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浪金沙
-
2 # 財富公館
嗨,各位觀看“播米侃財經”的朋友們大家好。這期我接著上期的話題“1989,日本股災”。上期億策金點說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作為最先起飛的亞洲經濟體,無論是增長的速度、產品的競爭力、還是財富的積累,都創造出了令全世界震驚的奇蹟。日本在60年代,汽車工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70年代,日本製造的物美價廉的汽車,在低技術工業領域稱霸市場;80年代,日本電子工業突飛猛進,逐漸掌握除中央處理器之外的幾乎所有積體電路和計算機晶片的製造技術。在30年裡,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是的,經濟如此迅猛增長,勢必危及到美國的霸主地位。無獨有偶,在日本經濟發展迅猛時期,美國則因為國內外的複雜環境,陷入了嚴重的貿易赤字“泥潭”,而日本正是美國最大的貿易赤字來源國。為了彌補貿易逆差,美國就需要吸引大量的外資,而大量外資流入,出現了一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改變了美國的對外資產投資的地位。1981年開始,美國的資產流入遠遠超過流出,境外投資額開始急劇下降,使美國成為了淨債務國。而日本在此期間,為其積累了鉅額的外匯儲備,政府大量持有的美元債券,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
美國渴望透過多方談判,一方面解決因美元定價過高而導致的鉅額貿易逆差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時機成熟了!在1989年,日本在美國財長貝克的高壓下,被迫同意日元升值,由美英日德法5國財長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廣場協議”,正式拉開了日本經濟衰退的序幕。那麼《廣場協議》到底給日本帶來多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
1985年9月,日元的匯率在 1 美元兌換 250 日元的水平附近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日元快速升值到 1 美元兌換 200 日元附近,升值 20%。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擊經濟增長和造成通縮,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 利率水平由85年的5%降至87年3月的2.5%,並將這一低利率維持了2年零3個月。這裡簡單的說下,匯率的過快浮動會對進出口的外貿實體經濟進行衝擊,這種衝擊可能導致實體經濟活力降低,貨幣的通縮。所以,日本央行與之對應的下調利率,為市場注入貨幣,提升市場的經濟活力。但超低利率政策也導致貨幣供給量急劇增長,面對過多的流動性,銀行和企業都苦於難以找到有高比例回報的投資專案,轉而紛紛把資金投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導致資產價格泡沫越吹越大。
在投機浪潮漸起的背景下,日本的大型及骨幹企業率先出手。它們透過發行新股等手段籌集到大量的低成本資金。這些資金不僅用於購買新式裝置,還大量投入到股票和不動產等金融財務活動方面。如此一來,中小企業也積極仿效,透過擴大向銀行借款的辦法去做投機生意。在1986年後,企業不問規模大小,都是一派繁忙,在投機的泡沫之中奔波。
金融機構的融資活動更是沉迷在“泡沫經濟”的幻景中。它們一改多年謹小慎微的做法,無節度地大量融資。銀行更是使出渾身解數,盡全力擴大融資,以佔有率至上、收益至上為宗旨爭相增加貸款。當時銀行是以地價升值、股票升值為繁榮基礎,只要有擔保就積極進行融資,而關於融資專案用途、償還能力、經營能力、發展前景等作為銀行的基本審查職能,幾乎完全不發揮作用。營業與管理之間的平衡問題無人問津,甚至銀行事前就把擔保價值的評價描繪成預期未來升值,在很多情況下,根本不做嚴格的擔保評價。銀行除向不動產擔保之外,還對非銀行系統和住宅發麵的金融專業公司進行積極融資,這無疑是向房地產行業注入足夠的貨幣。
以一曲《北國之春》唱紅列島的千昌夫,當時正是紅得發紫的歌手。第一家銀行找到他時,建議他投資夏威夷的五星級酒店:“日本人成群結隊地跑到夏威夷去舉行婚禮,在那裡建一座五星級酒店絕對有必要,而且一定能夠賺錢。”千昌夫困惑地說;“我沒有東西可以擔保。”銀行卻說;“你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擔保。”結果,先後共有五家銀行向千昌夫房貸。他在夏威夷不僅投資酒店,還投資Golf球場,五家銀行貸給他的總金額達到2700億日元。2700億日元。我們按照現在的匯率來換算人民幣,去掉零頭是170億人民幣。暫且不論專案的盈利能力,沒有擔保沒有保人五家銀行就以“他的名字”對他進行融資170億人民幣,如此嚴重擴張與金融氾濫也只是那個時代中的一個小故事而已。
