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書君
-
2 # 千千千里馬
今天,已經有四位答主做出了認真的回答。
我就說一點不一樣的吧。
中國的歷史史籍,從我們華人使用文字開始,到司馬遷時代,大約不到一千年的歷史。
中國的第一部史書是《左傳》,產生在春秋時代。假如《左傳》以前還有史記性質的書籍,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還都是不夠成熟的歷史,起碼不是完全可信的歷史,其中不乏一定的傳說。
因為,中國使用文字寫作的歷史,我們認為,不會早於殷商晚期。所以,從殷商晚期到春秋,也就五百年時間,但是,這五百年對於漢字的使用發展,卻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時期,這就是,漢字在這一階段的發展中有了很大的範圍擴大。以前,主要是一些“專業”的人使用一下文字。例如甲骨文裡反覆出現的“貞人”,就是主要的使用文字的“專業”群體。但是,周朝有了許多君子士人也習慣使用文字了。
因此,有《詩經》的文字本,有《左傳》這樣的史書,也有孔子的教科書體系。這在商朝是不可想象的。由於漢字的推廣發展,春秋到戰國時代,是中國各種著作產生的第一個鼎盛時代。特別是進入戰國時代,七國都有自己的國史。
戰國晚期,士人寫作蔚然成風,例如屈原、莊子、荀子、韓非子、李斯。這是中國文化歷史學的第一個高潮。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對中國文化史籍是有一定破壞的。
司馬遷寫作《史記》由於是父子兩代人的漢景帝到漢武帝的七十年時間裡。所以,對中國歷史是在非常蕭條的情況下,一次全面系統整理和集中,儲存了相對完整的中國古代歷史。
如果,沒有司馬遷父子,特別是司馬遷對國家檔案館的歷史文獻的整理、考證,校對、調查、研究,那麼,中國完整的歷史就會支離破碎,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的歷史記載就會支離破碎。《史記》不但是中國古代完整歷史的書籍,也是整個古代亞洲的歷史,《史記》是眾多歷史典籍裡面最有思想,最有科學精神,最有哲學抱負,最有文學價值的歷史,所以,《史記》的價值也遠遠超出了歷史價值之外,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裡的不絕源泉。對華人民的精神和國家的自信心影響深遠。我們後代人怎麼高度評論都不過分。
-
3 # 我思無邪
一句話,《史記》的成就絕對配得上今天的地位和待遇。
《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史記》開創紀傳體之先河,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
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可是看做是寫實的人情小說。倘若就對後世的影響看,《東周列國志》有自司馬遷《史記》中引用的材料;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很像給後來的戀愛小說作了先驅;朱家、郭解的故事也算是《水滸傳》一類小說的前身;《聊齋志異》中的“異史氏曰”顯然是仿照《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史記》中富有傳奇性的材料,也成為後來文學家的寶庫,如趙氏孤兒、荊軻刺秦、霸王別姬、文君當壚、負荊請罪、孫龐鬥智等等。
司馬遷作《史記》,是行過萬里路的。《五帝本紀》中寫道“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他二十歲開始了壯遊,先到江淮,又南上廬山、會稽山,後到長沙,一路遊覽考察。同時司馬遷也是讀過萬卷書的。如《孔子世家》寫道“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孟子荀卿列傳》中“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商君列傳》中“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管晏列傳》中“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屈原賈生列傳》中“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
