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四刀

    小楷,能於小中見大,每一筆不得馬虎,用合適的筆寫原始比例大的字,才能與書家書寫的狀態,姿勢,動作等呼應,因為既然學古人,我們就要儘可能的還原才能取法,得心應手後,能做到微微似本算是用心了,而不是照貓畫虎。

  • 2 # 一起學書吧

    《包山詩》又叫《遊包山詩集》,高21.6cm,長323.5cm。現存上海博物館,為王寵小楷代表作品。

    正德十五年(1520年),27歲的王寵遊昆陵包山,作詩數首,結為《包山集》。後,友人補菴居士索書,嘉靖丁亥(1527年),王寵將其詩二十二首以小楷形式抄寫寄之,即今日我們所見書帖。

    此卷小楷運筆精到,樸拙閒雅,疏拓遒美,堪稱精品,是王寵“以拙取巧”書法特徵的主要表現形式。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其取法物件密切相關。對此,明人多有論述,文嘉:“王雅宜書法專師二王,故其筆墨精絕,無一毫塵俗之態。”張鳳翼:“履吉先生專志慕古,後得見宋拓虞永興《破邪論》,遂極為效之,竟洗脫早歲蹊徑,直入其室。”王世貞跋王寵《五憶圖歌》雲:“其用筆秀雅,絕得《尚書》、《宣示》、《樂毅論》遺意。”王寵自己也說:“衡山先生,當世書法宗匠也。寵書何能窺郢氏,而顧蒙嗜痂,所不解已。昔年承命書此四篇(《摹晉唐小楷冊》),草堂讀書之暇,浸為捉管,積五歲而始竣。不揣呈覽,幸先生教之。”從中可知王寵取法二王,亦曾花五年時間遍摹晉唐名家小楷,尤其對王獻之和虞世南用功較深,從形跡上看,王寵楷書多用圓轉,也是《玉版十三行》和《孔子廟堂碑》的遺意。正是這種規模晉唐,崇質尚古的書寫追求使得王寵對於蕭散含蓄的審美旨趣有著深刻的理解,下筆即有江右遺風。

    王寵在營造古拙風格上,用筆徐緩是其手段之一。孫鑛拔王寵書《江文通擬古詩》雲:“若履吉之於永興,則稍得其層臺緩步遺意”。“層臺徐緩”是對王寵書寫速度的描述,是指用筆從容不迫,意態優遊。在書寫節奏上,舒緩遲滯的行筆則更有利於書寫者專注字形空間,構造字型形態,使其生髮古拙之意。《包山集》中,隨處可見王寵對字態處理的匠心之處:同字異形,斂左舒右,穿插錯落,寬窄變形……。多樣的處理方式也使整篇作品在遲滯緩慢的古意建構中獲得豐富的面貌和神彩。

    為凸現拙趣,王寵還有意識的泯去尖俏的用筆痕跡,顯現出脫盡鋒芒和火氣的修養。他的一個主要處理方法是將起筆與收筆所形成的斜切角度儘量減小,接近平切。並把部分橫、捺筆畫作隸意收束,出鉤之處盡斂鋒芒,這樣所書之字就古意盎然,有含蓄厚重之意。

    在追求古拙風貌的同時,為打破遲緩厚朴所帶來的沉悶之氣,王寵在點畫架構時採用搭接脫榫的方法。讓筆畫之間斷多連少,以“斷”來消解“連”,同時,也以“斷”來暗示“連”,“斷”是行跡上的,而“連”則是氣脈上的。這種處理手法,加強了氣息在行間的貫通,構成了篇章的虛實變化,亦為作品增添了意外的空靈旨味,形成一種有趣的張力和內在節律。他的這種追求與趙孟頫、文徵明等以點畫銜接緊密和框架結構呈閉合之勢的書家不同:正因為“斷”所帶來的不穩和支離,讓他的字在拙樸中透出遒逸,厚重中又顯現優雅。

    徐緩的書寫,起止的含蓄,結字的斷連,章法的古雅,這些形式特徵共同構成了這樣的一種視覺圖式:生拙。正是因為生拙使王寵與流麗而無深意的俗書拉開了差距,出入晉唐,氣韻高古,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卓然獨秀,成就一代宗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給迷茫的人一道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