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衛青和霍去病出現之前一直是李廣與匈奴戰鬥,也讓匈奴懼怕,被匈奴活禽後還逃回漢朝。而李廣利庸將一個還聯合外戚奪權。
5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中國布衣

    謝邀請,李廣利與李廣相比,李廣是忠於漢朝,而且是捍將勇武無比特別是箭法精奇無比,給匈奴以重創,一聽李廣二字匈奴無不犋之,但李廣雖能戰命運不佳。每逢徵匈奴時李廣所分是步兵,而且還少,古代戰爭騎兵對步兵優勢太大,儘管如此漢武帝派兩路大軍是騎兵人數幾萬人以上,李廣五千步兵,而偏偏匈奴土軍主力與李廣相遇,而李廣利騎兵主利所遇匈奴偏師,李廣利勝利了,李廣雖殺敵破陣奮勇無前但最終還是不敵匈奴大軍。李廣利是皇親國戚當然重用,李廣雖勇只是所領的是偏師。由此可見李廣得不到重用。

  • 2 # 立志成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作為漢代的名將,民間知名度非常高的李廣軍功顯赫卻終身不能封侯不得不說是個遺憾。李廣忠勇雙全,政治上卻很弱智,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時把李廣從邊塞調回,增援被吳楚叛軍圍攻的睢陽,本來李廣功勞不算小,叛亂平定後守睢陽的粱王劉武贈給他一枚將軍印,李廣偏偏收下了,這既不合軍制也犯了漢景帝的大忌,你李廣是直屬朝廷的漢軍將領,卻接受了藩王的封賞。再說漢景帝的老媽竇太后因為寵愛小兒子劉武,曾經有讓漢景帝傳位給劉武的想法,漢景帝心裡能不惱火嗎?李廣守邊,打的匈奴聞風喪膽,李廣鎮守哪裡匈奴人就不敢進犯,匈奴人鄙視漢軍,卻對李廣又恨又怕,“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詩的讚譽深入人心。衛青的成名之戰“龍庭大捷”,深入匈奴700裡,打的順手是因為匈奴的幾萬主力都去邊境上圍攻另一路的李廣了,完全無視衛青這個“漢朝皇帝小舅子”的存在,李廣全軍覆沒,本人受傷被俘,後來又逃回來了。漢武帝知道實情,只是把李廣革職,否則損失上萬漢軍的敗仗是可以殺頭的,“龍庭大捷”震動了漢匈雙方,衛青因軍功封“關內侯”。李廣沒有與時俱進,漢武帝反擊匈奴以主動進攻代替了過去的被動防守,衛青霍去病以騎兵的千里長途大奔襲大迂迴在草原戈壁上縱橫馳騁,璀璨輝煌。李廣沒有這方面的能力,甚至因為還在進軍途中迷了路,衛青派人去詢問情況,李廣不願面對,自殺了

  • 3 # 龍華仙島

    這得從當時的漢朝內部政治環境說起,漢武帝要徵匈奴,但國內反對聲音太多,各藩王勢力太大。在漢武帝看來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

    漢武帝為什麼要起用名不見經傳的衛青和霍去病?不是朝內沒有大將,而是漢武帝不放心這些軍功赫赫,威名在外的名將。第一是擔心他們不能嚴格執行自己的命令,第二是怕他們兵權在握反水添刮。

    所以漢武才在朝廷裡再設個小朝廷,重用衛青,霍去病和張蹇等和朝局沒有太多牽扯,並且是外戚的年輕將領。

    李廣不同,幾代為將,並且軍功顯赫,威名遠播,兵權在握,還和朝裡各方勢力有牽扯,漢武帝擔心他只忠於漢而非忠於漢武劉徹,所以漢武帝有意冷落和排擠李廣,衛青手下的人很多軍功不如李廣的人都封了侯。而李廣至死沒得到漢武帝的另眼看待,還在李廣孫子李陵因大漢帝國軍事策略兵敗降匈奴的時候把李廣全族給滅了。

