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坑:
第一個坑,什麼叫“好的一生”?
第二個坑,聽了道理就足以讓我們過好這一生嗎?
01,首先來看第一個坑,什麼叫“好的一生”
這涉及到一個標準問題,也是一個難以量化的問題
比如有的人平平淡淡咬著菜根就覺得是幸福的一生,有的人則一定要波瀾壯闊大富大貴
之所以會覺得“過不好”或者“沒過好”,本質上是聽過道理後的狀態與自己的期望有出入
實際上就是潛意識裡的目標沒有實現
這裡就涉及到了這個問題的第二個坑:
02,聽了道理就足以讓我們過好這一生嗎?
看了上面的部分大家應該明白了,覺得沒過好這一生是因為聽過道理後沒改變現狀,沒實現目標
那從聽道理到改變現狀,實現目標之間有哪些步驟呢?
1)你的目標是否已經清晰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互關聯、有時間限制
簡單講就是符不符合SMART原則。如果不符合,那就是你根本沒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這樣的你,聽再多的道理,做再多的努力,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作參照物,無論如何都不會滿足
這個時候的你,最應該去聽的,是怎麼確立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的目標。
比如說你現在月薪三千,你覺得自己要過得好,怎麼樣才算好呢?
第一,收入要高,高到什麼程度?多長時間實現?一年翻一倍兩倍甚至再多一點,按常理來說都是可以實現的,這樣的目標就適合你,而要從月薪三千直接跳到一年掙一個億,那就多半是痴人說夢了,這樣子的目標,只能是王首富的,而不是你的。
第二,要開心,怎麼樣才算開心?比如對你而言,要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就會覺得開心,怎麼樣才算有成就呢?完成一件事情?受到別人誇獎?多長時間實現一個成就呢?
第三,要有愛,怎麼樣才算有愛呢?有愛自己的人,有自己愛的人。。。。。
諸如此類
2)你聽的道理是否跟你想要實現的目標一致
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就有了一個努力後的參照物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聽那些對實現你的目標有幫助的道理,助你實現目標
否則免不了會和下面這個父子倆騎毛驢進城的故事一樣,老是聽別人講道理卻忘了自己是要進城
父子倆進城趕集。天氣很熱。父親騎驢,兒子牽著驢走。
一位過路人看見這爺倆兒,便說:“這個當父親的真狠心,自己騎驢子,卻讓兒子在地上走。”
父親一聽這話,趕緊從驢背上下來,讓兒子騎驢, 他牽著驢走。
沒走多遠,一位過路人又說:“這個當兒子的真不孝順,老爹年紀大了,不讓老爹騎驢,
自己卻優哉地騎著驢,讓老爹跟著小跑。”
兒子一聽此言,心中慚愧,連忙讓父親上驢,父子二人共同騎驢往前走。
走了不遠,一個老太婆見了父子倆共騎一頭 驢,便說:“這爺倆的心真夠狠的,
那麼一頭瘦驢, 怎麼能禁得住兩個人的重量呢?可憐的驢呀!”
父子二人一聽也是,又雙雙下得驢背來,誰也不騎了,乾脆走路,驢子也樂得輕鬆。
走了沒 幾步,又碰到一個老頭,指著他們爺倆兒說:“這 爺倆都夠蠢的,放著驢子不騎,卻願意走路。”
父子二人一聽此言,呆在路上,他們已經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待自己及驢了。
3)你聽的道理可信度有多少
信度雖然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用在生活中卻是一點都不違和,甚至能極大彌補我們思維的漏洞。
比如,前段時間某機構釋出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4%的國民擁有自己的住房,然後據此得出一系列結論,還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5億網民月收入不足5千,然後又得出一系列結論。但基於這一系列資料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有多少呢?這些資料是怎麼得出來的?選取的是什麼樣本?用了什麼樣的調查方法?資料的可信度都存疑,結論的可信度有多少?
