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季濤談收藏與投資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東珠朝珠

    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

    朝珠多用東珠(一種珍貴的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蠟等製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能掛用朝珠。光祿寺署正、署丞、典簿,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在廟壇執事及殿廷侍儀時準用,平時及在公署則不許用。內廷行走人員不分品級均可用。這種制度到後期逐漸放鬆,晚清時連捐納為科中書(從七品)者也掛朝珠。

    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三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而順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後,歷代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蜜蠟朝珠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援藏傳佛教的政策,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作禮品進貢。後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源於藏傳佛珠。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佛家僧侶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數有十八顆、二十七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之分。朝珠由佛珠演化而來,結構與佛珠類似。朝珠周長大致在130至170釐米之間,主體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即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

    清人祖先女真人有衣上掛數珠的習慣,將一串珠子掛在衣襟的紐扣上,隨身攜帶,誦經時手指逐個捻珠數數。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常把數珠賞賜屬下,各級將領也把數珠當作禮品進貢。

    清入關後,各項制度漸趨完備,其中也包括服飾制度的確立。朝珠成為宮廷冠服佩飾確立於順治帝入關後,隨著服飾制度漸趨完備,朝珠的製作和佩戴規範也載入乾隆28年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以示鄭重。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成為皇帝對文武百官的賞賜以示恩重。

    一般來說,在108顆子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為“結珠”(或分珠、隔珠),顏色與子珠形成鮮明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4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為“佛頭”,分列兩邊的結珠稱為佛肩,最下面結珠稱佛臍。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為“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為“佛嘴”。翡翠朝珠

    朝珠的佩戴方式有嚴格規定,須將“背雲”垂於背部,緊靠後背心,背雲長度大約在65至70釐米之間,與清代男子所蓄辮子長度相當。“佛頭”在頸後,前胸的珠子以3個結珠作中心對稱,“紀念”隨朝珠垂於胸前。

    根據親貴等級對所佩戴朝珠的顏色、數量、珠子和絲絛的質料均作了詳細規定,以顯示不同的地位。譬如東珠(一種珍稀的珍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擁有均屬僭越,這也是存世東珠朝珠稀少珍貴的原因。

    朝珠與宮廷手串一般由清代御用作坊“造辦處”督造。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和宮廷手串的材質十分廣泛,包括青金石、綠松石、碧璽、東珠、海藍寶石、翡翠、水晶、瑪瑙、琥珀蜜蠟、珊瑚、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沉香木、椰殼、硨磲、象牙、牛角等數十種材質。根據地位的不同,清代達官貴人佩戴不同質料的朝珠。所有質料中,以東珠串結而成的朝珠最為珍貴。

    珍珠按產地可分為南珠和北珠。南珠又稱“廉珠”,是產於廣東廉江和雷州沿海一帶的海水珍珠。北珠又稱“東珠”,是產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淡水珍珠。東珠是河蚌所生,南珠則為海蚌所產。

    產於清王朝龍興之地白山黑水間的東珠,以其勻圓瑩潤深受清朝統治者的重視與珍愛,將其定為清朝冠服制度中品級最高的珠寶,並在打牲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西北)設總管衙門,專門為皇室採捕東珠,所採東珠全部送入清宮內務府。

    清朝統治者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擁有東珠朝珠均屬僭越犯上,這也是為何存世東珠朝珠稀少珍貴的原因。青金石朝珠

    官員們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賞賜外,通常自己置備。置辦不起的,只能用舊貨或替代品。當時也確有置辦不起朝珠的,只好買一掛瓷珠充數。

    現今存世的東珠朝珠十分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東珠朝珠也為數不多。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宮廷珍寶》一書中,共收錄了八盤朝珠,其中只有兩盤是東珠朝珠。瀋陽故宮博物院也珍藏了20餘盤朝珠,大部分系由北京故宮調撥,也有少部分是從民間購置的。其中最珍貴的是一盤皇帝御用的東珠朝珠,這也是瀋陽故宮唯一的東珠朝珠。

    清朝根據親貴等級對所佩戴朝珠的顏色、數量、質料作了規定,以顯示不同的地位。

    皇帝朝珠用東珠,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綠松石珠,均明黃絛。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東珠朝珠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均明黃絛。

    皇貴妃、貴妃、妃朝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明黃絛。

    嬪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絛。

    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金黃絛。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石青絛。

    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綠松石、蜜珀隨所用,石青絛。

    皇子福晉朝服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盤,金黃絛。親王福晉、世子福晉、郡王福晉均同。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鎮國公夫人、輔國公夫人石青絛。

