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來,工程師和科學家,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科學家,這兩個職業特別相近。我們常常把「理工科」放在一起說,理科和工科,就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總是這樣相提並論。甚至一些高校會把工程學相關的院系直接叫做「應用科學」。
如果你看工程師和科學家,會發現他們的成長路徑和知識結構也非常相似。一位科學家和一位工程師,他們上大學時,尤其是前幾年,學習的課程,接受的訓練,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在外人看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差不多,都是掌握很多科學知識,常常擺弄儀器的一群人。
但是如果你問一位科學家,你是不是工程師啊?他肯定會說不是,甚至感覺你在貶低他。如果你看過一部美劇叫《生活大爆炸》,裡邊的主角,天才科學家謝爾頓就是這樣的看法,他就會經常看不起自己的朋友,工程師霍華德。他總說霍華德的工作平淡無奇,一點創造性都沒有,因為工程師就是為了科學家的需求服務,而不是自己去發現。
這當然是一種偏見,不過在謝爾頓的偏見裡,有一點倒是說對了,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比,確實是科學家更擅長髮現。
不過這個並不是因為科學家智力更強或者水平更高,而是工程學的特點決定的。工程師的特長不是發現,而是實現。
科學家主要的工作,是探索「是什麼」,而工程師思考的是另一方面,那就是「能夠做什麼」,在自然規律和其他因素限制的範圍內,探索什麼東西能夠為人類帶來實際的用途。
有一位物理學家說過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說到了科學家和工程師最大的區別:「自然科學家們發現未知之事,工程師們創造未有之物。」
你會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的進步,就是靠發現未知之事和創造未有之物,這兩件事推動的,而且這兩件事缺一不可。
舉個例子,你一定很熟悉青黴素的歷史,很多科普書中都講過這個故事:1928年,英國生理學家弗萊明在培育葡萄球菌的時候,發現培養皿裡混入了一種綠色黴菌,他意外地發現,這種綠色黴菌出現的地方,葡萄球菌就消失了。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綠色黴菌可能有殺滅其他細菌的效果,經過實驗,他發現確實如此。於是在1929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公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從這種綠色黴菌中提取的物質,就是青黴素。青黴素的出現,改變了這個世界。
然而,真實的歷史遠比這個故事要複雜得多,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的殺菌作用,可是他認為青黴素提取困難,不能大量生產,而且活性不穩定,沒有辦法儲存和運輸。所以他對於青黴素並沒有抱多大希望。他在1929年發表的那篇論文,在科學界也沒有獲得什麼關注。
直到弗萊明發表論文十多年以後,牛津大學的三位科學家聯手,共同研究出一套培養和提純青黴素的方法,之後他們聯絡了英國和美國的多家制藥廠,又和藥廠一起改進提取和儲存青黴素的工藝,這才解決了青黴素提取難和儲存難的問題。當時正好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的青黴素被運往前線,救下無數盟軍戰士的生命,人們才認識到青黴素是多麼偉大。原本籍籍無名的弗萊明,這才因為發現青黴素,成為大眾眼中的英雄。
你看,發現和實現缺一不可,才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青黴素的故事裡,牛津大學的三位科學家,還有英國和美國製藥廠的技術人員,都是在承擔工程師的責任。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科學家發現真實的世界,工程師實現一個可能的世界。
正是因為追求的目標不同,科學家和工程師,雖然都從科學出發,但是對待知識和這個世界的角度各不相同。我有一次和一位搞科學研究的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意義是什麼,是認識真實世界,還是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兩個的答案正好是針鋒相對的,他作為一位科學家,認為學習知識是為了認識真實世界,順便解決實際問題。而我作為一名工程師,會認為學習知識主要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順便認識了真實世界。
說到底,還是「發現」和「實現」的不同。
其實為何要做比較呢?就不可以是大家在個自領域或者崗位上,協同合作,發光發亮,為人類做貢獻的麼? 這種比較的問題,有意義麼?
在外人看來,工程師和科學家,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學的科學家,這兩個職業特別相近。我們常常把「理工科」放在一起說,理科和工科,就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總是這樣相提並論。甚至一些高校會把工程學相關的院系直接叫做「應用科學」。
如果你看工程師和科學家,會發現他們的成長路徑和知識結構也非常相似。一位科學家和一位工程師,他們上大學時,尤其是前幾年,學習的課程,接受的訓練,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在外人看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差不多,都是掌握很多科學知識,常常擺弄儀器的一群人。
但是如果你問一位科學家,你是不是工程師啊?他肯定會說不是,甚至感覺你在貶低他。如果你看過一部美劇叫《生活大爆炸》,裡邊的主角,天才科學家謝爾頓就是這樣的看法,他就會經常看不起自己的朋友,工程師霍華德。他總說霍華德的工作平淡無奇,一點創造性都沒有,因為工程師就是為了科學家的需求服務,而不是自己去發現。
這當然是一種偏見,不過在謝爾頓的偏見裡,有一點倒是說對了,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比,確實是科學家更擅長髮現。
不過這個並不是因為科學家智力更強或者水平更高,而是工程學的特點決定的。工程師的特長不是發現,而是實現。
科學家主要的工作,是探索「是什麼」,而工程師思考的是另一方面,那就是「能夠做什麼」,在自然規律和其他因素限制的範圍內,探索什麼東西能夠為人類帶來實際的用途。
有一位物理學家說過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說到了科學家和工程師最大的區別:「自然科學家們發現未知之事,工程師們創造未有之物。」
你會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的進步,就是靠發現未知之事和創造未有之物,這兩件事推動的,而且這兩件事缺一不可。
舉個例子,你一定很熟悉青黴素的歷史,很多科普書中都講過這個故事:1928年,英國生理學家弗萊明在培育葡萄球菌的時候,發現培養皿裡混入了一種綠色黴菌,他意外地發現,這種綠色黴菌出現的地方,葡萄球菌就消失了。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綠色黴菌可能有殺滅其他細菌的效果,經過實驗,他發現確實如此。於是在1929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公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從這種綠色黴菌中提取的物質,就是青黴素。青黴素的出現,改變了這個世界。
然而,真實的歷史遠比這個故事要複雜得多,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的殺菌作用,可是他認為青黴素提取困難,不能大量生產,而且活性不穩定,沒有辦法儲存和運輸。所以他對於青黴素並沒有抱多大希望。他在1929年發表的那篇論文,在科學界也沒有獲得什麼關注。
直到弗萊明發表論文十多年以後,牛津大學的三位科學家聯手,共同研究出一套培養和提純青黴素的方法,之後他們聯絡了英國和美國的多家制藥廠,又和藥廠一起改進提取和儲存青黴素的工藝,這才解決了青黴素提取難和儲存難的問題。當時正好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的青黴素被運往前線,救下無數盟軍戰士的生命,人們才認識到青黴素是多麼偉大。原本籍籍無名的弗萊明,這才因為發現青黴素,成為大眾眼中的英雄。
你看,發現和實現缺一不可,才能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青黴素的故事裡,牛津大學的三位科學家,還有英國和美國製藥廠的技術人員,都是在承擔工程師的責任。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科學家發現真實的世界,工程師實現一個可能的世界。
正是因為追求的目標不同,科學家和工程師,雖然都從科學出發,但是對待知識和這個世界的角度各不相同。我有一次和一位搞科學研究的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意義是什麼,是認識真實世界,還是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兩個的答案正好是針鋒相對的,他作為一位科學家,認為學習知識是為了認識真實世界,順便解決實際問題。而我作為一名工程師,會認為學習知識主要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順便認識了真實世界。
說到底,還是「發現」和「實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