    晚年的衛青差點也被漢武帝滅族,想想漢高祖殺韓信,漢景帝殺周勃,漢武帝殺竇嬰和棄用李廣,全都是帝王心術。

  • 4 # 楊朱學派

    原因有二:

    一是李廣沒有政治頭腦,主要體現在李廣受梁王將軍印。你是中央的將領,皇帝的部將。居然接受地方藩王給你的將軍印。顯然不妥。

    二是李廣與大將軍衛青的關係不睦。原因是當初漢朝派四位將領各帥數千騎攻打匈奴,李廣號稱飛將軍。樹大招風,李廣軍隊成為匈奴攻擊的目標。此時衛青應當與其他幾路漢軍救援李廣。但衛青見匈奴主力圍攻李廣,料定匈奴後防空虛,便偷襲匈奴老巢,俘虜匈奴單于的妻妾家奴。衛青置李廣軍被全殲而不顧,立下蓋世奇功。你李廣固然厲害,可有些人你是得罪不起的。人家衛青不但是大將軍,還是皇帝的小舅子,皇帝也是衛青的小舅子。

  • 5 # 菁城子

    李廣沒有受到重用?這真是天大誤會。關於這話題,再強調一遍:李廣讓人同情是因為“難封”,而不是“不遇”。

    事實上,李廣經歷的幾任皇帝都對他非常重用,非說李廣“不遇”,最多是沒經歷過戰亂紛紛,沒機會立大功。如後世詩人說“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在他生活時代,漢文帝、漢景帝直到漢武帝,哪一任皇帝都在重用他,談不上虧待。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甘肅平涼),他的祖先是秦朝名將李信,被秦始皇倚重,被派去追擊燕太子丹,功成之後封為隴西侯。李氏是當地望族,世代練兵,以習武為業,李廣本人也是弓馬嫻熟,騎射無雙。漢文帝時期,李廣以“良家子”身份從軍。秦漢軍制,社會地位低的階層和犯罪的人,可參軍立功。這些人編入軍隊是基層普通計程車兵,幹最苦最累的雜活。另外有一類人,他們地位較高。當時漢朝在天水、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這六郡專門徵兵,因為六郡民風彪悍,人多習武,“高上勇力,人精騎射”。招募上來的人,多是富農和地主,有文化水平,享有較高社會地位。這些人從軍也就是當時所說的“良家子”,當職業軍人,會很快晉升為軍官。李廣從軍走的就是“職業軍人路線”。從軍以後,李廣很快被賞識提拔,進御林軍。李廣跟隨漢文帝射獵,經常格殺猛獸,文帝為此大為驚歎:“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何足道哉!”(沒趕上好時候啊,如果有打仗的機會,萬戶侯何足道哉)。

    漢文帝到漢景帝期間,李廣在邊疆一干三十年,擔任過北方七郡太守,戰鬥在前方戰線,圓滿完成守邊任務,贏得匈奴敬畏(被稱為“飛將軍”)。只不過,李廣始終沒有封侯。不是像很多人所說李廣是個草包,他的未立寸功,其實是由戰鬥特點決定。說得更大一點,這是由當時防禦性的戰略國策決定的。漢朝有嚴格的軍功制度,那種戰爭態勢下,軍人是很難殺敵立功的。

    除了在邊疆擔任太守,李廣還短期擔任過皇宮禁軍將領。漢朝都城長安內有三大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和李廣李齊名的程不識,當時是長樂衛尉,負責太后的安全;李廣則擔任未央衛尉,負責皇宮正殿和皇帝的安全——李廣當時官居九卿,朝廷最核心的中央官員之一。放在現在,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兼警備司令。說皇帝不重用他,簡直是胡扯。