    民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盤,吉服朝珠一盤,珊瑚、青金石、蜜珀、綠松石隨所用,石青絛。

    朝珠的大小質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員覲見皇帝時必須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額頭觸地。朝珠的直徑越大,珠串就越長,佩掛者俯首叩頭的幅度就可減小,這可以說是皇上對不同官職的不同恩賜。

    婦女懸掛的朝珠,與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區別主要看朝珠上的“紀念”,兩串在左者為男,兩串在右者為女,兩者不能顛倒。此外,還有一些規定:如命婦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等古禮,只需佩掛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等時,則要佩掛三盤朝珠,同時還必須穿著朝服。三盤朝珠的具體佩掛是正面一盤佩於頸間,另外兩盤由肩至肋交叉於胸前。至於男子,在任何場合都只懸掛一盤朝珠。2010年香港蘇富比6786萬拍出的港元東珠朝珠

    以東珠串結而成的朝珠最為珍貴。201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一串清朝御製東珠朝珠曾掀起激烈競投,10分鐘內經過61次叫價,最終由一名電話投標者以6786萬港元投得,清代皇室珠寶之價值確實非同一般。

  • 2 # 笑看風雲在際

    首先呢,先說一下這串佛珠在清朝被稱為朝珠,皇上和大臣們帶朝珠是有幾種含義的。一個是身份的象徵,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帶佩戴朝珠,普通百姓是沒有的。二是一種裝飾的作用,清朝在朝服這塊已經有講究,而朝珠就是其中的加分項。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和佛教有關了。在清朝,佛教還是很盛行的,當然了,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的佛教,是西藏傳過來的佛教。

    我們可以來一一分析下這幾個含義。先來說說朝珠代表的身份象徵,我們平時在電視劇中也可以看到,不管是皇上還是嬪妃,又或者是那些上朝的大臣們,他們都會佩戴朝珠。而且朝珠的樣式都差不多,只是在材質的選擇上面不一樣,這就更進一步地突出了地位的不一樣了。像是皇上用的是東珠,而底下的大臣們呢,就會用其它的材質來製作,但是不能超過皇上的。

    然後第二個含義呢,剛剛有說到,朝珠是起到一種裝飾的作用。其實清朝的服飾相對來說會比較複雜一點,以前他們不僅在胸前會佩戴朝珠,兩肩也會有朝珠,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慢慢地放棄了兩肩的朝珠,就只佩戴胸前的一串了。畢竟哪哪都是朝珠,也挺不方便的。但是不得不說,有這串朝珠的襯托,朝服也確實好看很多。

    最後一個含義就是關於佛教之說了。這點我不是很確定,也是從別的史料上面看來的。說是在清朝,他們想要更好地進行統治,就會讓所有人都有一種信仰,而這一信仰就是佛教。朝珠的前身就是佛珠,所以他們就把朝珠帶在身上,以便於大家都能心懷這種信仰,從而更方便了他們的統治。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朝珠是清朝的特色,之前的官員和皇帝都是不帶朝珠的。

    清朝官員帶朝珠,原因就是滿清的老祖宗們信佛。不過,清朝配帶朝珠成定製,是在乾隆年間。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記載了配帶朝珠的規制,著才成了定製。

    (清朝皇帝畫像中,前三位是沒有配帶朝珠的。)

    朝珠是清朝獨有的一種禮儀飾品,只有上朝時才佩戴。而且,因為它是從佛珠演化來的,也延續了佛珠的數量----108顆。這108顆朝珠象徵著:12個月,24節氣、72候(共計,108)。

    上面還有四顆大珠(上為佛頭,下為佛臍,兩側為佛肩),每27顆間穿入一粒,將朝珠分成四等份,象徵四季。

    在朝珠兩側還有三串小珠,佩戴時,男子左而右一;女子有右二左一。名曰“紀念”。另外有一條串珠垂於背後,名曰“背雲”。

    朝珠的佩戴也是有規矩的。

    清朝規定,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五品以上命婦,以及京城官員,才可佩戴朝珠。而且,根據級別不同,配帶朝珠的材質也有一定要求。

    (皇后可以帶三串朝珠,一串東珠在胸前,兩串珊瑚交叉於胸前。)

    東珠(珍珠)和明黃色的絛(絲帶)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用。此外,朝珠還有琥珀、料器、核雕人物山水、沉香木、象牙、翡翠、南紅瑪瑙、雕瓷、翠玉貓眼石、樹籽,等等。雖然材質種類很多,但是,對於普通官員來說,帶什麼樣朝珠是量力而行的事(朝廷不報銷),只要不用明黃色和東珠就行了。

