樣的世家大族,建立了穩固的政權。這種階級之間的鬥爭在蜀國和吳國同樣存在,也同樣激烈。

    定都四川的蜀國,作為一個外來戶兼寒族建立的政權,首先他會和當地的世家大族進行聯合,同時這種政治聯姻又是不穩固的,極易產生衝突。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託孤大臣,除了諸葛亮以外,還有就是這位李嚴,目的是透過平衡和士大夫之間的關係,來穩固自己的政權。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蜀國在國力不如魏國的情況下諸葛亮還要北伐,是因為蜀漢必須透過北伐這樣的行為來獲得士族的支援,從而延續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洗澡孩子坐澡盆裡玩水不願出來,如何讓他快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