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來讀史
-
2 # 有書博物館
機會總是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皇太極能夠力排眾議繼承大業,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有書君正好最近在看崔清北著的《大清王朝十二帝》這本書,關於皇太極繼位的原因,有書君根據書中所寫,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自身優秀,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證。
皇太極的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楊佳砮的愛女,那拉氏不但長得美麗端莊,而且性格溫婉,能識大體。因此上很受努爾哈赤的喜歡。
在努爾哈赤34歲的時候,那拉氏生下了皇太極,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孩子。不幸的是,那拉氏很早就去世。
幼年喪母的皇太極聰明過人。有人評價他“一聽不忘,一見即識”。因此,年少時,父親就讓他幫著管理家務。這就鍛鍊了他管理事務的能力。
他常隨父兄出外打獵,騎馬射箭,英勇無比。年長後,跟隨努爾哈赤四處征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天命元年,努爾哈赤稱汗,設宗室顯貴為四和碩貝勒。皇太極以大貝勒位居父汗之下,眾貝勒大臣之上。
與代善、阿敏、莾古爾泰合稱“四大貝勒”。當時比皇太極年長的還有其他四位兄長,都沒被列入四大貝勒,可見皇太極在父親心中的重要地位。這年皇太極24歲。
二、天時地利人和,皇太極繼承大業水到渠成
前面提到四大貝勒,很明顯,這四位中很有可能出現努爾哈赤大業的繼承人。那麼皇太極又是怎樣從這四位中脫穎而出的呢?
首先,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也就是舒爾哈齊的次子,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的弟弟,因之前與努爾哈赤的權力之爭,被努爾哈赤囚禁憂鬱而死。阿敏也犯下過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曾弒殺親母,可以統兵大將,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
這樣看來,只有代善成為皇太極登上皇位的最大障礙。聰明過人的皇太極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只有戰勝代善,才有可能成為未來汗位的繼承人。
天命五年三月,皇太極慫恿努爾哈赤的庶妃代因扎出面揭發代善與繼母大福晉之間的曖昧關係,還有大臣也推波助瀾。
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打擊代善,二則,在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中,雖然不在四大貝勒之中,但也不可小覷的兒子也不乏其人,他們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三人,這三人均為努爾哈赤與最寵的大妃烏拉那拉氏阿巴亥所生。
這樣一箭雙鵰的計策,既危及了代善的聲望,讓代善完全失掉了努爾哈赤的信任,也打擊了大妃以及她親生的三個兒子。這樣,皇太極的政治地位便自然而然提高了。
此後不久,代善聽信後妻讒言,向來虐待前妻生的已經長大了的兩個兒子,努爾哈赤斥責他:“像你這樣的人如何夠資格當一國之君?”隨即廢除代善的嗣汗地位,並奪取了他所領之民。
代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殺死後妻,到努爾哈赤前請罪。但是他的政治影響已經形成,不好挽回。
三、努爾哈赤去世,大妃及兩位庶妃殉死,皇太極的地位更加鞏固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失敗,身染重病,同年七月病情惡化,八月份去世,時年68歲。
努爾哈赤死前曾派人召大妃烏拉那拉氏來見,據《清實錄》記載,努爾哈赤曾留有遺召讓大妃殉死。後大妃遵照遺召,以身殉死。時年37歲。
大妃的殉死,對皇太極即位以後的統治鋪平了道路。
一是,繼天命年整治大妃的事件以後,皇太極繼續打擊代善的勢力,掃除即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礙;二是幾年來,大妃的幾個兒子已經成熟,如有大妃的操縱,勢力之大後患之深,實在是皇太極難以對付的。
