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臻行壹家人

    清朝早在關外的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使用太監,順治入關定都北京以後,設定了內務府管理皇族事宜,順治十一年【1654年】以內務府事物繁雜,不易梳理為由,裁撤內務府,改設十三衙門,仍沿用太監管理宮內事務,那時不叫敬事房,而叫做【乾清宮執事】,敬事房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才改的名字。後來在康熙元年(1662年)下旨裁撤了十三衙門,依舊恢復內務府機構,在康熙十六年,內務府增設了專門管理宮內太監的敬事房,主要負責管理宮中各處太監的甄別,調補,賞罰等事務,平時則監察所有太監的一切不合禮儀規矩的行為,以及負責登記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的父母姓名,官位,以備纂修玉蝶時載入。

  • 2 # 唐明國亮

    清朝在皇太極時效仿明朝制度,把很多機構都逐漸設立起來。內務府就是在當時設立的。這個機構,並不是效仿明朝,而是起源於八旗貴族使用的包衣制度。

     八旗貴族讓奴僕幫助自己處理家務。皇太極設立內務府,幫助自己處理宮廷事務。皇太極其實也有私心。他想借此掌握財政大權。努爾哈赤時期,為了拉起隊伍,凝聚人心,下令規定,如果在戰爭中虜獲金銀財寶等貴重物品,需要跟八旗貴族共同平分,剩下的東西再分給將士。

      當然,一切開支,也得八旗貴族共同負擔。而皇太極是想借著內務府,拿走分配財務的權力,藉此把更多大權抓在自己手中。

      不過,清朝入關後,曾把宮廷機構完全照搬明朝,並在順治年間推行。但是,康熙年間,內務府被重新恢復,重新掌管宮廷事務。因為這套制度起源於包衣制度,再加上八旗中,上三旗是歸皇帝直接管轄的。

      所以,內務府除了負責宮廷事務外,還要負責管理上三旗龐大的包衣成員。而且,內務府涉及的事務,十分廣泛。按照《大清會典》記載“凡府所屬吏、戶、禮、、兵、刑、工之事,皆掌握焉。”

      也就是說,掌管宮廷事務的內務府,效仿外朝的六部,設立不同機構。所有事務,都是內務自行處理。這種做法,讓內務府的機構變得十分負責。

      在內務府內,下設機構達50多個,設立的官吏數量有三千餘人。這幾乎是外朝六部官員的兩倍。

      這些官員處理的事務,從皇家飲食、茶馬御槍、牛羊馬匹,乃至檢查宮女太監是否懶惰、升任降職等,都包含在內務府中。

      當然,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跟錢有關。這既關係到內務府最初設立的根源,也是因為皇室開銷,離不開錢的支援。

      而作為內務府的長官,內務府總管的職位,在清朝官制規定中,地位可不低,屬於正二品官階。在地方上,就是跟總督、山東巡撫一個級別。在京官中,就是跟大理寺正卿、太子少師一個級別了。

      因為是皇帝身邊的近臣,所以即便是總督官階同級別的封疆大吏,對內務府總管也都是客客氣氣。清朝的時候,這個職位,基本都是滿族王公大臣擔任。

      只是,這個做法,一直不算特別成功。因為國庫如果缺錢,依然要找戶部撥款。而戶部得到皇帝命令,又不能不撥,最多就是軟磨硬泡,拖延時間。

    此外,內務府還把官房買賣、租賃出去,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雍正元年,朝廷又把原本歸戶部管轄的財政,劃歸內務府。而僅是處理財政收入一項,內務府需要設立的機構,就有錢糧衙門、犧牲所、奉宸苑、官房租庫等機構。

      但是,這依然無法滿足皇宮各項開支。康熙時期,戶部每次都需要調撥20萬兩左右,才夠滿足內務府開支。乾隆初年,也基本是這一慣例。

      但是,內務府偶爾也會向戶部索要40或50萬兩的撥款,才可以滿足皇宮開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乾隆後期,才有所改善。

