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集英舍
-
2 # zzt的美好明天
當孩子問你問題,你也回答不上來時,普遍的爸媽會說:我也不知道。
而英明機智的爸媽會說: 爸(ma)爸(ma) 也不知道,但是咱們可以一起找答案啊(並且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
這樣不會扼殺孩子的求知慾,還讓學習成為孩子的愛好
連結:http://toutiao.com/i6315149714400477697/
-
3 # 李澤俊
這個情況,在我跟女兒的閱讀過程中,是頻繁出現的,一開始,我也有些不適應,但靜心思考並看了一些教育書籍後,不但不擔憂這種情況了,反而非常鼓勵孩子去“在閱讀中出格”。
為什麼呢?
上面的第一位回答者說的很好,很多父母都重視了閱讀,而忽視了親子。沒錯,親子閱讀最重要的價值,不是孩子讀了多少書(當然,這個也很重要),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共同感受一個故事,共同交流一個話題,一起互動,一起討論,這會讓孩子產生務必的愉悅感,從而真正激發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這是其一。
其二,孩子在閱讀過程中一再問問題,並跳躍性地遊離於書本之外,恰恰是孩子充分投入到了書本中的緣故,他專注於書本的故事中,才會產生無窮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的萌芽,都是極有好處的。每個孩子頭腦中都有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他們去探究世界奇妙的源動力,這種動力是需要極為珍視和保護的。
在美國的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話是: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美國的老師會盡情鼓勵孩子們去提問,因為他們知道,提問才是創造力的起點,提出了好的問題,偉大的創新往往就發生了。
其三、涉及到我們親子閱讀的目標。
我們和孩子閱讀的目標是什麼?
很多父母會說,是讓孩子讀更多的書、愛上閱讀、養成習慣,沒錯,這些都沒錯,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二級目標,真正的核心目標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儘可能地區釋放孩子的天賦和靈性,儘可能地給孩子追逐想象力邊界的自由,讓孩子真正去理解一本書!
所以,不用擔心孩子“扯”得太遠,和孩子一起“扯”,天馬行空地交流,這個過程是無比珍貴的。
-
4 # 超級媽媽成長記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體會,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每每被他們的十萬個為什麼打斷,通常他們會由書上的一句話,甚至幾個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問出一個個讓你應接不暇,匪夷所思的問題來!你的眼睛瞪得很大,你的頭腦一片混亂!你有過嗎?比如正在給寶寶興高采烈地說著雲怎麼形成雨,他突然很傷感地問,下雨了貓貓怎麼辦?比如正在講西遊記大鬧天宮的故事,他會託著下巴問,孫悟空如果是猴子,為什麼在動物園裡從來不見孫大聖呢?讓你防不勝防!首先,該怎麼讓小正太和小公主們安靜地先聽你講完故事呢?你可以在講故事之前,先和寶寶說好,如果今天寶寶安靜地坐下來,聽我講完故事的話,可以獎勵你一支棒棒糖,或者一枚巧克力!如果中間說話,可是沒有了!一般情況下,寶寶樂意靜靜地坐下來靠著你聽了!
然後,你要做的是想辦法講故事講得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完全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是拿著繪本在講故事,更可以藉助生動的畫面張開想象的翅膀,和孩子遨遊故事之中。
最後,留下足夠的時間讓你的孩子提問題。他聽得越認真,他的問題就越多!如果想要訓練孩子說話要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扣合主題,可以有意識地提醒孩子,先問和這個故事有關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問。如果與問題無關及時糾正提醒,然後回答他們的問題。再問與這個故事相關的,他們想到的有意思的問題,你們可以先一起笑一笑,然後你再認真地回答他們,還可以問問他們為什麼會想到這麼有趣的問題。對於一些很有創意的小問題,你可以及時地表揚他們,鼓勵他們繼續保持豐富的想象力!
