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河明月
-
2 # 衣帶漸寬終不悔never
題主提到的劉備和孫尚香則是一場政治婚姻,孫尚香嫁給劉備是周瑜出的餿主意,本打算讓劉孫二人在東吳成親,趁此劫持劉備,以換取荊州,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被諸葛亮識破計謀,賠了夫人又折兵。對於孫尚香是否真的喜歡劉備,這裡面很重要的就是和當時女性觀念有關,古代普遍認為女性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就算不適合也只能忍受一輩子,對於女性來說是沒有選擇權和決定權的,孫尚香無疑也是這樣的,孫尚香跟隨劉備回荊州後,安心做了人妻,此時劉備年過半百,而孫尚香剛二十出頭,據說劉備進孫尚香的房門,門外都有女侍衛持劍把手,而且孫尚香並未給劉備生過子嗣,還有傳聞說孫尚香喜歡陸遜,由此可見,孫尚香只是身在蜀地而已。
三年後,孫權設計說吳太后病重,要孫尚香帶阿斗劉禪回東吳看望,實則是想借機用阿斗換荊州,但劉備方面只放孫尚香一人回去,孫尚香也是急切想回去,至於是不是真的為了看吳太后,我覺得可信度不高。孫尚香身在蜀地時,就相當於是孫權安排在劉備身邊的臥底,劉備不可能真心對她,而且孫尚香是個女漢子,習得劍術,劉備都有點慌。孫尚香回東吳後就再也沒見過劉備了,這其中必有隱情,於情於理我都覺得孫尚香不是真的喜歡劉備,至於後來劉備死後,孫尚香跳江而死,可以推測主因肯定不是因為劉備。
-
3 # 走著聊著
孫尚香史稱孫夫人,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孫權的父親孫堅娶吳氏姐妹為妻,姐姐世稱吳太夫人,生有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四子。妹妹世稱吳國太,生有孫朗、孫尚香一子一女。孫權是孫尚香的同父異母哥哥兼表哥,吳國太是孫權的後母兼姨母。由於這些關係,吳太夫人臨終時囑咐孫權,對待吳國太要象親生母親一樣,對待妹妹也要照顧好。
按照劇情的發展,孫尚香到了情竇初開的芳齡,也該擇婿而嫁了。孫尚香出落得貌美,二來呢有才,才能很象哥哥們。按理說這樣的名門閨秀是不愁嫁,可是孫尚香很個性,常常帶領百十個女兵舞槍弄棒,排兵佈陣不說,而且她有自己的擇婿標準,讓一直寵愛她的哥哥孫權也是束手無策。
事情的發展有時出人意料。赤壁之戰後,劉備擺脫了顛沛流離的日子,勢力日漸得以鞏固。但是劉備中年喪妻,周瑜得到訊息向孫權獻計,假意把孫權之妹孫尚香許給劉備,以孫劉聯姻為幌騙劉備到江東,然後達到圖謀荊州的目的。劉備諸葛亮之流不傻,一方面為了不影響孫劉聯盟抗曹大計,一方面四處放出孫劉聯姻的訊息,讓天下都知道這件事情想讓孫權騎虎難下。
當劉備帶了貼身護衛趙雲趕赴江東,訊息傳到了吳國太耳朵。吳國太聽說劉備乃當今皇叔,而且見劉備雖是年過半百卻是儀表不凡,甚是歡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吳國太和東吳喬閣老的撮合下,孫尚香和劉備結為夫妻。此時的孫權和周瑜弄巧成拙,有礙吳國太身份,也是無可奈何。從演義來看,這並不是一出簡單的政治聯煙,而是政治騙局的弄巧成拙。
姑且不說孫尚香面對自已父輩一樣的劉備有無感情,單說劉備和孫尚香膝下無子就讓人對這段感情存疑。後來孫權差人謊說吳國太病重讓孫尚香速回,於是孫尚香帶著阿斗(劉禪小名)準備回江東探親,阿斗被趙雲和張飛在江上截回。從此孫尚香再也沒有回去。這裡有兩種可能,一是孫尚香自己不願回去,第二種可能孫權不放她回去。無論那種可能,劉備都沒有接回她的打算,而且劉備已續娶了吳懿的妹妹(吳莧)。可以想象,劉備和孫尚香的姻緣也是名存實亡的。
孫尚香回到東吳,至於結局如何,查遍所有史料也無記載。只是《三國演義》說是劉備夷陵之戰兵敗,孫尚香得到訊息說劉備戰死,於是跳江殉夫。
究竟孫尚香跳江的真實性有多高,有待考證。假如真有劉備陣亡其事,孫尚香估計多半也不會為劉備殉情。如果她選擇孤老終死,雖然不是烈女,最終也會全一個貞潔之名。假如真有孫尚香跳江之事,可以想象,劉備和東吳那場戰爭的慘烈。劉備盡起蜀國精銳,兵敗後精銳喪盡,東吳也被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緩不過來。一邊是孫尚香名義上的夫家,一邊是孫尚香道義上的孃家,這將讓她如何自處?本來以前蜀國將士都視孫尚香為“奸細”,百般習難甚至挑拔劉備冷落她。那麼打完這一仗後,蜀國將會徹底視她如仇人,吳國上下自然視她為蜀國遺孀,那些犧牲的吳華人的家屬也會視她如仇人。這種裡外不是人的精神上的壓力才是致命的。偏偏孫尚香是那種要強的人,所以她選擇了一了百了。
