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熬夜會上癮
-
2 # 遊涵
恐嚇當然會為孩子的性格締造陰影,因為孩子會盲目信任大人的一切,遭到恐嚇的孩子會認為環境危險,因此不敢冒險,不敢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更不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自閉、內向等心理問題便有可能伴隨他的生活。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句則更容易讓孩子有即將被拋棄的感覺,於是不相信親情,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特別是對親人。
-
3 # 小麥156
肯定會的,我家大寶寶以前小的時候每天晚上就要出去玩,我記得當時就告訴他外面黑有黑貓,我不敢出去,要去他自己去,然後裝出一副害怕的樣子,現在倒好,大寶都快六週歲了,就是害怕黑,天稍黑一點就不敢出門了。希望寶寶快點好起來
-
4 # 希樸羊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恐嚇孩子: 如果不聽話, 就不準吃飯! 如果不好好做作業, 就揍死你!…殊不知, 孩子思想單純、幼稚, 這樣恐嚇往往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和後果。膽小、內向的孩子, 會產生巨大的思想壓力, 鬱鬱寡歡, 惶惶無主。長此以往, 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損害,甚至導致精神疾患。有逆反心理的孩子, 會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 執拗地與家長對著幹。家長要他這樣, 他卻偏要那樣, 看你怎麼辦? !
現代教育指出,恐嚇教育是一種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它會對幼兒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從正確的角度來說,打罵恐嚇孩子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一)恐嚇易對幼兒造成心理虐待、精神受損。幼兒需要的安全環境,不僅包括身體的,還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成人對幼兒實施恐嚇,則剝奪了幼兒最基本的安全需要和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二)恐嚇易引發幼兒心理、生理疾病。醫學研究表明,突發的恐嚇事件或恐懼氣氛會讓人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刺激。若成人常恐嚇幼兒,會給幼兒帶來壓力,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的調節功能降低,易引發各種疾病,如遺尿症等生理疾病。
(三)恐嚇不利於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認為3歲前是孩子對環境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經常體驗穩定與安全是孩子對他人產生信任的前提。用恐怖故事和言語來恫嚇幼兒會阻礙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導致幼兒膽小怕事、缺乏獨立性,束縛幼兒的個性。
(四)恐嚇易混淆幼兒價值觀。在幼兒園,有時教師難以控制幼兒吵鬧局面時,會警告幼兒“再大聲吵,就打電話叫警察叔叔把你們抓走,叫醫務室的醫生來打針”,幼兒一聽就安靜了。此時,警察和醫生正義的形象變成恐嚇幼兒的說辭。這樣類似的恐嚇將混淆幼兒對一些職業的正確認識。更可怕的是,當孩子真正的遇到危險時,卻又不敢找能就他們的人----警察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紅燕《“恐嚇”非教育,嚇大的孩子不健康》. 西華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
2、朱曉玲.《不要對孩子說——反思恐嚇教育》.崑山市城北中心幼兒園.