與大妃同時殉死的還有當初瞭解內情的庶妃代因扎和另一庶妃阿濟根。這樣皇太極當初做的一些事情的內幕就不會被世人知道了。這對於皇太極來說更是隨心所願。
經過這些較量,皇太極的地位相當鞏固,繼汗位的呼聲也最高,最終,在天命十一年九月初一“嗣父皇以登大位”,改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的即位,雖然利用了一些政治手腕,有些看起來也不是很光彩。但是在那個年代,身處在那樣的位置,皇太極也有其不得不為之的理由。再者,他年輕時表現出的超出一般人的管理才能,以及英勇善戰、屢立戰功,也為他以後繼承帝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個人的成功,有機遇,當然也有自身的努力。這是有書君看到皇太極非嫡非長而繼承汗位,得到的最大的人生啟示。
-
3 # 小司馬說
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後金創始人,傑出軍事家努爾哈赤滿懷“七大恨”病死於瀋陽。努爾哈赤身後留下的是一個草創的王朝。由於努爾哈赤中年突然離世,所以在大位繼承人這個問題上事先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有誰做接班人問題便成為了後金的第一要務!努爾哈赤創立後金之時曾立下制度,最高汗位繼承人必須由八大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產生。
努爾哈赤一生誕育子嗣眾多,在其去世之後有能力繼承大位的卻不多。一則因為幾位阿哥年齡偏小,難以勝任;二則能力不足,難以服眾。到最後剩下有資格競爭大位的只有四大貝勒:即代善、皇太極、阿敏、莽古爾泰、另外還有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
(影視劇中 四大貝勒)
有些史書及傳聞(包括現在的清宮影視劇)說努爾哈赤臨終前本想讓自己和阿巴亥生所生十四子多爾袞繼承自己大位。但是努爾哈赤後來轉念又想多爾袞年輕氣盛,加之上面有四大貝勒在上,即便把他推上大位,將來也是一大隱患。弄不好不僅幫不了自己兒子,反而會使他陷入危險境地。考慮到這些,努爾哈赤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至於努爾哈赤長子代善無論是年齡還是能力雖然也有資格繼承大位。但是代善被傳其行為作風不正,有人揭發他於自己汗父的大福晉烏拉那拉氏關係曖昧,這領努爾哈赤很是惱火,便漸漸疏遠了他。
還有阿敏,阿敏原本就不是努爾哈赤的親兒子而是自己的侄子。相對於古代宗法制提倡的傳內不傳外來看,除了年齡及稍微立下寸功之外,阿敏和其他幾位阿哥相比較是最沒有優勢的。
再者莽古爾泰,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莽古爾泰之母由於在後宮中妒忌其餘幾位妃嬪之心過重而得罪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一怒之下問有誰可以殺了這個女人,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親兒子莽古爾泰竟自告奮勇上前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莽古爾泰雖作戰勇敢,為後金的興起壯大也確實立下了不小軍功。單僅憑親手殺死自己的生母這一事就使他成為眾矢之。所以即便他有資格,也難服眾議。
(影視劇中 皇太極)
這樣以來皇太極便成為了最佳人選!皇太極為人聰明機警睿智,文武雙全。且深諳馭人之術,善於權術。而且皇太極很早就跟隨其父努爾哈赤東征西戰,立下了巨大軍功,深得愛新覺羅一族的信賴與尊崇。最主要的是皇太極手下也掌握重兵,有一支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且自己的大哥即身為族長的代善也竭力擁護他,這樣以來皇太極無論從年齡、能力、影響力幾個方面來看都遠強優於其他幾位兄弟,最終皇太極在眾人簇擁之中登上汗位,成為了後金新的大汗。
結語: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事實證明,皇太極的繼承大位是正確的。後金在皇太極的帶領之下進一步強大起來,最終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建立大清。
-
4 # 歷史折返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時期出現的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繼承了父親努爾哈赤的大汗位置,成為後金末期的領袖。並在1636年成功建立大清國。為後來清軍入關做好充分準備。皇太極時期已經成為統一中國的開始。