    今年,曾有一串慈禧的朝珠被以1.8億元起拍賣。這條朝珠是慈禧送給光緒的,光緒曾將它轉送給珍妃、這條朝珠為清朝老坑玻璃種帝王綠翡翠朝珠,每顆大小几乎一致,最大顆的直徑達1.2釐米。雖然,起拍價是1.8億,但是專家估計說值八個億。

  • 4 # 極限智慧

    朝珠清朝禮服中的一種官服標準佩飾。戴朝珠是區別各級官員的官階對於佩帶何種質地的朝珠,也有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從官員胸前所佩帶朝珠質地的好壞,可以看出官員的品級高低來。

  • 5 # 薩沙

    簡而言之,這是來自藏傳佛教的信仰。

    眾所周知,滿清開國之前就將藏傳佛教作為主要信仰,逐步淡化了初期的薩滿教。

    而藏傳佛教的主要裝飾就是各種佛珠,包括拿在手中的持珠;戴在手腕上的佩珠;掛載脖子上的掛珠。

    其中,這種掛在脖子上的108顆掛珠,逐步演變為朝珠。

    本來這些佛珠都只有一個用處,就是念經用,是滿清自行變化而來。

    上圖是順治

    大家去故宮看滿清歷代皇帝的畫像,我們會發現滿清最初的三個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均沒有帶過朝珠。

    而順治時代已經是滿清入關了,說明滿清在入關以前沒有朝珠制度。

    但是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就佩戴了朝珠。

    這是最早佩戴朝珠的人。

    從康熙開始,之後歷代皇帝皇后全部佩戴朝珠。

    此時,朝珠已經同滿清宮廷和官場嚴格的等級制度聯絡起來,成為區分等級的服飾制度一部分。

    朝珠的製作、選材、大小都有嚴格要求。

    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記載了朝珠必須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周長大約在130-170釐米之間。

    至於朝珠的佩戴和等級非常繁瑣。

    滿清皇帝、皇后等等宮廷貴族,五品以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都必須佩戴朝珠。

    另外,誥命夫人、御前侍衛也可以特許佩戴朝珠。

    大家如果經常看紅樓夢就會知道,賈母他們有等級的浩命夫人進朝都必須按照等級著裝,必須佩刀朝珠。

    至於佩戴朝珠有很多等級,基本上是官銜越高,朝珠的材質就越昂貴,比如有珊瑚、東珠(珍珠)、翡翠等等。

    比如皇帝在日壇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

    眾所周知,天然紅珊瑚是非常珍貴的,直到今天也是很值錢的珠寶。

    在當年採集紅珊瑚難度大,而且只侷限在中國大陸某些沿海以及臺灣。

    這串紅珊瑚朝珠體現了皇帝特有的身份,別的人再有錢也買不到這種紅珊瑚。

  • 6 # 折緣

    清朝人的著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其中,朝珠的佩戴,更是清代服飾所獨有的特色。清入關後,朝珠正式作為冠服的一種配飾確定下來,並被納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撰的《欽定大清會典》之中,以示鄭重。

    那麼清代的官員為什麼要佩戴朝珠呢?

    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沒有佩戴朝珠,順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萬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而康熙帝以後的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

    其實,朝珠是由念珠演化而來的。它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幾年、大墜、墜角7個部分組成,通常一盤朝珠周長在130cm到170cm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侯為一年的說法。

    在108顆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為“結珠”,結珠的顏色和其他珠子形成鮮明的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四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的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之為“佛頭”,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為“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為“佛嘴”。

    佛頭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通常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兩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顆小珠,每5顆為一組,中間有有絛相連, 下墜嵌有寶石的小 “墜角 ”。三串小珠稱為 “紀念 ”,象徵 一個月 有30天,為 上、中、下旬 ,每串代表一旬。

    朝珠有多種質量,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用料有著嚴格的規定。

    清朝統治者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當然除了東珠質料的朝珠外,還有其他寶石用於皇帝佩戴的朝珠,按場合不同、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

    比如清代規定皇帝在祭祀天壇時,穿藍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方澤(地壇)時,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在日壇舉行“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在月壇舉行“夕月禮”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松石朝珠。

