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第89屆奧斯卡提名影片《雄獅》和當年的奧斯卡大贏家《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都真實反映了印度貧民窟兒童的生存現狀,都是底層人物透過各種方式改變了一生的命運。相比《貧民窟百萬富翁》裡的命中註定,《雄獅》則是失孤兒童被富家收養後20多年尋親路,你覺得影片哪裡最打動你?
10
回覆列表
  • 1 # 武阿哥視界

    在看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樣,只知道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有很多窮人而已。

    直到親眼看到電影裡的畫面,才瞭解到在貧民窟裡生存的人們(特別是兒童)他們的現狀竟是這樣觸目驚心:

    終日在堆積如山的垃圾上生活,他們的人生也如同這些被人遺棄的垃圾一樣,黯淡無光。

    據統計,在印度每年有8萬名兒童走失,流離失所。

    在這些兒童中,絕大多數來自貧民窟或是貧苦家庭。

    走失的兒童只能在火車站,天橋,垃圾堆四處流浪。

    而他們的命運也往往非常地悲慘。

    居無定所,風餐露宿,有上頓沒下頓。

    更不幸的,被人販子擄走,打斷手腳、弄瞎眼睛,沿街乞討。正如我們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看到的那樣,淪為掙錢的工具。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男主人公在貧民窟長大,做過最下等的茶水工,最終卻透過一個電視節目成為百萬富翁,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男主人公所經歷的人生,簡直就是印度版的“阿甘正傳”,他這二十多年中所經歷的傷痛、苦難以及獲得的這一筆巨大的財富,似乎正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正如影片中所說:

    是天註定。

    --------------------------------

    同樣涉及到印度貧民窟兒童題材,89屆奧斯卡提名影片 《雄獅》也是社會最底層人物,透過另一種方式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難能可貴的是,竟然是真人真事改編。

    男人公Saroo是一名5歲的印度男孩。在貧民窟出生,跟著母親和哥哥妹妹相依為命。

    和貧民窟裡的大多數人一樣,家裡窮的叮噹響,全靠母親在工地上搬石頭掙一點錢生活。

    為了補貼家用,哥哥帶著他溜出去扒火車,偷一點車皮上的煤,跟大人換成牛奶。

    兩兄弟兜裡連五毛錢都沒有,弟弟在街頭看到美食“糖耳朵”(一種油炸的印度小吃)也只有咽口水的份。

    某個稀鬆平常的夜晚,他照例纏著哥哥要一起出去“掙外快”,結果到了車站他卻睡著了。

    哥哥叮囑他:“哪也別去,我一會就回來”,然而一覺醒來,找不到哥哥的他,漫無目的的爬上了一節車廂。

    沒想到,這是一輛終點站返程的火車,中間不停靠,門窗被鎖死。

    男孩就這樣走失,徹底與家人失去了聯絡。

    他並不知道,從此自己的命運將被徹底改變。

    期初,和很多貧民窟孩子一樣,Saroo在流浪旅途中也經歷了那些恐怖的事情。

    先是在熟睡中被一群人販子追趕,小夥伴們全部被擄去,只有他幸運逃走;

    接著又遇到一位“善良”的阿姨,好心收留他還給他吃喝。

    可是阿姨第二天帶來了一個怪叔叔說要見他,叔叔躺在床上對他又抱又摸,讓Saroo覺得很不舒服。。於是趁阿姨不注意,機智的小Saroo又逃走了;

    雖然他只有5歲,很多孩子還不太能明辨是非的年紀。

    卻已經能夠有意識的避開風險,對大人有所防備,不容易。

    沒辦法,這就是當時的最真實的印度寫照。

    不久,他又被送到一個的類似孤兒院流浪兒童收容所。然而,孩子們像動物一樣關被在鐵柵欄裡,大人像對待犯人一樣打他們,仍然沒有任何安全感。

    直到有一天,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降臨在他面前。

    遠在大洋彼岸的澳洲,一對夫婦想要收養一個印度孩子。透過中介機構,他們看中了Saroo。(放心,絕對不是什麼重金求子的套路。)

    word天,相比其他被打斷腿、慘遭蹂躪的孩子,小Saroo簡直就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就這樣,來自印度窮山溝裡的男孩第一次坐上飛機,漂洋過海來到了遠在萬里的澳洲。

    他的人生軌跡將從此完全改變

    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

    談到收養他的這對澳洲夫婦,不僅條件優渥,人也都非常nice。

    雖然他們有生育能力,但是選擇不生,而是領養。除了Saroo,他們還領養了另外一個印度男孩。

    多後Saroo敞開心扉,向養母提起這個問題:“你們為什麼領養我們,而不是自己生?”