真正可信的道理一定是經過科學研究認證得出來的,會列明研究條件、研究方法、適用範圍,可以被證明,反之也可以被證偽。西方文明之所以在工業時代之後得以快速發展,就是因為這種嚴密的認證,而中醫之所以被人詬病,也是因為缺乏這一系列嚴密的流程。
所以,你聽的道理,是聽上去有道理,是個人的經驗,還是能夠經得起推敲、論證,普適於所有人的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聽之後對結果的影響效果。
4)你聽的道理效度有多少,能夠對你的目標起到多大作用
效度是科學研究的另一個專業術語,簡單點說就是你聽的道理真正能夠對你的人生產生多大效果。真正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能夠改變人生的道理是知行合一的道理,甚至是知行果合一的道理。
知、行、果是三個層面
知只是頭腦裡的想法或者念頭,而人一天之中頭腦中會有上萬個念頭
行是行動,在同一時間人基本上只能有一種行動,所謂知行合一,就是你行動時頭腦中只能有一種念頭。
果是結果,行動是行動了,事情做是做了,但沒做出結果出來,對你的改變也沒有什麼作用
比如你聽的道理是人要保持學習進度,每天讀書
你也堅持每天讀書了,但從來都沒讀懂過,沒做過什麼筆記,沒寫過什麼心得,沒與別人分享過
那這種讀書能給你帶來什麼改變呢?
5)你聽的道理是否包含行動計劃
這裡的行動計劃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知行果中的“行”的層面。
一個能夠改變你人生的道理一定是包含有行動計劃的
比如說你聽到的道理是“男人要心胸寬廣”,然後這個道理我也知道啊,關鍵是怎麼樣才算是心胸寬廣呢?怎麼樣才能做到心胸寬廣?有什麼樣的心胸寬廣行動訓練方法呢?或者有什麼樣的訓練工具可以讓我們變得心胸寬廣?
如果沒有這些行動計劃,那就純粹的是洗腦,是忽悠。
6)你聽的道理是否有細化到時間管理
看到這裡你或許有些迷惑,我就聽聽道理而已,怎麼就扯上時間管理了呢?
不要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達到期望首先要明確你的目標,並且還要落實到行動計劃上去
而時間管理則是將一天裡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用分鐘級別的管控去幫助你實現目標
我們的一生說到底是由一天一天構成的,怎麼過一天,就意味著怎麼過這一生
所以總結一下,這一生能不能過好首先取決於你怎麼定義好與不好
其次,聽很多道理,連過好這一生的必要條件都算不上,更談不上充分必要條件
簡單點說就是,只聽很多道理,當然過不好這一生。
關於怎麼實現目標,有一門課,是專門講這個問題的,叫《個人CEO的目標管理課》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個人CEO的目標管理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CEO
其實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坑:
第一個坑,什麼叫“好的一生”?
第二個坑,聽了道理就足以讓我們過好這一生嗎?
01,首先來看第一個坑,什麼叫“好的一生”
這涉及到一個標準問題,也是一個難以量化的問題
比如有的人平平淡淡咬著菜根就覺得是幸福的一生,有的人則一定要波瀾壯闊大富大貴
之所以會覺得“過不好”或者“沒過好”,本質上是聽過道理後的狀態與自己的期望有出入
實際上就是潛意識裡的目標沒有實現
這裡就涉及到了這個問題的第二個坑:
02,聽了道理就足以讓我們過好這一生嗎?
看了上面的部分大家應該明白了,覺得沒過好這一生是因為聽過道理後沒改變現狀,沒實現目標
那從聽道理到改變現狀,實現目標之間有哪些步驟呢?
1)你的目標是否已經清晰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互關聯、有時間限制
簡單講就是符不符合SMART原則。如果不符合,那就是你根本沒搞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這樣的你,聽再多的道理,做再多的努力,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作參照物,無論如何都不會滿足
這個時候的你,最應該去聽的,是怎麼確立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的目標。
比如說你現在月薪三千,你覺得自己要過得好,怎麼樣才算好呢?
第一,收入要高,高到什麼程度?多長時間實現?一年翻一倍兩倍甚至再多一點,按常理來說都是可以實現的,這樣的目標就適合你,而要從月薪三千直接跳到一年掙一個億,那就多半是痴人說夢了,這樣子的目標,只能是王首富的,而不是你的。
第二,要開心,怎麼樣才算開心?比如對你而言,要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就會覺得開心,怎麼樣才算有成就呢?完成一件事情?受到別人誇獎?多長時間實現一個成就呢?
