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D科技News

    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它是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

    那麼它主要分為哪些呢?

    1.電子資訊科技

    2.生物與新醫藥技術

    3.航空航天技術

    4.新材料技術

    5.高技術服務業

    6.新能源及節能技術

    7.資源與環境技術

    8.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 2 # 肖穎50

    謝了!按照正確的人文科技軌跡行走路徑_人_鬼_神,現在的人文科技體系是處於_妖魔鬼怪_這個有源有燃的料科技時代特徵中(處於末端和下一個時代特徵接壤的一個階段)。人與科技在地球上還有最後一個_神_無源無燃料科技時代特徵沒有走。以上為_個人觀點。

    注:此神非彼神。

  • 3 # 溪雲閣

    目前,國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大搞科技,主要是晶片,人工智慧,大資料,5G通訊,這就是未來科技還繼續需要的

  • 4 # 嘉靖不上朝

    (一)資訊科技領域資訊科技是六大高技術的前導。主要指資訊的獲取、傳遞、處理等技術。資訊科技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訊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當前資訊科技主要表現在:(1)積體電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動態隨機儲存器晶片已得到廣泛應用,16兆位的晶片也已產生。此外,光子積體電路和生物積體電路的研製開發也已獲得重大進展。(2)電子計算機。目前世界上計算機的裝機臺數超過一億,超巨型計算機速度已超過100億次。現在的計算機,類似人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維方面的工作則要透過人的右腦完成。為解決形象思維問題,人們正在研製神經計算機和模糊計算機。神經計算機從微觀上以自底到頂的方式接近人腦,而模糊計算機則是從宏觀上,以從頂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腦。(3)軟體技術。資訊科技主要由兩部分技術組成,即計算機硬體技術和計算機軟體技術。知識和資訊的收集、儲存、整理、創新、傳播和應用等環節的執行,將以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開發與利用為前提。軟體技術是各類計算機應用程式設計或編輯技術的總稱。目前軟體技術主要有四大類:①根據計算和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為計算機設計成編輯指令性語言程式的軟體技術;②為計算機操作、管理人員或編輯操作、編輯、檢索、除錯、診斷、維護等程式的軟體技術;③為滿足使用者的特殊需求而設計或編輯計算機應用、專項程控、系統管理等程式的軟體技術;④為各類使用者計劃或編輯知識資訊資料,網上操作和電子讀物程式的軟體技術。(4)通訊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光纖通訊、衛星通訊、程控數字交換機和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5)鐳射技術。鐳射器是20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齊名的四項重大發明之一。以鐳射器為基礎的鐳射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訊及資訊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研究等各個領域,鐳射技術是正在走向實用化的高技術。(二)生物技術領域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和工程原理等生產製品的綜合性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個領域。生物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它有兩個標誌性技術,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生物技術不僅在農業和醫學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對環保、能源技術等都有很強的滲透力。(三)新材料技術領域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更優異效能的一類材料。新材料技術是高新技術的物質基礎,包括對超導材料、高溫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態材料、單晶材料等的開發和利用。它有兩個標誌:一個是材料設計或分子設計,即根據需要來設計新材料;另一個是超導技術。20世紀90年代新材料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高功能化,超高效能化,複合化和智慧化。(四)新能源技術領域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現代的新能源技術按照其創新性和是否能夠再生或連續使用的性質可劃分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核能技術與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誌,透過對核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時代。(五)空間技術領域空間技術即新型高科技航天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包括對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宇宙飛船等空間軍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空間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外向延伸,其兩個標誌是太空梭和永久太空站。它不僅把高技術用於地球上,還把人類整體生存機構引向了外層空間。世界海洋總面積為36億平方公里,佔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和能量。海洋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內向拓展,其標誌技術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除這六大高技術領域外,另外介紹一下環保技術和農業新技術。環保技術,主要是對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監製、控制、治理和保護的各類技術的統稱。農業新技術包括:①農業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裝置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它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②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的,以採用農作物高產良種為中心的一場新技術革命。其主要內容是大規模地推廣矮杆、半矮杆、抗倒伏、產量高、適應性廣的小麥和水稻等作物優良品種,並配合灌溉、施肥等技術的改進。這一農業技術革新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因而被譽為“綠色革命”。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在這一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③持續農業。持續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醞釀提出的農業發展新方向。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概括地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中國的持續農業尚處於探索和初步實驗階段。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研究,二是建立實驗區,三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四、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一)生態平衡與中國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的平衡簡稱生態平衡,是指一定的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各種對立因素透過互相制約的轉化、補償、交換等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的穩定和平衡的階段。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但這一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叫做生態國限,超過了生態國限,自動調節能力就降低甚至喪失,生態系統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是生物世界進行生命活動所遵循的一條客觀規律,在對生態系統的利用和改造過程中要嚴格按規律辦事,才能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態系統。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基本評價是:總體在惡化,區域性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造成中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大壓力:人口壓力、工業化壓力和市場壓力。《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是中國走向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是制定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檔案,也是中國政府認真履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檔案的原則立場的實際行動,具有劃時代意義。1994年8月,國務院第16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國綱領性檔案。《中國21世紀議程》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系統”,即總體戰略系統,社會可持續系統、經濟可持續系統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系統;第二個層次為章,各系統皆由若干章組成,每章的內容指明該系統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第三個層次為“方案領域”,每章由若干方案領域組成;第四個層次為“行動”,由每個方案領域內若干行動組成,是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單元。(二)環境與環境保護(1)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自然環境指人群周圍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社會環境指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創造的勞動和社會場所,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農業、工業、城市等人造環境的總稱。(2)環境問題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上述環境的改變以及因為這些改變而引起的各種問題。環境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既要防治環境汙染,又要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手段,維持生態平衡是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環境保護應包括防治汙染和保護自然兩個方面。

