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但總覺得右圖裡的才是武則天該有的樣子,寧靜這個扮相,我以為她又要演大玉兒了呢……
8
回覆列表
  • 1 # 文化匠人館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這是長輩們時長在我耳邊唸叨的至理名句。

    佛也曾說過,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逃不掉,躲不過。

    陳曉在《國家寶藏》中演繹的子建,讓我們深刻明白最苦的莫過於“求不得,放不下。”

    陳曉素有古裝王子之稱,當年的《陸貞傳奇》圈了一大波迷妹,劇中高湛與陸貞的不離不棄、不卑不亢的雖虐卻完滿的感情打動了無數觀眾,除了演戲之外,陳曉的興趣愛好還有畫畫,私底下陳曉的畫作可是達到了專業水準喲。

    這次在《國家寶藏》中陳曉便作為【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的守護人,穿越時間的長河,再現了“畫雄”顧愷之妙手繪就建安文俊與洛水神女驚世駭俗的悽美愛情故事。

    【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北宋畫家描摹的顧愷之名作《洛神賦圖》,也是現存時代最早的摹本。顧愷之原作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描繪了一段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乃文學之美和繪畫之美的巔峰之作。此卷不但還原了顧愷之筆觸的靈動優美,其間還蘊含著動人的故事。

    除《洛神賦圖》外,本期國家寶藏還推出了【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和【銅鎏金木芯馬鐙】兩件寶物,分別由寧靜和關曉彤作為其國寶守護人。

    【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王氏(王羲之)一族家傳法帖,集王羲之、王獻之等王氏七人的法書於一身。法帖真跡已失,這件館藏是當前僅存於世的摹本,乃武則天命弘文館名家勾摹之作,有“下真跡一等”(意為和真跡幾無差別)的美譽。

    書法和我們的黑頭髮黃面板一樣,都是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歷史上許多書畫類文物在戰亂中被毀或流失,《萬歲通天帖》卻在朝代更迭和戰亂中倖存,被掩埋在一堆部隊用的作戰地圖和計劃檔案裡。

    寧靜帶著對筆墨乾坤的敬意穿越成了武則天,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不可否認她的足智多謀與用人有道,她尤為喜好書法,曾從當朝宰相王方慶手裡得到過王羲之、王獻之等王氏一門書法真跡,甚是喜愛,而她對文化的傳承頗為重視,如寧靜小劇場說講述一般:朕不可能萬歲,終究歸於一石一土。滄海桑田,能延綿不息、薪火相傳的還是這中華文脈啊。

    【銅鎏金木芯馬鐙】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墓葬年代公元415年)的完整雙馬鐙實物。公元四世紀,雙馬鐙的出現使馬匹的騎乘變得穩定,改變了整個世界騎兵史。雙馬鐙傳入歐洲後,推動了騎士時代的到來。

    鹿嫂關曉彤演繹巾幗英雄花木蘭,鐵馬金戈戰沙場,踏馬揚鞭疆場建奇功。

    除了【銅鎏金木芯馬鐙】前世故事外,由中國奧運騎士AlexHuaTian華天講述的今生故事瞬間燃爆全場。

    千年之前,雙馬鐙助南北朝騎兵立下赫赫戰功,隨後又走過草原絲路,一路西行,把歐洲帶入騎士時代,並催生了16世紀的英國馬術運動。千年之後的2008年北京,中國奧運騎士AlexHuaTian華天從西方踏馬歸來,續寫了華夏古國的“馬鐙傳奇”。

    《洛神賦圖》、銅鎏金木芯馬鐙、《萬歲通天貼》,來自遼寧省博物館的三件國寶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可是精彩一浪接一浪,不能錯過。

  • 2 # 南雁25847353

    盛唐宮廷貴婦標準髮髻是半翻髮髻或者雙刀相背髻

    服飾因該是這個樣子

    而寧靜穿的更像是宮中男子服飾,但也有點發揮臆造了。

  • 3 # 揚眉劍舞

    武則天是除了楊貴妃外,唐代最出名的傳奇女性,也是舞臺上時時被演繹的物件。關於武則天的妝扮、服飾和麵貌,一直也有很多推測。大家印象中比較多見的是下左圖《歷代古人像贊》中的武則天,頭戴鳳冠,身穿仙女禮服戴方心曲領。不過此圖刊刻於明弘治十一年,是明人根據宋明以來流行的一些民間繪畫的再創造,細節基本都不是唐代狀態。

    那麼生活在唐前期的武則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面貌先不談,若是武后所用的服裝,大體可以從登基、行禮所用的大禮服,和日常視事行樂所用的常服兩類服裝來考察。

