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錢就吃腰子

    我們通常用捅破窗戶紙來形容消除很小的障礙或隔閡,比如,我們會說男女之間彼此有意,就差捅破一層窗戶紙了。

    在古代,沒有玻璃,我們先輩們都是用紙來糊窗戶,紙作為脆弱的東西,遇水就爛了,現在的人看來無論如何都不能糊窗戶的,那麼古代是怎麼弄得呢?萬一颳風下雨怎麼辦?紙是漢朝發明的,在唐朝以前是沒有應用到窗戶上的,在歷史上,最初的房子也是沒有窗戶的,不過,古人出於對通風采光的需求,就開鑿出了窗戶,窗戶的材質最初都是些獸皮等。而且窗戶往往是內陷的,留有很深的窗臺。

  • 2 # 王新豐

    在以前沒有玻璃的時候,都是用棉紙糊的,因為棉紙拉為大,不容易破碎,無論什麼地方都是用的棉紙,至於怎麼糊,那就是先用麵粉打成將糊,把棉紙裁成和窗戶一樣大小,先刷上將糊,再把棉紙貼上去,用刷子掃勻,就此告成。

    除了東北地區窗戶紙在外面貼以外,都是在窗戶裡面,關東山三大怪,窗戶紙朝外,生個孩子吊起來,十七八的姑娘腰中吊個大煙袋。

    八十年代農村開始實行木製玻璃窗,一般高一米五,寬一米二,分兩個部分,上面三格,中間是死的,兩邊是活的,方便通風,下邊分三格是死的,全窗戶用六根鋼筋封閉,過去經常有小偷進屋偷東西,進行防護。

    i

  • 3 # 申聿

    記得小時候村裡一些人家的窗戶就是木製框架糊上白紙或報紙,到了冬天為了保溫還在裡外糊上兩層紙。初始的玻璃窗也是在木製框架上鑲上玻璃,到後來才有了鋼窗、鋁合金窗、塑鋼窗等等。

  • 4 # 有李便說

    以前沒有玻璃的時候,別的地方不知道,我們這是用毛頭紙糊窗戶的。

    窗戶是由長條木楞(截面積大概1.5*2.5㎝)拼起來的方框,每個框的邊長不到20㎝。整個窗戶尺寸根據房間內高和跨度大小來定,一個房間可能有2-4扇窗戶,不盡相同。

    窗戶上糊的就是毛頭紙,毛頭紙是一種手工造的紙,紙比較厚,大概一米見方,紙的四邊是根據抄紙的篩子(模具)自然弄出來的,不是剪下的,所以,不太裁剪般齊整。整張紙直接糊在窗戶上,不足的補齊,多餘的裁掉,保證將整個窗戶糊滿。

    我是河北唐山遷安的,遷安在20多年前還被稱為北方紙鄉,現在遷安現代化的造紙廠也不少,但是手工造紙已經沒有了。我的祖上幾輩都是手工造紙的,造的就是毛頭紙,記得我大概上了高中後,家裡才不再經營這個營生。

  • 5 # 米龍導演abc

    記得小時候西安農村的窗戶是用大張的薄白紙(沒有太大的拉力)糊窗戶,每到過年了母親總會用彩色的油紙剪好窗花貼上去,很喜氣。

    1983年當兵到了陝北,營房窯洞的窗戶上儘管有了玻璃,但是當地人還會用白麻紙糊在窗框上,因為陝北風沙大,白麻紙可以擋細細的沙粒和塵土。

  • 6 # 淡悠

    當年沒有玻璃,我記得每到冬天,北風呼呼,冷得直打囉嗦。爸爸總是到店鋪裡買幾張白色石膏紙回來,煮上一缽漿糊,把獎糊塗在窗框上,然後把紙往上一粘,就算擋住了北風。可是,大風一吹,雨水一灑,窗紙又希裡嘩啦全爛了。爸爸只好又去買幾張回來再次糊上。

    後來市面上有了塑膠薄膜,爸爸把窗框上厚厚的紙層全清除掉,用竹篾條子把薄膜釘在窗框上,可保一年,甚至二年不壞。

    再後來,有了玻璃,媽媽做針線活,光線不好很吃力,於是,爸爸又花高價買來了玻璃,撕掉薄膜,把玻璃往木窗前一放,用杉木條子一固定,頓覺房裡異常光亮,大家高興得不得了!

