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睿
-
2 # 香堂風子
兩伊戰爭主要是伊拉克和伊朗為了爭奪中東地區的領導權進行的一場戰爭,兩國經過八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使沙特成為了中東地區的霸主。
1.伊拉克與伊朗歷史上存在領土糾紛,這只是爆發戰爭的導火索。真正原因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希望透過富國強兵,稱霸中東地區。而伊朗也有稱霸中東的願望,所以兩國爆發了戰爭。
2.伊朗1979年2月爆發了革命,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上臺後沒收了歐美國家在伊朗的經濟利益和資產,並且非常反對美國和以色列。伊朗同時也威脅了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地區的領導權。
3.伊朗是中東地區最大的什葉派國家,而伊拉克是什葉派的發祥地,全國55%的人口都信仰什葉派。可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卻信仰遜尼派。所以伊拉克成為了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對薩拉姆執政地位產生了挑戰。
4.在歐美西方國家和沙特、以色列等中東國家的支援下,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對伊朗首先發動了戰爭。
5.伊拉克和伊朗經過八年的戰爭,消耗了兩國大量的國力。使伊拉克負債700多億美元,伊朗負債450多億美元,造成伊拉克傷亡40萬人,造成伊朗傷亡100萬人。
6.兩伊戰爭導致兩國的經濟發展至少倒退了20到30年,使沙特從中受益成為了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2003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被美國推翻,伊朗趁機迅速向伊拉克滲透。
7.目前伊朗已經與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等中東信仰什葉派的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戰略聯盟,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迅速擴大。中東地區在未來十年之內還將陷入戰亂之中。
-
3 # 交談中東
這裡暫時先不談打起來的原因,只談八年兩伊戰爭對今天的中東格局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點:
從伊拉克方面看,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債臺高築,民眾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薩達姆決定以戰養戰,攻佔科威特。當時,薩達姆認為,他打伊朗是替整個阿拉伯世界在打擊波斯人,所以阿拉伯國家理應免除伊拉克所欠的債務。但此舉遭到了鄰國科威特的反對。另外,科威特是中東產油國,它的油田大多是淺層油田,開採十分方面;伊拉克想租借科威特靠近伊拉克的島嶼,以便伊拉克的石油走波斯灣更加容易,遭到科威特的拒絕。於是,薩達姆決定攻打科威特。但悍然去攻打一個主權國家並迅速將其領土吞併違反了國際法,遭到了美國等國的強烈反對。在外交斡旋失敗的情況下,美國及其盟友發動了海灣戰爭,將科威特從伊拉克手中解放了出來。經此一戰,美國與薩達姆的關係急劇惡化。薩達姆急需發展核武器等來實現其政權的穩固,結果遭到聯合國的制裁,以至於後來被美國趕下臺等。所以兩伊戰爭後導致伊拉克債臺高築,伊拉克攻打科威特,這又導致了海灣戰爭的爆發,薩達姆與美國關係惡化,美國看穿了薩達姆想稱霸中東的野心,積怨頗深,導致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薩達姆下臺。薩達姆下臺後,伊拉克國內陷入混亂,ISIS崛起。所以這一連串事件彼此之間都有前因後果。
在從伊朗方面看,兩伊戰爭爆發於伊斯蘭革命後第二年,其結果就是激起了伊朗人保家衛國的決心,從而極大地鞏固了新生的伊朗霍梅尼神學政權。站穩腳跟的伊朗政權隨後開始向中東各國輸出伊斯蘭革命,號召民眾推翻中東各國,尤其是海灣國家的王室。伊朗與海灣國家的關係迅速惡化,後來直接演變為什葉派與遜尼派在整個中東爭奪話語權的鬥爭越發激烈。兩伊戰爭前巴列維時期,伊朗與海灣國家關係總體來說關係尚可。所以兩伊戰爭對伊朗的影響就是鞏固伊朗神學政權,伊朗開始向外輸出革命意識形態,導致海灣國家不滿,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博弈愈發激烈,從而影響了後來整個中東,包括伊拉克、敘利亞、葉門和黎巴嫩的政治局勢。
這就是兩伊戰爭對當前中東局勢的影響。可以說,兩伊戰爭間接地塑造了今日中東之政治格局。
-
4 # 姜運倉