    養母回答:

    這正是我愛上你爸爸的原因之一。我和你爸爸一致認為,世界上已經有足夠多的人。而領養一個像你這樣的孩子,改變你們的命運,是件了不起的事。

    這話沒毛病。。

    我竟感動到無言以對。

    影后妮可·基德曼把這位母親的感情,飾演的豐富又細膩。

    時光如梭,20年後Saroo已長成英俊帥氣的小夥。--《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的小卷毛多年不見,換了個髮型,耐看多了。

    小夥品學兼優,還擼了個萌妹子( 魯尼·馬拉 飾演),膚色不同的兩人站一起卻莫名般配,毫無違和感

    狗糧撒一地了都。。

    活脫脫的現實版“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套路啊。。

    然鵝。。

    人生就是這樣無常,一起街頭小吃引發的慘案。

    某天,saroo參加了一個印度籍同學的聚會。這個吃貨溜到人家廚房,桌上一盤印度油炸食品引起了他的注意。

    word天,這不是當年讓他和哥哥魂牽夢縈的街頭小吃-“糖耳朵”嗎?

    頓時,思緒如同潮水般湧來,勾起了他塵封多年的鄉愁。

    雖然不論從穿著打扮還是行為舉止上來看,這個25歲的印度男孩已經和澳洲本地人無異,但此刻他忽然明白了,他的根始終在那裡。

    遠方的母親啊,你好嗎,吃得飽穿得暖嗎?這個年紀,應該能安享晚年了吧。

    最疼愛我的哥哥啊,你現在在哪裡呢,過的好嗎?還在為當年弄丟了弟弟而愧疚嗎?我現在過得很好喔,你不必擔心。

    日復一日,思念之情不但沒有消減,反倒與日俱增。不止一次,他在夢裡見到母親的微笑,哥哥的臉龐。

    飽受思念之苦的Saroo被折磨得寢食難安,他辭去了工作,疏離了家人,成天把自己關在家裡,沉默寡言,意志消沉。

    雖然Saroo就此開始了尋根之路,但這條路何其艱難。

    問題是他的童年記憶已經非常模糊,對家的印象全憑一個記錯了的地名,結果自然是石沉大海,查無此地。

    期間他接受了一個朋友的建議,在谷歌地球上憑著僅有的線索查詢當年走失的火車站(這廣告植入得毫無痕跡)。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地方都重建了,這無異於大海撈針。

    朋友告訴他:要找出來可能要花一輩子的時間。

    女朋友問他:如果找到家了,但他們搬走了呢?你會一直找下去嗎?

    「我別無選擇。」Saroo這樣回答。

    “你知道那種感受嗎?親生哥哥每日呼喊我的名字。”

    “我每晚做夢都在想著回家的路。我能清楚得記得每條小路。”

    ------------

    母子重逢那場戲,全片最感動也最虐心的場景。四目對視的剎那,恍如隔世。

    電影已經二刷,但每到這一幕,我一個大老爺們仍然控制不住的內牛滿面。

    武阿哥能給你的建議是多備幾張紙巾

    人的命運和上天的安排竟是如此戲劇化,尤其是:明明知道這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卻又感覺那樣的難以置信

    影片結尾的彩蛋,現實中的Saroo帶著養母去印度見親生母親,錄下了當時的影片。一個印度兒子和兩個媽媽抱在一起痛哭流涕的場面,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親情,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原始、也是最質樸的感情紐帶,萬水千山都無法將它阻隔,這亦是影片最動人之處。

