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就憑傳說中的“吳太伯”是周太王長子嗎?
11
回覆列表
  • 1 # 識小錄

    第一,先說說楚國,《楚世家》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大戴禮記·帝系》“卷章”作“老童”。大部分傳世文獻的記載都沒有太大的出入,都認為楚一族出自祝融一系。祝融之後,楚人的祖先叫鬻熊。這在出土文獻中得到了佐證。楚地出土的卜筮祭禱簡中,有祭祀楚國祖先以祈禱平安的記載。在河南新蔡葛陵楚簡、包山楚簡和望山楚簡中,有祭祀老童、祝融的記載,與《楚世家》和《大戴禮記》所載相合。(順便說一句,楚簡中的楚人祖先還有穴熊和鬻熊,有的學者認為穴和鬻相通,穴熊就是鬻熊;有的學者則認為這是二人)

    既然出自祝融一系,那麼是炎黃後裔就毋庸置疑了。雖然在春秋時期,楚人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就連楚人也“不要臉”地自稱“我蠻夷也”,但是考鏡源流,楚人確實是出自炎黃一系,其隸屬於華夏文化圈也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不僅可以從族源上看出,也可以從楚地出土的文物看出來,與中原地區的東西,也都屬於同一文化圈。

    第二,是吳國。吳國那就更無疑義了。《史記·吳世家》載:“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

    這段話是說,吳國的先祖是周文王父親的哥哥吳太伯,吳太伯因為想讓位於文王的父親季歷,因此就出走,到了蠻夷之地,在這裡建了自己的國家吳國。吳國在先周已存,武王克商時,吳國從太伯傳到了周章,於是武王就直接封了周章為吳君。所以吳國和周王室是同出於一系,都是姬姓。既然是同出於姬姓,亦是華夏文化的一員了。

  • 2 # 無風即風

    一、吳國

    【文獻證據①】先秦史籍《國語》《論語》《左傳》

    《國語·鄭語·晉語》:“為吳太伯,不亦可乎”?

    《左傳》

    分別有閡公元年、禧公五年、襄公十二年、昭公十三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七年、十三年共有8處記載著有關太伯奔吳的故事——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

    《論語·泰伯》:

    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側面印證太伯奔吳。

    秦漢史籍《史記》《吳越春秋》

    《史記·吳太伯世家》: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

    《吳越春秋》:

    古公三子,長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吳仲,少曰季歷……古公病,二人託名採藥於衡山,遂之荊蠻。斷髮文身,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國民君而事之,自號為勾吳。吳人或問何像而為勾吳,太伯曰:「吾以伯長居國,絕嗣者也,其當有封者,吳仲也。故自號勾吳,非其方乎?」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有餘家,共立以為勾吳。數年之間,民人殷富。

    如果說傳世文獻未必十分準確,那麼就直接談科學證據:

    注意第五個餅型圖,位於今江西樟樹市的吳城遺址,距今3500-3100年前,完全符合“太伯”奔吳的時間。而今天的分子人類學專家對該遺址的古遺骸提取DNA分析的結果是漢人基因(O3e子型別)有40%,另60%為古侗壯族(壯族)。

    此說也完全符合史籍中記載其國民主要為“蠻夷”的事實。

    當然,目前還沒有發現王墓,你可以對其統治者身份存疑,但是其國是由華夏族共同創立是沒疑問的。

    如果說你對基因檢測不接受,那就談文化吧~《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壽夢元年》:

    “壽夢元年,朝周,適楚,觀諸侯禮樂。魯成公會於鍾離,深問周公禮樂,成公悉為陳前王之禮樂,因為詠歌三代之風。壽夢曰:“孤在夷蠻,徒以椎髻為俗,豈有斯之服哉! ”因嘆而去,曰:“於乎哉,禮也!”

    “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積極學習並融入中原文明,當屬華夏文明無疑。

    二、楚國

    過去因楚國被周王室稱為“蠻夷”,且楚王亦有“我蠻夷也”之言,而經常有人質疑楚國的統治階級之血統。但是,出土文獻戰國楚簡《楚居》為楚國官方史書,因此,已經可以幫助楚人來到今天解釋自己的身世了。

    季連初降於隈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秉茲率相,詈胄四方。季連聞其有甹,從及之盤,爰生[糹呈]伯、遠仲,遊徜徉,先處於京宗。穴酓遲徙於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潰自脅出,妣列賓於天,巫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繹與屈紃,使若嗌卜徙於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屍,抵今曰夕,夕必夜。至酓只、酓[舟旦]、酓樊及酓賜、酓巨,盡居夷屯。酓巨徙居發漸……