      不過,當時並非是皇室開支收斂,崇尚節儉。而是內務府收入逐年增加。也因為當時東北的人參價格暴漲,兩淮地區又繳納大筆鹽政。

      此外,內務府還有稅關收入、當鋪收入,以及商人報效。按照記載,乾隆後期,僅是內務府下設廣儲司,收入就達200多萬兩。

    在滿足宮廷各項用度後,內務府每年會多餘出一筆銀子。於是,乾隆下令,將內務府多餘收入,劃歸戶部。至此,這個做法成為常例。直到咸豐年間,戰亂頻起,內務府收入下降,才重新轉向戶部伸手劃撥款項。

  • 3 # 林一Gerry

    內務府是是清朝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總機構,內務府總管是內務府的頭頭,主要由滿族的王公大臣兼任,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榮祿,官位級別是正二品。順治帝時只是從二品,到了雍正皇帝時期將其提升為正二品。

    內務府主要職能是管理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牧、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內務府主要機構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廣儲司,專儲皇室的金銀珠寶、皮草、瓷器、綢緞、衣服、茶葉等特供品。

    內務府出現在順治帝,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後,即設立了內務府,以管理宮禁事務。

    順治十一年(1654)裁撤,順治十八年康熙即帝位後又重新恢復。

    內務府雖然說是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奴隸,但也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這裡的主要組成人員是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所屬包衣。此外,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機構,職官多達三千人,比事務最繁的戶部人數多十倍以上,是清朝規模最大的機關。

    內務府下的“七司三院”!

    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另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七司三院。其中最重要的是廣儲司,專門管理皇室的金銀珠寶、皮草、瓷器、綢緞、衣服、茶葉等特供品。

    此外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管轄。

    這一機構直到辛亥革命之後還存留在紫禁城內,溥儀當時雖然被廢除了皇帝,但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依舊存在,它的消失是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的時候。

    所以內務府作為清朝獨有的權力機構,既服務於皇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的完善了自己的職能,同時也便於皇帝管理各大小事務。同時隨著封建王朝的推翻,皇帝退出歷史舞臺,這個機構也隨之解散。

  • 4 # 飛哥說史

    內務府是清朝特創的中央行政機構,其職能在明代是由太監掌管的。清代為了杜絕太監干預朝政,專門特設了這樣一個機構,全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內務府長官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簡稱為內務府大臣或總管大臣,掌管府內一切事務,由滿清大臣或王公擔任。

    (內務府)

    內務府專管愛新覺羅一家的日常生活等皇家事務,其成員主要由包衣組成。直屬機構有七司三院,即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慶豐司、慎刑司,上駟院、武備院、奉宸院。此外還有30多個附屬機構,如造辦處、三旗參領處、御藥房等。其中造辦處還設有炮槍處、玻璃廠等各類官辦作坊60餘個。

    內務府七司各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等官各若干名,與六部各司同,自成一系統。內務府七司中,廣儲司掌管府藏及出納事宜,下設六庫、七作、二房。六庫即銀、皮、瓷、緞、衣、茶庫,七作即銀、銅、染、衣、繡、花、皮作,二房即帽、針線房。織染局、綺華館等機構亦隸屬廣儲司。

    (江寧織造)

    都虞司掌管所屬武職官員的銓選任用及打牲捕魚事宜;掌儀司掌管宮廷禮儀並考核太監品級;會計司管理內府帑項出納及莊園地由之事;營造司掌管宮廷修繕工程事務,下設七庫三作。七庫是木、鐵、房、器、薪、炭及圓明園薪炭庫,分儲木、鐵、砟、石、瓦、薪、炭及其他器物。三作是鐵、漆及炮作。掌製造鐵器、油漆、裱糊、花炮等物。慶豐司掌管牛羊畜牧事務;慎刑司掌審擬上三旗的刑獄案件。

    三院中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事宜;武備院掌製備器械事宜;奉宸院管理各園庭事宜。

    (內務府地圖)

    清代的內務府佔據武英殿以北、慈寧宮以南的地帶。管理銀庫的廣儲司設在宮中,其餘六司都在西華門外。三院中上駟院設在宮中。

    內務府其他附屬機構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歡樂頌2》的五美成為智慧家居代言人,劇中有哪些搶鏡的智慧家居產品最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