在“泡沫經濟年代”投機永遠是不變的主題,而股票和房地產則是投機者樂此不疲、趨之若鷲的兩大“寵物”。
股票,進入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日本的股票價格一直看漲。這種上漲的勢頭幾乎是直線的,而且是異乎尋常的空前上漲。1985年末,日經平均股價為13113日元。此後不斷攀升,創造新的記錄。到1987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股價已漲至26000日元,漲幅已近一倍。1987年10月華爾街股市大崩潰波及全世界,導致全球性股市大震盪,日本股市也無不例外受到影響。按說日本應該從美國股市的崩潰得到警示,但就在各國忙於整頓股市之時,日本卻在國內資金極為富裕的條件下放鬆銀根,膨脹信用貸款,使它的股票時價總額在兩個月後達到全世界股票時價41.7%。日本的人口只有美華人口的一半,國民生產總值也只有美國的60%,但日本的股票市場卻開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進入1988年,日本的股票交易熱繼續升溫,7月1日的成交額竟達到創紀錄的28.5億股。到1988年歲末,股價已平均達到3萬日元。1989年,股市交易更上一層樓,股價平均額達到38915日元的高峰,相當於1985年的3倍。1985年末股票餘額時價位196兆日元。為該年國民生產總額的60%,而1989年末的股票餘額時價總額達630兆日元,為當年國民生產總額的1.6倍。僅僅4年時間,其膨脹額達到434兆日元,差不多相當於一年的國民生產總額。在國民資產的金額資產中,股票資產也由1985年末的242兆日元增至1989年末的630兆日元。
這種股價瘋狂上漲使得日本人如痴如狂,紛紛捲入股票投機之中。虛擬資產正像泡沫一樣慢慢膨脹。
房地產,房地產的投資熱伴隨著股價上漲而上漲。1985年末,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為1004兆日元,到1990底達到2389兆日元,其增加額為1385兆日元。相當於日本名義國民的生產總值的3倍,與股價的上漲“交相輝映”。當時日本土地的總價值相當於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5倍多。在1990年,日本的土地資產價格總額竟然可以購買比日本大25倍的美國,其瘋狂上漲程度,可見一斑。1989年,日本最具有經濟實力的不動產公司——三菱房地產公司宣佈,將以8.5億美元收購洛克菲勒大樓,並在最高處插上國旗。這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最為瘋狂的一次房地產行動,日本人彷彿沉浸在“可以憑自己的經濟實力買下一個美國”的快感中。
也許,如果沒有外部極具破壞性地震盪,日本也許可能以和緩的緊縮逐漸實現軟著陸。但像是“金融核彈”的股票股指期貨徹底的對日本金融系統進行了致命的打擊。那麼下期我們就來聊聊日本“難嚥的苦酒”。
-
3 # 行走在各國的小編
經濟危機這“東西”,說來也不是多罕見,光日本就經歷了不下三次。
尤其是八十年代的那場泡沫經濟危機,曇花一現的輝煌過後,日本經濟卻停滯了二十年。
1945年8月27日,因為美國在日本國土上投放了兩顆威力無比的原子彈,使頑固的日本軍隊繳械,宣佈無條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戰後的日本,一眼望去,滿目瘡痍;經濟更是直接倒退十年,一蹶不振。
被原子彈轟炸後的日本廣島
但日本的確是運氣來了,當時美國和蘇聯正緊張對峙,為了制衡蘇聯,美國前腳剛用原子彈炸了日本的老巢,後腳就去幫扶日本恢復經濟。
二戰結束後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抱上美國大腿的日本,經濟就跟打了雞血似的蹭蹭往上漲。
大有變身奧特曼上天的節奏。
1967年,日本早已從戰敗的陰影中緩過神來,並且還超越了曾經,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二。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的行人中,十之八九都是暴發戶。
當時日本經濟復甦的口號裡,有一項是“貿易立國”,就是大力發展出口貿易,同時限制進口貿易。
而當時世界強國之一的美國就是他們的主要傾銷目標。
但幹啥都不能一上來就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日本剛開始出口到美國的東西都是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輕工業,比如服裝、玩具等。
慢慢的,日本的胃口開始變大。
70年代中期,日本信心滿滿的想要帶領日產汽車打入美國市場,但卻遭到了美華人民的冷遇。
日本人納悶兒了,我們出口的汽車不僅省油還便宜,妥妥的“經濟實用型”,怎麼就沒人願意買呢?