也許後人出於樹立一個榜樣的目的,他們想把孫尚香塑造成為一個貞潔烈女,寫詩悼念,建廟立碑。可能真相卻是無關風月。
孫夫人的死,在一定程度上和劉備有關,卻與愛情無關。
回覆列表
首先,劉備迎娶的孫權之妹,歷史上稱之為孫夫人,具體名誰,沒有記載。元雜劇曾稱之為“孫安小姐”,應該也是杜撰的,這名字怎麼聽起來都不像一個大家閨秀。直到近代以來,戲曲作家才給了“孫尚香”這麼一個名字,大家也覺得這名字挺合適,就叫開了。按照東漢末年不分男女名字只有兩個字的習慣來看,孫尚香肯定不是東漢末年一個人的名字。我們還是尊重歷史事實,稱呼她為孫夫人吧。
歷史上的孫夫人與劉備分別之後,結局如何,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根據《三國志》的隻言片語,我們可以分析認為,孫夫人和劉備感情絕對不怎麼樣,兩人的感情也是政治聯姻的犧牲品,所以說,孫夫人為劉備殉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在原《三國演義》中,也是沒有孫夫人殉情這一情節的,是後來毛宗崗父子修訂《三國演義》時加上去的,同時迎合了廣大讀者的喜好,這一情節也就保留了下來。
正史中,劉備與孫夫人絕對不是琴瑟和鳴,只是一場政治聯姻《三國志 蜀書 趙雲傳》: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孫夫人因為是孫權的妹妹,驕橫無禮,縱容吳國親兵幹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劉備為了防範孫夫人做更多出格的事,讓趙雲去整頓。後來,孫權派遣船隻把妹妹接回去,而孫夫人卻要劫持劉禪還吳,這裡面明顯不是因為孫權的欺騙,是孫夫人私下想把劉禪帶回吳國,幸得趙雲和張飛攔截,才把劉禪截回來了。
如果兩人真心恩愛,孫夫人明知道劉備恩義為重,斷不會做出縱容手下違法亂紀敗壞夫君名聲的事。同時,孫夫人絕對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小家碧玉,她深知劫持劉禪返回吳國意味著什麼,孫權定會把劉禪作為吳國要回荊州的籌碼,甚至把劉禪作為人質,處處掣肘劉備圖霸天下的大業。她這麼做,要麼是任性驕豪不把劉備放在眼裡,要麼是深知和劉備的婚姻只是眾多政治聯姻之一,在吳國利益和劉備感情方面,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自己的母國利益。
《三國志法正傳》寫的就更直接了。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說的是孫夫人才捷剛猛,有她兄長們的風範,出入侍婢有百餘人,都是帶著刀的,劉備每次和孫夫人在一起都膽戰心驚的,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孫夫人謀害了,幸虧有法正在啊,劉備才安然無恙。看看這些情節,能是琴瑟和鳴的夫妻該乾的事嗎?相互提防到這個田地,很難說能夠男歡女愛了。
孫夫人為夫殉情那就更說不過去了,這明顯帶有很強烈的“明朝”意味三國時期,婚姻制度並沒有那麼嚴苛,是允許婦女在丈夫去世後任意改嫁的,比如說甄氏改嫁曹丕,趙範曾想把自己貌若天仙的寡嫂樊夫人嫁給趙雲等等,由此可見三國時代並沒有要求婦女在婚姻上必須從一而終。小說裡卻要把孫夫人樹為貞潔烈女,明顯帶有毛宗崗時代的烙印,也就是明朝婦女“從一而終”的貞操觀,也就進一步突顯了孫夫人與劉備琴瑟和鳴、英雄配美女的悽美愛情故事。
小結歷史上劉備迎娶孫夫人已經49歲了,孫夫人不過20歲,從小嬌慣跋扈的孫夫人,因為孫劉政治聯姻的需要嫁給劉備,兩人之間相互提防、缺乏基本的信任,整天舞槍弄棒,絕不是《三國演義》裡英雄愛美人的魚水之歡。孫夫人被孫權接回東吳後,歷史上再無她的記載,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以孫夫人的條件改嫁不是大問題,既然雙方沒有感情,也沒有世俗的牽絆,也就不存在孫夫人為夫殉情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