    當年,5歲的印度男孩被遠在萬里的澳洲夫婦選中領養,這是命運的選擇

    20年後他又憑著兒時僅存的記憶尋根故里,和家人重逢,這難道不是上天的安排

    也許正是印證了那句話吧,現實有時比故事更加精彩。

    --------

  • 2 # 雲飛揚看電影

    因為立足成長,所以溫暖人心。

    在2017年舉辦的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中,有一部影片獲得了包括最佳電影在內的六項提名,那就是由澳洲導演加斯·戴維斯執導,戴夫·帕特爾、魯妮·瑪拉、妮可·基德曼、桑尼·帕沃等主演的劇情片《雄獅》。《雄獅》的劇本改編自暢銷書《漫漫尋家路》,主要講述了作者薩羅·布賴爾利的真實經歷:男孩薩羅在五歲的時候從印度走失,幾經輾轉被一對澳洲夫婦收養,二十五年後,已經成立家庭的薩羅經由一個偶然的契機,喚醒了童年的回憶,他不顧周圍人的不解,開始走上尋找家園的道路。

    作為一部以“骨肉重逢”為戲劇情境的電影,《雄獅》在劇作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在印度,截止到薩羅被養父母收養之前。此階段的主題是“依賴”,主要內容就是講述五歲男孩薩羅因為哥哥的疏忽而走失,路上遇到的一系列事件。這一階段的導演風格以紀實為主,詳細展現了印度本土的人文風貌,在此過程中小薩羅的演技可以說是直入人心,虛實變幻的敘事手法使得觀眾能夠從多角度去理解小薩羅所處的困境,而其在這個階段的成長和對家的依戀,也十足打動人心。

    第二階段是從薩羅被養父母收養,一直到他成立家庭。此階段貫徹的主題其實就是“陪伴”。正片中對此階段的著墨不多,但也是用平和的鏡頭真實推進了節奏:五歲的男孩成長為二十歲的青年,有愛著自己的養父母,不錯的工作,然後遇到妻子,組建家庭,這是一個正常人成長的正常軌跡。另外,影片中還為新的家庭設定了一個不受待見的哥哥形象,有觀眾說哥哥在影片中是個無用角色,完全可以刪掉,其實不然。在現實視角之下,不受待見的哥哥這一角色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象徵著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瑕疵。

    當一切步入正軌,生活每天按部就班進行的時候,人的內心就會開始躁動,它開始讓人正視自己血液中原始的那些東西,並將他們逐一喚醒。影片第三階段中,導演對於虛實變幻的敘事拿捏得可謂登峰造極,這一階段的主題其實就是“迴歸”。成年之後的薩羅對於自我有一個強烈的認知,他強調自己從小就被領養,板球隊支援澳洲而不是印度,他堅信自己就是一個澳洲人,直到有一次在同學家做客,他看到了小時候一直渴望的“糖耳朵”,這彷彿是一股電流穿透腦海——他決定要找到家,找到那個養育自己的地方,找到曾經關心照顧他的母親和哥哥。

    “依賴”、“陪伴”、“迴歸”,是影片故事講述的三個階段,但這其實也就是人類內心成長本命題的三個階段,薩羅從一個依賴母親和兄長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家有業的男人,而在這之後又透過尋找記憶中的家園來找到真實的自己。影片的最後有一個細節:薩羅的本名不叫薩羅,而是叫瑟盧,翻譯過來就是——雄獅,這個細節並不是一個隨手之筆,而影片以《雄獅》為名也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真名在宗教層面是一個非常具備代表性的符號,它代表了本源和終極,本片的主人公薩羅,經由世間重重的洗練,終於解開迷障,尋得真名,而他的內心也真正得以成長起來。

    相比較於傳統的型別電影,《雄獅》的風格更加偏向於紀實,這也就導致了它的情緒流淌是緩慢而真實的,諸多好萊塢巨星的動情演繹也使得這種真實更容易的讓觀眾產生共鳴:在人類文明進化史上,“回家”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生於母體,長於世界,最終又迴歸於愛,這一輪迴勾畫出來的圓就是人生。《雄獅》講述了一個人內心成長的故事,而起源於愛的又終將回歸於愛,所以才會讓觀眾在現實與虛幻之間感受到溫暖。影片最後導演提到,儘管薩羅失蹤了二十五年,但是他的母親卡姆拉,從未放棄相信他會回來,所以從未搬過家,再回歸到正片中妮可·基德曼的那一段動情講述,這一系列人性的自我表達,都使得這部片子在最細微之處溫暖人心、感動觀眾。