疑惑不解的日本汽車商去往美國,想要知道自己汽車不受待見的原因,卻發現大部分美華人民都喜歡氣派的、結實的。
那個年代的美華人都有錢,“經濟實用型”完全不是他們的“菜”。
就在日本汽車商束手無策時,事態卻突然發生了反轉。
1978年,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王朝的革命,社會和經濟動盪不安,在此期間,伊朗停止向外輸出石油60天,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開始瘋漲。
原本有錢的美華人,突然傻了眼。
再怎麼有錢,也耗不住油價漲了三倍啊,車子都要加不起油了。
這時候,美華人民忽然想起了曾經看不上眼的日產汽車,不就是打著省油的旗號嗎?
從1976到1986的十年間,日本瘋狂的向美國出口產品。
美日貿易逆差翻了十倍多,年逆差額將近600億美元。
對日貿易逆差佔到了總進出口貿易逆差的四成,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美國花錢向全世界買東西,裡面有40%都是買的日產。
貿易逆差是什麼?
通俗一點說,就是美國一直在買日本的東西但日本卻沒有買美國的東西,這種單向購買就造成了美國的錢一直流向日本,長此以往下去,美國買窮了,日本卻變富了。
所以美國一琢磨,覺得不對勁,一個抱自己大腿才恢復經濟的小國家,居然試圖買空美國?
於是乎,美國決定磨刀霍霍向日本。
第一步,就是從匯率下手。
讓日元升值,再讓美元貶值,這樣花同樣的錢不就相當於省錢了?
美國:我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1985年9月22日,美國正式邀約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在紐約廣場舉行會議,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
而這份協議,也為日後的日本經濟埋下隱患。
《廣場協議》後,果然如美國所願,日元開始不斷升值,而大家則紛紛拋售美元,讓美元貶值。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日本國內產品的出口壓力逐漸增大。
另一邊,美國對日本的打壓還未停止。
繼簽訂《廣場協議》後,美國先是就日本的紡織業發難。
當時美國還佔領著日本的沖繩地區,並以此要挾日本“你向我這兒出口那麼多紡織品,我看你是不想要回沖繩了?”
日本哪敢對美國有意見,只能趕緊限制紡織品的出口,還得苦兮兮的表示“自願的”。
隨後,美國又朝著日本引以為傲的家電行業和汽車行業出手。
恰逢日本的電飯煲、電視機等家電橫掃美國市場,美國企業受傷得不行,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直接跟日本一番交涉,日本不僅乖乖限制了家電的出口,還直接對美國汽車取消了國內的關稅。
雖然當時的日本,發展速度就跟坐火箭似的直線飆升,但沒辦法,槍桿子在誰手裡,誰就是霸霸。
不過日本那時候雖然表面上很乖,但部分國民卻看不太清局勢,自我感覺very good。
其中就屬索尼的老大盛田昭夫和石原慎太郎最囂張。
這倆人聯合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日本可以說“不”》。
意思大概就是說,日本不應該再做美國的小跟班,身為舉足輕重的經濟強國,日本完全可以和美國、蘇聯過過招。
美國一瞧,喲西,這得多膨脹啊?不知道自己的國防支出還是美國給掏的錢嗎?
再加上日本東芝機械公司非法向蘇聯銷售高科技零部件,美國這暴脾氣刷的就上來了。
1987年4月,美國直接跟東芝公司絕交,明確表示不買東芝公司的產品,也不跟東芝公司往來。
東芝公司一下子哭暈在廁所。
但美國更騷的操作還在後面,1989年,美國搞出了一套超級301條款。
這個條款主要是幹啥的呢?表面上美名其曰是透過公佈的“重點不公平貿易做法”來與“重點國家”談判。
但實際上,就是直接干涉日本內政,強迫日本開放國內部分市場。
即使日本心裡再怎麼不爽,面上也得笑嘻嘻的接受。
這時候,達成所願的美國很開心,可以換取更多美元的日本國民也很開心,只有唯一知道內情的日本政府非常不開心。
回到日元升值的這邊來,經過這麼多糟心事兒的日本,出口壓力日漸增長。
畢竟以前只需要往外賣就可以了,但現在還得不停的買買買,這誰頂得住?
再加上隨著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的產品也隨之漲價。
大家攀比的不再是蘭博基尼、迪奧、LV等奢侈品,而是直接甩出一套日本電飯煲,再不行就加個日產馬桶蓋。
這樣一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出口的日產了。
日本一瞅,這不行,經濟增長不能在咱這一屆停了啊。
種種原因壓下來,日本政府決定拉動內需,實行貨幣寬鬆政策。
短短一年的時間裡,日本的銀行們連續五次降息,把貸款利率降到了驚人的2.5%,當時全球幾百個國家,就日本的利率最低。
利率低了,大量的資金就開始流入國內市場。
問個問題,如果有一天,貸款不再需要支付利息,那麼你會怎麼做?