    清代還根軍親貴等級對所佩戴朝珠的顏色、數量、質料做了規定。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一盤,絛皆明黃色。皇貴妃朝服用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用朝珠一盤,絛亦明黃色 。貴妃、妃朝珠絛用金黃色 ,餘與皇貴妃同。皇子朝珠,不得用東珠,絛金黃色;親王、郡王朝珠制同。

    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奉恩將軍、縣君額駙等官員用朝珠者,絛皆石青色。皇子福晉朝服用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 吉服用朝珠一盤 ,絛 皆金 黃色; 親王福晉、固倫公主 、和碩公主 , 郡王福晉、郡主、縣主朝珠制同。

    而官員們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賞賜外,通常都是自己置備,置辦不起的,只能用舊貨或者替代品。當時也確實有置辦不起朝珠的,只好買一掛瓷珠充數。

    清朝特有的朝珠著裝,是清代等級森嚴的社會所發展來的特殊產物,從佩戴的嚴格規定中可以看出,朝珠是一種從服裝上著手,明確區分社會等級的飾物,這與清代皇權空前集中式分不開的。

  • 7 # 畫素說

    題主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衣冠禽獸”和一句歇後語“老虎掛念珠,假慈悲”。

    在清朝無論大官小官胸前都有一塊補服,這補服上面繡著禽獸,所以這才有了“衣冠禽獸”的說法;而皇帝和王公大臣胸前還要戴著一種叫“朝珠”的東西,看起來四不像的樣子,結合前面的“衣冠禽獸”,不得不讓我想起這句歇後語:老虎掛念珠,假慈悲。

    但不是每個清朝的官員都可以帶“朝珠”的,因為清朝的禮制有著明確的規定:

    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禮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讀祝官其平時燕處及在公署,仍不得用。

    也就是說除了王公貴族外,一般的官員是沒有資格佩戴“朝珠的,除非你得到了“主子”的“恩賜”,那麼在祭祀的時候可以允許你戴一下朝珠,但是在祭祀結束後你的馬上摘下來,否則你這就是僭越,是要謀反的意思,輕的話被剝去官服貶為庶民,嚴重的話是要掉腦袋的。

    然後,他們為什麼要帶朝珠呢?下面就來為大家說說

    這個事情要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說起,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皇太極下達了清朝官員必須穿馬褂、戴朝珠的命令。

    主要是當時的皇太極覺得,他已經將大清朝建立起來了,如果還穿著漢人的服飾,難免不倫不類,所以要限定他們的穿著,便規定了涉及到打仗、打獵、正式的活動,一定要穿他們老祖宗在金國時期的裝束,至於平常的日子,你愛穿啥穿啥,我不管,並且皇太極的這個規矩還不尊重子孫後代們更改。

    但包括他們愛新覺羅家族在內的所有人,沒有人知道他們正統的服飾應該是怎麼樣的。這件事情一直到了乾隆三十七年,他們還在抱怨關於他們老“祖宗”的遼、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史料中都沒有清晰的記載。

    而且遼、金、元三朝衣冠,其實也只是一開始遵循了騎射習俗,到了後來也基本都用上了我漢人樣式。這點也得到了乾隆的承認,就這樣經過逐漸演變,到了皇太極的時候就變的不像話了,所以這才有這麼一出。

    一直到了乾隆時期,清朝才制定了嚴格的制度度,其中就包括題主所問的“朝珠”,“朝珠”的形制和數量也都有了明確的規定,甚至什麼場所用什麼樣的“朝珠”都有詳細的規定,就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用一百零八顆東珠製成的朝珠,在大殿的時候用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雜飾;祀天時候要青金石為飾;祀地時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還有就是如果大臣們戴錯了朝珠,輕則斥降職罰俸或剝去官服,重則斬首示眾或誅九族。

    當然也有人說戴“朝珠”是因為清朝的老祖宗們信佛,這點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依據,其次“朝珠”也是清朝官員官階的一個表現。

  • 8 # 西府趙王爺

    主要是因為清朝信奉佛教,佛教的裝飾就是佛珠!