    整體看來,《雄獅》無論從哪一個層面都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劇情片,演員到位,配樂精彩,立意深刻,最重要的是,《雄獅》摒棄了“骨肉重逢”類題材慣用的遺憾大法,力求以真實取勝,以真情動人,中國院線上線時間為6月23日,非常值得期待。

  • 3 # 韓浩月

    片中最能打動我的,不是親生母親對走丟孩子的想念與愛,而是養母對於收養孩子的那份摻雜著包容、慈愛、幸福與痛苦等諸多元素的愛。妮可在《雄獅》裡,把一位母親的愛、或者說一名女性的愛,層次分明地傳遞了出來。

    第一個層面是母愛。第一次見到薩羅,妮可的那份疼惜,能激發所有母親的同感,尤其是在知道薩羅的艱難經歷之後,想要給予薩羅一個溫暖家庭的願望,使得妮可毫無保留地打開了自己的懷抱。

    第二個層面是女性之愛。養父對於薩羅的愛,是男性化的,他先是愛自己的妻子,然後才是順從妻子的願望,收養了孩子並用父親的身份去教育他。而妮可的愛,則散發著女性的偉大的光輝,一方面,她是脆弱的,在養子把自己關進房間忙於尋找家鄉而忽略看望時,養母孤獨而失落,另一方面,在得知養子終於有希望找到親生母親時,妮可又送上真誠的祝福,由衷地為“大團圓”而感到高興。電影結尾時,兩位母親擁抱同一個孩子的鏡頭,令人潸然。

    第三個層面是社會之愛。妮可的言語與行動,可以視為她自己的人生選擇,但從她以及她的家庭身上,依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社會之愛。一個多元社會,會給予人最大的活動空間與選擇自由,妮可之所以能透過收養的方式,達成自己組建一個完整家庭的願望,也和她身處這樣的社會有關。透過妮可,我們也很容易對她身處的社會產生好感。

    《雄獅》電影作為一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作品,有著它諸多的看點,比如小演員的精彩表現,母子相認的催淚情節,薩羅成年後的自我覺醒,因尋母產生的矛盾與焦慮等,但妮可的表演,她對角色的認知與演繹,也是觀看《雄獅》時可以重點體會的地方。

  • 4 # 娛樂獨角獸

    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等六項最佳提名,以及第74屆金球獎4項重磅提名的《雄獅》,可以說是很OK了。

    電影改編自薩魯·布萊利的自傳小說《漫漫回家路》,講述了作者的親身經歷,而作者本人也作為編劇參與了影片的創作。主要講述了童年時期因走失而被澳洲夫婦收養的印度兒童薩羅,在25年後透過童年記憶和科技手段執著尋家的這一過程。

    題材、內容無疑是吸引人的,而我主要想說的是裡面的小演員。

    幼年時期的男主人公薩羅由演員桑尼·帕沃扮演,這也是他的熒幕首秀。雖然當時的他年僅六歲,可表現卻不輸任何一位主演。

    小小年紀的薩羅乖巧懂事,經常力所能及地幫媽媽搬石頭,和哥哥出去想辦法賺錢。在一次和哥哥去火車站值夜班的過程中,薩羅上了一列廢棄火車,也正是這列火車使他遠離了自己的家人。

    遇到過一樣的流浪兒童,僥倖從人販子手中掙脫……薩羅的流浪,見證了來自於這個“自身難保”的社會的殘酷與冷漠,雜亂與貧窮。

    第一次遇到給他食物和飲料的好心人時,終於露出了笑容。長時間的流浪讓他異常敏感,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迅速覺察出異樣來,喜悅轉瞬即逝。小薩羅一直奔跑,好像這樣就能把壞人都拋在身後。

    又流浪了好久的他,有天撿到一個勺子,看到餐廳有人在用勺子喝湯,就學了起來。對方也發覺了他的小動作,開始和他進行互動。小薩羅再一次露出笑容,不過這一笑容充滿了疲憊感,很難想象這樣的笑容能在一個孩子臉上看到。也正是這個令人心疼的笑容讓對面的年輕人伸出援手,帶他去了警局,以至於後來遇到了善良的養父母。

    後半段主要就是講述成年後薩羅的尋家過程,和前半段相比,後邊其實略顯一般。因為時長問題,劇情展開不夠,也被吐槽是谷歌的大型廣告。

    就我個人而言,這部影片的哭點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以及最後。之所以認為它好,可能是因為它帶來了殘酷社會中的微微光亮,以及難測人性中的絲絲偉大。