《五帝本紀》中“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由此也可看到,司馬遷的過人之處,並非僅在博學,更在鑑定、判斷與大處著眼的能力。正是憑藉這種能力,他統馭上下古今,開創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事業,使後人俯首帖耳在他的氣魄和胸襟之下。學問到了這個地步,近乎一種藝術,因為它已經操縱在幾,沒法傳給別人,也就無法為人所仿效了。
《史記》有自己的結構,整體看有整體的結構,就每一篇看有每一篇的結構。這像一個宮殿,整個是堂皇的設計,而每一個殿堂也都是匠心的經營。因此,我們讀《史記》,除看單篇外,尤需整體把握。例如管仲、晏嬰的貢獻和歷史地位,如果我們只看《管晏列傳》會覺得所記太略,然而在《齊世家》中仍有詳細的記載。又如信陵君的真相,單看《信陵列傳》也不夠,而在《範睢蔡澤列傳》中才能看出來。再如子產,本見於《循吏列傳》,但在《循吏列傳》中的子產太平凡了,不夠一個大政治家,可是在《鄭世家》中卻又見出他的真能力來。再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時帶著秦舞陽,只是提到“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難道秦舞陽只是一個敢年少殺人的莽夫嗎?等到《匈奴列傳》中又有“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每一篇傳記一定有一箇中心,為求藝術上的完整,次要的論點就放在別處了。
總之,《史記》絕對值得讀,值得反覆讀。
-
4 # 陳大舍
由司馬遷獨立完成的《史記》自古以來便被視為優秀史學著作的典型,而近代以後,隨著考古學的興盛,尤其是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了商代的文字甲骨文之後,司馬遷良史的美譽和《史記》在內容上的真實性更是得到了空前的肯定。
晚清以來,由於歷史虛無主義的流行,中國外國都出現了不少質疑甚至否定傳統歷史的潮流,這種潮流的追隨者不少人堅持中國文化起源西來說,認為西方的地板高於東方的天花板,所以也就拒不承認夏商的存在。從而否定了包括《史記》在內所有中國史書的真實性。但是河南安陽殷墟及甲骨文的發掘,徹底的推倒了以白鳥庫吉一流人為代表的“東亞史”學者的種種怪論。比如白鳥庫吉認為日本民族是純粹的單一民族,而中國是一個專制和革命迴圈的多民族國家,所以很難稱為一個文明的發祥地,所以中國的文明只是不斷受到外來文明徵服的亞文化。 (尤其作死的是在日本滅亡大韓帝國之後的明治末、整個大正朝和昭和朝前期,日本民族複合起源說得到了有力的佐證,作為日本民族單一起源說的代表,白鳥、津田師徒乾脆和顧頡剛一個套路,一口咬定日本人幾萬年前就來到列島,至於《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就不是歷史,是物語、御伽話。這在當時是冒著“不敬”風險的。戰後,兩人的觀點大行其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於此同時,“疑古派”也正式被“新中國”立為官學。中日兩國真是“政同魯衛”), 也證實了《史記》中關於商王朝的記載是確確實實的信史。
太史公祠,司馬遷可以說有大恩於中華民族。
考古學家如梁思永(梁啟超子)、李濟、尹達以及後來寫出《殷墟文字》這本鉅著的董作賓,先後將《史記》中所記殷商王朝帝王世系與發掘的卜辭對勘,發現在從太乙(湯)到帝辛(紂)差不多三十位帝王的世系與司馬遷的《史記》基本一致,差別只在卜辭中有兩個帝王《史記》沒有記載即位,另外有三個人《史記》記載為商朝帝王,但甲骨中卻沒有出現,另外有兩三處帝王世系在順序有些紊亂,基本上與《史記•殷本紀》中的記載一致。而在甲骨文卜辭關於伊尹的崇拜也證實了《史記•殷本紀》》中關於伊尹歸政於太甲的真實不虛和《竹書紀年》中“太甲誅伊尹”的荒謬。
端午橋(上)、劉鐵雲(下),這二位其實才是真正的甲骨文之父。
至於《史記》一些記載和考古無法對號入座也是情理之中。仍以殷商為例,從殷王朝成立(董作賓考證為1751B.C)至漢武帝時,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上古史本來就最為悠邈難尋,在加之諸夏文明在週末又遭焚書坑儒的空前浩劫,除秦國史書之外的歷史典籍大多遭到焚燬。以至於司馬遷只能在很多根據田野調查和民間傳說來填補空白。而司馬遷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而也可推論《史記》其他內容的真實性。
-
5 # 一往文學
《史記》是集先秦、漢初之大成的歷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 內容之豐富,前所未有。