    清朝官員的脖頸上,所佩戴的串珠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裝飾品,這串珠子叫做“朝珠”,是清朝官員們身份的象徵。

    一串朝珠共有108顆珠子,以佛頭為首,每串27顆珠子便穿入一顆大珠,大珠也叫“分珠”,每串朝珠上有4顆“分珠”,四顆分珠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108顆朝珠還對應著12生肖、24節氣和72天候。

    分部在朝珠中的三顆綠松石,象徵著早、中、晚三個時段和上、中、下三個旬期。朝珠的用料和大小長短,代表了官職的高低。(或瑪瑙、或蜜蠟,官職不同,朝珠的用料也不同。) 朝珠的用料十分講究,而且在材料方面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規定。

    一品官員(正、從)——嵌紅寶石朝珠,紅寶石象徵著高尚與仁愛,象徵著清朝一品官員應該具備高尚的人格與仁愛的精神。(然而並沒有……)

    二品官員——嵌紅珊瑚朝珠、佩紅寶石頂子

    三品官員——嵌藍寶石朝珠(同上)

    四品官員——嵌青金石朝珠

    五品官員——嵌水晶朝珠

    六品官員——嵌硨磲朝珠(一種潔白如玉的貝類製作而成的寶石,是佛教七寶之一。) 七品、八品、九品通用黃金。 清朝官員在升遷或者被貶職時,與其品級所相應的朝珠必須上交朝廷。

    在清朝,朝珠不可以作為私人收藏,不可以故意毀壞,不可以私自打造, 官員們必須在穿著朝服時才可以佩戴朝珠,不佩戴朝珠時要將其妥善保管,對朝珠和朝服不敬,就是對大清皇帝不敬。

    事實上朝珠乃是清朝朝服文化的一部分!

    朝服又稱朝袍,是清朝官員身份的象徵,即官員們在上朝和辦公時所必須穿著的服裝。

    “朝袍”並非清朝獨有,早在周朝便有了“朝袍”的傳統。

    上朝不穿朝袍和上學不穿校服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結果卻大不相同……畢竟老師們沒有判決斬立決的權力。

    清朝官員的朝袍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禮服,朝服袍、吉服袍,都屬於禮服,各有春、夏、秋、冬四套。

    禮服是過年過節或者參加皇家聚會時穿著的衣服,因此朝服袍和吉服袍,一年裡也穿不上幾次。

    官服之中最有講究的是第二種——朝褂。

    朝褂,因其胸前、後背各有一塊像補丁的圖案,所以又稱“補子服”。

    (清乾隆時期,在北京南城區有一個地方叫做“補子衚衕”,這個衚衕就是買官賣官的地方)

    朝褂是封建社會下,等級制度的體現,官員的品級不同,朝褂上打補子的圖案也不同。

    補子服又分為“文官和武官”兩種。文官一品的補子服圖案是海天仙鶴;

    武官一品的補子服圖案是青藍麒麟;

    文二是鳴天錦雞,武二是金毛獅子; 文三是向天孔雀,武三是斑斕猛虎; 文四是褐背雲燕,武四是黑斑花豹; 文五是海涯白鷳,武五是白腹黑熊; 文六是藍嘴鷺鷥,武六是金眼花彪; 文七是錦毛鸂鶒,武七、八是藍角公牛; 文八是無尾鵪鶉; 文九是雙尾練鵲,武九是藍海白馬。

  • 9 # 蕭郎君

    “朝珠”是什麼,就是清朝那些大臣們脖子上戴得“裝飾品”。

    看著是不是很熟悉?一些不知道它是什麼的人,第一感覺就是佛珠。

    其實它是“朝珠”,而不是佛珠。朝珠的由來就是由佛珠轉變而來的。因為清朝皇帝信佛教,所以就模彷彿珠弄出來了”朝珠“。

    朝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戴得,只有那些官至四五品之上的人才可以佩戴,這是一個象徵。

    朝珠和佛珠一樣,都有108顆。

    佛教的108顆佛珠,代表著108種煩惱。而朝珠卻和佛珠卻大不相同。

    它的108則代表的是12個月,24節氣,72侯。

    總而言之朝珠比佛珠複雜的多,下圖便是佛珠上掛件的各種解釋。

    那下面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會有朝珠。

    我們已經知道了朝珠是清朝的東西,那麼我們就需要先去了解下清朝的歷史。

    25歲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建立了後金。

    女真族呢,則是滿族的前身。

    在努爾哈赤那會,大多都是信薩滿教。薩滿就是巫師,有預言、控制天氣、占卜等等超能力。

    皇太極之後,後金統治的地盤更大了,蒙古部落也在其中,而蒙古呢,是信藏傳佛教的。因此,清朝一些人也逐漸地開始信佛教了。

    據說,皇太極特別喜歡玩佛珠,還經常把佛珠送人,當作賞賜。

    當然,這時候佛珠還沒有出現,直到後來清朝入關了,才有佩戴佛珠,比如孝莊太后。

    順治時期,雖然還沒有完全有這種朝珠的制度,但是也是在逐漸完善過程中的。而且孝莊太后和康熙都是藏傳佛教的信徒。所以朝珠的出現是必然的。

    在《清會典》裡對朝珠有明確的規定:

