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我是寶寶媽媽,今年37歲,只有一個女寶寶,現在三歲半,我家寶寶出生脾氣性格像我,很急躁,比如要什麼東西或者喝水泡奶,稍微晚點她就很急躁得叫,我深知這樣很不好,全家都在好好引導她不要著急,但是她根本沒有改變,這個是性格問題,我們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才能讓她放緩心情不急躁?請孫老師給點建議!謝謝!
首先,你的孩子像你,常理而言,也屬正常,我們不得不承認遺傳因素的存在,但我們也要從另外一個層面去,如果這樣的遺傳理論存在並且占主導地位的話,那是不是就要說,脾氣倔的人的孩子永遠都是倔孩子,朱元璋不可能做皇帝呢,窮人永遠都是窮人?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你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身教大於言傳,在家庭環境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你經常都會大喊大叫,對愛人、孩子發脾氣,孩子勢必也都會看在眼裡,耳濡目染,0-3歲孩子的學習完全是靠模仿,你的處事方式,溝通模式,它自然學的淋漓盡致。所以說,先從自己做起,特別是母親。
最壞的是“貼標籤”
那大家肯定疑問了,為什麼3歲寶寶脾氣就跟媽媽一樣暴躁呢?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一個常識性錯誤,就是給孩子貼標籤,且是大多數是壞的標籤。每個寶寶在成長中,都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你的反應及應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並影響著孩子。就比如孩子因為短時間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大哭或大叫,你會覺得孩子脾氣急躁,那就是給孩子貼上“壞脾氣”的標籤,反之,你覺得你可以理解寶寶因不能儘早的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那種急躁的心情,事情自然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脾氣是如何煉成的
一般而言,當寶寶餓了,哭,媽媽給餵養;寶寶尿了,哭,媽媽換一塊乾的尿布;寶寶熱了,哭,媽媽給扇風或開空調降溫。
如果不是呢?寶寶餓了,哭,媽媽沒有餵養,大哭,媽媽給餵養了,再下次,哭,沒有餵養,大喊大叫的哭,還是沒有,於是就撕心裂肺的哭,媽媽餵養了。久而久之,寶寶就會覺得,哦,原來我要大哭才能有奶水吃。1歲餵養時如此,2歲吃飯如此,3歲生活亦是如此,於是就造就了寶寶發脾氣滿足需求的壞習慣。
通俗點講,一家人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條件反射:大喊大叫才能被關注,才能被滿足。時間長了,潛移默化的形成了孩子的性格的一部分。
這樣的反應已經形成,你一家人給孩子講道理還有用嗎?如果我小聲給你說話,你可以聽到我講的什麼,我怎麼會扯著嗓子大吼大叫呢?
允許有情緒,做到及時迴應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喜怒哀樂,所以說,孩子有急躁情緒時,也很正常,我們要允許孩子有情緒,而不是用“壞脾氣”去評價或定義孩子。
另外,當我們面臨孩子說話或要求時,儘可能的第一時間去做迴應,而不是要等到孩子大喊大叫或者做出特殊動靜的時候才給予關注。我們要告訴孩子,當媽媽沒聽到你說話的時候,可能是媽媽在忙其他事情或者沒看到,你再次提醒媽媽就是。恰恰相反,當孩子用特殊的舉動要求我們獲得關注時,儘可能採取不予理睬或假裝沒看見,最少三個月,孩子自然會選擇有禮貌且正確的方式去表達。
孫老師,我是寶寶媽媽,今年37歲,只有一個女寶寶,現在三歲半,我家寶寶出生脾氣性格像我,很急躁,比如要什麼東西或者喝水泡奶,稍微晚點她就很急躁得叫,我深知這樣很不好,全家都在好好引導她不要著急,但是她根本沒有改變,這個是性格問題,我們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才能讓她放緩心情不急躁?請孫老師給點建議!謝謝!
首先,你的孩子像你,常理而言,也屬正常,我們不得不承認遺傳因素的存在,但我們也要從另外一個層面去,如果這樣的遺傳理論存在並且占主導地位的話,那是不是就要說,脾氣倔的人的孩子永遠都是倔孩子,朱元璋不可能做皇帝呢,窮人永遠都是窮人?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你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身教大於言傳,在家庭環境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你經常都會大喊大叫,對愛人、孩子發脾氣,孩子勢必也都會看在眼裡,耳濡目染,0-3歲孩子的學習完全是靠模仿,你的處事方式,溝通模式,它自然學的淋漓盡致。所以說,先從自己做起,特別是母親。
最壞的是“貼標籤”
那大家肯定疑問了,為什麼3歲寶寶脾氣就跟媽媽一樣暴躁呢?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容易犯一個常識性錯誤,就是給孩子貼標籤,且是大多數是壞的標籤。每個寶寶在成長中,都會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你的反應及應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並影響著孩子。就比如孩子因為短時間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大哭或大叫,你會覺得孩子脾氣急躁,那就是給孩子貼上“壞脾氣”的標籤,反之,你覺得你可以理解寶寶因不能儘早的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那種急躁的心情,事情自然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脾氣是如何煉成的
一般而言,當寶寶餓了,哭,媽媽給餵養;寶寶尿了,哭,媽媽換一塊乾的尿布;寶寶熱了,哭,媽媽給扇風或開空調降溫。
如果不是呢?寶寶餓了,哭,媽媽沒有餵養,大哭,媽媽給餵養了,再下次,哭,沒有餵養,大喊大叫的哭,還是沒有,於是就撕心裂肺的哭,媽媽餵養了。久而久之,寶寶就會覺得,哦,原來我要大哭才能有奶水吃。1歲餵養時如此,2歲吃飯如此,3歲生活亦是如此,於是就造就了寶寶發脾氣滿足需求的壞習慣。
通俗點講,一家人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條件反射:大喊大叫才能被關注,才能被滿足。時間長了,潛移默化的形成了孩子的性格的一部分。
這樣的反應已經形成,你一家人給孩子講道理還有用嗎?如果我小聲給你說話,你可以聽到我講的什麼,我怎麼會扯著嗓子大吼大叫呢?
允許有情緒,做到及時迴應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喜怒哀樂,所以說,孩子有急躁情緒時,也很正常,我們要允許孩子有情緒,而不是用“壞脾氣”去評價或定義孩子。
另外,當我們面臨孩子說話或要求時,儘可能的第一時間去做迴應,而不是要等到孩子大喊大叫或者做出特殊動靜的時候才給予關注。我們要告訴孩子,當媽媽沒聽到你說話的時候,可能是媽媽在忙其他事情或者沒看到,你再次提醒媽媽就是。恰恰相反,當孩子用特殊的舉動要求我們獲得關注時,儘可能採取不予理睬或假裝沒看見,最少三個月,孩子自然會選擇有禮貌且正確的方式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