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弘治六年,即 1493年3月15日 ,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在這裡,他現發了一種“名叫麥茲的奇異穀物。它甘美可口,焙乾,可以做粉”(《哥倫布日記》),這就是玉米。四年後,他把這種植物獻給西班牙國王。

1499年葡萄牙人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05年開始在葡萄牙和印度大量種植玉米。到了1511年,即明正德年間,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3年,即1518年,葡萄牙人經廣東登陸中國,把玉米作為方物進貢給明朝皇帝明武宗。1522年,田藝衡在其《留青日札》中寫道:“御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名御麥。”《金瓶梅》中有敘述,“燒鵝肉”和“玉米麵玫瑰果餡蒸餅”都是大財主西門慶宴請賓客的佳餚珍饈。18世紀中葉,廣西的《鎮安府志》敘述,玉米在引進之初被列為“果屬,以食小兒”。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玉米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推廣,當時已有直隸、盛京、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20個省區種植玉米了。地域廣闊,其名繁多:玉米(籽實如玉)、番麥(福建)、包穀(皮包之谷)、包穀棒(穗如棒狀)、包米(皮包之米)、珍珠米(粒如珍珠)、棒子(河北)、玉蜀黍(川鄂)、粟米(兩廣)、玉茭(晉豫)、蘆谷(安徽)、蘆苞(吳越),暹羅米(東北)、苞蘆、玉蜀、玉茭黍、大蜀黍、玉菱、玉麥、稀麥、玉高粱、御米、玉豆、六穀、蘆黍、紅顏麥、薏米包,金豆,玉谷,粑粑等115種名字。
如上所說,葡萄牙人把玉米進貢給中國皇帝,屬於“御物”,1915年出版的第一部《辭源》明確註釋:“關中稱玉米為御麥。”那麼為什麼把這個稱呼特定在關中,證明關中的玉米種子是由明太祖二兒子秦王朱樉的後代直接從皇宮得來,屬於正宗。
說明一點:有學者研究認為,玉米傳入中國的途徑分為海路和陸路。陸路又分為兩條:一條由印度、緬甸入雲南的西南路線;另一條經波斯、中亞到甘肅的西北線。海路則是經東南沿海省份傳入內地。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中國就有相關玉米的記載,明代的一部藥物學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臥壓著,乳汁不通。”該書的作者為明代雲南省嵩明縣楊林鎮的滇南名士蘭茂,字廷秀,號止庵。生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73歲時卒於成化十二年(公元1470年),這一記載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玉米
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重要糧食作物。同時也可以當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而且玉米更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著,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據統計,玉米的中文名有100多個,在中國各地都有對其不同的稱呼。 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閩東語平話稱為油甜苞,晉語稱玉茭子、玉稻黍等,吳語中稱呼比較複雜,上海稱珍珠米、蘇州稱御麥、浙江稱六穀,在客家話中以及馬來西亞華人地區被普遍稱為包粟。北方方言中普遍稱為棒子或苞谷。東北話稱為苞米。
明孝宗弘治六年,即 1493年3月15日 ,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在這裡,他現發了一種“名叫麥茲的奇異穀物。它甘美可口,焙乾,可以做粉”(《哥倫布日記》),這就是玉米。四年後,他把這種植物獻給西班牙國王。

1499年葡萄牙人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505年開始在葡萄牙和印度大量種植玉米。到了1511年,即明正德年間,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3年,即1518年,葡萄牙人經廣東登陸中國,把玉米作為方物進貢給明朝皇帝明武宗。1522年,田藝衡在其《留青日札》中寫道:“御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名御麥。”《金瓶梅》中有敘述,“燒鵝肉”和“玉米麵玫瑰果餡蒸餅”都是大財主西門慶宴請賓客的佳餚珍饈。18世紀中葉,廣西的《鎮安府志》敘述,玉米在引進之初被列為“果屬,以食小兒”。到了十八、十九世紀,玉米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推廣,當時已有直隸、盛京、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20個省區種植玉米了。地域廣闊,其名繁多:玉米(籽實如玉)、番麥(福建)、包穀(皮包之谷)、包穀棒(穗如棒狀)、包米(皮包之米)、珍珠米(粒如珍珠)、棒子(河北)、玉蜀黍(川鄂)、粟米(兩廣)、玉茭(晉豫)、蘆谷(安徽)、蘆苞(吳越),暹羅米(東北)、苞蘆、玉蜀、玉茭黍、大蜀黍、玉菱、玉麥、稀麥、玉高粱、御米、玉豆、六穀、蘆黍、紅顏麥、薏米包,金豆,玉谷,粑粑等115種名字。

如上所說,葡萄牙人把玉米進貢給中國皇帝,屬於“御物”,1915年出版的第一部《辭源》明確註釋:“關中稱玉米為御麥。”那麼為什麼把這個稱呼特定在關中,證明關中的玉米種子是由明太祖二兒子秦王朱樉的後代直接從皇宮得來,屬於正宗。

說明一點:有學者研究認為,玉米傳入中國的途徑分為海路和陸路。陸路又分為兩條:一條由印度、緬甸入雲南的西南路線;另一條經波斯、中亞到甘肅的西北線。海路則是經東南沿海省份傳入內地。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中國就有相關玉米的記載,明代的一部藥物學著作《滇南本草》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臥壓著,乳汁不通。”該書的作者為明代雲南省嵩明縣楊林鎮的滇南名士蘭茂,字廷秀,號止庵。生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73歲時卒於成化十二年(公元1470年),這一記載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玉米
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重要糧食作物。同時也可以當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而且玉米更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著,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據統計,玉米的中文名有100多個,在中國各地都有對其不同的稱呼。 粵語稱為粟米,閩南語稱作番麥,閩東語平話稱為油甜苞,晉語稱玉茭子、玉稻黍等,吳語中稱呼比較複雜,上海稱珍珠米、蘇州稱御麥、浙江稱六穀,在客家話中以及馬來西亞華人地區被普遍稱為包粟。北方方言中普遍稱為棒子或苞谷。東北話稱為苞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