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絡健康
-
2 # 向先生48161174
我本人不是大夫,但是是個痛風患者。2010年檢查出痛風病後,一直到2016年後才有好轉。根據自己的病史,我認為痛風有以下原因促成。第一是身體脾胃不和,形成溼氣過重,造成排洩不暢,溼氣長時間在體內積蓄,形成尿酸過高,繼而形成痛風發作。第二是腎功能減退,排毒功能減退,也可形成毒素堆積,也會形成痛風。根據本人經驗,要想減少痛風發作,就要強身健體,多做有氧運動,但是不主張多走路;多食用有利於健身,健腎的食物,增加腎功能最佳化;第三就是適量飲酒,增加血液的迴圈;第四少食用內臟、啤酒、海鮮。做到這些,你可能就不用吃藥了,以上僅僅是個人觀點。
-
3 # 肖勇洪
痛風屬於風溼病,目前的研究來說,並沒有研究提示由類風溼關節炎發展而來!但兩個疾病可以合併甚至更多風溼病發生在同一個患者身上…
-
4 # 風溼小醫生
痛風是代謝性風溼病。風溼性疾病有十大類200多種,風溼性疾病可以表現為關節炎、關節痛,但沒有風溼性關節炎這一個疾病。
痛風不是從什麼病開始的,而是表現為關節發作性紅腫熱痛的一種疾病。
-
5 # 醫聯媒體
痛風跟風溼性關節炎的形成方式是不一樣,兩者有明顯的區別,按道理來說風溼性關節炎時間長了不一定會變成痛風的。
痛風的的形成主要與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相關,痛風是由於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了紊亂導致血尿酸隨之增高而引起的一組疾病。
痛風的一般表現主要就是相應的關節會發生紅腫、或者嚴重一點的就會畸形以及由於痛風石而形成的不適,通風一般常見於男性,尤其是中老年人、肥胖的人群也是高發群體及少數絕經後的婦女。
而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病而且是一種會侵犯全身關節的。
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和腫脹,就比如手,腕等小關節會不定時的發生疼痛,而且通常呈現為對稱性,也就是會雙手或者雙手腕一起疼痛。
發作的時候會伴有晨練的時候相應的關節僵硬和雙手的握力也會普遍下降,而且這種現象就會常見於中老年的女性身上。
所以,痛風和風溼性關節炎是完全不一樣的病情。就是說痛風是可以當作是一種代謝性的疾病,而且病情發作會比較迅速,並且與飲食有很大關係。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而且病程反覆,關節疼痛不像痛風那般劇烈,其主要還是與免疫調節相關。所以說,風溼關節炎時間久了不一定會變成痛風的。
回覆列表
不是的。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碰到關節疼痛伴有關節畸形、行動困難的患者,他們急切渴望醫生下個準確的診斷,以解決他們的痛苦。然而,許多種疾病可以多種表現並存,增加了診斷上的困難。但是,如果不能明確關節病的病因,就難以予以針對性地治療,患者會長期受疾病的困擾。因此,有必要將常見的幾種關節病予以鑑別。
痛風和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區別
“痛風”是一個遺傳性疾病,是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以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的炎性變化為主的代謝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長。當體內嘌呤代謝產物尿酸產生過多、超過腎臟排洩能力時,尿酸即在血液及組織內積聚,形成“痛風”。在急性發作期常表現為關節疼痛、紅腫,很易誤診為“風溼”性關節炎。
“痛風”和風溼性關節炎的區別是:痛風多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常表現為夜間突然發作、劇烈疼痛:多以急性關節呈紅、腫、痛開始,72小時達到頂峰,1~2周可自行消失,數年再發作;當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沙丁魚、酵母、煙、酒等,高尿酸在血液和組織內積聚易形成痛風石,多見於趾骨關節周圍,也可形成腎結石等。而急性風溼性關節炎是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於青少年,多發作於關節受風溼之後,常表現在大關節,如膝蓋、踝、肘、腕等關節的遊走性關節炎,心肌及瓣膜同時損傷,也就是這個病可同時表現為“舔關節、咬心臟”。
兩者的治療也截然不同。痛風是用抗嘌呤代謝、促尿酸排洩的藥物如秋水仙控制症狀。而風溼性關節炎是採用水楊酸類藥物。
隨著時間的推延,痛風由於反覆的發作,不僅組織損害,而且骨質的關節端有侵蝕,再加上痛風石的沉積,使關節呈慢性炎症和關節畸形,很容易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相混淆。
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遺傳性,病因不清楚,與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相關,不及時治療幾乎所有內臟器官都會受累:全關節可發生破壞性病變,引起關節慢慢變畸形、強直,雙手呈雞爪狀,功能喪失甚至癱瘓,骨和骨骼肌萎縮,還常常伴有關節外的症狀。化驗可見類風溼因子陽性。
痛風、急性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三者不難鑑別:痛風好診斷,測血尿酸升高、摸到痛風石就可以確定。風溼性關節炎,單獨存在很少見,多為大關節炎,在急性期多有風溼性心肌炎,慢性期患“風溼性心臟病”,化驗抗鏈O實驗呈陽性。類風溼關節炎是慢性的頑症,關節畸形、功能喪失明顯,呈僵直或癱瘓,類風溼因子陽性。
痛風是怎麼發生的?
痛風多見於中年男性,女性僅佔5%(近幾年有升高的趨勢!),主要是絕經後女性,痛風發生有年輕化趨勢。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症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臨床表現如下: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徵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於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部分以上發生在第一蹠趾關節,在以後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表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噁心等全身症狀,可伴白細胞計數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
2.間歇發作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週後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或遺留區域性面板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後進入無症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後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症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狀趨於不典型。少數患者無間歇期,初次發病後呈慢性關節炎表現。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於反覆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面板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並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症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4.腎臟病變
(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並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於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症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
(3)急性尿酸性腎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徵)等繼發原因引起。
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特指急性特徵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