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一無二UniqueChild
-
2 # 育兒知識分享
0~2週歲的寶寶,處於心理形成期,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個時期,寶寶們餓了,受驚嚇了,父母能否及時出現,是他們對這個世界建立安全和信任感的基礎,非常有利於寶寶們積極心理的形成。有些父母不太在意,導致寶寶長大以後出現敏感、易怒、不信任他人的心理。當然,孩子們缺乏安全感時,會有一些小動作出現,寶媽們千萬要注意並及時改正:
1、很黏父母
沒錯,父母走到哪裡孩子跟到哪裡的那種。
很多父母在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孩子在某一階段特別黏人。父母走到哪裡,孩子就跟到哪裡,就連做飯、上廁所、買菜都要跟著,一分鐘都離不開。要是父母趁孩子不注意,來開一會兒,孩子立馬就大哭大鬧。對的,只有待在父母身邊,他們才會覺得有安全感。
很黏父母,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一種很明確的表現,一旦離開父母,他們就會產生焦慮、緊張、不安的情緒。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孩子平時的活動,發現導致孩子們很黏父母的原因。是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出現了不愉快?還是因為一些外界的言語刺激?還是因為在生活中受到了一些其他的驚嚇?及時地引導、多加陪伴,孩子們的情緒就會慢慢被安撫,安全感和信任感也會逐步再次確立。
2、總是吮手指
好多寶寶都有吮手指的習慣,父母害怕孩子抵抗力差,萬一有細菌進入口腔,很容易生病,所以自然而然地選擇制止。
對於孩子吮手指,大多數父母在心理上都覺得這是孩子們餓了,或者是無意識的表現,要麼給孩子喂吃的,要麼就斥責寶寶,不讓他們吮手指。其實,孩子經常性的吮手指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孩子4~5個月的時候,進入口腔敏感期,吮手指既能讓孩子透過口腔探索世界,同時也會幫助孩子轉移緊張情緒,提升安全感。觀察細緻的家長會發現,寶寶們經常吮著吮著就笑了,其實是緊張情緒得到緩解的一種表現。
要知道,孩子剛剛出生,對外界還沒有建立安全感,任何一個器官剛剛發育時,他們都會透過這個器官去感受世界,來提升自己的適應度,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寶寶在吮手指,最好心平氣和地接受,多陪伴孩子;然後勤給寶寶洗手,保持寶寶的小手乾淨,能有效避免病從口入的問題。等孩子安全感確立以後,自然就會改掉這個毛病。
3、需要抱著才能入睡
0~2週歲的寶寶,對媽媽的懷抱有很深的依戀感。很多媽媽抱怨,孩子睡覺的時候特別淺,每次都要抱著睡的時候好好的,一放下就睜眼,而且見不到你就大哭不止。這其實也是安全感建立時期,寶寶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示,6個月大的寶寶被忽略超過2分鐘,每增加一分鐘,孩子的焦慮感就會成倍增長。如果父母長時間冷落、不理會,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表現地內向、寡言少語、做事缺乏動力,並在心理上留下陰影。所以,這個時期,父母們千萬不要想著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狠心地任孩子哭鬧,強行讓寶寶獨自睡覺;更不能因為煩躁,直接強行改正,這隻會讓寶寶受媽媽影響,導致惡性迴圈。
寶寶需要抱著入睡,是建立安全感的一個階段性習慣而已,寶媽們與其糾結孩子的入睡模式,不如多多陪伴孩子,讓孩子建立安全感以後,慢慢地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寶寶缺乏安全感,並不是突然發生的,這種安全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父母們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小情緒,一定要注意自省一下,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讓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溫暖,別等孩子長大了,才想起來,這時候後悔也晚了。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完全免費,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3 # 佳潤愛閱讀
可以做個小實驗。找一個孩子不認識的大人來參與實驗。
1 你與孩子一起玩,這是陌生人登場。觀察孩子反應。如果孩子在簡單適應後更快繼續遊戲,或者和陌生人遊戲,說明安全感正常。
2 你與孩子,陌生人共同在一個房間。你起身離開,要同孩子交代去向,多久回來,然後離開。看孩子反應, 如果孩子正常玩耍,並且在你回來後表示高興說明安全感正常。
如果孩子哭鬧不止 ,你回來後一直黏你,說明欠缺安全感。
如果,你離開和回來,孩子都沒有特殊的表情,漠不關心,這一種甚至比缺乏安全感更糟糕。這說明你們的親子相處存在問題,孩子的感情被壓抑著,家長應及時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