    明清繪畫中的武則天肖像,基本是當時人的想象之作。

    武則天的登基大禮服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政事皆由武后處理。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直至神龍元年(705年)被迫退位。武則天稱帝登基時所用的服裝在史料中並沒有特別記錄,只能依照武周前後的制度進行推測。

    第一個可能性是傳統的皇后禮服褘衣。褘衣本是周禮命婦六服之一,在南北朝時被重新啟用,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頒佈《武德令》,其中即包括皇后禮服制度的令文,其具體制度在之後的多次禮令典制條文中都沒有改變,全套包括十二樹花冠、深青褘衣、素紗中單、蔽膝、大帶、革帶、韈、舄、白玉雙佩、雙大綬等構件。

    其中展露在外的褘衣,應是衣裙相連的深青色大袖交領衣,唐《通典》記錄歷代后妃禮服時引用東漢鄭玄注“婦人尚專一,德無所兼,連衣裳不異其色”,後世宋明皇后翟衣也同為衣裳相連不異色的長袍。“文為翬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衣上有十二行的翟紋而非鳳紋,翬翟即錦雞,是歷代最高階的后妃禮服上的主要圖案。頭戴十二樹花釵冠(形制可詳見《蕭後的鳳冠上為何沒有鳳?》)。

    宋高宗皇后禮服褘衣像,與唐代前期皇后褘衣還原推擬(燕王繪),身穿深青翟紋褘衣,頭戴十二花樹冠。

    第二種可能性為唐式的皇帝登基大禮服袞冕。帝王袞冕服大家都很熟悉,頭戴十二旒冕,身穿象徵天色的玄色大袖上衣、象徵地色的纁色裳、纁色蔽膝,衣、裳、蔽膝上有日、月、星、山、龍等十二章紋,是一直大體沿用至明代的皇帝登基、大朝會大禮服。

    敦煌莫高窟220窟唐代壁畫,身著袞冕服的帝王。頭戴冕旒、身穿玄色上衣、以及纁色裳、可見兩肩日月和衣上龍、粉米、星、火等章紋。

    當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正統女皇,武則天當然也會對一些對具有政治象徵意味的制度包括名稱進行各種改革,比如將中書省改名為“鳳閣”,門下省改名為“鸞臺”。武則天很可能也對禮服進行過改造,見諸史料就有對高階官員、諸衛將軍賞賜華麗的繡袍、銘文袍,以猛禽、獸類象徵文武官員,成為後世文武補服的濫觴。

    還有大量將男用冠飾、男用紋飾與女服融合的例子。武周時代以及稍後開元前的一些宮廷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到許多女官的頭飾以男用禮冠為模型,但進行了華麗鳳簪和花飾,如神龍二年懿德太子墓石槨上的女官便是典型代表。

    衣著華麗、頭戴由男冠改造而來的禮冠的女官形象。

    至於她本人的登基大禮服,最大的可能則是在皇帝登基十二章紋袞冕服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融合褘翟紋或鳳紋,體現女性至高的意味。一幅傳為張萱的《唐後行從圖》,描繪武則天出行之景,雖現在一般認為是北宋摹本,但大體形制也提供了一點線索,畫中武后身穿加有鳳鳥紋的袞冕服,但頭戴鳳飾(或者說翬翟飾)冠,便屬於男禮服基礎之上改造融合的情況。

    傳張萱 《唐後行從圖》及摹本中身穿冕服的武后,玄色上衣、肩挑日月,近於赤色的纁色裳、蔽膝。頭戴鳳飾冠。

    不過,在國家寶藏短劇中,鳳閣侍郎王方慶向武則天進獻《萬歲通天帖》,並非登基、大朝會、冊封、親蠶等大禮儀,而屬於日常召見。中國古代十分講究分場合使用相應的服飾,武則天日常當然不可能穿著以上提及的各種禮服,服裝上也不太會有翟鳳或者袞龍紋。

    那麼武周時代日常服裝應該是什麼樣的?