柴妹掐指一算,絕對有一大波人去貸款買房。
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投資不動產和股票才是最佳之選。
當年的日本國民就是這樣想的,他們也這樣做了。
無數人蜂擁而上,貸款投資不動產和股票,日本的房價那是蹭蹭蹭的往上飆升。
最高峰時,整個東京的房價總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但日本就那麼大點地兒,不夠大家買,這些大富翁們就跑去其他國家買買買,尤其是美國。
雖然美國用兩顆原子彈轟贏了日本,但他們卻可以在商場裡買買買來找回民族自豪感。
什麼?你說錢?那不就是一張張的紙嗎?
洛克菲勒中心是美國的象徵之一?三菱公司大手一揮——買!
帝國大廈是美國地標性建築?日本大佬橫井英樹大手一揮——買!
曾經無比囂張的索尼公司也不甘落後,一問好萊塢著名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才34億美元?卡拿去,隨便刷!
要不怎麼說那時候日本的確是輝煌呢?
洛杉磯鬧市區的房產,一半兒是日本人的。
而夏威夷有96%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
除了在不動產上的投資,日本人在股票上也很瘋狂,股市日經225漲到了驚人的38915點。
當時,所有人都沉浸在“揮手撒錢”的美夢中,沒有人注意到這美夢的背後,是噩夢。
哦不對,有人注意到了。
日本央行的副Quattroporte三重野康曾公開表示“日本就像坐在乾透的火柴堆上”,一點就爆。
就像那首著名歌曲《泡沫》中唱的那樣“Sunny下的泡沫,一觸就破”。
到後來,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房地產泡沫背後暗藏的危機,他們釋出了《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想給房地產來個急剎車。
但沒想到,車沒剎住,反倒直接捅爆了泡沫。
從此,被捧上了天的日本,迎來了衰落的20年。
“當價格被無數槓桿推高,市場被過分的借貸和定價時,反轉就將開始”。
債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債務成本也在不斷擴大,當債務成本越滾越大,大到借債者無法承受時,壞債率就開始上升。
“我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
這麼多人不還錢了,銀行就慌得一批,只能先下手為強。
同曾經的降息一樣,銀行在15個月內五次加息,而加息不夠狠,還得限制貸款。
貨幣政策突然收縮,導致融資環境惡化,企業只能依靠變賣資產獲得現金流,曾經買入的土地只能不斷丟擲,價格便徹底降了下來。
但隨著資產價格的下降,企業資不抵債,唯一的路就是破產。
與此同時,民眾也難逃這至暗時刻。
手裡的錢越來越少,債務卻越滾越大。
經濟從盛世到衰退的反差讓人們陷入絕望。
很多人覺得日本泡沫經濟危機的爆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廣場協議》,柴妹卻覺得無法苟同。
當初簽訂《廣場協議》的國家不只有日本,但卻只有日本爆發了泡沫危機。
《廣場協議》在這場危機裡只是擔任了誘因的角色,其他國家只是對日本即將到來的危機冷眼旁觀而已。
真正導致這場危機的,是隨著《廣場協議》出臺的三大政策。
一是貨幣的突然擴張;二是日本堅持了超低利率政策;三是突如其來的貨幣收縮。
擴張得突然,收縮得也很突然。
貨幣升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升值後的盲目樂觀,而政府也沒有及時認識到這背後的危機。
普通民眾和小企業們還能怎麼辦?只能隨波逐流,默默承受著經濟的崩潰。
但大企業們在這場危機裡,卻並沒有遭到太多打擊。
就如今來看,日本比較知名的大企業,大多都是誕生於泡沫危機之前,可經歷過這次危機的他們,卻安然無恙。
所以說,能不能安然渡過經濟危機,也是要看底蘊的。
經濟危機,就像大浪淘沙,能留到最後的,才是狼人。
-
4 # 青巖談書
我是青巖,我來回答。
日本泡沫的形成1950年爆發的北韓戰爭給力日本復興第一個機會。日本利用地緣優勢成了美華人在朝作戰的後勤基地,大發戰爭財。1953年北韓戰爭結束後,美國調整了自己在東太平洋的整體戰略。改為扶持日本政府,將日本政府打造成美國在亞太地區重要的支點。日本藉由美華人的支援,經濟快速的發展起來。
日本在1961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直到1970年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此時的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6%和11.5%遠遠超過預期。國民收入增長了1倍還多。
80時年代初期,日本已經成長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低廉的電子產品和汽車充斥著美國市場,對美國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80年代中期,美國還沒有從“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中走出來。美國的財政赤字不斷飆升,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度增長。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摩擦已經發展到了必需要進行“大幅度調整的地步”。日本的政治受到美國的控制。日本與美國的經濟摩擦,多是由日本政府的讓步結束。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了“廣場協議”。