皇太極的上位,除了上天的眷顧外,主要還是靠著其自身戰功顯赫,智勇雙全的個人魅力所致。那麼皇太極到底是怎樣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到底是誰給了皇太極最大的幫助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後金大汗努爾哈赤那些個戰功卓著,生龍活虎的眾多兒子們。
努爾哈赤一生養育了16個兒子,到他去世為止,除去早年夭折的還有那些年歲幼小之輩,能夠握有重兵,競爭大汗位置的兒子大致如下:二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養子阿敏。其實這幾個人也是早年努爾哈赤的四大貝勒呢。我們先來說說四大貝勒中的二貝勒阿敏。他是努爾哈赤的養子,確切的說是他的侄子,他的父親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阿敏在努爾哈赤時期非常驍勇善戰,並且智謀過人。曾參加了薩爾滸之戰,協助努爾哈赤建立了東北根據地。儘管阿敏有著如此高的殊榮,但他不是努爾哈赤的親兒子,中國古代歷來有立嫡之說,因此,在爭奪太子的過程中,阿敏只能被邊緣化。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一個作戰勇猛,性格暴躁,缺錢謀略的這麼一個人,與眾兄弟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另外最使大家不能容忍的是這位三貝勒曾經親手殺死過自己的母親。這樣一個弒殺自己母親,性格暴躁之人最終在爭奪太子的道路上也被大家排除在外。
代善和皇太極是爭奪太子的兩個重量級人物。兩人都擁有顯赫的戰功和卓越的指揮才能,軍事能力不相上下。代善作為四大貝勒之首,早年隨父南征北戰,深受努爾哈赤喜愛。手中握有重兵,在綜合實力上應該比皇太極略勝一籌。不過我們這位大貝勒代善生性比較寬厚,溫和。為人和藹可親,相比其他弟兄缺少了那層殺氣。最後,代善聯合眾多朝臣共同推舉皇太極走上太子之位。不過也有說代善因為生活問題沒能奪得太子之位。總之不論什麼原因,歷史還是選擇了皇太極。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繼承汗位的皇太極時年34歲。要知道,在努爾哈赤的諸王子中,皇太極排行第八,可以稱得上是非嫡非長。可是為什麼,最終卻是他獲得汗位呢?
(皇太極)
作為半漁獵半遊牧部族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政權來說,汗位傳承本無一定之規。即便是在1644年,滿清入關,全面而深刻地融入漢文化以後,仍然保留著極其濃重的遊牧部族汗位傳承的傳統。
除了皇太極以第八子的身份繼承汗位外,順治帝為皇九子,康熙帝為皇三子,雍正帝為皇四子,乾隆帝為皇四子,嘉慶帝為皇十五子。說起來,杜有清一代,非嫡非長繼承大統乃是常態。
大位傳承沒有一定之規,攫取汗位、君位和最高統治權,自然要經歷一番刀鋒劍影,甚至是腥風血雨的爭鬥,皇太極也是如此。
在一系列主客觀條件下,經過各方政治博弈之後,皇太極於1626年成功即位稱汗,開創了女真政權的新局面。
那麼,皇太極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的呢?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扛起女真復興的大旗之後,四處征戰,事業蒸蒸日上之際,汗位繼承問題自然也提上議事日程。他的繼承人首選並非皇太極,而是長子褚英。
褚英十分驍勇,在努爾哈赤的征戰過程中,立下許多功勞,深得努爾哈赤喜愛。褚英是打仗的好能手,卻不是搞政治的好材料。他居功自傲,對跟隨努爾哈赤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十分不屑,皇族關係也處理不好,最終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後褚英被努爾哈赤幽禁,最終被殺。
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提升女真內部的團結以及訓練諸子的執政能力,努爾哈赤設立四大貝勒共同議政制度,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1592年皇太極出生,父兄在外征戰,皇太極從小便接受教育,聰慧好學,這在當時的女真上層社會中是極為少見的。成年之後,皇太極又跟隨努爾哈赤征戰,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可謂是文武雙全,努爾哈赤對其十分喜愛,這也是其排行第八,卻能位列四大貝勒之一的原因。