-
5 # 左手孩子右手書
故事本來就是這樣的,作者寫故事的時候,也一定是有啟發的,一個畫面,一段文字,都能夠引起孩子的思考和問題,這是好事。但不能因為孩子的問題,就把故事放下了,這就違背了讀故事的初衷,也不符合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我覺得可以適當的發散思維來和孩子互動,然後讀完故事後,和孩子一起天馬行空來討論,無論是故事裡的,還是故事外的。
-
6 # 水亦田
1、講故事的重點是“講”還是“故事”?
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從頭到尾講完不受打擾,自己順暢;還是為了引發孩子聯想,啟發孩子思考?
不言而喻。
記得我家大寶兜兜小時候,我也會給她講睡前故事,故事的開頭是老舊的:“從前,有兩兄弟要分家,老大心狠、老二很善良…”
兜兜憤怒的打斷:“不是這樣!一定不是!老大心地很善良!”(我忽視了,他就是老大這一先決條件,只顧埋頭讀書,沒有顧及她的情感需求)
既然大寶聯想到自己,我只好把故事翻轉過來:“從前,有兩兄弟要分家,老大很善良、老二心狠…”
兜兜急忙捂住我的嘴:“不對不對!兜兜很善良,轉轉也很善良!”
大寶也不允許我說小寶的壞話,哪怕是臆想都不可以。
我索性合上書讓兜兜自己編故事:“我和轉轉相親相愛不會分家的,轉轉一定比我活潑,比我漂亮,態度比我謙虛,不像我學習不專心,我以前上課還做小動作,當然現在好了,但是我希望轉轉從一開始就是乖乖的好孩子…”
是的,我們完全把故事扯遠了。但是我們編寫了一段更圓滿的故事,孩子舒心踏實的躺在我身邊如夢,臉上有心滿意足的微笑,夢中有自己預想的合睦融洽,這比我們照本宣科的讀完故事更重要對嗎?
2、不要忽視甚至抹殺孩子的敏感期。幼兒愛提問題的階段正是邏輯思維的敏感期,恰逢語言敏感期同步上市,分分鐘秒殺你的知識庫。
孩子的“為什麼”經常連續成串,每一個“為什麼”引導一種因果關係,成串的“為什麼”就銜接成一個因果鏈條。因果關係是一種邏輯關係,當兒童用語言探索邏輯關係時,就發出了一連串的“為什麼”。邏輯思維能力就是我們對事物進行對比,分析,概括,綜合,推理,並且透過語言準確表達的能力。兩三歲的小孩子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邏輯敏感期,讓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是用語言探索邏輯關係,而不是對事物本質及其因果關係的探究,他們對於事物關係的解釋多是透過幻想來完成的。
面對不著邊際的幻想,一連串的提問,你是憤怒無奈、煩躁喝止,還是將自己固化的思維清零,陪孩子一起發散性暢想?然後將我們多年積蓄的知識體系融匯到童趣世界裡,你一言我一語的積極呼應?
首先,我們要肯定、讚許孩子的求知慾。當孩子發出一個個“為什麼”時,成人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語言,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甚至可以重複孩子的話。絕不可以對孩子發出的一連串“為什麼”露出不耐煩的情緒。
其次,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各種不切實際的問題。2-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父母有必要在這一黃金階段中抓緊機會,多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正確回答孩子提出的簡單問題。大孩子問的讓你感覺不知所措,可以與孩子一起翻閱《百科全書》、上網搜尋答案,這是獲得更多正確答案的出口。
回覆列表
孩子的思維是沒有邊界的,反而是我們大人,在設計城牆。其實培養孩子並不一定透過故事,這樣你來我往,大人心累,孩子也沒明白。可以購置一些創造性、可塑性強的玩具,讓孩子自己思考,培養他獨立思考的習慣,儘量不要打擾他的“雅興”。透過他感興趣的激勵方式,嘗試一些酸甜苦辣的教育情景(可以從摔倒後自己站起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