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紫姐姐

    我們知道雞和它的爬行動物祖先一樣屬於卵生動物,而且我們還常說雞是由6500萬年前倖存的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的。

    雖然這個說法並沒有完全的確立,或者說裡面還有很多猜測的成分,但是這一假說已經獲得了古生物界的廣泛認同。

    雞的祖先是恐龍這件事就證明了雞為何如此勇敢,換句話說,在雞的基因裡,壓根就沒有把我們哺乳動物放在眼裡,畢竟當年,我們哺乳動物只不過是恐龍腳下的螻蟻而已。這可能就是公雞敢攻擊人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自爬行動物在地球上衰退以後,我們哺乳動物就獲得了“重生”的機會,不用再被踩在腳下,恐龍的大量滅絕為哺乳動物騰出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其中以我們人類進化最為成功,在短短的數百萬年間就一步一步從食物鏈中脫穎而出,走上了地球霸主的地位,而且我們還將曾經的“恐龍”端上了餐桌。

    人類目前的肉類消費中雞肉佔比僅次於豬肉,以2018年為例全球雞肉總消費量為1.01億噸,想象這是啥概念,這得吃多少“恐龍”,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三大雞肉生產國。

    可以這麼說,恐龍雖然不幸被淘汰,但它們的“後代”卻以另外一種方式贏得了世界。

    不過雞的繁殖方式讓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之前家裡養過雞,但沒有養公雞啊,為何母雞每隔幾天都會下蛋?難道母雞都不用交配的麼?

    尤其是那種大型養殖場,那裡的母雞是專門用來下蛋的,難道它們也用交配就可以下蛋?既然母雞自己能下蛋,那要公雞幹啥?

    能產生這樣的疑問,只要是因為我們是哺乳動物和卵生動物的繁殖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會產生很多的誤解。因為我們哺乳動物如果在沒有交配的情況下,是不會繁育出後代的。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雞蛋是母雞的什麼?

    雞蛋其實就是母雞的卵子形成的,裡面除了有卵子以外,還有蛋黃和蛋清,這兩種物質是卵子發育成小雞所需要的全套營養,外面還包裹了一層碳酸鈣盔甲。

    雞跟我們人類不同,人類每一個月排一次卵,來一次月事,但一個好的母雞兩天甚至是一天都能排一次卵。

    有些人說雞蛋是雞的月事,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例如人的月事大約4個星期一次,那麼可能在第二星期就會排卵,那麼到了第四星期就會來月事。而雞下的雞蛋是第二星期的產物,是卵子而不是所謂的月事。而且,雞也沒有月事這麼一說。

    當雞在排卵的時候,卵子首先形成於卵巢並在這裡開始發育,卵黃物質逐漸開始以同心圓層的方式積累增多,形成以白卵黃和黃卵黃相間的成熟卵細胞。

    當卵黃髮育到一定的大小,卵泡膜就會破裂,卵母細胞排出,然後被傘狀部(漏斗部)接受,等待進入輸卵管。

    卵細胞在這裡一般會停留15分鐘的時間,等待精子的到來。

    由於公雞沒有丁丁,它和母雞的交配方式只是簡單的洩殖腔交配。在交配時,公雞跳上母雞的後背,用爪子抓住背部羽毛,然後用孔對孔的方式將自己的遺傳物質流入母雞的洩殖腔。

    母雞在接受精子以後,可以將精子保留20天左右的時間,如果母雞的體內有精子,那麼這時的卵母細胞就會受精。

    接著受精的卵細胞,也就是蛋黃進入輸卵管,在膨大部裹上蛋清,最後進入子宮形成碳酸鈣外殼。離開子宮的雞蛋,進入洩殖腔以後,在肌肉的收縮下被排出體外。

    這就是一個雞蛋的形成過程,不過,這種經過受精的雞蛋,為受精蛋。當發育成熟的卵黃在傘狀部等待受精的時候,母雞體內並沒有精子的時候,卵黃也會經過上述的過程形成未受精的雞蛋。

    當我們打雞蛋的時候,如果在蛋黃部位看見一個圓狀的胎盤,這就說明這個蛋受過精,如果是一個不規則的白點,說明這是一個未受精的蛋。

    在極少數的情況下,鳥類也具有孤雌生育的能力,未受精的卵子中的染色體Z會自行復製成完整的雄性染色體ZZ,這樣就能孵化出小雞,不過只會生出雄性小雞,而且體質很差。

    我們在市面上買的大部分雞蛋都來自養殖場,養殖場的母雞終生都被關在一個不能轉身的籠子裡,透過自己的卵子來換取每日的口糧,終其一生都無法見到公雞一面。

    因為養殖場並不會專門飼養大量的公雞來為母雞受精,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哪天人們發現受精後的雞蛋營養更佳,估計母雞們的春天就要到來了。

    因此我們平時吃的雞蛋都是未受精的蛋,這樣的蛋基本上都不能孵化小雞。

    不過為了雞家族的正常繁衍,還是要有公雞的存在的。它們可以透過交配,讓母雞產下受精蛋,維持人類的肉類供應。

    母雞排卵不是問題,但是公雞總不能每天保持在“戰鬥”狀態,所以這些公雞經常會被注射或者餵養含有性激素的飼料,以保證母雞能不斷地產下受精蛋,並且在保溫箱中不分季節的無限孵化。

    這就是雞的一生,曾經統治地球數億年的恐龍後代,現在已經淪為了人類食品的生產線....,我們每個人都吃過雞蛋,也都應該給雞說一聲:雞,你太美!辛苦了!