第三,要有愛,怎麼樣才算有愛呢?有愛自己的人,有自己愛的人。。。。。
諸如此類
2)你聽的道理是否跟你想要實現的目標一致
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就有了一個努力後的參照物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聽那些對實現你的目標有幫助的道理,助你實現目標
否則免不了會和下面這個父子倆騎毛驢進城的故事一樣,老是聽別人講道理卻忘了自己是要進城
父子倆進城趕集。天氣很熱。父親騎驢,兒子牽著驢走。
一位過路人看見這爺倆兒,便說:“這個當父親的真狠心,自己騎驢子,卻讓兒子在地上走。”
父親一聽這話,趕緊從驢背上下來,讓兒子騎驢, 他牽著驢走。
沒走多遠,一位過路人又說:“這個當兒子的真不孝順,老爹年紀大了,不讓老爹騎驢,
自己卻優哉地騎著驢,讓老爹跟著小跑。”
兒子一聽此言,心中慚愧,連忙讓父親上驢,父子二人共同騎驢往前走。
走了不遠,一個老太婆見了父子倆共騎一頭 驢,便說:“這爺倆的心真夠狠的,
那麼一頭瘦驢, 怎麼能禁得住兩個人的重量呢?可憐的驢呀!”
父子二人一聽也是,又雙雙下得驢背來,誰也不騎了,乾脆走路,驢子也樂得輕鬆。
走了沒 幾步,又碰到一個老頭,指著他們爺倆兒說:“這 爺倆都夠蠢的,放著驢子不騎,卻願意走路。”
父子二人一聽此言,呆在路上,他們已經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待自己及驢了。
3)你聽的道理可信度有多少
信度雖然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用在生活中卻是一點都不違和,甚至能極大彌補我們思維的漏洞。
比如,前段時間某機構釋出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4%的國民擁有自己的住房,然後據此得出一系列結論,還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5億網民月收入不足5千,然後又得出一系列結論。但基於這一系列資料得出的結論可信度有多少呢?這些資料是怎麼得出來的?選取的是什麼樣本?用了什麼樣的調查方法?資料的可信度都存疑,結論的可信度有多少?
真正可信的道理一定是經過科學研究認證得出來的,會列明研究條件、研究方法、適用範圍,可以被證明,反之也可以被證偽。西方文明之所以在工業時代之後得以快速發展,就是因為這種嚴密的認證,而中醫之所以被人詬病,也是因為缺乏這一系列嚴密的流程。
所以,你聽的道理,是聽上去有道理,是個人的經驗,還是能夠經得起推敲、論證,普適於所有人的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聽之後對結果的影響效果。
4)你聽的道理效度有多少,能夠對你的目標起到多大作用
效度是科學研究的另一個專業術語,簡單點說就是你聽的道理真正能夠對你的人生產生多大效果。真正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能夠改變人生的道理是知行合一的道理,甚至是知行果合一的道理。
知、行、果是三個層面
知只是頭腦裡的想法或者念頭,而人一天之中頭腦中會有上萬個念頭
行是行動,在同一時間人基本上只能有一種行動,所謂知行合一,就是你行動時頭腦中只能有一種念頭。
果是結果,行動是行動了,事情做是做了,但沒做出結果出來,對你的改變也沒有什麼作用
比如你聽的道理是人要保持學習進度,每天讀書
你也堅持每天讀書了,但從來都沒讀懂過,沒做過什麼筆記,沒寫過什麼心得,沒與別人分享過
那這種讀書能給你帶來什麼改變呢?
5)你聽的道理是否包含行動計劃
這裡的行動計劃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知行果中的“行”的層面。
一個能夠改變你人生的道理一定是包含有行動計劃的
比如說你聽到的道理是“男人要心胸寬廣”,然後這個道理我也知道啊,關鍵是怎麼樣才算是心胸寬廣呢?怎麼樣才能做到心胸寬廣?有什麼樣的心胸寬廣行動訓練方法呢?或者有什麼樣的訓練工具可以讓我們變得心胸寬廣?
如果沒有這些行動計劃,那就純粹的是洗腦,是忽悠。
6)你聽的道理是否有細化到時間管理
看到這裡你或許有些迷惑,我就聽聽道理而已,怎麼就扯上時間管理了呢?
不要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達到期望首先要明確你的目標,並且還要落實到行動計劃上去
而時間管理則是將一天裡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用分鐘級別的管控去幫助你實現目標
我們的一生說到底是由一天一天構成的,怎麼過一天,就意味著怎麼過這一生
所以總結一下,這一生能不能過好首先取決於你怎麼定義好與不好
其次,聽很多道理,連過好這一生的必要條件都算不上,更談不上充分必要條件
簡單點說就是,只聽很多道理,當然過不好這一生。
關於怎麼實現目標,有一門課,是專門講這個問題的,叫《個人CEO的目標管理課》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個人CEO的目標管理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