3、李玉宏.《恐嚇孩子惡果多》
-
5 # 麥田守護者16
對於因恐嚇已經造成恐懼感的孩子,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時,可以告訴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可怕的。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關了燈看電視、聽音樂,在黑房間做遊戲,使他將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聯絡在一起,親人陪伴也會使他產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將燈一時開,一時關,讓孩子把屋子探個究竟,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會習慣獨自的關燈的房間裡睡覺。
-
6 # 孔德淇
“嚇唬”教育是家長教育孩子最為普遍的方式。一般來說,家長 “嚇唬”不聽話孩子的方式主要有:大灰狼、大老虎、鬼、妖怪等恐怖的形象;警察、老師、醫生等一些具有權威而嚴厲的角色;一些惡性事件的結果,比如說被車撞死、被火燒死、被淹死、被電死等;情感上的冷漠,比如 “媽媽不要你了”“媽媽不喜歡你了”“媽媽把你扔到沒有人的地方去”等。顯然,家長用可怕的事物或製造恐怖的氣氛“嚇唬”孩子,有時比說服還奏效,真能把孩子鎮住。但是,這種做法雖然暫時達到了目的,卻給孩子帶來不容忽視的傷害。
其一,“嚇唬”使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孩子對很多事物的認識都是模糊不清的,加上孩子年幼,缺乏知識經驗,不瞭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對於陌生的現象和事物都存在戒備心理,這是很正常的。如果家人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導,反而利用孩子的無知心理來“嚇唬”孩子,這將會在孩子心靈深處埋下“怕”的種子,造成孩子膽小、孤僻、憂鬱、懦弱、神經質等性格上的缺陷。
其二,“嚇唬”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著特別的眷戀,同時也有潛在的不安感。媽媽不在身邊時他們的心裡經常會有“媽媽會不會不要我”這樣的擔憂。如果再這樣“嚇唬”孩子,孩子的潛在不安感會加劇。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並不愛自己,繼而會產生和父母情感上的疏離。
其三,“嚇唬”會泯滅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習者的第一美德。”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事都具有一種新鮮感和好奇心。當孩子在探索世界、尋求答案的時候,如果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而用“嚇唬”的手段來禁止孩子的探索行為,雖然暫時避免了孩子接觸一些危險的東西,但長期下去,孩子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繼而喪失了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其四,“嚇唬”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嚇唬”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是非不分、真假不明,對事物產生錯誤的概念,對一些生活中的正常現象產生害怕和牴觸心理。如果家長常用鬼來“嚇唬”孩子,會使孩子錯誤地以為世上真有鬼。如果常用“警察來抓你”“讓醫生給你打針”來“嚇唬”孩子,會歪曲警察和醫生的形象,讓孩子對他們產生畏懼和憎恨情緒。而且,這些誤解和偏見會存在於孩子的頭腦中,影響著他的思考和行為。
顯然,“嚇唬”教育表面看來是孩子暫時的“順從”,可更影響到孩子思維、行為方式和心理健康,給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因此,家長應該給孩子理性、科學的教育,千萬不要把“嚇唬”當作教育孩子的法寶。
-
7 # SAERXL
1-2歲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的生活體驗,不知道外界有些事物是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的,其實,當這個年齡的孩子出現不聽話或是對抗時,父母應該採取誘導的方式,因為他們十分相信父母,一般情況下是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勸導的。
對於因恐嚇已經造成懼怕感的孩子,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的懼怕感,克服緊張情緒。如孩子怕黑暗不易入睡時,可以告訴他,白天和晚上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可怕的。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關了燈看電視、聽音樂,在黑房間做遊戲,使他將害怕的事和愉快的事聯絡在一起,親人陪伴也會使他產生安全感。入睡前可將燈一時開,一時關,讓孩子把屋子探個究竟,逐步不怕黑暗,慢慢地他就會習慣獨自的關燈的房間裡睡覺。
千萬不要因恐嚇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礙,請記住一位早期教育專家的話:“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懼怕、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有害於孩子的神經,引起身心虛弱,影響身體健康。”
-
8 # 名師來了
面對孩子哭鬧頑皮時,家長們最常用的招數就是“嚇唬”,採用的道具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大狗熊、數三下、毛毛蟲、偷小孩兒的、警察叔叔、保安叔叔,甚至還有農民伯伯……而從性別上看,媽媽們嚇唬孩子通常需要藉助外力,而爸爸們則往往是靠自身力量解決,比如信不信我揍你……
綜合網友和家長們的反饋,我們將家長們常用的嚇唬招數梳理了一個排行榜,家長們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屬於哪個段位:
招數一:說魔鬼、大怪獸和大灰狼的等不存在的東西
影響:容易讓小孩子有不安全感,不敢獨處,就是到能獨處的時候,也會害怕,靜不下心來,不利於孩子成長。
招數二:使用暴力的方法。“不聽話我就打你”“把你扔出去”
影響:典型的暴力崇拜,家長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當他們碰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時,也會想到用這種暴力的方法去解決,以暴治暴。
招數三:以交換條件作為要挾,如“你要是這樣就不給你買……”
影響:這種方法會培養孩子的物質心,以後就可能演變成孩子以用物質條件來要挾父母,如果要挾不成,就拒絕接受父母的要求!
