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漢澤

    先上結論,因為最後統一天下的隋朝,是由最弱小的西魏發展起來的,既非南朝也非北魏、北齊(西魏)。所以孰強孰弱,不是按佔有的地盤大小決定的。

    換句話說,在西魏之前,南北朝不過是難兄難弟,南梁前期甚至一度還比北魏強些。當然,實際對戰也是半斤八兩。

    之所以如此,因為地盤所蘊藏的潛力要實際轉化為可用的戰力,要看政策的設定與配套執行

    兩晉南北朝時,有一個明顯區別於漢代的情況,那就是存在一批類似傭兵性質的寒門(胡族)軍事集團。

    西晉時是內遷胡族造就的。東晉時是五胡動亂,流民南下造就的。

    他們都是門閥傳統控制方式無法掌控的存在。正因這種存在,八王之亂才會演變成五胡亂華,北府集團才會演變成劉宋。

    於是,劉宋之後,南北方的統治者由寒門武裝勢力(北府集團)轉化來的。但這種情況下,與北朝相似,高門大閥只是失去爭奪皇權的能力,不代表就自願當朝廷順民,乖乖上交足額的賦稅。

    因此,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佈均田令前。

    在此之前,賦稅徵收基本看門閥的態度。這就是十多年後(502年)建立的南梁大肆分封宗室,人為的製造皇家門閥的原因。

    兩者手段雖然不相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打壓已有門閥,提高賦稅徵收效果。

    但均田令的執行還是靠人,而這個事情,原來的軍事集團成員基本幹不來。於是,被冷落的北魏六鎮造反了。在鎮壓叛亂過程中,透過收編六鎮叛軍,爾朱榮成長為北魏的安祿山,並篡權成功。

    但叛軍終是叛軍,他們的訴求不是被收編,繼續原來的樣子。於是六鎮造反者中的傑出者宇文泰和高歡分別又將部分六鎮軍民拉出爾朱榮掌控,一個駐關中,一個駐河北。這就是東西魏的由來。

    那麼很明顯,只是均田制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最弱的西魏,被迫想出柱國制度和府兵制度,配合均田制,在特定歷史時期完美的解決了賦稅徵收和寒門軍事集團問題。

    因此,西魏成長為大隋,看似僥倖(南梁、北齊各種作死),實則均田府兵等制度保證了關中勢力不再作死。否則,南朝強如劉宋,最後只能落下陳後主的南陳。

    西魏之後,關中勢力也換了幾個主人,若算上唐朝,也跟南朝一樣換了三代。時間跨度更短,不足百年。

    但南朝一代比一代弱,關中集團一代比一代強。

    換句話說,在西魏之前,南北朝不過是難兄難弟,南梁前期甚至一度還比北魏強些,但也是半斤八兩。

    所以,問題的焦點是符合時代的統治制度。

    也有看法認為,是南北朝的認同感轉變問題,即北魏漢化之後,北方人基本認同了鮮卑族的統治,於是北方流民不再成規模的南下。

    這麼看有點膚淺,似乎是說打仗只能是北方人的事。其實只要制度合適,哪裡都能出好兵。南北朝後期的民心轉換,不過是合適的統治制度自然而然產生的民心所向之效果。

    南朝侯景之亂,一介北方降將,在南朝拉起百十萬造反者,難道是侯景得人心?只是南梁不得人心,意欲造反之人遍佈南方而已。

    以上

    參看拙作:魏晉南北朝歷史梳理,破解門閥政治的數次嘗試

  • 2 # 人渣嘯西風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長江以南的政權能夠反攻北方統一天下的,這並不是說南方人作戰不英勇戰鬥力不行,而是因為在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兵種是騎兵,而長江以南都不產戰馬,頂多雲南產滇馬,但是個子矮小隻適合當馱馬,而不適合作為騎乘衝鋒用的戰馬。雖然每個兵種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沒有萬能的兵種,但是在冷兵器時代,作為機動性最強的騎兵確實是無可代替的必須兵種。無論是偵查、奔襲、騷擾亦或是重騎兵正面衝陣,騎兵的作用都是非常巨大的。騎兵最大的特點就是由於其機動性強,即便擊敗騎兵也難以重創騎兵,對方潰逃以後步兵根本追不上對方,而騎兵敗了以後只要再重新集結一下,很快又能捲土重來。步兵潰敗以後被騎兵追殺就會出現非常巨大的死傷,被徹底打殘。所以南朝在缺乏戰馬的情況下,即便國力強盛依然無力反攻北方收復漢家河山,只能靠北方的漢人苦苦捱過五胡亂華後重新一統天下