協議規定:制定協議的五國一起在國際金融市場拋售美元。使美元貶值,從而增加美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改善美國整體的財政狀況。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30:1掉到了120:1,也就是說日元整體上漲了一倍。(日元上漲帶了很大的負面效應。日本產品的價格隨著匯率的上漲,而大幅度的上揚。整體競爭力大幅度下降)。日本銀行為了穩定市場放鬆了銀根。大量的日元湧入了日本社會。“日本經濟泡沫”就此形成。日本淨泡沫時代繁榮的光景日元的升值以後,日本商人變得 十分富有。日本商人手中的日元升級了2倍,美華人的商品在日本商人看來一下便宜了起來。當時的日本商人非常看好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買下了美國最大的電影公司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而三菱公司則買下了美國的著名建築“洛克菲勒大廈”。購買地產之風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美國將近十分之一的地產都被日本商人買走了。日本的地產大亨放出話來。“號稱五年就可以買下半個美國。”
剛參加工作的日本年輕人薪水也非常高。通常工作2-3年就可以購買歐美的奧迪寶馬一類的高階轎車。
80年代的日本夜店文化空前繁榮。下了班的日本男人一般都不會回家。而是乘坐著1萬日元起步的計程車,流連於日本夜店和啤酒屋。
日本退休後的老年人也不甘示弱。出門旅遊成為了老年人休閒的時尚。日本人在旅遊的時候不停的買買買。各種奢侈品紛紛被日本人收入囊中。
受到日本經濟繁榮的影響。日本股市也一片飄紅。人們在銀行借貸的錢,投入股市中也很少出現虧本的情況。(日本的房地產一路走高,人們用房產抵押貸款。然後投入股市中謀取利益。這一現象也極大的增加了“經濟的泡沫”)
0年代末,日本社會空前繁榮。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經濟非常的有信心。人人都在享受奢華的生活,人人都在買大房子,人人都在享受股市的鴻利。殊不知一場經濟浩劫就在身後等著他們。 -
5 # 徐徐成翔
有一個觀點你可能會經常聽到,那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中國很像昨天的日本”,這個昨天不是別的,就是上個世紀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的十年,被成為停滯的十年,消失的十年。
說起日本的泡沫,不得不說一下“廣場協議”,它拉開了日本泡沫時代的序幕,該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泡沫極速擴大,至今仍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沒有廣場協議日本也許能以緩和的緊縮政策逐步實現軟著陸。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吹泡泡,抓泡泡,泡泡破了帶給我們的是樂趣,但經濟泡沫破碎後,威力堪比原子彈,留下的就是痛苦。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最終還是破了,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日本進入了長期的蕭條時代,經濟增長在衰退和復甦間掙扎了十幾年。
欲讓其滅亡,必讓其瘋狂,我們先看下日本在泡沫光環下是怎樣的光景。那時候日本真有錢,最差的企業年終獎也有半年工資,持有的美元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處處鶯歌燕舞,家家都有餘錢,錢多了,買房自然成了首選,房地產價格指數33年上漲了100倍,所以說炒房的社會都是有錢的社會。我們再來看下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的景象,造成了大量金融機構倒閉,使得整個日本社會金融無法有效正常執行,企業負債增加,產能過剩,大量破產。股價,房價急轉直下,股價暴跌40%,295兆金融資產化為烏有,不動產價值以每年100兆的速度減少。
對科技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就是對企業的影響,企業沒有錢,科技發展就動力不足;第二就是改變了企業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熱衷於不動產投資,覺得來錢快。但整體上講,科技興國是日本的國策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影響範圍不如經濟那麼大,程度那麼深。70年代日本的製造業盛極一時,家電、汽車製造領先歐美,產品風靡全球,現在日本科技實力依然很強,特斯拉生產線就是引自日本。同樣日本文化既開放又包容,受泡沫影響更小,同時文化影響是深層次的,就不細說了。
回望當今中國,我們越來越像日本,人口紅利越吃越少,將來要逐步進入老齡化,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企業負擔重,且產能過剩,房地產成了最賺錢的投資,房價可以切實的感受到巨大的泡沫。
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就會產生泡沫,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懷有一份期望,那就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地產的繁榮不能帶給中國經濟持久長期的繁榮,科技才可以做到。
-
6 # 房產老J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曾經發生了樓市泡沫。說到這估計很多讀者的興趣都被提起來了。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場樓市泡沫的具體過程,讓大家爽一爽!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很小隻有36萬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基數眾多。自然的日本的土地資源可以說是非常的緊張。所以導致日本人相信,有限的土地資源一定是不會降價的,只會越來越高。當時可以說是日本從上到下都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日本的房地產行業急速發展。