《史記》記事博大精深,全面地敘述了中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發展狀況,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史記》創立了新的史書編纂體例,結構嚴密,體制完整《史記》共一百三十篇,由“本紀” (十二篇)、“表” (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等五部分組成,五種形式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即“紀傳體”)來表現歷史的面貌,是司馬遷一大創造。
《史記》這五部分; 既各有各的作用,又互相制約, 互相補充,關係極為密切。
1)本紀記載了各個朝代的興衰和帝王的事蹟,構成了全書的骨架,記載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統領提挈的作用。
2)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類。它按世、年、月的順序列舉歷史大事。是對“本紀”、“世家”、“列傳” 等部分的補充。
3)書記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概況、文物制度、風俗習尚及山川水利等情況。
4)“世家”和“列傳”是《史記》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數量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它們集中了《史記》的精華,體現了《史記》最高的藝術成就。
《史記》表現出強烈的秉筆直書的“實錄”精神1)《史記》之“實錄”精神—— 司馬遷雖然身為史官,但他的秉筆和前後史官都不一樣,他不 是完全站在官方的立場來寫官方之史,不是奉君命而修一代國史, 而是繼父志而成“一家之言。”因此,一部《史記》,後代雖然列 為“正史”,當時卻曾視為“謗書” 。
2)不虛美
他直言不諱善惡無隱,絲毫不因為牽涉到現實的政治而有所迴避。即使對於漢朝的最高統治者,也不是一味歌頌,在肯定他們功績的同時,照樣揭露他們醜惡的一面。如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固然寫了他提議楚漢紛爭、建立偉大國家的作用,但也沒有放過對他的虛偽、狡詐和無賴品質的揭露。又比如他在《平淮書》裡揭露了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大肆搜刮民財,給人民帶來災難,造成政治上的危機。
3)不隱惡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大膽揭露了貪官酷吏的兇狠殘暴。從現實出發,透過他描繪的那一群酷吏的鮮明形象,成功地再現了在漢武帝統治天下時人民生活的苦難畫面,表露出他的愛和憎。充分說明了司馬遷秉實紀史的現實主義原則。
史記還建立了中國歷史的正統觀念以五帝、三王為統一國家,為秦、漢大一統提供歷史依據。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夏(禹) 商(湯) 周(文王、武王) 鯀、禹,契,稷
-
6 # 味哎兒
歷史解決人生十大終極追問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會.可.能做什麼的三大基礎性問題,所以是一個人及人生以及人群.社會.國家的根。無根則飄忽不定。古華人確定其是魂魄最終歸宿之處,因而犯大錯的人不許入祖墳宗墓,從而入不得祖墳宗墓的人的魂魄就是孤魂野鬼,屬人生最悲慘現象的體現。祖墳宗墓實際就是有形可祭拜的歷史場所。蘇聯解體百分之六十緣於挖了斯大林的墓失根造成促成的,這不是迷信人解說詞,真是如此:斯大林被拋棄整個二戰史中偉大蘇聯失去統帥戰勝德國的偉大失去一半,蘇聯工業化成功缺斯大林當政期敘詞而成無源之水,宣揚自偉大樹立光輝形象缺斯大林呈無頭人像,可見歷史重要性,這還是換屆政府執政人員現狀,依祖豐功偉業傳承繼承祖業式更顯突出。這也是帝王強調自己正統正宗的緣由,表示的是繼承合法性。當一個人真的追問自己是誰時除自能力及社會地位位置外,最終必追至祖先那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刨祖墳就是追查到根了,而挖祖墳毀其祖墳就是滅其整體人群了。一個由小被拐的小孩子知曉自己不是撫養者所生後,心緒大亂且終會尋其身生父母的,否則終生空虛無根底內心總呈空落落的狀態。贊否,議一個?