  • 2 # 科學黑洞

    母雞為什麼和公雞不交配就能產蛋?那公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都疑惑的問題,為什麼母雞可以不交配直接產蛋,例如現在養殖戶的雞全部都是母雞沒有公雞的存在,養雞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可以得到美味有營養的雞蛋,那麼雞蛋既然可以直接孵化出小雞寶寶,那還要公雞有什麼用哪?

    其實我們要清楚雞這種動物也是需要交配才能繁殖後代的,但雞蛋的產生和是否交配沒有關係,公雞和母雞交配決定的是母雞產下的雞蛋是否可以孵化出小雞,說白了只有受精的雞蛋才能孵化小雞,像養殖場的雞蛋因為沒有公雞,所以都是沒有被受精的。不要小看“雞”這種動物,它們對於人類的發展幫助是非常大的,據考古以及史籍的記載在4000多年前人類就開始馴化它,讓雞可以持續性的充當人類的食物來源。

    如果繼續往上追溯我們可以發現雞竟然是恐龍的後代,雞屬於鳥綱-今鳥亞綱下的物種,而鳥綱可以追溯至鳥翼類,而鳥翼類又是手盜龍下的分支,而手盜龍就是恐龍的一個分支了,科學家發現的手盜龍化石最早出現在侏羅紀,算是恐龍鼎盛的一個時期,在此之後經歷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大部分的恐龍都在這次小行星你撞擊事件中滅絕了,而部分手盜龍倖存下來,隨著發展演化變成了今天的鳥類(9000多種”,而雞就是其中的一種。“吃雞”原來是在“吃恐龍”,這你也許沒有想到吧!

    繼續說回母雞下蛋的事情,雞雖然也是恆溫動物,但是它完全不同於哺乳動物,雞的生殖系統比較特殊,公雞是沒有“小雞雞”的,在交配的時候公雞和母雞的洩殖腔相對,直接把“精細胞”傾瀉進去,最後儲存在母雞輸卵管的精子腺窩中,並且最長儲存時間是24天,這也就意味著公雞和母雞的一次交配,可以讓母雞連續24天產下“受精卵”,最後經過一系列的包裝變成了餐桌上的雞蛋。

    有的人感覺雞的繁殖方式也太過於高效率了,只需要交配一次就可以連續20天產下受精的雞蛋,這些雞蛋都是可以孵化出小雞的,這種特殊的繁殖方式對於人類也很有好處,因為不需要受精母雞就可以產下雞蛋,這樣就成為了人類持續的食物供應。如果在自然界中公雞母雞交配過後,母雞產下的雞蛋沒有人去取走,當達到一定數量母雞就不再產蛋了,開始進入孵化的模式。

    在這個期間,它的體溫會升高,為了更好的把小雞孵化出來。這個期間母雞就不在下蛋了,因此在農村一般都不喜歡母雞進入這個狀態,所以雞蛋每天都要去取走,這樣就可以讓母雞一直在下蛋,但就是無法進行孵化。可以說它們真的是“戰鬥雞”,為了人類的發展進步也付出了“青春”。

    雞蛋中只有蛋黃部分才是真正的卵子,外邊的蛋清等部分都是提前準備的營養物質,為了以後雞蛋的孵化,受精卵變成“小雞”,其實都是它們的功勞。而如果中間沒有經歷過受精這個過程,那麼整個流程依然會進行,只不過這個時候的蛋黃不是受精卵只是卵細胞而已,並不能孵化出小雞。受過精的雞蛋,在暗的環境下對著光源去看,可以看到雞蛋中間存在的血絲,它其實就是剛要發育的胚胎盤。把這樣的雞蛋挑選出來,最後就可以進行小雞的孵化了,那些沒受精的直接變成食物就可以了。當然現在在農村養雞都是為了吃雞蛋的,並不會去孵化小雞,因此也不會有挑選這個過程,最終無論雞蛋是否被受精,都會變成人類的食物。

  • 3 # 港劇資源

    母雞的卵巢中,密佈著約4000個初級卵母細胞。當小雞長大到性成熟後,生殖系統便一直處於活躍狀態。這些初級卵母細胞會逐日發育成熟,並逐個排出進入輸卵管。發育成熟的初級卵母細胞在卵巢內包裹上卵黃物質,進入輸卵管後再包裹上卵白、卵膜和硬質的卵殼,最後形成雞蛋,排出體外。

    母雞產卵的現象,和雌性靈長類動物的月經週期類似,與是否和雄性交配過無關。若母雞與公雞交配,精子便會與初級卵母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樣產下的蛋是種蛋,能夠孵出小雞。如果母雞未交配,則產下的是未受精蛋,是孵不出小雞的。我們平時吃的雞蛋,基本都是未受精蛋。所以我們吃的雞蛋相當於母雞月經產下的卵子,你還能吃下去嗎、?

    母雞孵蛋,如果是未受精是孵不出小雞的,所以單獨只有母雞,它也無法單獨繁衍生命,公雞的意義就出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弗H6汽車四個輪胎壓力一般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