    漢匈大戰的序幕是馬邑之謀。當時漢匈雖有摩擦,總體處於和平狀態。雙方的關係是和親。漢朝在邊境地區佈置口袋,透過中間人對匈奴許以厚利,引誘其上鉤,再派五路大軍埋伏,企圖將匈奴單于一舉殲滅。可惜臨門一腳,匈奴單于突然警覺,數萬大軍脫鉤而去。雖然是未遂伏擊,李廣沒有錯過,他作為“首發主力”。可見當時漢朝將領序列裡,李廣最少名列前五,受到重用。

    此後幾次漢匈大戰,李廣基本都參與。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漢武帝下令全面回擊。四路大軍出征: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郡、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這四地都在今天河北和山西邊境,四將互不統屬,軍力相同,各自帶兵一萬出擊。李廣年屆六十,還被授予“首發四將”,可見漢武帝對他非常信任。

    此次出征四將裡,李廣最為倒黴。他的軍隊部隊傷亡慘重,他本人還被俘虜。雖然僥倖逃回,難免要受軍紀處分。按律當斬,不過可以交錢免刑,李廣被降為平民。李廣賦閒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很快又被召到前線右北平,繼續充當邊將。朝廷對他還是非常厚愛的,所謂“處罰”只是走個過場。

    此後衛青直搗龍城,李廣沒有參與。他在哪裡呢?當時他被調到右北平(今天河北北京地區),作為漢朝戰略牽制。東部防線一直是漢匈作戰重點,匈奴經常從這裡侵略上谷和漁陽,殺掠甚眾。漢軍想奇襲,避重就輕,避實擊虛,派出衛青攻打實力較弱的河套地區。而戰略要地的防守就交給李廣。此次李廣雖然是防守,還是被委以重任的。

    衛青凱旋,第二年李廣就回歸衛青的麾下,跟隨大將軍出征立功。只不過這次衛青沒有獲勝,反而是霍去病脫穎而出。李廣當時是後將軍,沒有立功。隨著漢匈戰爭爆發,漢朝這邊的將軍不斷湧現出來,李廣的位置開始受到動搖,在下一次霍去病出徵中,他還是被派去右北平擔任戰略牽制。右北平是李廣長期防守地方,李廣從這裡出征,按說把握是比較大的。倒黴的是李廣遇上匈奴主力,差點慘敗。所幸殺傷過當,艱難取勝,他才沒有被降罪。

    李廣人生中最後一次出征,漢武帝本不想讓他去。李廣堅決請去,漢武帝只好勉為其難,答應了他。可見,對於這名老將的要求,漢武帝還是有求必應。只不過,漢武帝私下對衛青說,李廣運氣實在太差(數奇),你還是別讓他擔任前將軍(負責前軍主攻)。衛青答應下來,讓李廣擔任後軍主將。(擔任防守和策應)。

    可惜的是,李廣還是沒有完成任務。他和趙食其進沙漠之後,嚮導逃亡,迷失方向,耽誤了和衛青公孫敖大軍會合的日期。衛青的軍隊遇上單于大軍,形勢兇險。幸好衛青沉著應戰,取得勝利,避免了李廣更大的責任。

    行軍誤期在任何時代都是大罪。衛青一方面他派人帶乾糧酒肉去慰問,一方面派人調查軍隊迷路誤期的詳細情況。最開始李廣沒有回覆,被派去的長史催得急了,李廣才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然後李廣對麾下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說完這番話,李廣橫刀自刎。

    回首李廣一生,誰敢說他“不遇”,不受皇帝重用呢?只有一知半解,對歷史人物概念化臉譜化的,才會得出這個淺薄的結論吧。

  • 6 # 人賤命薄

    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漢武帝的用人標準就是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特別仁義,任用官員唯親唯信。

    李廣和漢武帝有什麼關係?重用李廣不符合仁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民事訴訟中人損賠償案件,作為原告請律師打官司,有了被告名字和身份證,律師讓交錢給第三方機構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