-
7 # 十里潭水
《史記》作為我們國家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奠定了”24史“的基本架構。《史記》之前的《春秋》是編年體史書,《史記》之後的大部分史書都採用了《史記》的體例,司馬遷自稱自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斯不為過也。
要說《史記》的價值,正如”迅哥“評價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集中體現在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
先看史學方面的價值《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三黃五帝直到司馬遷所處時代的重要歷史,是對他當時所能見到的史籍的系統整理。如果沒有《史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必將有更多的歷史記載被淹沒而無跡可尋。從這個意義上講,《史記》完全就是先秦史書之集大成。
司馬遷本人的人品和他的遭遇,也使他站到了權貴的對立面,在撰寫《史記》的過程中秉持了更加客觀的立場;同時馬馬遷世代史官的家傳,也使他接觸了很多普通人接觸不到的史料,讓《史記》基本上能夠成為信史而不是民間傳說之合集。
今天我們去讀《史記》,仍然能夠感受到其歷史人物之豐滿,事件記載之詳實,如果沒有詳實的史料做基礎,是根本做不到的。
再看文學方面的價值《史記》中的很多記載都被後人反覆傳誦,不僅是作為歷史材料,更是作為文學創造,被大家欣賞、品評。當我們讀《史記》的時候,即使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仍然可以感受到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其寫人寫事的方法,影響了歷代的文學家,直到今天還在成為榜樣。
《史記》是二十四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它是後無來者的。
回覆列表
史記的價值非常的大,讓我一條一條的列出來。
在太史公自序裡面,有著名的一段話叫論六家要旨。這段話把先秦諸子的主要思想都概括了出來,做了一很好的總結。而整部史記將先秦典籍的精華都挑選了出來,有的人精力有限不能夠通讀先秦典籍,那麼就去讀史記,司馬遷已經幫你整理好,省去了很多煩惱。比如看到李廣列傳的太史公曰,可以看到論語子路篇中的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單純地去背誦論語,不能夠理解這句話,而透過李廣列傳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的意思,而且很容易記住這句話。
史記開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無論後代的史書怎麼變化都沒有能夠突破史記的基本框架。本紀、書、表、世家、列傳這五種體例幾乎囊括了當時所能記錄的所有東西。帝王或者權力中心的記載就是本紀;當時的制度文化等領域用書的形式記錄了下來;很多人物生平不太完善,但是又起到了橋樑的作用,就用表的形式記錄了下來;世家是諸侯或者功臣的記載;憑藉的自己的能力留名千古的人物傳記就是列傳。
而且史記不僅僅是中國史,而是司馬遷所處時代所能知曉的世界史。裡面有北韓列傳,還有記載了當時的中亞地區的風俗和歷史,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料。
史記除了史學上的價值,文學上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史記是散文之大宗。後來學習寫散文的人無不是學習史記。唐宋八大家的新古文運動就是像史記的寫法靠攏。後世的散文皆推韓愈和歐陽修,殊不知韓愈和歐陽修取法司馬子長。史記之中瀰漫著一股浪漫主義情懷,它所記錄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這些人可以是達官顯貴,也可是三教九流。“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司馬遷卻寫了儒林列傳和遊俠列傳。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史記,二十四史以漢書開頭,雖然筆法嚴謹,但是得缺少多少人文關懷。
史記是中國最偉大的成功學書籍和勵志書籍。我這麼說當然不是亂說,而是有根據的。
一個年輕人漫步在汜水橋上,那個時候的他看不到前途有一點希望,國早已破,家早已亡,而他孤身一人還要逃避朝廷的追殺。還有比他慘的人嗎?
一個年輕人父母雙亡,自己又沒有什麼能力養活自己,而且還聲名狼藉,只能靠著別人的救濟活下去。當地的流氓也欺負她,甚至讓他從胯下鑽過去,他都忍了。還有比他慘的人嗎?
一個讀書人,整天不事生產,經常受到親戚的嘲笑,等到他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他不計前嫌,但是看透了世俗的一切。
一個人,漂泊了半生才成家立業,自己口碑還不好,半截子入土的人了,卻做起的造反的事情,之後十幾年都是從馬背上度過,而且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布衣天子。
。。。。。。
史記裡面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第一個人是張良,第二個人韓信,第三個人是蘇秦,第四個人是劉邦。有什麼勵志書籍比他們幾個人還勵志,沒有吧。
史記樹立起了好壞的標準。好人有沒有好報?如果有好報,那為什麼顏淵會早死,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而盜蹠濫殺無辜卻可以善終。這些讓我們看起來會憤怒,卻又無可奈何。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史記給了我們答案。史記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們看待事情應該把天和人分開來看,天就是生命之中的偶然,人就是自己做人的底線。不要因為天而失去人的底線,這就是司馬遷所要彰顯的宗旨,這種宗旨雖然對顏淵或者伯夷叔齊不公平,但是卻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每一次中華文明遭到侵蝕,都會有一批人站起來,讓中華之火不斷的傳承下來。那麼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才有了以身殉國的文天祥,有了用鮮血喚醒華人的譚嗣同,有了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們。
歷史做大的用處就是讓我們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件事,讓我們學會去尊重那些為了尋找自己理想而奮不顧身孤單上路的人,他們前進的一小步,才有了我們今天前進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