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康熙一直是眾人心中必看的娛樂節目之一,大眾喜歡看康熙的原因是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忽然之間55699437

    因為輕鬆啊,不費腦啊,還下飯。

    各種人都有,各種話題都有,比較放得開……

    康熙盛行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綜藝。

  • 2 # AhInYoo

    2014年羅大佑上康熙,獻歌給s肚裡的寶寶,s很專注啊!

    以下是原文:

    此前,康熙十年,何去何從,眾說紛紜之際,我也曾為他們是否還有下一個十年焦灼不堪。儘管後來似乎找到了折衷之道,節目也沒有阻礙地前行著。但“終止”一直是一個隱藏的炸彈埋在作為觀眾的我的心裡。

    本科學了四年的廣播電視,日韓陸臺港至歐美各國的電視軌跡史也大概瞭解了些。再如何盛極一時的節目一旦遭遇了收視的滑鐵盧,便隨時都有被宣告終止命運的可能。這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最簡單且粗暴的公平。

    真人秀、大製作大行其道的今天,棚拍節目已顯得後繼無力,小製作低經費的臺灣綜藝市場也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即便是向來獨佔市場一方鰲頭的康熙,也黯淡了許多分。提及它,“舊”感頗生。

    結束是遲早的事了。所以,蔡康永這樣離開也好。小S也是。沒有向市場屈服的意味,也自然沒有了被下車的落迫與尷尬,有他們一貫的磊落。就像S,即便是耍賴,也要理直氣壯。不捨自是,畢竟是從中學就開始的陪伴。但如果只是對於一段時光存在的證明,很多東西便可以替代它,比如校園、同學、又或者一部書一個作家。康永哥對於有人每天花一小時看康熙,卻沒有時間陪家人感到困惑。事實上於我而言,康熙是我與父親爭論的分歧。我們彼此都不善交心。只有在面對這些與生活本身沒有交線的事物時,各自才會肆意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格調太低”是父親給予的評價。可是他又喜歡極了康永哥和小S啊。不過這些都不要緊,節目所引起的我們的對話在某些時刻打破了我們的矜持關係。這才是令人感激且難忘的。康永哥的微博,就像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觀眾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集體仿若陷入了失戀的洪波中。今晚、明晚甚至往後一週的時間裡,集體性感懷、悼念,以至對電視時局的分析應該是會絡繹不絕了。那又如何呢?新節目層出不窮,我們會在失戀的情緒裡,去接納並重新愛上其他。這就是與消費者等同的觀眾的無情。再過兩年、五年、十年,我們談起康熙,就像如今我們談起兒時的《正大綜藝》,有人茫然無知,有人自顧感嘆當年美好。

    近來,追劇《琅琊榜》,一直在思考關於“被記住”的問題。在劇中,這股力量強大到推動情節,決定生死成敗,關係大是大非。但是大部分的凡人,一生勤懇,只求肚飽衣暖,偶爾作點小惡,施點小善,死了灰飛煙滅,只剩一畝三分地。總要是“你有所不同”,才能在生活的某個偶然時刻被記起。“偶然地被提起”也許就屬於未來的康熙。

    可是執著的觀眾們,如我,還是要說,康熙是不可替代的啊。至少,在我心裡,它是常駐的。

    被拒絕的小S總是能傾刻間化解所有的尷尬、甚至惱怒。也許悄無聲息,也許大張旗鼓。此前,我不曾知道,人可以如此對待這麼刻薄的情緒。我總是因為在眾人面前不能自得面對這些“恥辱”的時刻,最後陷入更深更糟的自我惱怒中。後來,學會了S式的自嘲,少女撒嬌的報怨,還有假裝不屑地去表達在意……就是這些情緒,讓偶爾略顯刻薄的生活開始藏起它的刀鋒,對待惡意也可以一笑而過。在人際圈中對自我不爭氣的憤恨到今天已幾乎消失殆盡。多可愛的S啊,多麼充滿魅力的與人之道啊!還有康永哥,總是帶著罪惡感做電視,總是反省電視對人的剝奪。帶著讀書人一貫的羞怯之心,指證著S的無賴;又總是明目張膽偏私著S,替她圓場,襯幫她好奇心的滿足。這樣的場景總是再而三地複製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信奉某種信念,又不得不在生活中與之相背,被罪惡感撕扯,但也沒法下決心去剝離。因為愛護,我們明正言順去表達著自己的偏私之愛,對待外人的疑慮,淺淺表達“我就是這樣”“那又如何”……這就是家人啊!

    充滿人性化吧,真正的用人之道去做節目吧。節目從來沒有刻意去標榜這些高大上的道德口號。但是呢,主持人就是這樣,他們就是不自覺地傳達民,你有什麼辦法不愛上他們呢?

  • 3 # 江南的故事酒館

    文=獨居江南

    這兩天最驚人的新聞就是康熙要停播了。上班的時候看到康永哥的微博,整個人一下子懵了。很多網友驚呼,康熙不僅只是一檔節目,他就是我們的青春。也有些人覺得矯情,因為不過就是一個綜藝節目嘛。但我卻在心裡默默給那位網友點贊,因為康熙就是我的青春,至少是一部份的青春。

    我是在康熙差不多開播的時候來到東莞的。那個時候很年輕,以為世界就在自己手中,只帶了600塊錢、幾件舊衣服以及一腔孤勇就敢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初到異地,必然伴隨著諸多的苦澀和艱辛。我記得那時我還經常泡天涯論壇。第一次知道康熙就是天涯影視版的一個帖子,也是從那個帖子開始留意這個節目。第一次看的時候就驚到了,原來電視節目還可以這樣做,主持人還可以這樣說話。從此之後康熙就開始常伴我的生活了。當時住的是集體宿舍,於是只能在下班後在網咖看。後來工作換到了市區,在城中村租了房子,也買了電腦,就在出租屋裡看,然後一直到現在的單身公寓。

    回首漂泊在東莞的這些年,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生活中唯一不變的事情似乎就是康熙了。雖然和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但小S的俏皮可愛,康永哥的平和睿智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對於和家人同住的朋友來講,陪你們一起吃飯的是最親的家人。但對於漂在異地的我來講,陪我吃飯的就是康熙。已經習慣了對著電腦一邊看康熙,一邊吃飯,一邊噴飯,把康熙的存在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以至於當看到康永哥要退出的微博時,整個人都不好了。就像一位少年時代就開始無話不談的老朋友,突然間告訴你他要出國,並且不再回來,可是那些曾經共度的青春歲月還歷歷在目。坦白講,我對臺灣的瞭解有一半是來源於康熙。因為康熙,我知道了臺灣的那些歌手、演員、主持人、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知道了臺北東區、西門町、陽明山、懇丁、花蓮;知道了逢甲夜市、師大夜市以及各種美食。知道了臺灣的小鮮肉、宅男女神和通告咖們。知道了臺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對某些問題的不同看法和意見。康熙拓展了我的眼界,讓我接受了更為多元的資訊。雖然節目要停了,但那些康熙教我的事卻會默默地在我身上留下痕跡。康熙之後,再也不會有一檔節目在我的生命中佔據這麼重要的位置,再也不會有了,因為青春只有一次。

    所以,你的康熙要走了,而我的青春落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環多久取環最好?