    《楚居》所記載與《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人由來完全一致——司馬遷不可能看過埋藏於地下的戰國楚簡,楚人就是從北方遷徙自南方蠻夷之地的華夏族。而且其先祖也跟《離騷》中屈原自稱的顓頊之後一致,因為著名史學家與考古界的北斗李學勤先生考據出《楚居》中所指之楚人先祖“季連”的出發路線與祝融有關,因此當為顓頊之後。

    況《楚居》中有楚人自稱其先祖季連“見盤庚之子”,而《甲骨文合集》(34220)裡有一句"嶽於南單,嶽於三門,嶽於楚”,說明楚人自稱季連原屬商王臣屬及做過親家,是可靠的事實。

    而恰巧的又是《周原甲骨H,83片》卜辭有曰:“ 今秋,楚子來告,父後哉”——這又印證了楚人自稱其先祖季又曾為周文王“火臣”(祭祀時舉火把禱告的祭師)的事實。

    值得一提的是,楚人開始和周人搭上關係後,根據史籍是被商王奪國(微國,奪了後給了王室上甲微)後,季連忽然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鬻熊——眾所周知,黃帝就是有熊氏。

    以上那麼多的巧合,都可以證明楚人的華夏苗裔之血脈。當然,就算你不信,但是你也否認不了楚人很早以前就已經坐上了貴族階級,要不然周代商後,也輪不到給他封地。

    既然是貴族,當然早就已習中原華夏文明,況楚人還歷、商周兩朝之資歷乎?

    進入春秋時代,一代熊主楚武王因“不服周”而開啟了征服南蠻使楚國崛起的王圖霸業,自楚懷王稱霸後,周禮早已為楚人習之,而且他們還創造出了自己的獨特文明,南北相容,糅雜百道。

    漢朝=周禮+楚文化+秦制的大成者,其中,周禮為頂層建築。

    如此,你說,它為何不是華夏文明?

  • 3 # 鐵錘文史

    周朝封建網的南向發展,開始於周朝初年,但是始終沒有向更加深入的南方發展,他們的諸侯國一直居於南北交界的漢上和淮上地區,至今這裡的區域文化仍然呈現出南北交融的特點。西周時代的長江北岸,主要分成雲夢和彭蠡兩大地區,湖泊之大遠超今天。春秋典籍之中 ,南方居民主要是江漢流域的百蠻和更加南方的百越。這兩個稱呼都是代表著龐大的族群並非某一個特定的民族。

    南方力量的崛起開始於楚國立國。

    儘管傳說周人伐商的時候就有楚人參與,但是此楚是否彼楚,目前沒有定論。楚國王室姓羋,羋姓屬於北方祝融八姓之一,所謂八姓並非一定有血緣之親,很可能就是利益的結合體。因為傳說中六個孩子有的生於母親的左肋,有的生於右肋,極大可能是勉強湊合成群的痕跡。祝融集團主要分佈在河南山東地區,春秋時期還有一些祝融小國分散在這裡。羋姓一支南下,結合了當地百蠻部落,建立了楚國。

    楚國在南方不斷擴大,最後不但整合了江漢之間的部落,還北上擴張,吞併了漢上和淮上的諸侯國,甚至於北上爭霸。楚國北上爭霸,引起北方諸國的抵抗,所謂春秋五霸正是在這個時候逐步確立。南北對抗激發了各自的潛力,於是在南方發生吳越的興起。

    楚國倚仗南方豐富分資源,得以對抗強大的北方文化,與此同時,南方依然採用了起源於北方的中國文字系統,這樣使得南方文明終於融合與中華文明之中。

    楚國使用北方典章,同時進行了很多創造性的發展。

    首先在制度方面,楚人興起於周人封建解體的時候,這時候禮崩樂壞,各國都在探索符合自己的治國之道,但是北方各國受傳統文明約束多,大部分還是沿襲了封建制的政治與宗法互為表裡的模式。而南方楚國則最早開始探索出了類似後代郡縣制的治國模式。這種中央任免幹部的模式增加接近於君主政體,而不是原先的封建領主。

    其次在思想方面,北方始終以儒家思想為主,而可以與之抗衡的墨家,老莊,乃至於修正儒家思在想的荀子學說,竟然都產生於楚國地域。邊緣文化以他的自由和活力,反饋於主流思想。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在禮制方面。楚國學會了北方的禮儀,但是豐富了自己的特色,從後來考古出土的楚國青銅器來看,楚國的楚器,蔡器,已經和北方的迥然不同。吳越青銅劍上面的紋飾,也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在文學方面,楚國文化產生了完全不同於詩經風格的《楚辭》,楚辭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迥異於詩經,而漢賦鋪陳誇張的做法,明顯傳承了更多楚辭的特點。

    總結:南方的開發以及融於北方之文明,使得中華文明內涵更加豐富。南方以楚國和吳越為代表的文化生命力不下於北方,南北交匯的結果,是兩套系統的焊接和融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烊千璽有哪些時尚的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