    開放華麗的武週日常服

    日常服裝通常不受禮儀制度約束,所以一般容易隨流行變化,變化速度不輸今日,甚至三五年便會有新的樣式。自入宮到退位,武則天一生歷經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隨著整體國力、經濟、風氣,甚至氣候各種因素,宮廷服飾,不管是從審美、妝發、服裝到面料、紋樣,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位最終登上帝國政治頂端的女性,武后不僅對當時各種禮服制度進行創新,她自身對於改變當世時尚也有強大的能量。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武周時代之前數十年的宮廷女裝。

    武則天貞觀十一年(637年)十四歲時入宮,在當了十二年才人之後,隨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感業寺為尼。當時的初唐女裝風格崇尚纖細的身形,並相對保守,出行遮蔽嚴實。衣著也相對窄小瘦長,髮髻也收攏服帖,但宮中崇尚高髻之風很快就開始盛行。

    細長窄小、相對保守的初唐女裝

    到了高宗朝,武則天再度入宮,之後被封為二品昭儀,一步步確立自己在宮中的地位,登上皇后之位。這時唐代女裝的風格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崇尚的身形從纖細瘦弱轉為更加挺拔,風氣也漸開放。出行逐漸拋棄障蔽全身的冪離,而只在帽沿綴一圈薄紗遮擋的帷帽,薄紗還逐漸縮短,“施裙到頸,漸為淺露”。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隨著女性政治地位的大幅提高,日常女裝的風格也有很大的轉變。這一時期可算是唐代女性形象最從容自信、豐滿勻稱、曲線優美的一段時間,當時的女裝有三個顯著的特徵:著裝風氣最為開放和暴露,裝飾逐步走向華麗,女穿男裝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女性當權的時代,這也是合乎情理的轉變。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於展露身材的自信。上衣領式由轉為以直領對襟為主,外套短袖衫也大多為下襬不掖入裙腰的直領衣。“粉胸半掩疑晴雪”,由於領式的改變,以及裙腰位置的進一步下移,女性袒露豐滿胸部的程度也大大增加,從出土武周時期的陶俑、壁畫上看,酥胸半露的形象極多,程度甚至在今日看來都略顯誇張。同時也逐漸出現上層女性穿著男裝、胡服的現象。

    武則天時代女性身形挺拔,對展露身材的自信程度也大大提高

    神龍年間展露胸線的貴族女性

    武周開始,除了下層侍女外,女性穿男裝、胡服的風氣也日漸興盛(燕王繪)

    裙裝的顏色慣用大紅、綠等濃豔強烈的顏色,其中紅裙的記載尤多,常常被稱為“石榴裙”,武則天本人便有名句“開箱驗取石榴裙”。由於裙襬的貼身程度和垂墜感加強,身形曲線則被勾勒得更加修長優美,裙襬前緣則被高高的履頭所挑起。

    上層社會女性衣料越發鋪張奢侈,在衣緣用錦料的做法越來越多,甚至整件短袖、背子均用富麗堂皇的大花錦繡製作。衫子和單色長裙上也常印染有各種散點、花朵紋樣;間裙不滿足於簡單兩色拼接,武週末到開元初,還出現一種在豎條中鋪滿花樣、雲氣的裝飾法。

    武周時代衣裙面料的華麗化

    髮型也變得更加蓬鬆,尤其兩鬢隆起為“雲鬢”狀,不再是初唐收攏服帖的狀態。在雲鬢的基礎上,單刀半翻髻和雙刀半翻髻依然流行,作為身份地位較高者常用髮型,並且發展成為可戴的義髻,貼有華麗的鈿飾,如阿斯塔那出土一具以薄木製成的假髻。另外,雙瓣與單瓣鬟髻一起,成為武周時代最流行的髮髻,其形態也逐漸由小變大,在武週末年發展成為飽滿圓潤的大髻,也出現了作為替代品的同形義髻,以簪釵、繫帶固定。

    武周時代高聳的髮髻和出土假髻

    武后退位之後,女性依然活躍在權勢的巔峰,包括她的女兒太平公主、兒媳韋后,直至玄宗即位。武周風也一直維持到了開元前期,而唐代婦女崇尚豐腴為美,衣著寬鬆的風尚,則是楊貴妃登場之後的後話了。

    武則天時代的各種流行女裝(燕王繪)

    那麼作為正在接受大臣進獻書法的武則天,最有可能的著裝打扮,便是頭梳高聳的單刀或雙刀高髻,上面貼滿金銀花鈿、插鳳鳥簪。身穿華麗錦繡製成的衫子、帔子,雖然已過中年,仍有可能不吝展露胸線,下著大紅石榴長裙。

    至於她的面相,《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稱武則天“奇相月偃”,《新唐書·諸帝公主傳》稱“主(太平公主)方額廣頤,多陰謀,後(武則天)常謂‘類我’。”應當也是唐人所崇尚的端莊、豐腴、飽滿的臉型。

    武周時期陶俑、繪畫中的美人形象,以及一直相傳為武則天面貌寫照的龍門盧舍那佛。

    若不論服飾,哪一版扮演者更接近武則天的氣派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期開車、乘車要系安全帶嗎?是否會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