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在國際上是不可一世的。非常傲嬌,經濟實力非凡,國民的購買力也是十分強,絲毫不亞於我們現在的大媽。尤其是對於鑽石的喜愛更是強烈。
擁有經濟背景,擁有人口基礎,土地資源有限。這就使得日本的房貸政策十分寬鬆,信貸也十分容易,低首付,低利率讓日本人對於購房趨之若鶩。最終將房價炒高了幾倍。一直到1991年前夕,日本的房價還上漲了100%。
到了1991年,日本樓市突然崩塌,一年間房價暴跌70%。不過就算跌了70%也相比之前的房價上漲了不少,買不起的還是依然買不起。
就這樣日本的樓市崩塌,股市暴跌,企業倒閉,銀行倒閉,職工失業,匯率下跌,資產縮水,企業降薪。一波波的打擊接二連三的落到了日本人身上。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利用所有機會加班賺錢,這就是日本加班風潮的來源。還有很多購房的家庭,由於房價暴跌和資產貶值變成了億萬負翁。為了保住家庭資產,男人和女人離婚自己流落街頭揹負債務,把錢都留給婦女和孩子。知道今天還有很多人沒有還清當時的債務。
而曾經的鑽石購買大國變成了二手鑽石的出口大國。日本人也開始使用購買二手物品,能省就省。
而日本的經濟也是二十多年都沒有大的變化,最後使得日本擺脫困境的還是實業和汽車製造業。可以說是實業救國。
最後,日本的樓市泡沫也帶給我們啟示,樓市政策不能太寬鬆,需要不斷的收緊才能保證良好的發展。
-
7 # 高廣銀
在二戰之後,日本大力發展製造業,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開始崛起,以索尼和豐田為代表的優秀企業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到了8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頂峰,全國從企業到個人,都陷入了瘋狂“買買買”的狀態,最著名的就是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去美國買洛克菲勒大廈,還在大樓的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
而且由於“廣場協議”讓日元大幅貶值,日元開始迴流到國內市場,加上日本政府大幅降息擴大貸款,造成國內一時間產生了大量的錢,而且都流向了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結果就是,東京市中心銀座廣場的地價達到了 25 萬美元一平米——這可是在1989年。那個時候只要在東京或者大阪有房子的日本人,都可以說是千萬富翁。
而當時拼命在買房的人都是誰呢?正是經歷了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對未來無限樂觀的那批人。他們在十幾歲時趕上了好時候,到了三四十歲有了購買力,自然要投資房產,讓財富增值。但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很多家庭傾家蕩產,那些使用高額貸款買房的人瞬間負債累累,欠的錢可能一輩子都還不清。日本整個國家和民眾也迎來了一個“失落的20年”。
正是由於這種1940體制下金融系統的天然不足,導致了日本的泡沫更嚴重,事後處理更難。日本的地產泡沫破裂後,隨之產生了據估計高達一百萬億日元的鉅額不良債權,這耗費了日本不低於十萬億日元的政府援助,用了至少十年的時間才徹底解決問題。而同樣因為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危機的美國,因為金融體系是以直接融資為主,不良債權相對分散,金融機構藏匿不良債權的空間和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只用了一年就基本擺脫了困境。並且,在國家統籌的體制下,權力集中於政府,容易滋生官員腐敗。
-
8 # 感覺就好哈哈哈哈
90年代日本因為廣場協議日元升值,日本經濟的泡沫越來越大。日元升值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於是日本原本發達的製造業陷入萎靡,而股票房地產等飛漲。日本人民也享受過那一段經濟泡沫膨脹帶來的一點好處,凡事炒股的都賺錢,世界首富好幾個都是日本地產大佬。可惜最後泡沫破碎,日本陷入被偷走的30年經濟發展緩慢。所以實業才是根本,製造為王。
-
9 # 朱啟軒1
日本泡沫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形態已經讓美國感到巨大的威懾和害怕。
社會層面的幾個現象足以概括當時的經濟情況
1、當時如果把東京賣了(摺合當時東京的房價)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很多企業因為地產的升職買去入了大量的歐美企業)
2、大學生在入職前,由公司提供免費的歐美旅遊學習,規模的企業還提供給入職員工車輛和一大筆的入職獎勵金。
3、當時日本的金融發展和股市行情影響整個世界的行情。
4、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病態的消費能力,日本在當時買了全球80%的奢飾品。
5、東京最豪華的銀座已經成為普通工作階層休閒放鬆的基本場所。(工資和金融的收益已經足夠支援每天的高消費)
-
10 # Ghoul內幕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在那個階段就牛逼了,零用錢每月花不完。奢侈品市場繁榮景象想象不到,家家必備物品……國民收入資料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人們都不想工作,到處是炒房有錢人……日本股市無比的繁榮,,日本的計程車行業也堪稱是主要見證者,打的就跟刷公交卡一樣。生意火爆,只有計程車司機挑乘客,哪輪得到乘客挑三撿四?