  • 3 # 靜說歷史

    當一個社會趨於老態時,必然有一種固化的制度和規則來制約著發展的活力;而當一個社會處於年輕態時,往往處於階層還在重新組合的階段,一直在洗牌,一直沒有固化。

    沒有固化就沒有僵化,只有底層人有上升的渠道和可能性,才能引發整個社會更大的創造力,南朝和北朝就是例子。

    南朝門閥等級制度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讓整個社會階層無比固化,寒門再也沒任何晉升途徑,即使靠軍功晉升,也會因為家世不夠而被瞧不起。

    高門大族以清官起家,寒門庶族以濁官起家,清濁之間的社會地位有天壤之別,而南朝的政治、經濟資源都把握在豪門世家手中。

    南朝豪門世家喜歡談論玄學、而儒經和武力這種比較務實、能促進社會經濟、軍事發展的東西,他們卻排斥,認為是“低俗”,這種清談的社會風氣絕非健康,讓南朝沉浸在空想之中。

    那些出身低微的武人,一旦靠軍功獲得財富後,就開始自卑,非得沾染點“玄學”的氣息,才覺得自己踏入貴族的行列。

    而北朝則只信奉武力,家家戶戶不說有武功秘籍,但也是以習武為風,而且非常看重經國濟世的儒學,這就讓北朝的人特別務實。

    而且北朝統治者有意籠絡當地的門閥,讓他們由排斥、看不起,到主動與北魏合作,比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都加入了與北魏政權合作的行列中。

    南朝的門閥大族雖說更有文化、理解人生也更有深度,但因為整個社會都不現實,經濟方面還不如北朝,軍事方面——“北朝遠勝於南朝”。

    劉裕在的時候好歹還有北府兵撐著,可當劉裕不在了,北府兵相繼老去而無法上戰場時,南朝只能靠微寒的武人來撐起大局。

    玄學談得再精,也比不上真刀實槍地幹,而北朝的務實和實踐讓他們早已實踐出全新的軍事模式,從而打通終結隋唐以來亂世的一條捷徑。

    而南朝真是望塵莫及的,雖然先天有很強大的根基,然而最後卻漸漸衰落,落後於北朝。

  • 4 # 叫我李白把丶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稱讚宋武帝劉裕的詩句。

    南朝宋武帝劉裕崛起於微末,曾率軍兩次北伐,先後收復了洛陽長安等地,又號“南朝第一帝”又被明代思想家李贄(音通質)譽為“定亂代興之君”。又被後人稱為“天下七分,而其有四。”宋武帝劉裕在位時期是南朝最為強盛的時期。

    南朝後期,門閥士族統治開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經墮落成了腐朽、寄生型別的統治者。而侯景之亂的發生,是對南朝後期士族腐朽統治的沉重一擊,南朝從此衰落不振。

    而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曹丕對士族的一種妥協,在司馬氏建立晉朝的時候,世家的力量已經徹底掌控了朝政,之後衣冠南渡,世家大族紛紛南下,南朝歷代政權更迭都沒有徹底打破世家的統治,反而世家卻在不斷的壯大,世家子弟們生來無憂,基本都做了大官,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基本上在南朝那個時期,只要你是世家子弟,你就肯定能做官,只有賞,卻沒有相應的罰。導致了南朝官員迅速墮落腐化。而且南朝歷代帝王都稱不上是明君。

    而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北朝,北魏政權在雄才大略的道武帝,太武帝兩代帝王手中壯大,一統北方,又在賢明的孝文帝改革中整頓了朝政。在北朝當中,士族門閥紛紛下臺,北魏朝政基本上是軍閥控制,東西魏和北周齊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是軍閥出身,他們(指軍閥,並不是指皇帝)牢牢的掌控著帝國,他們基本上比南朝統治者要強,因為目標不一樣。

    南朝的統治者(世家大族),他們是國家的蛀蟲,無時無刻不想著掏空國家補充自己,他們把國家當成別人的。而北朝的統治者(軍閥),他們都是抱著改朝換代的心思去的,他們把國家當成自己的。不會像南朝統治者那樣掏空國家。反而會對國家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世外桃源嗎,你願意過這樣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