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編劇演繹法
-
2 # 熊吉吉吉吉吉吉吉吉吉
小說改編電影要具備什麼因素,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試著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短
當然這並非就是說長篇小說不適合改變成電影,而是相對中短篇小說來說,長篇小說改編電影的難度更高。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改編的《戰爭與和平》,牛逼是牛逼,不朽是不朽,然而整片長度七個小時,試問誰會去電影院看一部長達七個小時的電影?憋尿能憋死三次。
PJ改編的《魔戒三部曲》呢,雖然拆開放映,不過每部電影平均時間長度依然超過三個小時(導演剪輯版)。
而且這兩部電影的拍攝,幾乎是榨乾了電影工業的一切去完成的。
這種電影,精彩是100%的精彩,然而可遇不可求,這輩子看一部少一部,沒有任何電影產業上的可借鑑價值。
因為長篇小說向人展現是一個世界的容量,而並非單純一個故事,資訊量之大,在一部電影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去展現,太過侷促,不是什麼大師級的人物,根本不可能駕馭。
這也是大多數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基本撲街的原因。
第二:平
這裡所指的平並非平淡,而是平庸。
小說畢竟是語言表達,語言是抽象的東西,挖掘語言這種抽象本質的偉大作家非常多,但你聽說過有人要翻拍卡爾維諾、博爾赫斯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的人嗎?並沒有。
為啥?
因為他們的小說只能是小說,他們的小說是純粹的小說。
所以要改編,得選擇那些不那麼小說的小說,能給其他的表達形式留有餘地的小說,能影像化表達的小說。
換而言之,一般的小說。
再換而言之,平庸的小說。
平庸並不是貶義,而是指它作為小說這種形式本身是平庸的。
先鋒派的小說很少有能拍成電影的,因為先鋒小說一般都比較追求抽象化的敘事。
毛姆不就說自己是個二流小說家,他的意思是說他是二流小說家裡的第一流,所以依然是第一流。
這一點《冰與火之歌》就表現類似,二流小說,但是是二流裡第一流的,所以依然是第一流。
雖然改編成了電視劇而不是電影,畢竟長。
第三:快
所謂快,是指小說的敘事節奏快。
電影剪輯可以與小說的敘事節奏類比,如果敘事節奏慢的話,那麼將充斥各種慢悠悠的長鏡頭。當然我並非說長鏡頭不好,畢竟我大學論文寫的就是長鏡頭用得最好的塔可夫斯基。
但是塔可夫斯基並不是只有長鏡頭呀。
但小說不一樣。
拿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可以花兩萬字來寫一個人物抬頭的動作。你會花十分鐘去看一個人物抬頭嗎?別說十分鐘了,三分鐘你都撐不了。
庵野秀明在EVA裡的64秒靜幀已經是極致了。
所以一部適合改變的小說一定要具備快節奏地敘事,不斷推進劇情和故事發展,不斷髮生矛盾,不斷進階衝突,而且這些矛盾衝突還得作用在具體事件上,而不是人物心理。
這樣才能夠進行影像化的處理。
回覆列表
其實小說改編成電影一個最基本的條件是:與眾不同。
因素一:沒看過的!在電影中,有一種片子雖然不至於評分特別高,但歷史地位很高,因為它們叫做原型電影。原型電影就是這種題材或者這種型別的片子第一次出現,觀眾之前完全沒有見過這樣的片子。比如說第一部奪寶類電影《奪寶奇兵》,中國盜墓類影視劇都得學它。我提原型電影是想闡述觀眾觀影最重要的一個心理:沒看過的!
電影滿足的是一種窺私慾,越是新奇好玩的越是能讓人有興趣去看。英國著名導演蓋·裡奇和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迪諾,他們的片子一出現就引人注目、驚豔四方,因為他們的剪輯風格、講故事的風格是全新的,沒見過的,有意思的。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記憶碎片》因其獨特的剪輯和敘事手法,被人津津樂道,雖然故事算是一般。
並不是所有小說都能成為IP,能成為IP的小說,必然是其故事的獨特性。網路小說有深度的不多,但是新奇好玩的真的不少,我們評選一部小說是否具備改編的潛質,最簡單的就是看故事的內容是否是新鮮有趣的。為了解釋這一點,這裡再舉個小例子佐證一下,就是每天我們手機上收到各種各樣的新聞通知,你仔細想想,是不是你沒看過的有趣的內容是你最有興趣的?
因素二:看過的,但……有人會問,別人都寫過各種各樣的愛情了,我就不能再寫了?不,當然不是,首先題材、故事模型之類的是大家已經看過的,那麼我們著重看什麼?看故事中主人公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反派折磨他的方式是否是極致不同!對,還是不同,還必須是極致不同。關於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周星馳的系列電影,你是否發現主人公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很獨特,因為這種獨特讓你記住了這個故事。再比如說金庸先生的經典作品《鹿鼎記》,韋小寶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很市井很獨特,金庸絕不會讓你看到韋小寶一本正經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