過去,日本可是國際上奢侈品的消費大國。城市裡的日本人,在自己的私人環境中,居住條件狹窄,個性也不張揚。他們唯一能夠顯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什麼衣服啊、包包啊、車啊。所以,很多日本中產階級拼了命也要買奢侈品。
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候,是哪一代人推動的?就是戰後出生的那一代。1947-1949年期間,日本投降後,大批軍人回到日本,催生了一波生育高峰。這一批孩子在日本70、80年代,成為推動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主力軍。這代人命好啊,有錢,有希望,有幹勁。他們長大了,在上個世紀70年代,又拼命生孩子,推動了第二波生育高峰。可是這第二波生育高峰的孩子,命運就坎坷了。他們大學畢業之後,剛好遇上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就業困難、收入減少,整天疲於奔命。
以下是福利資料,供廣大網友參考。提到日本,很多人都有一個印象,日本人熱衷性愛,所以才拍了那麼多小電影嘛。但其實呢?一看統計資料,你會嚇一跳。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說,日本18到34歲的女性中,有39%的人還是處女;男的也一樣,18到34歲的日本男性中,“童子身”的比例高達36%。
-
11 # 中國考古發現
很多歐美女性到日本去當陪酒女賺錢,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還做過一個紀錄片Tokyo girls講四個來自加拿大各地的女孩在80年代末,90年代和2000年代早期即日本泡沫經濟最繁榮的時代在日本作hostessing的經歷,現在貌似還有但不像以前那麼多了
據說有的女士陪喝一個晚上就能掙一兩萬美金,各種山口組地區領導人和社長光顧,其實也難怪,一百多年以來亞洲人心裡對歐美人的自卑感終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翻盤了,其中一個女士甚至還睡了一個全身紋身的山口組領導人,拿到3萬美金的現鈔外加一塊價值5萬美元的勞力士手錶
還有一位甚至被富商提出來給一百萬美金只要她嫁給他過一年
後來在2000年就發生了一個案子,一個英國空姐Lucie Blackman在東京做陪酒的一次被一個韓裔日本富二代織原城二(後來發現有過多次迷姦歐美女性並拍成片子的前科,1993年曾姦殺過一個澳洲模特)請去paid date就是說人家付錢請你陪在家玩,逛街什麼的結果這個英國妹子傻呵呵的去了被在酒裡下藥,貌似那個日本猥瑣叔沒掌握好藥量給毒死了,最後用電鋸分屍
最後Lucie家裡人發現她失蹤就馬上聯絡英國駐日使館要求警視廳查詢,但警視廳這邊一直拖沓著,一年多以後才在一個海岸邊的山洞裡發現了幾根骨頭和一個被用水泥澆灌在廢棄浴缸裡的頭骨,經過牙科比對才確認是Lucie(後來的幾起在日發生的涉及外華人被殺害的案件日本警方的低效都另世界各國側目,比如2007年的Lindsay Hawker和2012年的Nicola Furlong案件也是一樣)
-
12 # 日本二三事
上個世紀日本繁榮時期,具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用語言真的難以表達,一句話: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泡沫經濟一般指的是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份,日本發生的資產價格上升,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很多文章都以日本經濟股價、交易總額等很大的資料來分析這種現象,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為這些指標離現實生活很遠。本文不想引用太多的經濟指標來分析,因為已經有人這麼做過了。我想從一般人的生活體驗來說,上個世紀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光景。
工資上圖是平成年代平均工資的水平推移,1989年的時候日本平均工資是402萬日元(大約為25.7萬RMB),當時日本消費稅依然是3%,真是一個好的時代!2016年左右,日本平均工資是422萬日(約27萬RMB),過去了幾十年日本工資上漲了1萬多塊錢,但是現在消費稅馬上就是10%了。各位可以想一想,拿著現在的工資,在三十年前生活,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對於當時的日本,發生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發生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讓人“吃驚的事情”泡沫經濟,最大的特徵就是:房價猛漲。隨著日本都市不斷的開發,土地經濟實在太過強盛,當時日本皇居的價格,比整個加拿大全部土地的價格都值錢。根據計算,在1980年代,東京山手線(地鐵)沿線的土地價格能夠買美國全土。
當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以後,人們追求的是什麼?精神生活。日本的迪廳、俱樂部每天都是滿員的狀態,每天都有整夜狂舞的年輕人。工作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日本電視打出“工作24H”的廣告。與此相應的是,日本工資也非常高,當時已經能夠達到2萬日元每天的工資水平!