招數四:大聲呵斥、倒數三下
影響:剛開始,孩子一般能被父母的大嗓門“鎮住”,乖乖地聽話,但他們只是被嚇住了。逐漸地,孩子會開始牴觸父母的訓斥,這樣宣洩憤怒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嚇唬究竟會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怎樣的影響?與孩子正確交流的方式是什麼?在最新一集的《瞧這熊孩子》影片節目中,著名家庭教育專家宗春山給出了答案。
-
9 # 資訊保安ovo那些事兒
恐嚇”孩子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去觸碰某樣東西,或者是想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某件事,經常都會採用各種誇張的方式來嚇唬孩子,比如什麼鬼怪之類的。

這種方式固然能在當時起到短暫的作用,但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陰影卻是永遠的,一般經常受到這些嚇唬的孩子,在他們的內心會留下一種很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在長大之後也難以磨滅。經過統計得出結論,大部分人的心理疾病都是由於小時候遭受的一些恐嚇,或者特殊的經歷而造成的,所以家長對這些事情一定要重視起來。
用警察來嚇唬孩子

把威嚴的警察叔叔搬出來嚇唬孩子,也是家長們很常用的手段之一,這種方式相較於用鬼怪的方式來嚇唬雖然沒那麼虛幻,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經常用警察叔叔來威脅他們,勢必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懼怕警察的心理,因此當孩子在外遇到困難時,可能會不敢去求助警察的幫助。
用鬼怪嚇唬孩子

估計很多大人都用過這種方式來嚇唬孩子,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就會搬出各類鬼怪出來,說孩子要是再不聽話,那麼這些鬼怪就會出現。對於天真的孩子來說,這些鬼怪的威懾性自然是很大的,他們也無從去辨別真偽,所以一般都會湊效。但在之後,孩子的心中就會留下了這些鬼怪的影像,時常都會去想象它們長什麼樣子,以至於越想越害怕,最終造成很大的心理恐懼,變的膽小,或者是演變成一種怪異的心理疾病。
扭曲常理來嚇唬孩子

這一種嚇唬可以體現在很多的方面,有時候家長可能是出於一種逗趣的心理,但卻會顛覆掉孩子對待這些事情的正確認知,輕則鬧鬧笑話,重則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家長不管是出於逗趣還是引導孩子的時候,都不要隨便的去扭曲常理性的東西,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
說孩子是撿來的
這是很多媽媽喜歡用的方式,通常在孩子淘氣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或者不要他了之類的話,這些話在回味起來的時候還頗感有趣,但對於幼小的孩子傷害卻是很大的,在孩子的眼裡父母是他全部的安全感,如果媽媽經常這樣說的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這樣的教育方式是缺乏意義的,希望更多的父母可以更加和自己孩紙互動而不是恐嚇。
-
10 # 大笑哈哈樂
恐嚇會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大
因為恐懼會導致心理障礙,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孩子長大後會出現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缺乏獨立性。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用恐嚇的方式,那樣會造成孩子心理障礙。