四大貝勒中,代善居長,本來最有希望繼承汗位,但由於其與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之間的桃色新聞,而被努爾哈赤所不喜。二貝勒阿敏本不是努爾哈赤親生,三貝勒莽古爾泰性格暴虐,支持者甚少。
1626年,努爾哈赤死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共同支援皇太極。皇太極成為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最有希望的汗位繼承人。
(阿巴亥)
本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他還有一個潛在的政治對手,這個人便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極為受寵,她為努爾哈赤連生三子,而且個個驍勇善戰,大名鼎鼎。在後來的滿清入關,及奪取天下的軍事鬥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老大是入關後,從山西至陝西、河南、下湖廣,千里追殺李自成,俘虜農民軍大將劉宗敏和軍師宋獻策的阿濟格,老二更是大名鼎鼎的順治朝攝政王多爾袞,老三是破揚州、平江南、俘虜南明弘光帝的多鐸。這三人當時年紀雖不算太大,但掌握三旗人馬,又有大妃阿巴亥的支援,實力不容小覷。
之前,努爾哈赤病重之時,招大妃阿巴亥前去。不久努爾哈赤病逝,阿巴亥帶領努爾哈赤靈柩返回京師瀋陽。在阿巴亥離開政治中心和努爾哈赤死訊傳到瀋陽之際,皇太極已聯合其他三大貝勒準備登基。
阿巴亥剛回瀋陽,便被代善等逼宮,要求為努爾哈赤殉葬。阿巴亥被迫自殺,時年36歲,皇太極再無競爭對手,成功登基稱汗。
大妃阿巴亥死後,她的三個兒子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不過命運各異。多鐸因天花而死。多爾袞於1650年墜馬受傷,然後去世。阿濟格欲謀奪攝政王之職,事洩被幽禁,於1651年被順治帝賜死,乾隆朝才被平反。如今北京的八王墳,便是這位阿濟格的安身之所。
沒有采用“嫡長子繼承製”的滿清政權,其負面影響在康熙晚年的“九龍奪嫡”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致使雍正帝不得不採取秘密立儲制度,後世沿襲此制。康熙朝的廢太子、雍正帝二哥胤礽,成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公開冊立的太子。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回覆列表
皇太極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滿族(前身是女真族)政權的第二位統治者。但在此之前,皇太極本人只是其父努爾哈赤(後金大汗,滿族政權的創立者)的第八子,而且在他之前,其他的幾位皇子還都在世且都非常健康。
那麼,皇太極又是憑什麼登上了滿族統治者的大位,又是憑什麼來讓其他皇室成員服從自己的統治呢?
關於皇太極的繼位問題,當今史學界一直是爭論不休,很少有人能給出一個讓大部分歷史愛好者都信服的答案。因而,很多時候我們在研究這個問題時,都只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說這就是結合史料而來的正確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一直是大家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所以筆者也在這裡分享一些淺顯的個人看法,如有不對還請指出,謝謝。
關於皇太極以非嫡非長之身繼承大位的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以下兩個看法:
其一,當時的清朝並沒有立嫡立長的傳統清朝的前身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創立的後金(寓意自己繼承了宋朝時期的金國),而後金的本質則是當年遼東地區的女真族。可問題在於,當年的女真族因為常年遠離中原且生活在苦寒之地,所以對於文化上的傳統看待得非常淡薄,而且這種淡薄幾乎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努爾哈赤還活著的時候。
這裡筆者可以舉兩個例子,清朝的立國之本為八旗制度,即國內所有的男性青壯全部編入軍中,並透過旗幟來劃分他們的身份和將領。按照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規定,士卒一旦入伍,那他們或許會受到自己將領的領導和處置,但這些將領絕對沒有權力讓他們對自己言聽計從。