銀行貸款十分盛行,當時有很多人投資房產,拿著貸款,投資回報比銀行利率多很多。日本銀行現在定期存款的利率很低,當時的定期存款利率非常高,只需要存10年,就能夠翻一倍!
(拿著萬元鈔票打車的大有人在)
工作結束以後,一般都是打車回家,每天花費數萬日元的計程車費用對於一般的公司而言都是“司空見慣”。每次下班的時候,在大公司門口,計程車都會排起長隊等候。計程車司機每天能夠掙到10萬日元以上!真是不可思議的世界!
日本的公司一般會有夏冬獎金,當時某大公司直接給員工發了400萬日元的獎金,一旦發了獎金,就會用於消費,所以當時日本的奢侈品十分盛行。在當時的東京,將寶馬奧迪這樣的豪車,當成COROLLA來對待。Golf俱樂部的入會費,都能夠達到3億日元!俱樂部門口停放的都是豪車,幾乎夜夜歌舞昇平。
結束語但是好景只持續了51個月,之後的日本,大家就知道了。和許多日本60歲左右的人聊天時,他們就十分懷念那個年代,也是他們“年輕”的年代!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 日本人:華人“變了”!》
《在日本的華人,都是怎麼掙錢?》
-
13 # 白墨汁
日本經濟泡沫時期,整個日本陷入了一種顛狂的消費狀態: 地價、房價大漲,紐約藝術品市場擠滿了志得意滿的日本商人,大肆購買莫奈等名家油畫。除了買藝術品,日本人還大肆購買美國不動產,連勒克菲勒中心都被豪爽的日本商人買下,震動了全世界。當時的蜂窩行動電話在中國2.5萬一臺,幾乎相當於中國工薪階層十年的工資,而在日本幾乎是成年人人手一臺。
-
14 # 澤水
日本的泡沫經濟大家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所有東京的房子賣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日本的房子全部賣掉可以買下四個美國。美國覺得日本佔盡了它的便宜,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讓日本人痛心不已,剌波日本房產泡沫的《廣場協定》來了。
著名的《廣場協議》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日本央行也發現房產泡沫風險在加劇,如果不加以控制,一旦房地產泡沫繼續吹,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日本央行尋求主動戳破泡沫,並動了“手術”。
連續五次加息,由最低的2.5%加到6%,魄力夠大,但急劇加息後,樓市和股市的流動性被斷了,價格是不漲了,但一夜之間,接盤的人也無影無蹤。緊接著,提供了天量放貸的銀行扛不住了,大批銀行倒閉,進而引發了連鎖反應,大量企業跟著倒閉,隨後是失業潮,房屋斷供,違約,下跌。
又由於《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雙重打壓下最終導致房泡沫的破滅,並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世界將此稱為“日本,失落的十年!”。
稍微有點經濟意識的人,都能夠感受到:我們此刻也處在了一個十字路口,與當年的日本雖然不盡相同,但危險的係數則更大,尤其在房領域。
回覆列表
泡沫時代日本,各行各業都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泡沫時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帥就是錢,因為錢到底是變為金錢的奴隸還是女朋友奴隸誰也不知道?當時雜誌上到處都是介紹如何透過買物博得女朋友歡心,特別是聖誕節。
泡沫時代,日本人在吃的方面花費最多,百貨行業排第二,象如今的中國觀光客那樣瘋狂購物。伴隨著當時雙休日普及,特別是禮拜五夜晚,基本大多數在城市日本人會在外用餐、消費、購物。食物、食材的價格也到了虛高、奢侈的境地。
泡沫時代那真的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一個瘋狂且物質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