  • 5 # 深圳神盾局

    1、航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2、深海技術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3、基因技術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佈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製出。繪製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資訊。

    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藥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資訊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4、高鐵技術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英文代號為CR,列車水平高於CRH系列。三個級別為CR400/300/200,數字表示最高時速,而持續時速分別對應350、250和160,適應於高速鐵路、快速鐵路、城際鐵路。早期的兩個型號是紅麒麟CR400AF和金鳳凰CR400BF。復興號CR400系列是上檔時速400公里、標準時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時速下復興號與和諧號CRH380相比,總能耗下降了10%。復興號從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時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京滬高鐵客流量佔中國高鐵客流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沿線經濟能力強和需求強,中國鐵路總公司在京滬高鐵逐步恢復350時速,其它線路則視條件而定 。

    2018年7月1日起,全國鐵路將實行新的列車執行圖,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首次投入運營。 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上執行的動車組列車已全部更換為“復興號”。

    5、天文科學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記憶體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透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介面——“視界”。

    一旦進入這個介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

    臺北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 6 # 駱駝上的安迪哥

    高新技術,顧名思義,一個是高,一個是新。所謂高,指的是技術含量高;所謂新,是指時效性,近期才出現的。

    一提到高新技術,很多人感覺就是哪些科學前沿,技術尖端,玄而又玄的東西,其實不盡然。

    來看一下國家對高新技術範圍的一個界定:

    1.電子資訊科技

    2.生物與新醫藥技術

    3.航空航天技術

    4.新材料技術

    5.高技術服務業

    6.新能源及節能技術

    7.資源與環境技術

    8.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月球登陸,生產記憶體顆粒這些高精尖的技術是高新技術金字塔頂端的東西,而更多的高新技術是像垃圾分類這樣服務於生產生活,能夠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活質量的一些創新的方法和產品。

    比如蘋果手機電池不耐用是個通病,有華強北的技術牛人就發明了充電背夾這種產品。你要說有多尖端的技術,不好說,也不是一群博士後在實驗室裡研究出來的。但是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電池耗電快,不耐用的問題。這也是屬於高新技術。

    再比如榨核桃仁的時候改進了工藝,蛋白質的留存相對傳統方法提高了一點,或者改造了肥皂盒,盒底的積水能方便排出來了,這都屬於高新技術。

    所以,高新技術的範圍很廣,有發明創造,也有實用新型,利用科技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為國家所需,為百姓所用的,都可以稱之為高新技術。

  • 7 # 皇德華教授

    我自己就是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做研究的,我對這個問題比較瞭解,我簡單談下我的看法吧。

    我們先說比較寬泛的五類:

    1、航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2、深海技術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3、基因技術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佈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製出。繪製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資訊。

    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藥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資訊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4、高鐵技術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英文代號為CR,列車水平高於CRH系列。三個級別為CR400/300/200,數字表示最高時速,而持續時速分別對應350、250和160,適應於高速鐵路、快速鐵路、城際鐵路。早期的兩個型號是紅麒麟CR400AF和金鳳凰CR400BF。復興號CR400系列是上檔時速400公里、標準時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時速下復興號與和諧號CRH380相比,總能耗下降了10%。復興號從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時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京滬高鐵客流量佔中國高鐵客流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沿線經濟能力強和需求強,中國鐵路總公司在京滬高鐵逐步恢復350時速,其它線路則視條件而定 。

    2018年7月1日起,全國鐵路將實行新的列車執行圖,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首次投入運營。 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上執行的動車組列車已全部更換為“復興號”。

    5、天文科學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記憶體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透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介面——“視界”。

    一旦進入這個介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

    臺北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這是面向全部學科的大方向,在計算機領域,未來的可能高新科技有:計算機技術、鐳射技術、超聲波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機器人技術、互聯網路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技術。

  • 8 # 努力又努力的小林

    1、航空航天技術

    2、深海技術

    3、基因技術

    4、高鐵技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吹風機到底有沒有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