恐嚇雖然有時有效果,但父母卻要思考,如果孩子經常處於被恐懼感佔據心靈,那麼,精神就容易受到創傷,這樣下去,還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失眠、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患精神官能症,影響孩子心理的正常發展。 如果你的孩子有恐懼心理,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克服緊張情緒。比如你的孩子黑不容易入睡,那麼你要告訴孩子,白天和晚上是一樣的,沒什麼可怕的,晚上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聽音樂,在黑暗的房間裡做遊戲等等,這樣有親人的陪伴讓他有安全感,讓他不再懼怕黑暗。 專家說到:“不要讓孩子的心靈裝進恐懼、憂慮、悲傷、憎恨、憤怒和不滿,這些情緒和情感有害於孩子的神經,引起身心虛弱,影響身體健康”。
-
11 # 十月媽媽心理
看了部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被片頭恐怖的教育擊倒。
一個小和尚,跟著一個老和尚,常年居住在水中央的廟宇裡,與世隔絕。
小和尚生活單調,孤寂,無聊,一個人沉默地成長。
他最大的樂趣,是跟隨師傅採藥,縱情山水,釋放天性,感受自由無束。
他挖掘好玩的事情:用細細的棉線,將小石頭綁在動物身上,一條蛇,一條魚,一隻蛙。看它們因負重,不斷掙扎,行動遲緩,小和尚開心不已,露出天真的笑容,那笑純粹,乾淨。
但這個遊戲,被師傅發現了。
師傅不責備,不制止,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任其發生。
到了晚上,師傅找來一塊石頭,用同樣的方式,綁到熟睡的小和尚身上。
清晨,揹著石頭的小和尚,哭著求師傅鬆綁,師傅只是問他,背石頭的感覺如何。
小和尚面露愧色,他知道錯了。
但師傅沒有就此罷休,他說:“去,找到那些被你綁在石頭上的動物,幫它們解開繩子。那我也會替你解下來的。但是如果那些動物,魚啊、青蛙還有蛇死了的話,在你今後的生命裡,心中都會揹負著這顆大石頭的。”
於是小和尚揹著石頭,艱難地去尋找,他找到魚,魚死了;找到蛇,蛇也死了;只有青蛙,還在奄奄一息地掙扎。
小和尚哭了,感同身受般,為小動物的遭遇,自責、悔恨、痛不欲生,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
從此他的心裡,植入一個信念:我有罪,終生有罪,罪無可赦。
但就是這樣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教育,就是這麼畸形的教育方式,竟讓很多家長認同!
大家說,做得好!就該讓他嘗受相同滋味!如此才記憶深刻!
多麼悲哀。
何為惡?故意為之,破壞他人的利益,視為惡。
我們卻忽略了,小和尚施虐,並無惡意,他只是一個孩童,內心純淨,在山水之間,想尋一點樂趣,他只是將蛇、魚、蛙當做玩具罷了,他只是藉此撫慰內心的寂寥,僅此而已。
但這被老和尚解讀為了殘忍,將這視為惡,是小和尚故意為之的“惡”,他殺生了。
所以,小和尚必須受到懲罰,只認錯不行,改正也不行,必須在內心深刻記住,必須為此揹負一生。
這,不恐怖嗎?不殘忍嗎?
小和尚為死去的動物流淚,一方面是悔恨,一方面是恐懼。
最信任的師傅預言,他心中將永遠揹負著大石頭。
魚和蛇不能死而復生,他就無法贖罪,在潛意識中,他順應原罪,終釀下大罪:追隨戀人下山,最終卻殺死她。
從某種角度來講,他的罪惡,是被師傅,這個唯一的撫養者誘發的。
這不是教育,這才是真正的施虐,給孩子的心靈施虐。
我們很喜歡用“恐嚇”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比如,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你不好好學習,就會成為無用之人!
再不睡覺,大灰狼就會把你抓走吃掉!
恐嚇有用嗎?
有,它會讓孩子緊張,讓孩子乖乖臣服。更重要的是,它用起來省時省力,見效快。
壓力巨大的父母,便會對孩子的行為,大驚小怪,他們認為“今天偷針,長大偷金”,“今天虐殺小動物,明天就可能殺人”,將孩子的過失無限放大。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容易使用“恐懼”,為了杜絕孩子犯“大錯誤”,這個“恐懼”種植得越深越好,最好深入骨髓,伴其終生。
這樣,只需教訓孩子一次,他就永不再犯,實在完美。
這就是父母的願望。
可是,被恐嚇的感覺好受嗎?