4 # 卡米簡筆畫
1.極度認生
認生很多小孩都有,這屬於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孩子極度的認生,就會在有陌生人在的時候頭都不敢抬,而且有眼睛四處觀望或者不停的擺動小手等不自在的舉動。
2. 喜歡黏媽媽
有的孩子特別喜歡粘著媽媽,當媽媽上班,奶奶照顧的時候,很聽話,可是當媽媽一回家,馬上任性哭鬧。出現這種情況,是媽媽的陪伴少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來陪伴孩子。
3.喜歡啃咬手指
如果你經常看到孩子沒事就喜歡咬手指,那就說明孩子心裡比較孤單、寂寞,甚至情緒有點低落。這個時候做家長的就應該多陪陪孩子,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幫助他們把這個壞習慣改掉。
4.睡覺不踏實
孩子在睡覺的時候總是不踏實,喜歡抱著大人或者經常看自己的身邊有沒有人,甚至把陪他睡的人抱的很緊。這樣的行為基本上就可以判定為孩子缺乏安全感了,因為孩子睡覺已經是最需要安全感的時候。
回覆列表
可以透過以下指標來幫助進行判斷:
(1) 孩子是否明確的知道誰是那個可依戀的人,並始終如一的將那個人作為最重要的依戀物件。
Ta喜歡和這個人在一起,而不是陌生人。孩子透過眼神交流、手勢或身體上的變化來尋找這個人。雖然孩子可以與他人相處而不太焦慮,但Ta會尋求這個人的支援。如果依戀物件離開,Ta會產生憂傷和焦慮。最重要的依戀物件在時,孩子就只依戀這個人,當這個人不在時,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排序去依次選擇其他的人。有這些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型依戀。
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依戀物件或者跟著第一個依戀物件就不要第二個依戀物件了,跟了第二個依戀物件就不要第一個依戀物件了,這些情況都說明孩子的依戀是非安全型依戀,安全感缺乏。
(2) 孩子是否將依戀物件當成一個安全基地。
孩子能自由輕鬆地在自己的依戀物件周邊進行探索和活動,時不時的回頭關注安全基地的變化。如果孩子要改變活動的方向和位置,會回頭過來看一看依戀物件。如果安全基地屹立不動,孩子就能安心專注的在旁邊玩、探索;安全基地一旦移動,孩子就會焦急的尋找。
如果孩子受了傷,或者跟別人發生了衝突,或者感到不愉快時,會跑向自己所依戀的那個人懷裡尋求安慰,因為Ta相信這個人知道並理解Ta的需要。如果孩子的依戀物件移動了,孩子就會立刻緊張的大叫,或放下手中的事情緊跟著依戀物件。有這些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型依戀。
有的孩子容易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憤怒和憂傷,並一刻不停的尋求安全,即使依戀物件抱著孩子,或跟孩子在一起,孩子仍然哼哼唧唧的哭鬧,反覆重複“你別走”,不要依戀物件離開,或者依戀物件想盡辦法也安撫不了孩子,這種情況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方面出了問題。
(3) 孩子和依戀物件在一段時間的分離後重聚時的表現。
如果Ta會樂意看到這個人,跑上前去跟這個人親熱一番後再去做自己的事情。Ta迎接這個人的時候高興和輕鬆,會毫不掩飾地問候這個人,表達情感。有這種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的依戀形式是安全型依戀。
如果在最重要的依戀物件分開又重複出現時,孩子既尋求跟依戀物件的親近和接觸,又給人一種矛盾或拒絕的印象。或者隔著距離不上前,迴避這個人的親近,迴避與這個人進行目光和語言交流,隨便的迎接,或是在歡迎中混合有迴避的反應,比如轉過臉、朝後退或轉移視線。或者出現一些混亂、無目標、古怪的行為。這種情況就說明孩子不是安全型依戀,安全感建構得不好。
(4) 孩子是否樂於分享和合作,不帶任何不安。
孩子不會擔心其他孩子的存在。Ta有同理心,能夠延遲滿足,包括能夠等待而不變得焦慮、過度緊張或沮喪;確信玩具會被歸還,輪到他,或者諾言會被兌現。儘管這個過程並不意味著Ta會一直很輕鬆。有這些表現,通常就表示孩子有安全感。
而安全感建構得不好的孩子,通常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
(5) 孩子對紀律很敏感,並願意讓依戀物件引導Ta,不隨意冒險。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
(6) 孩子自信獨立,樂於探索,可以很好地適應新環境。
每到陌生之處不會一下子闖進去,而是沉穩的觀察環境,慢慢的融入。Ta不怕犯錯和失敗,不以競爭獲勝或物質佔有來定義自身的價值,不怕不同的意見,不刻意逢迎。
而安全感建構得不好的孩子,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Ta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 Ta們不敢參與競爭,或者不能接受失敗,Ta們不願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跟Ta意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