    如今全部用鋁材不鏽鋼做窗戶,裝上玻璃,廳堂房裡到處通明透亮,讓人感受到科技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 7 # 北國清雪

    在我記憶裡,我的家就是這樣的。窗戶都是用木條鑲嵌成的,都是有花紋,很漂亮的。媽媽都會用白紙糊在窗戶外面,因為,它透光好,又能使得屋子裡亮堂。一般情況下,窗戶分上下兩層,下面是玻璃的。沒有條件弄玻璃的,就上下一樣,到晚上就把下面窗戶用厚木板擋上。

    我的奶奶手非常巧,她會用剪刀在紅紙上,剪一些大公雞啦,魚啦,花啦,金童玉女之類的貼上去,在明亮的太Sunny下顯得非常喜慶和漂亮。下天颳風下雨時,會把窗戶紙打溼打破,有時候淘氣的大公雞也會用它尖尖的嘴,把窗戶紙啄破,每當奶奶看到時,就會拿雞毛撣子把雞嚇跑,然後笑著罵道,再叨,叼,再叼把你殺了吃肉,於是,那大公雞就大驚小怪的叫著撲打著翅膀飛跑了……。然後和點麵粉,打個醬糊子,再剪個小動物圖案,把那破損處補上。如果破壞的地方大?那隻好用大張白紙了。朋友的提問讓我突然間想起了從前,想起了和奶奶,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溫暖日子,雖然苦,但是很溫馨,很暖和。

  • 8 # 甜甜向上精心創作

    小時候,每年必須完成的一件事,就是到秋風涼的時候,給外祖母糊窗戶還有門上的亮窗。窗戶紙是想辦法蒐集的透明度較好的白紙,一般是8開的。漿糊是自己用麵粉和水一塊熬的(方言叫打漿子)。

    先將窗戶清理乾淨,在窗戶的裡面刷上漿糊,將白紙一張一張的貼好。曾聽說東北人是將窗戶紙貼在外面,不知什麼原因,我們這裡都是貼在裡面。其實,這樣是有道理的。貼窗紙主要是防風,當外面有風時,外面空氣流速大。根據伯努利原理,流體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這樣,房內空氣對窗戶紙的壓強大於房外空氣對窗戶紙的壓強,這個壓強差對窗戶紙產生向外的壓力差,將窗戶紙壓緊在窗戶上,不易脫落。

    另外,有人擔心窗戶紙被雨水打溼,使窗戶紙破裂。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但大多在春季。因為使用這種窗戶的房子牆體都比較厚,一般是50公分厚度,窗戶裝在牆中央,牆體對窗戶紙有遮擋作用(還有安裝雨搭的)。更重要的是,冬季通常下雪,即使被風吹到窗戶紙上也很快掉落,所以,窗戶紙基本不會變溼。到春季,雨水多了,就會將窗戶紙打溼,紙變蓬鬆,水分蒸發,紙就收緊,這樣一來二去就會將紙區域性拉斷,窗戶紙上就出現一些裂縫,不過,天氣逐漸轉暖了,窗戶紙也快該撕掉了。

    用紙糊窗戶,缺點是明顯的,比如透光性差,隔音隔熱效果也不好,還容易破裂等,所以,有條件了,就改成玻璃窗戶。用木料做成窗框和窗扇,窗扇用合頁安裝在窗框上,可開合,玻璃就鑲嵌在窗扇的木框上。現在,在許多地方還能見到玻璃窗戶。

    還曾見過,有人在過去的老房子的老式窗戶的外面,直接安裝上一個玻璃窗戶。並且,後來在給外祖母糊窗紙時,也搞到一塊玻璃,就將玻璃立在窗戶下部中間,其他部分依然用紙糊,順帶用紙將玻璃的周圍用紙壓住,透光性好了很多,也算是糊窗紙向窗玻璃的過渡吧!

  • 9 # 創新數

    說說舊時東北老家是怎樣糊窗紙的。

    關里人到東北,由於風俗習慣不同,所以,見到什麼都覺得奇怪。

    關東山,四大怪,

    窗戶紙,糊在外,

    養個孩子掉起來,

    大腳媳婦撇菸袋。

    東北人窗戶紙糊在外,阻擋雨水澆不到窗欞。夏天把嬰幼兒放在悠車裡,悠車掛在屋裡的縵杆子上,蕩著鞦韆,涼爽舒適。東北女人不裹腳比較早,她們潑辣大方地和男人同樣抽菸等。

    沒玻璃時,窗戶也是用窗欞做的一個個小格子。東北人大都在霜降前趁大好晴天糊窗紙窗戶的。

    方法是,把舊窗戶紙撕去,用刀刮靜,露出新鮮的窗欞,在窗欞上抹上用白麵打的熟漿糊,把窗戶紙的垃粑面摁上。如果是風門子,就得糊兩層窗戶紙,中間夾上麻筋。稍候,噴上霧水,放在Sunny下曬乾,圖好看的話,剪窗花貼上,等遛完窗縫後,撣上植物油,也能透過一點光明。就又防一年的風寒雨雪了。

    沒有玻璃時,窗戶全糊窗戶紙。玻璃缺乏的時候,下扇窗戶窗子中間安一小塊玻璃,四面和上扇窗戶還是小窗戶格子,糊著窗戶紙。

    1960年前後,農村開始把下扇窗戶中間有個鼻樑骨,上上兩塊玻璃,上扇窗戶依舊糊著窗戶紙。

    在1970年前後,也有釘透明塑膠布的。

    1980年前後,差不多就沒有糊窗紙的了,一般都是上扇窗戶中間一道鼻樑骨,下扇窗戶是滿扇的玻璃了。

    現在農村的玻璃窗和城市沒有什麼區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帆風順怎麼養生長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