可清朝並非如此,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當時的清朝八旗制度內部,旗主對於旗內士卒擁有絕對的掌控權,比如當年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預謀造反,他麾下的正藍旗將領便全部響應,因而也導致後來正藍旗幾乎被團滅(有可能是皇太極的陰謀)。
又比如努爾哈赤雖然短暫地立過汗位繼承人(努爾哈赤並未稱帝,只稱大汗),但後來因為繼承人坐罪被殺,所以此後便一直不再確立繼承人,而是以四大貝勒共同輔政為治國基礎。
但我們都知道,國家在亂世當中要想長治久安,必然需要一位強力的統治者。因為如果國家大權分散在多人手中,那無疑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畢竟沒人會知道哪位輔政者會突然發難,或製造出其他不利於國家安定的事情(當時的四大貝勒都有這種實力)。
綜上所述,皇太極時期的滿族政權,其實並沒有我們中華文化中所特有立嫡立長制度,而如果沒有這種制度,那皇太極以其父第八子的身份登上大位,那也並非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情(皇太極的生母是努爾哈赤第三任正室,所以也可以稱為嫡子)。
其二,皇太極是透過四大貝勒身份繼承帝位的提起皇太極的皇帝身份,很多不太瞭解歷史的朋友都會以為,皇太極是直接透過繼承努爾哈赤的後金大汗之位,然後再通過後金大汗升級為清朝皇帝。其實這個說法本質上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這期間需要牽扯到一個權力繼承問題。比如說,皇太極確實是通過後金大汗而進階為清朝皇帝,但是他最早時,手中卻沒有一個皇帝或大汗該有的權力。或者說,皇太極當時的權力根本不能與其父努爾哈赤相比。
如標題及前文所說,在努爾哈赤時期,滿族的政治是以大汗為主,四大貝勒為輔。可是,這樣的權力架構是建立在努爾哈赤擁有絕對掌控力的情況下,畢竟整個後金都是他建立的。但努爾哈赤一旦去世,滿族內部便開始了爭權奪利,畢竟四大貝勒除了老二阿敏之外,其他三人都有資格和實力來繼承大位。
可歷史就是這麼有趣,這四大貝勒當中老大代善率先奉老三皇太極為大汗,而此舉則間接導致四方友好勢力變成雙方敵對勢力,且另一方還不如代善和皇太極這一方。皇太極在老大代善的幫助下繼承大汗之位後,本應該再提拔一位新的貝勒,但因為其他三人跟他是合夥人的關係,而且他也沒有同時打敗這三人的能力。因而情況便成了,皇太極雖然是後金大汗,但依然要和其他三位貝勒一同理政。
如果說歷史一直這樣持續下去,那麼後金或許永遠都是後金,皇太極也永遠都是大汗而非皇帝。可歷史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尤其是在雄主的推動之下。後金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皇太極繼位大汗的第一個年號),皇太極以老二阿敏棄守永平四城為由削去其大貝勒之職,並處他終生幽禁。
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極又以老四莽古爾泰“御前漏刃”為由同樣削去其大貝勒之職,並處萬兩白銀的財帛罰沒。
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老大代善主動提出放棄大貝勒之職,並由皇太極一人獨掌大權。至此,皇太極才終於達到了自己獨立掌控滿族政權(後金及清朝)的願望,同時也為他後來繼承皇帝大位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關於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本身非嫡非長,但最後為何是他繼承大位的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以下兩個看法。
第一,當時的清朝並沒有立嫡立長的傳統,而沒有這個傳統則意味著,皇太極以第八子的身份繼承大位也並非不可。
第二,皇太極是透過四大貝勒身份繼承大位的,這個是說皇太極繼承大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努爾哈赤第八子這個身份,而是他四大貝勒這個身份。倘若沒有這個身份,那即使他是嫡子或長子也毫無意義,比如他前面的努爾哈赤第三子阿拜和第四子湯古代等。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清史編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