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俗小青年
-
2 # 柒音符
《末日崩塌》不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是影片營造的景象顯得很真實,它顯示了我們對地球的控制是徒勞無功的,除非你是“巨石”強森。《末日崩塌》不僅用逼真的災難場景衝擊影迷的視覺,更是透過對於親情與愛情的描寫賺足大家的眼淚。在這部電影中渾身擁有壯碩肌肉的巨石強森不是一個拯救全人類的大英雄,而是一位為了拯救自己唯一的女兒而踏上艱險困難的營救之旅的父親。在拯救女兒的過程中,強森以行動詮釋著“家人”的真正含義,也不斷完成了自我救贖,因為他曾經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另一個女兒在面前去世而無能為力,這一次的末日拯救也讓他終於可以邁向新生,巨石強森賦予了這個角色真實溫暖的性格,以及獨具鮮明的個性
作為災難特效出色的影片,《末日崩塌》帶給觀眾以“愜意的恐懼”,人們觀賞著無情大自然對城市文明的摧毀,無能為力的恐懼和視覺虛構混合在一起呈現出來。“愜意的恐懼”這個詞彙意味著,災難的原因與善惡無關,觀眾對此不承擔道德責任,那種在前科學時期似乎合理的宗教解釋對這場災難不起作用。
漢譯片名沒有顧及“末日”這個稱呼所具有的宗教意義,對它而言,那個詞彙只是代表誇張的描述。原片名“聖安第斯斷層”暗示本片展現的是由科學進行解釋的作為地理現象的區域事件。 不過,該片並非完全“看不見人情”的單純視覺特效堆積。人在災難之中經歷的事情仍然是與善惡或正義相關的。本片情節主要關注在一個試圖從毀滅性地震中逃生的家庭。這種情節似乎要表明,除了自己家人的存亡之外,災難之中的其他人與物都是無關緊要的。或者說,維護家人的生存是災難正義的首要目標。而這只是一種恰當的假相,更不屬於什麼普世價值。對災難中單個家庭的關注應該看作是為了滿足敘事的有效性。《末日崩塌》也有捨生取義和非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該影片對災難中正當行為的看法不是狹隘自私的,而是“科學的”,也是“公義的”。
《聖經》記載的最古老的末日級別災難是大洪水或諾亞方舟傳說。這場災難是人類被逐出伊甸園之後的第一場大事件,它的原因完全是宗教性質的:上帝見作為造物的人所思想的盡是罪惡,於是他要抹除人類。但人類中仍有正義,並且這正義只屬於一個家庭:諾亞的家庭。唯一逃脫大洪水災難的人類只有諾亞及其家人。創世紀只是說“諾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諾亞與神同行”。在這裡能看到的僅有的正義,那個能幫助諾亞逃脫末日災難的正義是“聽上帝的話”。按照宗教對災難的解釋就是如此,如果人們不希望看到災難,那麼應該向上帝懺悔,聽從宗教律條,以其逃脫災難,獲得寬恕和改過的機會。
直到里斯本大地震(1755年)之前,對於地震的宗教解釋往往有相當大的分量。據說,里斯本大地震是現代地震學發源的標誌事件,也被看作是“歐洲歷史上最慘重的地質事件”。里斯本大地震摧毀了非洲西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並且它所引發的地理效應遍及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這場大地震引發的波動從地理擴充套件到了理性,它引發了神義論的疑難,“聽上帝的話”變得難以捉摸。在對這場地震的解釋中,物理神學的解釋變得比懺悔神學更符合時代狀況。對待地震的正當態度不再是向上帝懺悔,而是理解“上帝在自然中的聲音”。能夠使人逃脫災難的不是懺悔,而是科學記錄的經驗方法。
由里斯本大地震所表明的那種對待地震的態度轉變,表現在《末日崩塌》中,就是聽從科學的話,方能更可靠地逃脫災難。沒有上帝對諾亞式家庭發出災難預告,只有地震科學家對民眾發出地震預警。主角一家人除了情節需要賦予他們的外掛之外,之所以成功逃生也得益於“科學方法”——至少在這個電影中那些逃生方法是科學的。除了科學方法之外,友愛互助也是必要的。主角一家人在逃生的過程中都不忘去幫助其他人,他們也被其他人所幫助。拋棄繼女而自私逃生的那個人不但沒有好下場,也被置於不仁不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