不好受。
接受恐嚇後,人會產生無力感,自卑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喪失安全感。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關於恐嚇對幼兒影響的實驗,也被稱為“心理學史上最讓人憤怒的實驗”。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找來九個月大的寶寶,小阿爾伯特,利用孩子喜歡毛絨玩具的天性,讓他與小動物、棉絮等,建立親密關係。
等到11個月大時,華生送給小阿爾伯特一隻白鼠,孩子立馬喜歡上了。
但每次撫摸小白鼠時,他的腦後就會傳來巨響,那是實驗人員故意製造出來的。
阿爾伯特被嚇得抽搐。
可是他無法抗拒內心的喜歡,仍忍不住撫摸小白鼠,這時又會聽到巨響,一連三次,小阿爾伯特終於對小白鼠產生巨大恐懼,哭到昏死過去。
後來,他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同時對一切帶毛的東西,甚至鬍鬚,都恐懼不已。
還有一個網友描述過自己被恐嚇的經歷。
小時候,她偷了媽媽的錢,被鄰居姐姐知道,各種羞辱,各種恐嚇,說小偷會下地獄,會被鬼怪吃掉。
她為此夜不能寐,茶飯不思,焦慮難過,幾近崩潰。
媽媽知道後,告訴她偷錢雖不對,但不會受到那樣的懲罰,因為媽媽愛她,只要改正行為就值得原諒。
並且告訴她,懲罰只會發生在當下,不會埋藏在未來,而修正行為,才需要延續一生。
從此,她再也沒有偷過錢,內心對母親的尊重和愛,也從未消失。
之後她養成了及時糾錯的習慣,成為了不怕犯錯誤,勇於探索的人。
她的生命,輕盈而豐滿,不用揹負任何枷鎖,輕裝前進。
《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指出,人產生恐懼後,心理會失衡,即使這種恐懼得到緩解,其產生的影響並未消除,只是被埋藏在了潛意識中。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恐懼很容易被誘發,對並未發生的事情,產生過多擔心,總會聯想到糟糕的結局。
比如,坐車總會想到自己遭遇車禍,坐飛機總害怕飛機失事,還沒結婚就怕離婚,還未生孩子就懼怕養不好孩子。
這種對未來的擔憂,會阻礙個人的探索,將人囿於舒適區,尋求安全感。
它讓我們逐漸喪失求知慾,求變欲,故步自封,不思進取。
還有一種情況,因為“犯下的罪惡”將揹負一生,無法逃脫,無法贖罪,人們就會產生絕望感。在絕望的推動下,我們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就如小和尚,反正他已揹負罪孽,而且無法擺脫,無法修正,那麼就讓我繼續犯罪吧。
類似的情況,也常發生在孩子身上。
我學習成績差,註定人生失敗,那從現在開始,我乾脆不學了。
反正我是壞孩子,我再破壞更多規則,也沒關係······
我們在孩子內心種下了恐懼,同時也摧毀了他對未來的憧憬,扼殺了他改變的動力。
孩子犯錯,及時糾正,是父母的責任。進行適度懲罰,未嘗不可。
但恐嚇不是教育,它是施虐。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切勿上升到人身攻擊,不要對孩子進行負面投射,否定孩子的一切,並將負罪感延續到將來。
請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分析問題,當下找出解決方式,溫和堅定地要求孩子改正。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所有的教育,都應在愛的包容下發生。
-END-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嚇唬孩子,有時還會恐嚇孩子,這樣孩子的心靈被恐懼感佔住,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因此,恐嚇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礙。當孩子不聽話時,很多父母都嚇唬孩子,說:“你在哭,我們就不要你了”等這樣的話
回覆列表
肯定有的,小時候,只要不聽話,就說晚上把我關在屋子外面,會被毛狗拖去,然後那些年真的相信了,一到晚上就不敢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