  • 5 # 林海

    最打動我的地方,是真實。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流浪兒。在印度,保守估計有6千萬的流浪兒童,正無依無靠地過著露宿街頭的生活。他們離家流浪的原因十分複雜,有的是家庭衝突、暴力,父母子女關係不和、強迫勞動和輟學、女孩被迫賣淫、父母酗酒吸毒等,還有不少是孩子不慎走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影片中的薩羅即是如此。

    特別是火車站,生活著大量的流浪兒童。因為印度火車系統管理十分鬆散,站臺多為開放式,上車才檢票。在最低等的車箱裡擠滿了人,乘務員完全無法檢票。所以許多流浪兒會以此逃票,穿行於一個又一個火車站。根據印度社工組織的調查,流浪的孩子一般選擇群居,以提高安全性,相互照顧。然而他們也經常淪為盜竊犯罪組織的工具。因而社工組織定時前往火車站,進行“社會干預”。

    電影中就真實再現了這一幕:成了流浪兒的薩羅在火車站,和其他流浪兒擠在一起。冰冷的夜晚中,一位流浪少年給薩羅讓出一張紙箱供他休息,讓薩羅純真卻略帶戒備的眼神終於流露出片刻的放鬆。然而下一刻,這些地下通道里的流量兒童便被“收容人員”粗魯地拎起帶走。孩子們驚恐不安地在昏暗燈光下四散奔跑,卻難逃未知兇險的命運。

    流浪兒的食物多來源於垃圾桶。他們有時也到餐廳、奶茶店打零工,但因為不受任何法律保護,經常會被低價剝削。有時運氣好,他們能遇到寺廟或街頭免費派發的食物,得以充飢。流浪兒完全沒有個人財產,掙了多少都會馬上花光或被搶走。一些流浪兒常常將強力膠水放入塑膠袋中然後吸入,其中揮發的甲苯的讓他們上癮和麻醉,以此來擺脫飢餓、煩惱及緊張情緒。

    一些女孩則會被拐帶到妓院,被迫賣淫。描述流浪兒生活的印度電影很多。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的《你好,孟買》,這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印度電影。導演花了一年時間,觀察街頭兒童的流浪生活,生動真實呈現了殘酷的童年——據說,有不少西方人正是因為觀看了這部影片,產生了收養印度流浪兒童的念頭。

    薩羅是十分幸運的,他在加爾各答的街頭流浪了幾個星期,被送進一所孤兒院,並被澳洲的一對夫婦收養。而無數不如他幸運的孩子,則被吞沒於劫持、誘拐、虐待、性侵的噩運——在這個意義上,他的幸運近乎奇蹟。

    然而更多的孩子,會被不幸拐賣。被拐賣的兒童成為童工、傭人或被迫賣淫。一些兒童被拐賣到歐洲和中東地區。電影《雄獅》中,薩羅就差一點被人販子拐賣。

    更糟糕的是,這些兒童長大過程中,因為得不到教育和引導,也往往會成為新的不安定因素——而這一切,都在電影中昭示若揭,發人深省。

  • 6 # 不入流的大劉

    奧斯卡獲獎電影《雄獅》,給過我很大的震撼。震撼的不是男主小小年紀掙扎求生,也不是他成年後萬里尋親得償所願;而是男主的養父母蘇和約翰·布萊爾利,高貴的人生姿態和對大愛的詮釋。

    連續收養兩名印度流浪兒童,我本以為這對澳洲夫婦不育。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經濟基礎大好的他們,是自願不生的。多讓一個孩子降生,不見得世界會更好;但給已經來到這個世界卻命途多舛的孩子以重新融入世界的機會,才更有意義!

    這樣的境界,很多人都可以想到,卻幾乎沒有人能做到。然而這是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是真的有人在身體力行的。當妮可·基德曼緩緩說出上述臺詞的時候,真的讓人感動到不得不暫停下電影來細細品味。

    這對夫婦後領養的印度孩子,更是身心嚴重受創,讓自己本來富足悠閒的生活備受折磨;而男主一心尋親,也得到這對夫婦的鼎力支援,這份無私大愛,也有打動到你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壁之戰,老曹如何在華容道死裡逃生?難道真是關羽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