上世紀八十年代,伊朗與伊拉克兩國之間打了八年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對於邊界與河界的爭奪是雙方戰爭的導火索,尤其是對河道的爭奪;
兩國民族與宗教方面的差異是兩國戰爭的深層原因。伊拉克居民多是阿拉伯人,而伊朗人則是波斯人的後裔;伊朗與伊拉克都信仰伊斯蘭教,並且兩國多數人都屬於什葉派信眾,但是在當時伊拉克執政的卻是遜尼派少數。薩達姆由於擔心本國民眾受伊朗影響,對伊朗一直比較警惕;
對地區主導權的爭奪是兩國戰爭的重要原因。由於中東是世界上的重要產油區,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區域內強國一直想稱霸中東,伊朗與伊拉克都有這一夢想,最後引發戰爭。
經過八年的戰爭,兩國雖然沒有完全分出勝負,但基本是兩敗俱傷,對地區形式也造成重大影響:伊拉克正是由於不堪重負才去侵犯科威特,最後招致美國等兩次打去,強國地失去;而伊朗由於與美國對抗也被長期制裁,影響力也大大下降。相反,本地區沙特、以色列、土耳其的影響力卻不斷上升。真可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回覆列表
兩伊戰爭(1980.9.22-1988.8.20)爆發於伊拉克和伊朗之間,戰爭持續長達八年之久,是冷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最慘烈的戰爭之一。
1979年伊朗革命以後,霍梅尼(什葉派)積極對外輸出革命。伊拉克由薩達姆(遜尼派)掌握政權,但其境內的主體人口是什葉派佔多數(約55%),同時還是什葉派的發源地。伊朗輸出革命在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人口中迅速產生影響,伊拉克的政權安全受到伊朗威脅。在民族上,伊朗主體民族是波斯人,伊拉克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同時兩國境內都居住了一定數量的庫爾德人,且庫爾德人都受到對方的支援從事分裂活動。
戰爭以阿拉伯河劃界作為導火索,伊拉克首先向伊朗出兵,並迅速打到了伊朗境內。伊朗艱難防守,但隨後守住了防線並開始反攻,將戰火燒回到了伊拉克境內。隨後,兩伊在邊境展開了拉鋸戰,消耗戰。戰爭後期,伊拉克再次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並率先接受了聯合國598號決議,伊朗在戰爭僵持不決又無法獲得突破優勢的情況下於1988.7也宣佈接受聯合國決議。
表面上,兩伊戰爭的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兩國關於阿拉伯河劃界、領土爭端問題,是安全困境、民族和宗教矛盾問題,但戰爭本質上地區霸權爭奪問題。
薩達姆憑藉豐厚的石油財富妄圖迅速攻下伊朗獲取地區霸權,而伊朗在雙方僵持階段也尋求徹底消滅伊拉克的戰略優勢,獲得地區優勢。
戰爭對地區和國際關係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現代戰爭傷亡慘烈,消耗巨大,需要強大的現代化國家作支撐。兩伊在戰爭中消耗超過6000億美元,傷亡超過100萬人,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幾乎所有現代化武器。但是戰爭不僅事關經濟和武器的問題,還關乎國家和軍隊現代化這一核心問題。戰爭不是有錢買武器就能獲勝的,完整的工業和後勤補給體系,現代化的軍事訓練和指揮體系至關重要。兩伊戰爭給軍事戰略學補充了有益的知識。(兩伊戰爭很多國家靠賣武器賺了很多錢,哈哈)
2. 兩伊戰爭影響了伊拉克地區政策。薩達姆在與伊朗進行消耗戰爭的同時,伊拉克的軍事能力迅速成長,戰鬥部隊人數不斷增長(由24萬增長到120萬)和武器裝備不斷增強,這也繼續助長了薩達姆的地區霸權野心。在巨大的財政消耗下,伊拉克向周邊國家大舉借債,其中欠下了科威特140億美元。在強大實力支撐和地區霸權野心下,薩達姆要求向科威特租借港口並免除債務,在遭到科威特拒絕後,入侵了科威特,引發了海灣戰爭。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長期受到制裁,並於2003年被徹底推翻。薩達姆被推翻後,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握政權,什葉派力量增強改變了地區力量對比,造成了今天中東地區什葉派(伊朗)和遜尼派(沙特)的兩極格局。
3. 伊朗在戰爭中獲取了地區威望。在薩達姆的強大攻擊下,伊朗能夠頂住壓力屹立不倒,在地區各國中間獲得了聲譽和威望。伊朗在戰爭中經歷了歷練,同時為了支援戰爭發展了國家的工業體系。與其他中東產油國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相比,伊朗可以說是目前中東地區生產能力和工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這大大減小了伊朗的對外依賴,增強了國家綜合實力。伊朗長期遭受西方制裁卻能堅持下去,與此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