    皇帝朝珠,謹按本朝定製,皇帝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紀念、背雲大小墜珍寶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皇太后、皇后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皇子朝珠不得用東珠。

    不僅如此,還有:

    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以雜寶及諸香為之。

    足以看出朝珠的規矩有很多,不僅佩戴人員有限制,而且顏色、材質都需要不同。

    就比如皇上用的是珍珠材質,顏色為明黃色。而且像這種珍珠材質只能是皇上、皇后這種才能使用。

  • 10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做為滿清統治者,一開始是做為佛教法器,後來,成為了顯示身份等級的冠服制度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它是有一個演變過程的,他的功用也是慢慢發生了變化。

    下面我們就一點點和大家說說。

    追根溯源,我們要說到數珠。

    因為朝珠就是從數珠發展而來的。數珠那是念佛時記數用的法器。我們常見一些僧人,出家人,手裡拿著一串珠子,口中誦著經詞。經書中有記載

    佛告王言,大王若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心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言,要數珠著,要當須滿一百八顆,如其難得或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

    我們從孝莊太后的畫像中,可以看出,數珠的基本樣子,有一百堆八顆數珠,配有佛頭,佛頭塔,記念,背雲,墜角,

    這是數珠,和念珠是一個概念嗎?不是的。數珠只有經過“配唸佛裝嚴”之後,,才會成為念珠,形式也有了區別,少了背雲,墜角,多了錢,豆,金剛杵等裝飾物。

    在故宮博物院裡,有一件白玉念珠,是雍正十年御賜給時為皇子的弘曆的。也是和數珠不同,符合念珠的規制。

    再說,朝珠與數珠

    其實在大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並沒有朝珠這個詞。而是出現了佩帶數珠的記載。如《大清會典則例》中就有,

    順治九年題準,閒散宗室服用蟒緞妝緞倭緞及各種花素緞,衣裾四啟,得掛數珠。

    可以看出順治時,就配掛數珠了。這是宗室身份的象徵。接下來,到了康熙年間,

    文官四品以上官員,用蟒服,掛數珠。

    明文規定的是四品以上的官員的特權。雍正元年,登基之初就對胡亂掛數珠現象進行了申飭。規定

    凡大小官員,定有品級,俱以名分為重,近有不分官職,掛數珠,嗣後俱照各官員品級,依定例行事。……一併議罪。

    到了乾隆時,懸掛數珠已經成了朝儀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是典禮的一部分。

    由以上可以看出,這是身份的象徵,也是禮儀的需要。在祭祀典禮中承擔著禮儀佩飾的功能。

    不過,在這裡大家不要誤會,這裡官員佩帶的可不是朝珠,而是數珠。

    根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記載,雍正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怡親王珊瑚珠一串,菩提數珠一串,王諭,此二串數珠俱配朝裝嚴。遵此。

    在這裡,朝裝嚴的數珠與沒有進行朝裝嚴的數珠,基本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數珠與朝裝嚴之間,有相同的特徵。看以下證明。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怡親王交小龍眼菩提數珠一串,共計一百八個,奉旨此盤數珠甚好,配上用朝裝嚴。欽此。

    數珠經過朝裝嚴,就會成為朝裝嚴數珠。裝嚴是有一定的加工工序的。那什麼時候有了朝珠的記載呢?1751年記載了貢單中有朝珠九盤,其實就是九盤朝裝嚴數珠。而有明確記載的,是1747年的檔案,將朝裝嚴數珠記載為朝珠。

    奉旨,著在銀庫挑選一色珊瑚珠,湊上裝嚴,上用朝珠一盤,欽此。

    朝珠一詞第一次出現 實錄中,是1748年,制定孝賢純皇后的喪禮儀式中。

    “群臣常服,不掛朝珠。禮畢仍素服。百日後群臣常服掛朝珠。”

    在1764年完成的《大清會典》中,明確記載了皇帝朝珠的佩掛。同時記載了朝臣朝珠的使用。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以雜寶。

    以上這就是朝珠的由來。再給大家說明一下,等級的不同,配掛的差距。如下。也說明了為什麼要佩戴朝珠。一開始,他是一種佛教信仰,後來,有了兩個功用,一是顯示等級身份,二是為了禮儀需要。總之,是統治者尊貴地位的象徵。就說到這裡吧,歡迎關注我們,歷史 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容忍博越發動機機油裡有很多的金屬顆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